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群書治要360》——蔡禮旭老師 第三十六集

群書治要 [每天一群]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卷九 論語) 1天前 《群書治要360》——蔡禮旭老師 第三十六集 2012年08月14日 13:41:47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第三十六集)

蔡禮旭老師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群書治要360》進入第三個單元「貴德」,重視尊崇道德。首先我們第一項談到「尚道」,重視尊崇修道、行道,甚至要證道,契入聖賢境界。我們講到這七十四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在學習聖賢的教誨,經過幾個階段:信、解、行、證。我們相信了,深入理解了,然後去力行,也能夠解行相應,最後契入跟聖賢人一樣的心境、一樣的人生、一樣的快樂。像我們看到這一句『既以為人』,你愈為別人,『已愈多』,你自己會更多。我們有沒有邊念的時候心裏面想,「真的嗎?我都給人了,我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邊看經典邊懷疑,而不是邊相信。

我們透過在第七冊,我們當時這些聖哲人有批註,我們依照批註來深入理解一下,在第七冊八百七十八頁。我們看『聖人不積』,「積」就是積累,他不為私利積累財富、積累這些慾望。其實我們冷靜想想,慾望一起來了,心胸就小。有沒有人慾望起來,心胸愈大,沒有吧?那我們從這個邏輯推過去,慾望起來了,就是自私自利,我想怎樣怎樣,心胸只有我,沒有他人;心胸一小,福報就小,「量大福大」嘛。「觀德於忍」,看一個人道德,看他忍耐的功夫修養;「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福報,看他的度量、心量。所以人慾望、自私自利起來了,他的福報反而就減小了,所以慾望障礙福報。再來,人慾望起來,求不到了容易生氣,求不得就不高興了,跟人對立了,跟人爭了。人一情緒起來,德能就不見了,很不理智,都干一些自己很後悔的事。

所以我們學習聖人的教誨,是要恢復明德、恢複本善,這個目標我們很清楚吧?你們沒什麼反應?「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恢複本善,這才是求學問的終極目標。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把迷失的心、迷惑的心回到明德、回到本善來。所以恢複本性,本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就現前了。

明德被什麼障礙了?這是我們本有的,怎麼現在不能有智慧、不能有德能、不能有無量的福報?本有的一定可以恢復,但是要把障礙去掉。就好像太陽一直都在,只是被烏雲給遮住了。所以撥雲,見日。被什麼障礙住?簡單的說,貪心、瞋恨心、愚痴的心。貪心障礙福報,瞋恨心障礙德能,愚痴障礙智慧。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報,就是被人的貪瞋痴的習氣給障礙住了。沒有貪心,福報就不會障礙住了。所以「聖人不積」,一有為自己想了,要多存點什麼?慾望一起來了,「欲令智迷,利令智昏」,這個智慧也起不來了。大家從萬事萬物當中去觀察,在湖面非常平靜的時候,周圍照得清清楚楚;湖面一起波濤,周圍的東西就看不清楚了。像我們的心一樣,沒有任何慾念,清清凈凈,有智慧。一起慾念,波濤洶湧,看什麼都看不清楚,最後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造了孽了,最後還得要受果報,那就冤冤相報又沒完沒了。

所以要恢復明德,有一個詞叫「空靈」,靈就是有智慧、就是很清醒,要空了才會靈。空是什麼?放下了,放下這些欲求,才能靈通,看什麼都清楚、明白。所以學習聖人首先最重要的,學習他放下慾望。那剛剛我們講的,反而你把貪瞋痴放下了,你本有的智慧、德能、福分就恢復了。

我們的師長一生不為自己,老人家常說,有一句話講得太離譜,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家聽過這句話沒有?你們是什麼時候聽過的?小時候聽過沒有?有。那時候覺得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有,正常。所以大家了解,人生沒有遇到明師,可能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都還有一大堆錯誤的思想。而這個時代,光講還不行,得做到讓他佩服、讓他承認,「確實是這樣。」不然他只會說,「你講得很好,可是是理想。」所以廬江湯池中心,對四萬八千老百姓推廣《弟子規》的教育,也是師長被聯合國這些專家逼出來的,「你講得很好,這些倫理道德真好,可是是理想,做不到。」師長一生不為自己,天也沒誅他,地也沒滅他,而且無量的福報現前,走到哪裡受到大眾的尊敬、尊崇。不用錢的時候,口袋裡一毛都沒有,因為帶在口袋裡還是挺重的,是吧,有時候帶太多還得擔心有沒有人搶,這挺有負擔的。不需要錢的時候一毛都沒有;需要錢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好不好?好。要不要?要。那就從「舍」開始學起,完全不為自己,你就可以契入這樣的境界。

