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三卷

凈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三卷

  《佛說阿彌陀經》,諸位法師、諸位同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十二頁,「甲三、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二

  蕅益大師解釋本經,把本經分成了三科:第一科是「序分」,第二科是「正宗分」,第三科是「流通分」。第一科「序分」當中,就是所謂的「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在這一科當中,蕅益大師說:佛陀先總標凈土的無上因果,先把極樂凈土果地的功德跟因地的修行,先作一個總標,一個大綱的說明。到了「正宗分」,佛陀就詳細的介紹極樂世界,先介紹極樂世界果地的功德、依報的功德、正報的功德,來啟發我們的信願。其次,再講它因地的修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正宗分」是詳細的介紹極樂世界無上的因跟無上的果,「流通分」,它這一科的內涵是扣著凈土的因果在發揮。不過它這個地方的意義,跟「正宗分」的意義還不一樣。這「正宗分」在介紹無上因果的時候,是屬於事理上的發揮,不管是事、不管是理上的發揮。「流通分」它這個地方的介紹,它是一種讚歎的口氣,嘆德的口氣。由於佛陀的讚歎,使令這個法門能夠流通後世、普遍十方,這是「流通分」的一個特色,它的口氣是讚歎的。在講「流通分」之前,蕅益大師有一段的說明:

  ┌信願┐  ┌圓收┐一切┌豎與一切法門渾同┐

  ┌┤  ├一法┤  ├,  ┤        ├

  │└持名┘  └圓超┘法門└橫與一切法門迥異┘

  │

  │  諸經論中,亦有橫義,乃隨斷

  │ ┌             ┐

  │ │惑淺深,即於同居見上三土 │

  │ ┤             ├也

  │ └是則約證名橫,約斷仍豎──┘

  本經的一個修行方法就是「信、願、持名」,這個法門是「圓收」一切法門,也是「圓超一切法門」。從「圓收」的角度來說,這個信、願、持名本身能夠攝受一切法門,因為一切的大乘經典,它所詮釋的觀念,是有助我們對凈土的信願。這個「信願」,蕅益大師解釋: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就是菩提心,所以它是收攝一切的大乘法門。它也「圓超」,因為它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有佛的本願功德加被,這樣就超越了其他的自力法門,因為它有佛力加被。所以它這個法門的特色,它「圓收」它也「圓超」。「豎與一切法門渾同」,就是在整個斷惑證真的次第上,它跟一切法門也是相同的,它的修行過程當中,也是要先求專註、再成片、再一心不亂,由事一心到理一心,它整個斷惑證真的次第,跟一切法門相同。但是「橫與一切法門迥異」,從圓融的角度呢,因為有本願的攝受,它有橫生四土、圓證三不退,這樣就跟一切法門不同了。它有次第的、也有圓融性的。講到這個圓融性呢,「諸經論中」也是有圓融的情況(這個「及」是個錯字,應該是「乃」。),「乃隨斷惑淺深,即於同居見上三土」。(這個脈絡畫的有問題,這個「居見上三土」,要畫到前一行的下面。)就是說隨著斷惑淺深,雖然你在同居土,你在同居土當中,只要你斷了見思,你就在同居當中去受用方便土;你斷了無明,就能夠受用實報土。換句話說,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圓融的情況。就是說雖然是同居土,但是它也具足了三土的功德。但是它這個「橫具」是「約證名橫,約斷仍豎」。換句話說,它這種四土的橫具,是要憑你的本事,你在斷惑上到什麼程度,你就受用什麼樣的國土。不像極樂世界,它凡聖同居土,它很自然的受用上三土,所以這一點還是不完全一樣的。所以一般經論當中,其他國土「橫」的情況,跟凈土「橫」的情況,還不完全一樣,因為它這個地方「約證名橫,約斷仍豎也」,你還是要憑自己斷惑的功德力去受用的。

