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古樂究竟有什麼不同
最主要的差異之一:作品的構造方法非常不一樣音樂屬於藝術範疇,反映了人的聽覺審美需求。審美意識從屬於哲學觀念,也就是我們怎麼來看待周圍世界的美。中西方音樂藝術的發展都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因為哲學基礎不一樣,發展結果就完全不一樣。解說中西方古典音樂的差異,這是一個出發點。
西方古典音樂或稱「歐洲古典音樂」,主要是指「德奧古典音樂」,或以德奧古典音樂的作曲方法創作的音樂作品。西方古典音樂原來依附於宗教,自巴赫之後逐漸脫離宗教,並成熟於哲學思維異常發達的德奧,這是西方古典音樂很重要的文化背景。西方古典音樂基於西方的辯證法思維模式,形成了主流音樂作品要基於一個對立統一結構之內的要求,注重音樂元素的相互關係和內在邏輯性,因此西方古典音樂是富有哲理的藝術。
在西方古典音樂中,最高等級的作品樣式,通常稱為「曲式」,是「奏鳴曲式」。西方古典音樂的體系中,有兩樣巋然不動的「鎮山之寶」,一個是巴赫的「十二鋼琴平均律」,它規範了樂器音與音之間的關係,是西方音樂的音響基石;另一個是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它確立了西方古典音樂的體裁規範。這兩樣東西是西方古典音樂的瑰寶,地位超然神聖。貝多芬屹立不倒的原因並非寫了「命運」或是「英雄」交響曲,而是他系西方古典音樂樣式結構的祖師爺。
西方眾多的交響樂作品,有一個體裁方面的原則性規範,就是其中至少要有一個樂章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奏鳴曲式的寫法原則其實就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原則。奏鳴曲要提出矛盾、發展激化矛盾,最終融合解決矛盾。這個過程體現了作曲家對世界萬物演變的看法。當然,音樂本身是文藝,要娛樂化要戲劇性,這主要體現在作品都有旋律,都有樂器的美好音色來展現。哲理性和戲劇性是西方古典音樂的兩翼,聆聽者正是在音樂音響中發現這些矛盾,並跟隨矛盾的戲劇化演變,最終體會到共通共融的欣賞樂趣的。
「奏鳴曲式」的規範主要體現在,先要寫一個「呈示部」,呈示部里要有2個主要主題旋律,一個叫「主部主題」,一個叫「副部主題」。主副部主題必須是「對立」的矛盾體,要運用各種音樂元素,體現出明顯的對比感覺。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樂》第一樂章,主部主題是焦躁不安的,副部主題則是抒情舒緩的,2個主題由此形成了強烈的情緒對比。在奏鳴曲中,如果主部主題建立在某一個調上,副部主題必然會建立在另一個調上的,來形成對比和矛盾。呈示部之後要寫一個「展開部」,把呈示部里通過主副主題提出的矛盾,通過轉調的手法使矛盾發展、演變、激化。最後要寫一個「再現部」,把主副部主題的「調性」進行統一,歸併成一個和諧體。所以,對立統一的音樂發展邏輯,是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也是西方古典音樂的結構基礎。
在西方古典音樂的其他曲式中,我們也能看到這種對立統一的作曲準則,比如「迴旋曲式」,是「甲—乙—甲—丙—甲—丁—甲」地不斷變化,永遠圍繞著「甲」這個主題進行對比和變化,最後統一到「甲」。各段的變化,以及主題不變的關係體,體現一種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
再比如「變奏曲式」結構,這是很體現作曲家才能的結構形式,頂級音樂家才寫得好「變奏曲」。貝多芬有32首變奏曲,把一個主題作32次變化,但不是隨意亂變,這個變化都有內在的邏輯和互相聯繫性。變奏曲有一個特點,即每一個變奏都是完整的,獨立存在的,但這些變奏都是建立在被變奏的原曲核心音調和核心特徵不變的基礎上的,這也體現了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
中國的古樂,產生於孔子、墨子、老子為代表的儒、墨、道三家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特別是道家,對中國音樂的發展影響很大。你看,中國的哲學家,就是今天說一句話,明天說一句話,把這些話連起來看,就是一種思想。聖人說:「道可道,非常道」,有道即無道,若要有道,寧可無道。這種思想本身是反結構的。受哲學理念的影響,中國古樂基本是向前推進的發散性、線性結構,呈多段連綴狀態,即把甲乙丙丁各段旋律連起來,每段之間並不追求內在的關係,更多考慮的是一種情緒的自然融入和發展,體現的是情緒的延伸和自然推進的思維原則。比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3部分共9段,每段都有獨立標題,每段的旋律和調性都不一樣,其實都能獨立成篇,描繪了事件的發展和情緒的演變,把它們互相連接起來就是一個完整作品。但這種關聯不是邏輯的關聯,也不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而是以情節推進和情感演變來達到統一的。
所以,從音樂作品的結構上看,西方音樂是反反覆復,中國音樂是一瀉千里;西方音樂是有了框架去找好材料,多了不要少了不行。中國音樂則是有什麼就寫什麼,想到多少盡情發揮。
最主要的差異之二:調式和調性不一樣這是一個音樂技術方面的問題,可能講不好。
中國音樂強調調式的變化,中國是「五聲調式」、「宮調式」1 2 3 4 5 6;「商調式」以2為主音,「角調式」以3為主音,「徵調式」以5為主音,「羽調式」以6為主音。中國古樂就是建立在「調式」變化之上,即宮調變化基礎上的,強調橫向關係,利用音順與主次變化來體現音高關係。
西方音樂則強調「調性」的變化,「調性」是「調式」的音高變化。比如C大調上方5度是G大調,下方5度是F大調。這種轉調的方式是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