告訴大家什麼叫真理?在每個人身上都能印證的才叫真理,只有在某個人身上能印證,那叫特例。真理是放諸四海皆準。所以聖賢人能契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契入。所以孟子講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誰願意效法學習,誰都可以契入。這是孟子講的,亞聖講的,亞聖會不會騙人?你們的反應有點慢。我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很重要,對聖人不能懷疑,不然很難契入。孔子是至聖,他對古聖先王沒有絲毫的懷疑,他的學習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百分之百的信心,而且這個好古是竭盡全力的學習效法古聖先賢。您看夫子講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非常勤奮的努力修行,放下習氣了,法喜充滿,「不知老之將至」,自己幾歲了都忘了。諸位學長,你今年幾歲?不要記得太清楚,這些都要放下,常保年年十八歲,不分別、不執著,「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要學會單純,學會老實。

所以這裡古注裡面講到,「聖人不積」里說到,「聖人積德不積財」。積財傷道,旁邊可憐的人很多,我們的錢財都一直自己抱著、守著,不願意幫助他們,就傷自己的慈悲心了,所以「傷道」。有能力不幫人,這也是造罪業,這個對良心是有愧的,所以要樂善好施,愈施愈多。其實我們人生幾十年走過來,大家冷靜觀察一下,你的同學、同事有很多能力不錯,可是事業不能成就,而同樣比他能力不好的,反而有成就,反而有財富。大家有沒有觀察到?有。他有能力、又很努力,可是結果卻沒有很好的福報。所以努力是「緣」,他積累財富的「因」是他有布施。財富的真因是財布施。

人有時候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後自己努力了那是緣,沒有種因。就好像你很努力在那裡澆水,可是種子根本就沒有種下去,你給它澆一百年它也長不出芽來。可是人問題就來了,求不到人生想要的,下一個念頭是什麼?埋怨父母,「就是被我父母生到,所以我沒有福報」,連父母都被拖下水;「就是老天爺對我不公平」。這個叫罪加一等。自己沒有好好樂善好施,最後連老天爺都要責怪。諸位學長,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怨過天,尤過人?有,很正常,我們還不明理以前,這種事也常干。所以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就不再責怪任何人了。道理一明白,終於清楚了,自己要為人生負完全的責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現在的整個結果,其實都是自己招感來的。自己的心想,造成了自己所遇到的人生每一個境緣。而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又種了新的因,招感來未來的緣。

諸位學長,我們清不清楚二十年後我們的人生會如何?欲知將來的結果,只問現在自己下的功夫。以前怨天尤人,現在這個結果不是很好,從現在開始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什麼做得不好的,反省自己。反省,就能消自己的罪業;反省,就能增長自己的智慧。禍福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所以聖人他效法天地的仁慈之心,他盡心儘力幫助別人,他不積財。財散民聚,而且這個財散出去了都是結一個善緣,這個善緣結下去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它總有一天善的結果又回來了。就好像你布施錢財,五年、十年之後你得到財富了,所以叫「捨得」。舍了,就是得的因,但是捨得捨得,得了以後要再舍,不然你就變守財奴了。又得,繼續舍。

在歷史當中,春秋時候有一個趙宣子,他有一次看到一個人昏睡在樹下,後來了解到這個人是餓得昏過去了,趕緊用一些糧食給他吃,結果這個男子吃到一半就不吃了。趙宣子很奇怪,這都餓了不知多少天了,怎麼不吃了?就問他。他說:「我母親也沒得吃,這我要留回去給母親吃。」當下趙宣子說了,「你放心好了」,他說,「你放心的吃,我再吩咐下去,送一些食物給你媽吃,你不要擔心。」這叫一飯之施。過了幾年,有一天有人追殺趙宣子,一群殺手追殺他,突然他就是已經命在旦夕,其中有一個人突然反過來保護他,把所有的人都打退了,他就免於厄難。後來了解到這一個壯士是誰?就是當年他在樹下幫助的那個男子。施人家一餐飯,最後怎麼樣?救了一條命。所以你看人布施,還會加利息的;做壞事那個也會加利息。你今天給人家借一千塊不還,五年之後可能要還三千塊,還要包含物價指數。同樣善有善報,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

