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禁售早名存實亡 中國不讓某些國家藉機要價

歐盟禁售早名存實亡 中國不讓某些國家藉機要價

2014年06月16日 09:52  來源:中青在線

政策、產品與市場同等重要

國際軍售禁令形式大於實質?

(編者按)2014年,中日兩國在對外軍貿方面出現了一些讓人關注的變化。中國領導人訪歐期間,不斷有國內外學者提及解除歐盟對華武器禁運一事,但當事方對此無明確表態。與此同時,日本安倍內閣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取代了存在多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則」。日本調整軍備出口政策與歐盟維持對華武器禁運,會對國際軍貿以及中國的國防現代化產生何種影響?5月出版的台灣《亞太防務》雜誌以問答形式對此進行了解讀。本報將其中部分重點內容摘編如下,不代表證實或贊同原作者立場。

日本:法律約束只是頭一道坎

問:今年4月,日本在內閣會議上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各方對此評價不同,能否先就法理進行一番說明?

答:日本此前奉行的「武器出口三原則」始自1967年4月,包括「不向共產主義國家出售武器」、「不向聯合國禁止的國家出口武器」以及「不向發生國際爭端的當事國或可能發生爭端的當事國出售武器」。實際上,過去數十年間,日本官方多次調整立場,特別是在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日本利用各種不同解釋方式達成實質性放寬出口限制的目的。安倍內閣現在只是將既有做法以實際決議文字加以明確,嚴格來說不算重大變化與調整。

日本最初的「武器出口三原則」是由行政部門主導,此後又於1981年1月由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依照「武器出口三原則」做出「關於武器出口等問題的決議」。這一次,通過內閣決議,以行政部門裁決的方式否定國會決議,就法理上來說,「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確實具有爭議性。日本國內反戰團體是否會以此質疑內閣出台相關政策的法理依據,有待觀察。

問:日方此舉對地區安全產生何種衝擊?又對國際軍貿市場具有何種影響力?

答:首先,各國對外軍售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商業利益並非第一重點。其次,國際軍貿市場也受商業規律影響,買賣雙方必須一拍即合,才有可能達成交易。因此,日本願意出口,未見得能順利找到買家。再者,國際軍貿市場確實也有分級,受到相對威脅層次、實際衝突強度、假想敵軍備水平與實際作戰需求左右,因此,能夠生產尖端武器或高檔軍事裝備的國家未見得能找到適當的市場。要打入現有國際軍品產銷體系,並非僅憑武器質量精良就能得手,還要看買家荷包以及貨架上的裝備能否有用武之地。

日本進軍國際軍貿市場,美國軍工複合體勢必面對競爭,後者會不會運用政治影響力加以干涉,無疑是日本軍工產業面臨的隱憂。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多項國際武器輸出管制機制的成員國,因此就算本身解禁軍備出口,但也不是什麼都能往外賣。假如將國際共同管制的品項扣除,再加上許多包含外來技術的裝備出口受制,日本輸出軍品的彈性有限。

歐盟:對華禁售早已名存實亡

問:關於歐盟對華武器禁運,許多人不知其緣由,可否先加以說明?

答:歐洲對華實施武器禁運,系依據1989年6月26日至27日歐共體理事會在馬德里集會後做出的決議:「各成員國中止與中國的軍事合作,禁止武器交易。」各國從未就如何落實執行,或是禁止武器交易的詳細定義達成共識或決議。因此,多年來,北京與歐盟各國之間的軍備交易並未徹底中斷,解放軍的許多新型武器系統中都有歐洲元素。

儘管實質性武器或軍備交易並未中止,這項規定一度成為中歐交往的障礙,不但歐盟成員國每每就是否可以進行調整爭論不休,美國與日本也經常借題發揮。至於禁令的具體內容以及實際實施的效果,反而沒有太多人深究。歐盟高層也不願戳破這個假象,因此,外界總是認為歐盟仍在積極對華實施武器禁運,從而低估中歐軍事交流的力度和廣度。

問:為何北京近年來不再討論該議題,甚至與歐盟對話時也不再將解除禁運列入日程?

答:以往中國在與歐盟對話時,解除武器禁運都是重要課題,許多歐盟成員國藉此向北京示好,但又藉機提出若干要求,攫取實質利益。經過多次嘗試,北京發現每次都有國家出面攪局,使得解禁屢屢落空。因此,經過權衡,中方認為:只要實質軍購關係不受影響,就不必在解除武器禁運上白費功夫,免得授人以柄,平白讓歐盟各國獲得外交操作空間。

這種思維改變後,無論歐盟再以何種方式提出有關議題,北京都不再積極響應。歐盟各國也逐漸發現,這項議題已成雞肋,無法以此向中方要價。簡而言之,只要歐盟對華實質性軍備交易未受影響,武器禁運議題恐怕會愈來愈難端上檯面,無法再令雙方在外交場上角力。(風雲)


推薦閱讀:

駁羅永浩:人一旦不愛國,和鹹魚又有什麼分別
《閃電麥昆》是哪個國家的作品?
國家簡介-俄羅斯(Introduction to Russia)-2010
美國做過哪些事情,讓其他國家所不恥?
(6)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TAG:中國 | 國家 | 禁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