  │┌─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佛可與

  └┤               ├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流通耳。

  └┤             ├┘

  └此經唯佛境界───────┘

  這個凈土妙門不可思議,所以它是「無問自說」。在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當中,誰有能力去承當「流通」的責任呢?「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個諸法實相,就是生命究竟圓滿的一個相狀。這種相狀我們簡單的說就是自性清凈心,也可以說是現前一念心性。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它的一個相貌呢,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透過種種修止的鍛煉啊,解脫了我執、法執以後,所顯出來的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它表現出一種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這種境界,它簡別凡夫的著有、也簡別二乘人的偏空。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這凈土的境界啊,「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就是諸法實相,三世諸佛所安住的境界,就是這種境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這種諸法實相是誰的境界呢?不是凡夫的境界,「此經唯佛境界」,那是佛的境界,只有佛才真正的證到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只有「佛」跟「佛」才有資格「流通」。我們一般古德說:「三賢十地居果報,唯佛一人居凈土。」說這個三賢十地的菩薩,他還在居果報,他還安住在他自己所修的成就果報。誰是居凈土呢?只有佛一人居凈土。所以這個凈土法門,只有佛陀能夠流通,這是一般經典所沒有的。比如說《法華經》,普賢菩薩流通;《華嚴經》,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個大菩薩共同流通;但是本經,只有佛陀可以流通。因為凈土法門,這種佛陀跟眾生心的感應境界,「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種不思議境啊,只有佛陀能夠完全明白這當中奧妙的道理。所以這當中既然只有佛陀能夠明白,所以只有佛能夠流通。

  文為二

  ┌初勸信流通┐

  ┌初普勸┐乙初│     │丙初┌初略引標題┐

  ┤   ├  ┼二勸願流通├  ┤     ├

  └二結勸┘中三│     │中二└二征釋經題┘

  └三勸行流通┘

  ┌初東方至六上方┐

  ─丁初中六┤       ├今略攝故(戊)今初

  └唐譯十方───┘

  這「流通分」分為二科:「初、普勸;二、結勸」。「普勸」當中又分成三科:「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蕅益大師「流通分」也是分成三科:信、願、行。他序、正、流通都是分成信、願、行。在「勸信流通」當中又分二科:「初、略引標題;二、征釋經題」,先解釋本經的經題,然後就著這個經題再加以回答它的內涵。「略引標題」當中又分六科,從「東方」到「上方」,總共是六方,「東方至上方」。「唐譯」是玄奘大師譯的,玄奘大師譯的是「十方」,本經鳩摩羅什譯的是六方(羅什大師是秦譯,奘師是唐譯。),這個是開合的不同,「今略攝故」。我們看第一個,就是先講到「略引標題」,看經文:

  乙一、普勸三

  丙一、勸信流通二

  丁一、略引標題六

  戊一、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流通分」它就是一個讚歎的口氣了,對於前面所說法門的讚歎。這個讚歎的文我們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本佛讚歎」(根本的本),「本佛讚歎」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第二科是「他佛讚歎」。「本佛讚歎」就是:「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是「本佛讚歎」;下面的文就是他佛的讚歎。先看「本佛讚歎」。釋迦牟尼佛講完極樂世界的無上因果以後呢,釋迦牟尼佛招呼了一聲「舍利弗」說:「如我今者」,正如我現在「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一段我們看蕅祖的註解。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是什麼意思呢?蕅益大師解釋這一段分成二個情況:第一個先解釋「佛」的功德,第二個解釋「自」的功德。