在台北的街頭,差不多二、三十年前,有一個大學學子剛到學校讀書,家裡很窮,吃飯沒什麼錢,吃不飽,在那個自助餐前面走來走去,結果看沒有客人的時候才走上前來,說「我要一碗白飯」,然後就拿進去開始吃了。他叫飯的時候這個老闆就覺得說,怎麼叫碗飯,連菜都沒有?這老闆心裡想可能是他沒有錢,所以就給他加一些菜湯,然後底下還壓了個滷蛋,很有愛心,知道這些年輕人出外不容易,家裡又窮,把它壓在下面。怕放在上面,這個年輕人覺得是他施捨他的,不好意思,傷了他自尊。結果他在做這個事的時候,就被他太太看到了,他太太說你幹嘛壓在底下,放上面就好了。他說年輕人有自尊不要這個樣子。他太太說,你這麼替人想。他先生說,我就是替人想你才會嫁給我。你看,夫妻會生活,生活上的小事都可以很溫暖,是吧?結果年輕人吃啊吃啊,看到底下有蹊蹺、有玄機,看了看,對老闆笑一笑。吃完了要走以前,他又叫了一碗,因為他黃昏來吃,叫一碗是明天中午要吃的飯,還是叫不起菜。所以老闆還是把滷蛋壓在下面。而且這個年輕人要走的時候,老闆還說:「加油,歡迎明天再來。」結善緣,年輕人很歡喜,明天又來了,這樣過了四年的歲月。

後來經過二十多年,這個老闆也進入五十歲了,結果剛好他們那個建築必須拆掉,他就沒辦法做生意了,他的兒子又供到國外去讀書,中年失業又沒有錢,孩子還等著學費,兩個夫妻在那裡一籌莫展,兩個在那裡相對哭泣,不知道怎麼辦。突然有個穿西裝打領帶的人走進來了,就跟他講:「老闆,我是某某公司的副總經理,我們總經理請我來找你們,明天到公司去談事情。因為我們公司要找人來負責餐廳,我們總經理說跟你們是老朋友,只知道你們是老朋友,明天去你就知道了。」結果一看,就是二十多年前那個大學生,他對他們夫妻完全信任,就把這個機會交給他們。

而且大家想一想,這個年輕人是很有心的人,不然他怎麼會知道他們的困難。您看,你真誠的付出,對方感得的那份溫暖,他會時時記在心上,一有機會回報,他一定會歡歡喜喜的來幫忙。結果二十多年前的老朋友相聚,談得很歡喜,然後總經理就說:「加油!我們這個餐廳還得靠你們夫妻,我們明天見。」你看這個話跟二十多年前的話都是一樣的。這都是有心的人,人間有真情,都在付出當中,都在布施當中得到的善果。所以人這一生要廣結善緣。

所以「積德不積財」,而且「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有錢財,幫助貧窮的人;有德能、有智慧,要教導沒有智慧的人。我們其實用心去體會這個中的道理。你把你的經驗,把你的智慧愈幫助別人,你的聰明跟智慧就愈增長。我們從事教學的人,應該對這一點會有感受,你常常喜歡跟人家分享,很歡喜的告訴別人這些好的道理。大家有沒有經驗,有時候講著講著左右逢源,靈感很多,講到最後人家聽得很高興,自己走回家的時候想:我剛剛怎麼可以講出這麼好的話?有悟處,有靈感。所以愈施智慧,你的智慧愈增長。所謂教學相長,你每次布施這些智慧,每一次都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了。所以人要多布施經驗、智慧,才會增長智慧。反過來,你的經驗智慧都不告訴別人,感來的結果是什麼?愚痴,沒智慧,是吧?我們閩南話說的,「不能暗藏」,「暗藏」就是你有好吃的都藏起來,不給人家看到;你有智慧都不告訴別人,就我會就好了,才不要告訴你,最後就愈來愈愚痴。

這個我挺有經驗的,我念大學以前,嫉妒心比較強,這個我獨會的,人家不會,我才不告訴你。不喜歡布施這些會的東西,所以大學以前就沒什麼智慧。後來很幸運,祖宗保佑,在二十五歲那時候,在電視看到師長講課,師長說心量要大,把我給敲醒了,從那一刻開始,有什麼就跟人家講什麼。不過因為剛學,用力過猛,講得人家口吐白沫了還講,這個就……人家聽不下去了就算了,不要勉強。

