經典|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選刊(下)

世間丹青手 且留翰墨香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首展

書畫作品概述(下)

[明]袁尚統 洞庭風浪圖軸

195.1cm×82.7cm 紙本設色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款識:洞庭風浪。壬辰春二月仿李晞古筆。袁尚統。

鈐印:尚統私印(白) 袁氏叔明(白)

鑒藏印:曾經詠葵珍護(朱) 羅朝漢(白)

二、山水畫

明清時期由於文人畫佔據畫壇的主流,使得最能體現文人情懷的山水畫大行其道。郭熙在其《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曾云:「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聖,此人情所常願而不得見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本意也。」此處,將士人的林泉之心與山水畫的意境之間相通、契合的關係精妙地總結了出來。明末清初的山水畫上承明代的傳統並取法宋元,「汲古」的同時兼顧「開新」,形成了松江、浙派、武林、新安、婁東、虞山等派,清中期的揚州畫派,清晚期海派、京派等,在此次展覽中均有所展現。除了明清時期比較流行了交酬題材,如明代黃宸的《蘭亭修禊圖》,也有反映世俗趣味、隱居、園林等題材,如明代張宏的《秋江待渡圖》、明代袁尚統的《洞庭風浪圖》、清代原濟的《東廬聽泉圖》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中出現一些畫風謹嚴的職業畫家的作品,體現了當時畫壇多樣性的面貌,如袁江的《青山紅樹圖》等。

張宏(1577—1668),字君度,號鶴澗,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工山水,師沈周,為吳中學者尊崇之。此圖左上部繪遠山、溪岸、叢樹、屋舍,右下角繪待渡的行旅商客在高村掩映的堤岸上翹首以盼。構圖簡括嚴謹、層次分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圖作於張宏晚年。《秋江待渡》無疑為生活中真實場景的再現,此種具象的藝術表現方式使張宏有別於其他「吳門畫派」的繼承者。

袁尚統(1570—?),字叔明,吳(今江蘇蘇州)人。山水、人物、花鳥兼善。

圖繪風高浪急的洞庭湖中,一艘小船在激流中艱難前行,船工各司其職,奮力使船在風浪中保持平衡。袁尚統自述「仿李晞古筆」,山石皴法運用了斧劈皴,帶有明顯的李唐風格。整幅畫面撼人心魄,表現了洞庭湖的波濤洶湧,船工與風浪搏擊。畫作真實生動,富於藝術感染力。

原濟(1641—1707),原名朱若極,法名原濟,字石濤,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等,廣西桂林人。原為明代宗室,入清後出家為僧。擅山水及花果蘭竹,兼工人物,「清初四僧」之一。圖繪小東廬山奇偉的特色,布局章法靈活,用筆揮灑,墨氣淋漓,帶有石濤典型的皴法與點法,真實而生動地表現了山景的險峭奇特。

袁江(生卒年不詳),字文濤,江蘇揚州人。善畫山水、樓閣和界畫,兼畫花鳥。早年學仇英,後廣泛師法宋元各家。所作界畫,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上,加強了生活氣息的描繪。筆法工整,設色妍麗,風格富麗堂皇。雍正時召入宮廷為祗候,是清代傑出的界畫家。

此圖為清代袁江所繪的一幅山水畫,絹本設色,描繪了一幅山中秋景圖。畫面近景中有一片楓樹林,紅葉艷艷,嫣紅旖旎。樹下三五友人或靠石而坐,相談甚歡,或持筆於石壁上乘興題詩,另有童子烹茶而侍,顯然一幅文人秋山郊遊的場景。左下角的坡石以淡墨勾勒輪廓,皴染結合,富於立體感,與遠景的秋山一樣較多地效法北宋郭熙、李成等畫家的筆法,善於營造真山水的空間感。主峰如屏,山谷中間有瀑布流瀉,其下匯成小溪,以山水畫特有的「留白法」表現山中霧靄和雲氣,虛實相生。山腳有樵夫負薪涉溪而出,於此圖景中更增添幾分生趣。畫面構圖嚴謹,強調虛實關係的處理,對景物觀察仔細,描繪入微。畫面整體設色以青綠、淺絳為主,間以明艷的硃紅色,烘托出秋山的靜好與鮮妍,富於層次與色彩的變化。