最主要的差異之三:「和聲」和「復調」的運用不一樣這一部分的差異,反映的是在音樂音響方面中國和西方的不同手法,西方古典音樂要用心得多。
「和聲」就是幾個音同時發出來融合成一個複合音,這裡面很強調音與音之間的相容關係,不是任意的兩個音都可以做成和聲的。在西方音樂中,「和聲」是一門科學,是音響學和音樂學的邊緣科學,在十七、十八世紀就已經相當成熟。西方音樂如果缺了「和聲」這個部分,其生命力和存在價值就要弱很多,在西方音樂中,即便是一首歌曲都有豐富的和聲創作。
在中國古樂的創作中,總體上沒有「和聲」思維這種東西,基本是「單聲結構」,雖也有多音表達,但這種表達並沒有上升到作曲的功能層面,也沒有科學的「和聲」研究體系作支撐,是一種自然的多聲結合。民樂中為笙、古箏等樂器作的曲子,也有很多聲音一起響,但這種「和聲」僅僅是一種陪襯或炫技的手段,不作為音色和力度體系,也不需要去發展變化。
「復調」是多聲部的概念,也就是幾個聲部同時進行,中西音樂的「復調」是有很大差別的。在西方音樂中,復調音樂的展開是音樂的生命力和生命線,交響樂的高潮部分往往是多聲部的,音和音之間在追趕,各自獨立的旋律同時進行,這是西方音樂結構的另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古樂總體上是單聲部,因為中國音樂的思維是線性思維,多種樂器合奏也有,比如《江南絲竹》,但這種合奏往往是相同的旋律做一些細微的加花變化,叫「支聲復調」,所以中國傳統的「復調」概念就叫「支聲復調」,和歐洲的「復調」手筆有很大不同,相對很簡單。
中西方音樂觀念的差異是明顯的西方古典音樂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存在的,音樂就是音樂本身,有自己的規律。西方音樂的本質是首先通過形式而不是內容,把人帶進音樂里去。因此,西方音樂中有大量無標題音樂、絕對音樂和純音樂。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組曲、變奏曲等樣式本身就是作品的名稱,比如貝多芬寫了九部交響曲,其中有幾部雖有名稱,但要麼是後人加的,要麼是作者作了一個說明,比如獻給誰。在西方音樂中存在著許許多多脫離了具體具象內容的作品,在十九世紀浪漫派標題音樂出現之前,絕大多數的音樂作品都是純器樂的,並不需要文字說明。
而中國古樂則不同,從古至今的大多數音樂作品都是文學的附庸,看古琴譜,都有題解、文字標明、標示、標題之類的文字說明,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中國古樂終沒有形成純音樂的體裁形式,整個一部中國音樂史幾乎是一部歌曲史,伴隨著詩詞、戲文發展,文學是第一性的,音樂是伴奏。所以大部分中國人欣賞西方古典音樂,都想弄明白裡面在說什麼,也有大量的音樂輔導書在煞有介事地解釋比如勃拉姆斯此時在說什麼事,是不是失戀了。這個思維方式是受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是文學附庸觀念的影響。
中國古樂,經驗多於科學,直觀多於邏輯,不靠音和音之間的關係和結構來構成音樂作品,而是一種自然的感性流露,講究的是人文情懷,體現一種「重情」、「重心」和虛幻的意境。琵琶、古箏、三弦、柳琴、阮等樂器演奏音樂,音和音之間似乎是不連貫的,留有距離和空間,此間任你想像、體驗、思緒馳騁,這是要以人的內心共鳴去填補音響的空白。因為中國古樂的這種線性結構,其音樂推進主要靠旋律,而不是靠龐大的結構和複雜的音響,隨意性就比較大。
在中西方文學領域也有類似差異,如以中俄兩國的文學作品作比較,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一般以故事的時間推進為主線條,《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都是這麼寫的,這種故事結構是可以用來在街頭說書的。而俄國的文學作品以立結構為先,先構築一個龐大的時代架構,故事都在結構里進行,然後在某一點交匯,比如《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用來說書就讓人費聽,但卻是可以容納深度思考的,能讓人發現某些社會規律,具有哲學高度而不僅僅是娛樂。
結語有人說西方古典音樂,尤其是古典時期的作品,形式大於內容,從一個角度說這話也對。因為講究形式,西方音樂中科學成分是比較多的,推進了作品結構的嚴謹化和複雜化發展。很多作曲家能寫好聽的歌曲,但要他寫一部交響樂或者協奏曲就不行了,因為他沒有系統接受過作曲技術和理論的教育。前陣子有人爭論歌曲作家是不是作曲家的問題,歌曲作家當然是作曲家,這還用討論嗎?但他不是古典音樂樣式的作曲家,要以古典音樂曲式寫就不會寫了。
在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成長的人,很容易接受以單線旋律構成的流行歌曲,但難以進入以結構為主的西方古典音樂作品,這是對西方古典音樂結構尚未認識。還有一部分古典音樂愛好者止於旋律欣賞的台階,能接受莫扎特、海頓、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旋律大師的作品,但聽不進貝多芬大多數的奏鳴曲,還有馬勒、布魯克納等人的交響曲,這是對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對立統一的本質結構還未掌握。
最後說一句,東西方音樂藝術起源於不同的哲學體系,因而構造和技術體系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這絕沒有主次,不分高下,能感染人的藝術作品都是上乘之作。
推薦閱讀:
※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係
※【詩藝花蹊】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
※古典占星之宮位問卜方法
※中國神話傳說中你最喜歡的一位神仙是誰?
※談古典詩詞的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