所以就這樣,一有機會就講,慢慢覺得記憶力恢復了,記憶力提升了,自己也印證,法布施確實可以得聰明智慧。而且講著講著,有時候講著不知道,好像道理講不下去了,發現自己道理沒有貫通,趕緊再去聽經,趕緊再去查資料,這叫「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再好好反省下功夫,「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趕緊提升,才能更幫得上人。自己帶這些小朋友,這些道理自己都沒有弄懂還得了,對不起學生,誤人子弟,自強,自立自強,趕緊努力。所以教學,愈去成就別人,反而自己得的利益愈大。所以利人一定利己,這是真理。你拿個很香的花,別人還沒拿到,你身上已經都是香味了,是吧?害人決定害己。你害人的念頭一起,還沒有害到對方,自己身心已經統統被這個惡的念頭給毒害了。所以真明理的人絕對不做害人的事情,那是真正害自己。

我自己很幸運,曾經在北京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吃飯的地方,他們有很多個廳,其中有一個廳叫蒙古廳,那個蒙古廳好大,我沒看過這麼大的吃飯房間。那個桌子很長,有多長?就從這邊左邊到右邊,應該差不多有十到十二公尺這麼長,坐了不少人。因為那一次會議,師長給全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助一筆款項,讓這個單位在全國各地推展倫理道德教育,尤其針對家長,希望家長能學習這些經典,懂得怎麼教孩子,在很多小區都有這樣的服務。很多是官員、記者,都是有頭有臉的人,大家也不是很認識。

結果一坐下來,每個人都在講話,我就看到師長很有耐心,不疾不徐的在給他們介紹中華文化。一開始只有兩、三個人在聽,其它人都在講他自己的話。結果差不多過了二十分鐘左右,所有的人都沒講話了,只剩師長在講解中華文化,然後兩邊的人都是這樣(側耳)在聽。你看一個人那種慈悲的心、利人的心,第一次見面的人都能感覺得到,最後都很專註。甚至有人主動請教,有關儒釋道的學問。感應道交,他們那一顆渴求的心、好學的心也被喚醒了。在這樣的場合,這麼空曠的地方,大家都不是很專註的情況之下,老人家盡心儘力給大家做法布施,難怪老人家聰明智慧這麼高,那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法布施。做到什麼程度?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只要有機會,盡心儘力。

孔老夫子也做到了,所以他有智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您看夫子帶著學生走到哪講到哪,抓住每個機會,有沒有?走啊走啊,看到一個人在那裡抓小鳥,機會點出來了,問旁邊的學生:「你們注意看,那個抓小鳥的人,抓到的都是年輕的鳥,你看額頭那個毛還長不全,有沒有老鳥被抓?」「好像沒有,怎麼都是抓到年輕的鳥?」他說,「雖然抓到的都是年輕鳥,但是有一些年輕鳥還是沒有被抓到」,接著跟學生講,「假如那些年輕的鳥,是跟著那些老鳥的,它就跟著老鳥趕緊飛走,不會被抓到。假如那個年輕鳥:哼,我才不跟誰,我就喜歡自己走、自己飛,那它就很容易被抓起來了。它一被引誘,就進去吃,就被抓起來。」所以你看從這一件事情提醒我們所有的人,人能懂得跟隨長者、跟隨聖賢人,你人生少走很多冤枉路,能跳過很多陷阱。但是假如我們不虛心的跟聖賢、長者請教,那可能禍患就在前頭,我們還高高興興的踏進去。

其實大家冷靜觀察,現在年輕人,跟這些酒肉朋友高興得不得了,是吧?他父母為他好,講兩句,就被他一言九「頂」頂回來了。你看他小時候就沒有聽過孔子這個故事,你們以後要把這個故事告訴他,這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面有。所以師長風範、孔子這些聖賢人風範,我們要效法。

接著講到了,「既以為人,己愈有」,因為「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財益多」,他感得的,財布施得財富,「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你看天地日月,它也沒有說幫助人,結果自己減少了。甚至於是愈幫人愈多,因為我們愈幫人,自私自利愈淡,心量不知不覺擴大,所以愈幫人自己獲得的真的是更多。