  釋功德二

  釋佛功德

  ┌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

  │               │

  ├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  │

  不可思議│               │

  ┼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  ├

  略有五意│               │

  ├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               │

  │ 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

  └五              ┘

  持一切佛名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

  ┤

  └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不可思議」的功德「略有五意」,不可思議的功德分成五點:第一個「橫超三界,不俟斷惑」。就是極樂世界它的往生,它是帶業的,不必斷煩惱,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橫超三界」,這件事情不可思議,這件事情是不共其他凈土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這也是不共於其他凈土的。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它是橫具的。你生到凡聖同居土,你也同時能夠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的這種依正二報互相的見聞。這樣的一種情況呢,也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共於其他凈土的情況。前面二個都是約果地的功德,講到不可思議,後面三個約因地。它因地的修行,「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這個法門也不可思議,這麼廣大的一個果報莊嚴,在因地只要一句佛號就能夠莊嚴,這麼少許的名號,就能夠成就這長劫的壽命跟廣大的國土,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第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這個名號的修持呢,它是一七為期,換句話說是一生成就的,不必多劫多生。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這個後面會講到,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一切佛的功德,後面蕅益大師有詳細的發揮。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包括他果地的功德不可思議、包括他因地的修行也不可思議。這種不可思議當然不是上帝所創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是阿彌陀佛的因地大願、跟他的大行所創造出來的。這一期極樂世界的依正果報,是阿彌陀佛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發願跟修行所成就的。這個地方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是指的佛陀本身他所成就的。就著「自功德」,這「自功德」分二個:一個是約「行人」,一個是約「諸佛」。這種「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跟我們凡夫有什麼關係呢?

  明自功德

  ┌信願┐ ┌攝佛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

  ┌又行人┤  ├全┤    ├

  │   └持名┘ └成自功德┘思議功德之利。

  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功德,我們凡夫在「信願持名」的當下,一句彌陀念誦聽,我們以一念歸依的心、發願的心,來憶持這句佛號。在念念當中呢,「攝佛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換句話說,我們在念佛的當下,我們內心當中,也就念念的成就「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功德之利」就會透過佛號的運轉,我們內心當中也能夠生起這樣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跟我們有關係的。前面是講佛陀準備好的一個「功德之利」;這個地方是指──透過我們信、願、持名以後,這個「功德之利」變成我們內心的功德,是這個意思。

  │   ┌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諸佛┐皆以阿彌為

  └下又曰┤        ├是┤  ├

  └我不可思議功德─┘ └釋迦┘自也。

  這個地方是指佛佛道同,後面會講到,所謂諸佛的不可思議功德、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其實這個都是道同,都是同一個理性、同一個真如所表現出來。沒有二個真如,只是因緣的不同。這個地方這樣子講,「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釋迦牟尼佛讚歎這個功德,蕅益大師的意思是二方面:第一個,阿彌陀佛本身所成就的功德,他所準備的功德;第二個,我們眾生透過持名,我們內心當中所成就的功德。這二個功德,釋迦牟尼佛都讚歎,這二個功德都讚歎。這個不可思議,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意識分別心所能夠想像的,不可心思口議的。這個是佛陀對這件事情的讚歎。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讚歎已經非常不得了了,這下面就是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讚歎而已,六方諸佛同時讚歎,六方諸佛對這件事情──對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讚歎,對一切凡夫能夠信、願、持名,在他的苦惱心中,也能成就這樣的功德,六方諸佛也是讚歎。這以下先引「東方」:

  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個「東方」佛,以下舉出幾個,我們先解釋「阿?鞞」,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

  釋佛號

  ┌阿?鞞,此雲無動。

  這個地方是讚歎佛陀的智慧。佛陀的這一念心,他能夠不為八風所動。我們凡夫的心有取著,別人讚歎我們,我們非常歡喜;別人毀謗我們,我們內心當中非常沮喪:我們內心當中會被外在的境界所牽動而有變化。佛陀的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他能夠不為發風所動,因為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個地方是讚歎佛的智慧。