袁江其人活躍於康乾盛世的揚州,有學者認為文獻中言其為「內廷供奉」一說失實,而是因其畫色彩艷麗、尺幅較大,並且以工謹細密的線條繪寫富麗堂皇的建築群等,有類「院體」之風等特徵訛傳其經歷而來。彼時,揚州之繁華,富商巨賈雲集,興園造林之風盛行,袁江更是憑藉己身紮實的寫實功底,工整細緻、設色艷麗的畫風,以及富於裝飾趣味的風格,與當時盛行的文人畫風格迥異,與其子(侄)袁耀均以山水樓閣界畫而聞名。

袁江的《青山紅樹圖》布局得當,虛實有度,疏密、聚散各有韻致,20世紀80年代經由國務院七人書畫鑒定小組鑒定為國家二級藏品。

[清]高鳳翰 花陰雞棲圖軸

137cm×53cm 絹本設色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款識:仿陸包山本。歸雲和尚。

鈐印:高仲子(朱白相間) 西園(朱)

三、花鳥畫

中國的花鳥畫源遠流長,自上古、先秦的花鳥圖案至五代入宋的「徐黃」二體,宋徽宗建立的畫院使得代表皇家富貴的院體花鳥畫興起,並建立起將人的情操、品格賦予其中的創作原則併流廣後世。明代的花鳥畫上承宋元的傳統,尤其是宮廷花鳥畫,在經歷了重設畫院之後得以復興,館藏一幅明代呂紀的《雪梅錦雞圖》便是明代院體花鳥的代表。

呂紀(1477—?),字廷振,號樂愚,浙江寧波人。弘治間供事仁智殿,為宮廷作畫,官錦衣衛指揮。擅臨古花鳥,近學邊景昭,遠宗南宋院體,延續了黃筌工整細緻的畫風及勾勒筆法予以發揚。多以鳳凰、仙鶴、孔雀、鴛鴦之類為題材,雜以花樹濃郁,畫面燦麗。亦作粗筆水墨寫意,筆勢勁健奔放,與林良相近。與邊景昭同為明代院體畫臨古派的代表人物。

此圖無款印,據畫面風格推為明代呂紀所繪。畫面設色艷麗,兼工帶寫,描繪了禽鳥在林泉雪景中棲息的景象。畫面主體部分繪有一對環頸雉雞,雄雉羽毛豐美,雍容華貴,環顧四下,氣宇軒昂又似有警覺之意。後方的雌雉則顯得嫻靜從容,回首自理翎羽,儀態優美。禽鳥刻畫生動,以細筆勾勒暈染,設色古雅。兩隻環頸雉立於林中一凸起的坡之上,山石以小斧劈皴兼施渲染,筆法頗有南宋馬遠、夏圭的風格。雜石間有兩條並行的小溪,寥寥數筆,將溪泉的流動之感寫出,更添得畫面幾分生動之趣。林泉間古木虯枝,以皴染結合法勾勒,樹上盛開的白梅與紅色的山茶設色明麗爭奇鬥豔。畫面上方梅枝立有兩隻斑頸鳩,目光交匯、唱和對鳴。整體畫面構圖嚴謹,布局合理,主體突出,工寫結合,設色妍麗,疏密有序。

宮廷繪畫經歷了元代畫院的衰落之後,於明代開始復興,從呂紀傳世的作品來看,多為富麗堂皇的禽鳥花卉等題材,「風神秀雅,精於藻繪」。呂紀是一位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花鳥畫技法的宮廷畫師,將明代的院體工筆畫推向了高峰。