我們當初剛出社會心量太小,做什麼事業都做不得成。我記得我爸爸有一次跟我開玩笑,因為我畢業兩、三年,換了十幾個工作。所以人沒有福報,做什麼都做不好;有福報,一幹什麼就成就了。我爸爸說你的名片可以去開展覽,可以排出來開展覽,換太多公司了。後來聽師長教誨,不要自私了,就開始到補習班準備考教師資格。在補習班裡面,誰有困難趕緊幫助他。當然要幫助別人首先自己要有東西,上課要認真,所以我上課都坐在第一排正中間,所以後面的人只知道那個人頭很高,都看不到我的臉。後來我考上師範學院,有一次我同學跑過來說:「你是不是就是坐在第一排那個師兄?」他們都沒看到我的臉,只看到我的後腦勺,所以確定一下說你是不是就是那一號人。所以很有趣。

曾經有一次,同學有不會的,我一直告訴他,結果跟他講,有時候人這個思考轉不過來,就在那兒繞啊繞啊,結果跟我討論了兩個多小時,最後可以了,回去了。另外一個同學跑過來,給我拍桌子,他說:「你還讀不讀書?你看這下午兩個多小時,他給你一問你就沒有了。」他還看不下去了,說:「你看那個人都不自己好好用功來問你,結果讓你兩個多小時都沒得讀書了。」當然我也很感謝這個同學,雖然是生氣,其實他是心疼我,是吧?人要見性不著相,要體會到他的心意,不要執著在他好像生氣了,他那個氣有時候也是一份愛護。是吧,你有時候熬夜熬得比較晚了,你太太過來:「睡覺了!」你也不要只聽到她那個生氣的話,你要聽到她心疼你。所以人處處都容易著相,好事都被自己給搞壞了。你能體會人家的心意,反而對方就覺得你很能理解他。我說:「我知道你為我想,不過你放心,我一點都不吃虧。因為愈去幫助別人、引導別人,自己的理解力愈提升。」

這一點我後來連續三年考試,體會深刻。因為我第一年考數學,考了八十八分,我的同學做到另外一個補習班的題目去了,我連自己補習班的題目都做不完,為什麼?因為同學來問,我沒有時間去做,可是那個理解力上去了。所以第一年考八十八分;第二年考代課,沒時間準備,再去考,心裡想都一年沒有準備了,不知道會考得怎麼樣?九十分,我自己也嚇一跳。第三年考正式老師,連續考了三年數學,八十八分。就靠這個,不然可能就考不上,後面的路就不知道會走成怎樣,是吧?那個理解力上去以後,終生可以保持。所以真的是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是真實不虛的。所以真的幫別人自己不只有,更多、更提升。

接著我們看『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害也」。而且我們愈去愛護別人,自私自利不知不覺就沒有了。所以要增長自己的道德學問,要從念念為人著想開始,不要想自己。其實不想自己很輕鬆,一想自己,這個也不滿,那個也不能滿足,這個也求,求又有求不到的苦,一想自己就很沉重、就很多不愉快。不想自己了,為人想,人家考得好,自己也跟著他一樣高興;人家有成長了,自己也比他還高興。

我們在學校教書,學生成績進步了,我們的內心很欣慰。我記得有一個老師,她姓曾,曾子的後代,一位女老師。她一個學生數學不及格,她特別把他留下來教他,教了一段時間。有一次月考,這個學生考一百分,他的母親看到那個一百分不相信,把考卷拿到學校來了,問曾老師是不是真的。這個母親感動流眼淚,感激這個老師給她兒子的幫助。結果這個都已經多少年的事情了,曾老師講的時候自己也流眼淚。她為什麼流眼淚?她感受到那個母親的欣慰跟歡喜,她跟著她一樣欣慰、高興,流眼淚。所以你看,人真的是愈去愛人,自己的愛愈多,哪有減少?「利而不害」,對自己一點點危害都沒有,反而是大幫助。真正一心為別人,到最後所有的自己這些分別執著都放下了,你無量的智慧德能都恢復了,哪有害?天大的好處。

接著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法天地的無私,天地的好生之德,這個「為」就是去利益眾生。「所施為化成事就」,教化成就眾生、成就萬物。「不與下爭功名」,跟他人、跟下屬,一起成就了利益人民的功業,自己決定不居功。不只不居功,還戰戰兢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像孟子說到的,周文王這麼愛護老百姓,老百姓生活都挺安定的,他看著老百姓還非常戰兢,戰戰兢兢,覺得生怕老百姓有受苦,「視民如傷」,看著老百姓都好像很脆弱、很需要幫助那樣的心情。不只不居功,至始至終都擔心沒有好好照顧老百姓,這麼仁慈。所以不只不爭功,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而且自己付出,覺得是應該的,是我的道義;看到別人付出,讚歎、感恩。「謝謝,就是因為有你們的幫助,才可以成就這個事情。」所以「讓功於眾」。假如自己做的事情有人可以做得更好,有這樣的賢德之人出現,為了把事做得更好,趕緊請這些有德之人來做這個事情,自己趕快退下來,退下來幫助他,讓他負責,叫「讓位於賢」,把位子讓給賢德的人。為國家、為人民,沒有自己。鮑叔牙推薦管仲,這都是聖賢人的行持。