  │        ┌或取因┐

  │        │   │  雖舉一隅

  │        ├或取果┤ ┌    ┐

  │佛有無量德,應有│   │ │仍具四悉│

  └        ┼或性─┼等┤    ├

  無量名,隨機而立│   │ │隨一一名│

  ├或相─┤ └    ┘

  │   │  顯所詮德

  └或行願┘

  ──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佛陀是萬德莊嚴,他的因地也是無量無邊的因,所以他果地的功「德」也就「無量」無邊的果。當然他也「應」該「有無量」的「名」稱,但是「隨」著「機」緣,他有所偏重:或者偏重他「因」地的本願、或者偏重他「果」地的功德、或者偏重在「性」。這個「性」指的是內在的本性,特別指的是智慧。比如說這個須彌光佛,這個「光」,在經典裡面這個「光」,有二個:一個是指身相的光明,一個是智慧的光明。如果是讚歎他內在的本性的話,這個「光」指的是智慧;如果是讚歎外表的話,或者是相,外在的形相,比如說須彌相佛,讚歎這個佛陀所現的應化身啊,特別的高大,像須彌山一樣──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這個是以他的相來立名。或者是讚歎他內在的本性,或者讚歎他外在的形「相」,或者是讚歎他的「行」或「願」。「舉一隅」,這個「隅」是一角,一個正方形的一個角,就是隨便讚歎他的一個名號,都「具」足「四悉」檀的因緣,都能夠使令眾生歡喜、生善、破惡、入理。所以「隨一一名」來「顯所詮」的功「德」,事實上「劫壽說之,不能悉也」,這只是一個代表,這個名號只是一個代表。再看「東方」的「恆河沙」:

  釋東方

  ┌東方虛空不可盡,世界亦不可盡┐

  ┤              ├略舉恆河沙耳。

  └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

  讚歎阿彌陀佛法門的佛陀,這個地方說這個「東方」,舉這個東方啊,其實「東方」的「虛空不可盡」,所以這個住世的「世界亦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這個地方只是「略舉恆河沙耳」。這個「恆河沙」,這個恆河是印度的五大河之一,是廣大的河。這個恆河的沙非常的細,所以說這個恆河的沙表示非常的多,一定是非常的多,就像恆河沙灘上的沙這麼多的佛。蕅益大師說這是「略舉」,只是略舉而已。這個地方是講「恆河沙諸佛」,表示相當的多。這些佛呢,「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這個「其國」,古德解釋什麼是「其國」呢?「本所住國」(根本的本),他所安住的國土,他本所住國。就是每一尊佛,他有他教化的一個國土,他們就在自己的國土當中,「本所住國」。他們在本所住國,「出廣長舌相」,我們看蕅益大師解釋:

  釋舌相

  ┌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

  │

  │ ,頑冥極矣。

  這些「諸佛出廣長舌」相,來「勸信此經」,如果「眾生猶不生信」,那真的是「頑」固「冥」,這個「冥」是愚痴到了極點。因為這個法門它的出現,要很多很多的因緣,一個這麼殊勝的國土要成立,表示這一尊佛在因地的時候,他要花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才能夠成就這一期的果報。我們一般的眾生善得人身,遇到凈土法門的住世,遇到這個法門又不相信,那真的是頑固愚痴到了極點。