呂紀的《雪梅錦雞圖》承兩宋院體工筆花鳥畫之遺風,又接五代黃荃之工筆重彩,以工筆為主,寫意為輔,工寫結合的手法,設色鮮艷厚重,筆法精準。20世紀80年代經由國務院書畫鑒定七人小組鑒定為國家一級藏品,現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清代政治、經濟、人文結構等均發生了變化,出現花鳥畫與山水畫並重的時期,尤其是清中期「揚州畫派」更是名家輩出,各領風騷。館藏《花陰雞棲圖》是「八怪」之一的高鳳翰所作,工筆花鳥圖,絹本設色,畫幅題款:「仿陸包山本,歸雲和尚。」點出此幅畫是摹前明花鳥名家陸治(字包山)所繪。陸氏的畫被評「得徐熙、黃筌遺意」,賦彩清妍、勾勒工細。觀高鳳翰的此幅摹古作品,畫面上方繪有一隻紅冠雄雞、紅白牡丹花叢、嶙峋的太湖石以及剛剛萌芽的春樹和柳枝,布局緊湊,景物之間穿插有序。雄雞與太湖石均以墨筆勾勒渲染,但雄雞翎毛畢現,腹部以墨筆和白粉勾染,體現羽毛的質感與雄雞的颯颯英姿。一旁的太湖石墨色明潤,將湖石透、漏、瘦、皺的特色悉數寫出,顯示出畫家嫻熟的工筆技法。紅白兩色牡丹錯落有致。紅牡丹花瓣以胭脂暈染,藤黃輕染暗部,用白粉染出花瓣的亮面。白色牡丹用淡墨勾勒、渲染,頗有立體效果。近景處的雜石、雜草、青苔用筆雖少卻洗鍊,深得陸氏繪畫的純樸野趣,且有包山筆意。

高鳳翰(1683—1749),膠州大行高氏二股十一世,「揚州八怪」之一。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雲阜,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四十多個。晚因病風痹,用左手作書畫,又號尚左生。漢族,山東膠州市三里河街道辦事處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藝術,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有《硯史》《南阜集》。

高鳳翰其人能詩書、通篆刻,善丹青,尤擅花鳥。通過此畫的題款可窺見高鳳翰的繪畫藝術很注重「師古人」廣取明代大家青藤(徐渭)、白陽(陳淳)、陸治等前人所長;從其交遊可見,高氏久居揚州、蘇州一帶,與金農、鄭燮、李鱓及高翔等友情深厚,詩文書畫往來密切。高鳳翰一生經歷十年宦海,數次被誣下獄,後殘臂辭官,終以賣畫為生,正是這種種經歷使得他的藝術始終是正直、親民且帶有積極的意味。

20世紀80年代經由國務院七人書畫鑒定小組鑒定為國家二級藏品,現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僅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館藏書畫藏品而言,現藏的一千三百餘組件書畫藏品均是由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幾輩老先生鑒賞、整理、收藏而來,才有了展出的藏品規模與水平。本人尋訪當年參與過收藏、整理工作的老先生們,他們均對當年收藏過程記憶猶新。雖然當時的目的是為了教學,但是不難看出從收藏的體系、結構等方面均是經過考量的有目的性的購買和鑒藏的。前輩的先生們正是在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中繼承了從張彥遠以來的傳統並結合自身的學術研究,將收藏的重心從民族性、時代性等因素轉而向藝術本體性的方向延伸。

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作為藝術品本來的面貌,超脫名利的霧瘴,拋開世俗的偏見與追捧,得見的真容。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品鑒除了名家、名品的定位之外,是否還能從「象外之韻」的角度研究一些小名家飽含一定社會意義的作品,或探尋作品的內涵或拓展其外延,從而獲得新的感知和體會呢?2016年9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樣一座嶄新的博物館已經對社會公眾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館藏展「清華藏珍·翰墨丹青」全面向社會大眾展示,並廣受好評。我想對於傳統文化的釋讀,只有身臨其境去面對藝術品才能品鑒、玩味出屬於自我的藝術史觀。筆者僅摘取了展覽中的部分展品進行概述,在清華園的東南一隅有更多的珍貴藏品將通過系統的展覽脈絡展示給社會大眾,以期更多的人愛上傳統藝術,愛上我們的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典藏部)

【節選自《中國書畫》2018年3期】


本文編輯:劉光 新媒體編輯:崔漫


推薦閱讀:

【國家寶藏】大漢楚雄---徐州博物館藏玉欣賞
【斯德哥爾摩】探訪瑞典諾貝爾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詳解(三)
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東平漢墓壁畫
上海震旦博物館 玉器精品欣賞

TAG:大學 | 清華大學 | 藝術 | 博物館 | 經典 | 書畫 | 藏書 | 作品 | 畫作 | 博物 | 藝術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