所以「故能全其聖功也」,神聖的功業,都在盡心儘力為百姓,而沒有任何邀功、爭奪。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句,前面我們舉的這些句子,讓我們明白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應該效法的榜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要真正能夠非常理解這些道德仁義,理解聖賢風範,還得要長時間的熏習,我們才能充分明了,充分可以去效法、學習。所以接著是《中庸》另一句經文,這是在第二冊兩百五十二頁,倒數第一行。

【好學近於智。力行近於仁。知恥近於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

我們讀到這些句子都可以感覺到,古聖先賢他們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大學》開頭就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可以家齊,可以國治,都要先從根本下手。君子務本,學問之道才能增長,家道、事業之道才能有所成就。而怎麼修身?《中庸》這一句具體講到了,要用智、仁、勇這三個德行來修養自己的道德學問。

我們先看第一句講的,『好學近乎智』,喜好學習聖賢的教誨,就能慢慢接近智能、就能增長智能。那我們現在來想,「好學」,怎麼學才稱為好學?讀很多,好學,有沒有道理?我曾經聽過有心理學專家,他讀了非常多的心理學理論,讀到最後自殺。這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智慧怎麼會變成這樣?還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人研究心理學,研究到變成婚姻專家,她是那一個領域專家,最後被她男朋友給殺了。哇,專家!怎麼專家會變成自己的男女關係是這個結果?再問一個問題,請問大家,這個時代的專家比五十年前多還是少?(答:多。)多多少?不知道多多少倍。可是請問大家五十年前的社會安定,還是五十年後的社會安定?那值得我們冷靜。這些專家是跟誰學的?你有沒有聽過哪一個專家是跟孔子學的?是,所以你好學,你先跟誰學?要先跟聖人學才是好學!學一大堆,跟一大堆人學,你到底聽誰的?這個時代有一個現象,你遇到人生一個問題,你去問五個人,可能五個人跟你講的都不一樣,你聽誰的?

孔子的好學是我們一定要效法的榜樣,不然學一大堆最後自己腦子愈亂,甚至對聖教都生懷疑了。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且他遵從道統,「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專註學習的就是堯舜禹湯的教誨,他不雜學。而且學的時候,信而好古,是相信,沒有懷疑,老實聽話,最後真干。很老實,信而好古,然後學一句,用心的就去落實了。假如學了不去做不叫好學,學了不做叫知識,用知識判斷事情表淺,而且知識會增長傲慢。

大家冷靜去觀察,現在的人學歷愈高愈傲慢。現在人的傲慢比起五十年前,多太多了;但是你說真正懂得做人,五十年後的人比不上五十年前的人。那有什麼好傲慢的?而且一傲慢就是沒學問。孔子在《論語》里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他只要驕傲了,縱使他有周公的才華,「其餘不足觀也矣」,這樣的人也沒有什麼大成就。他縱有好的才華,因為傲慢,他走到哪,跟人家相處不了。他給人壓力,瞧不起人,甚至取笑人,這個人和就被他給搞砸了。沒有人和,怎麼成就事情?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一傲慢了,所有人的人和都被他給破掉了。大家跟他一起共事,提不起積極度,都被打壓下去了。所以無形當中,讓整個團隊的心情鬱悶。假如換另外一個性格的人,處處隨喜功德、稱讚如來,都是看到人家的優點,把所有人的積極度都調動起來了。

有一句俗話講: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他性格好,走到哪裡都是帶歡喜給別人、都是給別人鼓勵,無形當中都把大家團結在一起。所以性格不同,所感召來的人和就截然不同。師長有一句話講,在言語的修養當中說到的:「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商量的話;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領導」。這個話都要用心領受,不能只背起來而已。「學貴心悟」,要用心去感悟;「守舊無功」。尤其這個義理背後,你能去體會到它所涵蓋的整個人心的影響,你能體會到。