  ┤┌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

  ││

  ││                ┌廣┐

  └┼藏果頭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語,舌薄┤ ├可覆面

  │                └長┘

  │

  │今證大乘淨土妙門─┌理誠稱真┐

  └         ┤    ├也。

  所以遍覆三千─表 └事實非謬┘

  這個地方解釋「廣長舌」。這種舌頭,從經典上說這個果報如是相,從這個舌頭的相狀,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過去口業的情況。一般的人「三世不妄語」,這個地方不妄語指的是口離四過,就是他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不惡口,這叫不妄語。他的舌頭就很特別了,他的「舌」又廣又長,「能」夠伸到「鼻」子。就是我們能夠從他的相貌,判斷這個人的口業清凈。「藏」教的「佛」,藏教的佛現的都是丈六比丘相,他因為「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語」,他的「舌薄廣長可覆面」。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他平常要是不講話的時候,他要不現廣長舌,他舌頭放在嘴巴裡面,跟一般人是一樣的;但是他要證明一件因緣的時候、證明一件事理的時候,他現出廣長舌來,可以把整個臉蓋住:這個是藏教佛舌頭的一個相貌。現在諸佛為了證明大乘凈土法門這個難信之法,所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是多生多劫的口業清凈,來表示凈土的理是真實的,凈土的事也是真實的。這個凈土的理啊,跟一般的理還不完全一樣。我們一般五戒十善這種法門,它的理是偏重在業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二乘的理是建立在空性,四諦十二因緣的根本理論是建立在我空的真理;凈土的理是建立在萬法唯是一心、建立在現前一念心性。就是說從一心的角度,眾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所以能夠感應道交,這個真理是真實的。其次這個事相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因緣也是事實的。不管是能變現的心,從這個心變現萬法的角度是事實;不管是阿彌陀佛創造的因緣,這件事情也是事實:這二個都是事實的。這二件事情都不可思議,所以這是一個特殊的因緣。既然是證明特殊的因緣,所以他的舌相也就特別的廣大,來證明佛陀的口業是多生多劫的不妄語,以這個不妄語的德行,來保證這件事情。「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這個「說誠實言」是怎麼說呢?這個地方是諸佛在「本所住國」,弘揚凈土法門所說的話。換句話說,是釋迦牟尼佛去轉述諸佛在本所住國,他們在弘揚凈土法門當中,他們說了一個誠實的話,說什麼話呢?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汝等眾生」不是指著娑婆世界,是指他方諸佛的眾生。他方的諸佛,都現廣長舌相,來為他們的眾生說:汝等眾生,你應該要相信「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是本經的經題。其實本經的經題,在釋迦牟尼佛當中,他自己講出的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題,釋迦牟尼佛後面有解釋說為什麼安立這個名稱。這個標出經題,我們看蕅祖的解釋:

  釋標題

  什師─順此方好,略譯

  ┌          ┐

  標出經題,│今題,巧合持名妙行 │文有詳略,

  ┤          ├

  流通之本 │奘師─譯雲《稱讚淨土│義無增減。

  └          ┘

  佛攝受經》

  羅什大師知道我們中國人喜歡簡「略」,所以翻成「佛說阿彌陀佛經」,配合持名;玄奘大師的另外一個譯本,叫「《稱讚凈土佛攝受經》」:文字上「有詳略」的不同,「義」理上是沒有差別的。

  「流通分」的第一個「勸信流通」,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情況,在諸經當中。在一般的經典,基本上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讚歎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很少引證其他的佛也在讚歎這個法門,很少。換句話說,每一尊佛他們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其實他們偏重的法門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他能夠為實施權,以一佛乘分別說三,講三乘;其他的佛在他的國土,不一定講三乘,不一定講《阿含經》、不一定講《方等經》《般若經》,不一定的。每一尊佛在抉擇法門的時候,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見地。很少說有一個法門會得到十方諸佛肯定的、每一尊佛都在讚歎這個法門的,非常的少。當然這當中有他的理由,蕅益大師後面會解釋說:為什麼這個法門,不但釋迦牟尼佛在他的國土讚歎;六方諸佛都在他的本所住國,出廣長舌相,把他無量劫的功德全部現前,以他的德性來保證、來告誡眾生:「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法門的確是有它的特色,蕅益大師他後面會講出,這個法門之所以被六方諸佛共同讚歎的理由。不過這個地方的經文,照著經文的本意,他方佛的讚歎,就是「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下面應該畫個冒號,應該畫二點,以下的文是諸佛所說的。說什麼誠實言呢?「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這個地方要加二點,在文義上就比較容易了解。這個是講到「勸信流通」的第一個「東方」。