比方一個領導,「你就給我這樣做就對了,你們再怎麼會也不會比我會,我就說一步你們就做一步,怎麼教你們也不會。」都是命令,命令只是接受,真的接受了嗎?那個接受叫表面叫表面接受,這個領導一走,「哼,有什麼了不起。」在你面前被你壓,背後可能滿肚子都是苦水,就怨氣了。假如我們的屬下都有怨氣,自己就會常常耳朵癢,「奇怪了,最近我的耳朵怎麼這麼癢?可能就是有人在罵我。」凡事都有感應的。其實大家想一想,天地之間是有磁場存在的,我對不起的人太多了,他們都在罵我,我怎麼長得胖?就是太多地方對不起人了,人家就在罵,那個磁場吞進來了。所以要從根上解決問題,擴寬心量,多體恤別人,哪一些地方不夠尊重別人,得罪了別人,現在要趕緊:「對不起,請原諒我」,這個我還沒說完,有四句話,「我愛你,謝謝。」你看,都是愛護人、感恩人,然後反省自己。

這四句話是夏威夷有一位藍博士,他治療過很多心理有病的人,其中有一段時間,他在一所醫院,這所醫院是精神病醫院,而且關在裡面的都是重刑犯,又有精神問題。諸位學長,你敢不敢去接近這樣的人?敢不敢?我們學聖賢的教誨就是要大慈大悲,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不能看到這樣的人自己都嚇壞了。

我曾經遇過一位法師,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跟台灣司法界簽一個協議。什麼協議?把未滿十八歲的重刑犯,不要關在監獄,放在他的佛寺。比方他判八年、幾年,「放在我的佛寺,我教育他。你給他一個機會,他假如逃走了,那他這個機會他就沒有了;他假如留下來,那我好好用聖賢的教誨教化他。」我一聽,問問自己:我敢嗎?這些孩子都是過失傷人什麼的,行為都是很嚴重的,在醫院裡都銬起來的,到他那裡全部鬆綁,然後每天他這樣子引導他們,那沒有無盡的慈悲愛心,這種事干不來。

我聽這師父講,這老和尚講,有一次,不同監獄的年輕人來了,剛好兩台車,同時間到了,一下來就差不多快要打起來了,一下車就爭地盤。趕緊去通知這個老和尚。他趕緊拄著拐杖跑過來,看一觸即發了,走到面前,把拐杖拿起來,往地上一摔,然後看著他們:「我不管你們以前是哪一派、哪一個幫的,到我這裡來全部都要聽我的!」所有的人盯著他,「參見幫主!」你看這老和尚有智慧,為什麼?見什麼樣的人,要跟他們講同樣頻率的話。假如這個老和尚在那「人之初,性本善,有話慢慢說」,不行!所以怎麼善巧方便,這個真的是不簡單的智慧。但這個智慧從哪裡來?從慈悲來。

我們親近這些有智慧的人,真的每一次印象都非常深刻。包含有一次,老和尚講,他說他面對一位老百姓,一位男子,他就在那裡:「我命很不好,沒有福氣,每天沒賺錢就沒飯吃,勞苦一生,很辛苦、很辛苦,都是要伺候老闆。」講啊講啊,接著這位法師就說了:「我跟你一樣,我也每天很辛苦。」他說:「師父,你是人天老師,每天講經說法,你跟我不一樣,我是工人,你怎麼會跟我一樣?」「我真的跟你一樣,我比你還辛苦,我每天要伺候老闆。」這個男士聽傻眼了:「怎麼講?」「我每天要伺候我老闆,每天起來要給他刷牙、洗臉,還要伺候他吃三餐,沒吃他還抗議,每天一天到晚統統照顧他,我每天也伺候老闆,好辛苦。」你看,我們一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老子講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們都在當奴隸,當誰的奴隸?伺候這個身體。有些人伺候三餐,他還不覺得辛苦,還要伺候五、六餐。還有的,每天還要給他噴香水,化妝,保養品擦好幾種。你看每天伺候,從早到晚加起來嚇死人,是吧?得了個天地人的人身,最後凈忙這些事情,不知道這個身體是負擔,是累贅,沒有這個身體你就自由了,想到哪兒你就可以到哪兒。

所以大家明白了,障礙就在這個身見,把身體當我,就是我們的障礙。我們之前講到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能,為什麼不能恢復?就是誤會了這個身體是我。能力就變成這麼小了。所以經典當中比喻,我們是大海,誤以為是大海裡面的一個小水泡,小水泡的能力怎麼跟大海比?怎麼恢復大海的能力?把水泡戳破就恢復了,把小我放下就恢復大我了。