  再看第六十四頁,「戊二、南方」跟「西方」。我們一般人在讀《阿彌陀經》,當然「正宗分」有很多的內容,講到極樂世界果地的功德、因地的修行。「流通分」的時候,好象都一再的重複──東、南、西、北、下、上;但是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它這個地方都是佛名。換句話說,我們到了「流通分」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要慎重。因為我們內心當中所面對的,都是一個我們所歸依的境界。我們跟十方諸佛啊,結下一個善緣跟惡緣啊,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在「流通分」的時候,他要你合掌,他就是提醒你:注意了,你現在面對的是一個佛的境界。你以後往生極樂世界,你親近十方諸佛,這尊佛對你產生多大的加持力,跟你晚課的在念的時候的心境有關。佛陀是沒有意見的,但是你跟一個佛結下好的緣、壞的緣,就在一念之間。所以在那個時候祖師的慈悲,打一梆磬提醒你一下,你下面要面對你所歸依的境界,你要注意了。怎麼使令我們生起恭敬心呢?合掌。因為你下面的──都是你面對你未來,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後,你要次第的去親近這些十方的諸佛。那你在因地的時候栽培,你就有一分的恭敬、一分的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有這一層的意義。好,我們把南方先念一下: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個地方說「南方世界」,這個「南方」指的是娑婆世界的南方。這個「佛」,有的是讚歎佛內心的功德、有的是讚歎佛外表的身相、光明,這個容易了解,或者光明、或者身相的廣大。「大焰肩佛」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肩」是一個肩膀,這個肩膀有荷擔的功能,我們能夠在肩膀上荷擔重物。這個地方指著佛陀的那一念心,他能夠荷擔佛法,就是讚歎佛的智慧;他也能夠荷擔眾生,讚歎佛的慈悲:所以這個「肩」有荷擔的意思。佛陀這一念心能夠以大智慧故,荷擔無量無邊的佛法;以大悲心,佛陀那一念心能夠荷擔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叫「大焰肩佛」,讚歎佛陀慈悲跟智慧的功德。其他的容易了解,就不解釋。好,我們再看「西方」: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個「無量壽佛」,蕅益大師有解釋: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

  ┌即是導師亦可。

  。然┤

  └為度眾生,不妨轉贊釋迦如來所說。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阿彌陀佛也是有無量光、無量壽義。「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當然十方諸佛的名稱有時候會重複的,這個很正常的。或者說:「然即是導師亦可。為度眾生,不妨轉贊釋迦如來所說。」或者這說這個「無量壽佛」,就是西方凈土的阿彌陀佛,也是可以。他為了要利益有情的緣故,他也讚歎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法門,也是無妨的。這個「無量幢佛」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幢」就是所謂的「功德高顯,喻之如幢」。佛陀無量無邊所成就的功德、內心所攝持的種種三昧陀羅尼,「功德高顯」,功德又高又明顯。這個「功德高顯」怎麼理解呢?「喻之如幢」,用幢來比喻。這個「幢」過去的叢林,把這個幢安上去,很多人就能夠看得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都能夠看到這個幢的相貌。比喻佛陀的功德高顯,喻之如幢。好,我們再看北方: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北方」的佛,我們解釋幾個。第一個「難沮佛」,這個「難沮」這個「沮」字就是破壞,就是佛陀的功德,「佛德堅固,不可破壞」。我們凡夫成就一個功德是很容易破壞的,所以我現在發心要修行,我有一念的精進心;但是我遇到逆境,我不修行了:這個精進的功德,很容易破壞。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是一個意識分別心、是一個有所得的心,很容易被外在環境的變化,一下子就破壞了。但是佛的那一念心,是一個不生滅心相應,他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所以佛陀他內心所表現的功德,「佛德堅固」,佛陀的功德特別的堅固,是不可以破壞的。「難沮佛」,就是佛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日生佛」,這個「日生佛」是說:佛陀的那一念心,「佛光普遍,如日東升」。佛陀的智慧光明啊,他能夠普遍,普遍的情況就像太陽剛剛生起的時候,「如日東升」,太陽剛剛生起的光明,照眾生,但是它不刺眼,佛陀的那一念慈悲、智慧的心,就像太陽剛剛生起的一個情況,這個「日生佛」,太陽剛剛生起的那一種境界。「網明佛」,「網明佛」這個「網」,古德有二層解釋,我先講第一層。「智如寶網,遍照眾生。」佛陀的智慧,就像這個寶網,種種珠寶所串成的一個羅網,光光互攝、重重無盡。讚歎佛陀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他攝受無量無邊的眾生、施設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智如寶網,遍照眾生」,這「網明佛」。其次,這個「網」它是個譬喻,說這個魚網能夠網起水中的魚,這個地方是譬喻佛陀有種種的方便,能夠在生死大海當中呢,網取眾生,使令他達到涅槃的彼岸。這個眾生在生死大海當中沉沒了,佛陀用這個魚網把他網起來,用這個法門把他網起來,然後把他輸送到涅槃的彼岸去。這個「網」呢是讚歎佛陀的方便力,佛陀有這種方便力,能夠網取生死大海的眾生,叫做「網明佛」。這以下講「下方」: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看蕅祖的註解:

  ┌水輪┐

  │  │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

  ┌此界┼金輪┼

  │  │  │乃至重重無盡也。

  │  └風輪┘

  │

  └達磨─此雲法。

  眾生的業力無邊,果報體就無邊,這很正常的。「達磨」,講這個「達磨佛」。這個「達磨」翻成「法」,就是說「佛為法王,以法自在」。佛陀對於一切的世間法、出世間法通達無礙,所以稱為「達磨佛」,表示佛陀對於法門的通達無礙。再看「上方」: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略明上界

  這個是「上方」,指的是:

  ┌風輪─┐

  此界,非非想天│   │

  ┼金輪等├重重無盡也。

  之上,復有上界│   │

  └及三界┘

  這個是上方,指的是「此界」的上方,「此」者娑婆世界,娑婆的上方。這個地方我們解釋幾個佛。「宿王佛」,這個「宿」是天上的星星。天上的星星當中,月亮是星星之王,這叫「宿王」,因為月亮為眾星之所圍繞,比喻佛為九界眾生之所歸依,所以以月亮被一切星星所圍繞的情況,來讚歎佛為九界眾生的導師、為九界眾生所歸依,這叫「宿王佛」。再解釋這個「香光佛」,這個「香」是一種斷德、這個「光」是一個智德。佛陀的內心當中,他能夠散發出香,香能夠斷除這種臭氣,就是表示佛陀這一念心,有斷除煩惱的能力,就像這個香,我們到污穢的地方,能夠點上一個上好的旃檀香,這個臭穢的氣就消滅掉,讚歎佛的那一念心有斷除煩惱的能力。其次,佛陀的那一念心有光明的能力,破除黑暗,佛陀的智德。「雜色寶華嚴身佛」,這個地方是因果雙舉。這個「雜色寶華」指的是佛陀的因地,佛陀的因地有六波羅蜜種種的萬善,有各式各樣的寶華、各式各樣的顏色,這個華能夠結果,所以華叫因,佛陀的因地有各式各樣顏色的寶華。「嚴身」,指的是佛陀的果德。無量無邊的因地幹什麼呢?莊嚴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這「雜色寶華嚴身佛」,是讚歎佛陀的因跟果的殊勝。「娑羅樹王佛」,這個是以娑羅樹這種高大的樹,來讚歎佛色身的高大。「見一切義佛」,佛陀那一念心能夠照見一切的義理而沒有障礙。這個是講到上方諸佛的情況,先到這個地方。我們休息十分鐘。


推薦閱讀:

念佛一行則是【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慧本法師
凈宗法師:「專復專」即「一心不亂」
佛學基礎知識05 廣超法師主講 果逸居士筆錄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凈界法師主講01
佛說四十二章經(如本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