所以這一句「好學」,得要跟聖賢人學。再來這個「好學」,我們剛剛講到的,本善是本有,明德是本有,它是有障礙。所以這個學習最重要的是學什麼?不是學多很多東西,記一大堆知識。你記一大堆知識,「長浮華,成何人」。學歷高了,那都是知識,那不是智能。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本有的。它障礙在哪?障礙在分別執著,在習氣。你把習氣放下了,本有的智慧自己就透出來了。

所以我們當炎黃子孫、當中國人好,多少聖哲人表演給我們看。六祖大師唐朝人,不識字,可是他智慧本有。五祖,他的老師,《金剛經》講半部給他聽,他真聽懂了,完全放下分別執著。「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放下了,就開悟了。好學是什麼?真正能放下習氣。「苟不教,性乃遷」,就是被這個習氣給障礙住的。

道家的老子也講,「為道日損」,這個損是什麼?把習氣放下,不能再執著了。真正這個好學當中最重要的精神,懂得放下的功夫,放下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習氣。

包含,好學首先要立志,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學習。人為什麼學習進進退退?沒有志。我這一生就是一定要成聖成賢,就是一定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

就像我們學《了凡四訓》,「遠思揚祖宗之德」,要對得起祖宗;「近思蓋父母之愆」。我們父母有沒有過失?我們爺爺奶奶有沒有過失?我們這兩三代人都有過失。什麼過失?文化承傳忽略掉了。真的,我在台灣的社會,不知道什麼時候,賺錢擺第一,考什麼大學的科系,全部考慮哪一個科系賺的錢多。這跟我們文化的內涵背道而馳了。重利就怎麼樣?輕義。所以現在的社會會變成這麼自私自利,甚至於為了利益去傷害父母、傷害親人,這個病根早在一兩百年就出現了,為什麼這幾代人都沒找出來?因為沒有好好好學,承傳文化的道統,把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忽略掉了,讓三、五十年之後的人心跌到麻木不仁,跌到殺父害母,這怎麼對得起父母?這怎麼對得起祖先?所以我們這兩三代人忽略掉了,從我們開始振興,父母、爺爺奶奶因為他們也不知道,所以由我們恢復起來,叫「近思蓋父母之愆」。

「上思報國之恩」,為國家民族做事。您看現在整個大陸,祖國特別重視文化的復興,重視文化的自覺,要覺悟自己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寶,要自信、信任、不懷疑,要自強,讓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而且這樣能利益到全世界。祖國有這樣的呼喚,諸位學長,祖國有需要的時候,你們要回去付出,是不?當然我們現在得先肚子里要有墨水,先積累好,我們飲水思源。以後祖國辦文化論壇,「這次有來自馬來西亞哪一個小學的老師,哪一個單位的領導來。」你看,我們祖國這些同胞多鼓舞、多振奮。你看,不分海內外,統統在干同一件事,復興我們自己祖國的文化。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我們這個家道得傳下去,不只是你現在三、五個人的小家,你整個姓氏的家道要傳下去。大家去翻過《百家姓》沒有?你們祖上有很多都是留名青史的聖哲人。

我那一天跟大眾在分享,我們宋朝蔡家有一個聖哲人叫蔡襄,他是泉州人,在福建建了一個萬安橋,宋朝建的,到現在七、八百年還在用。他的母親懷孕,懷他的時候就經過那個地方,狂風暴雨,眼看著那個船就要翻掉了,就在那一刻,天空傳來一句話,「勿傷蔡學士」,馬上風平浪靜。這些故事讓我們震撼,馬上「咳、咳」,這些都是記在史冊上的,不是我亂講的。古人有道德學問,怎麼忍心騙我們後代,全都是為了啟發我們的。

結果船上的人互相看,這命撿回來了,所有的人都聽到了,開始問:誰姓蔡?一問,沒有一個人姓蔡,最後搞不清楚。我看到這裡非常感動在哪?蔡襄的母親沒說出來,你就看以前的人多內斂,都不張揚,一點都不標榜自己。明明懷著是他們蔡氏的後代,哦不是他們,我們蔡氏的後代。所以你看讀這些德育故事的時候,特別受鼓舞,不能給祖上丟臉。結果後來他的母親許了個願,說假如生下來的孩子以後有成就,一定在這裡建一座橋,讓百姓免於恐慌、危難。後來真的有成就,當了大官,結果就在那個地方建橋。

但是問題,那兒離海太近,潮水整個都會上來,沒法建。只要有仁愛心就有方法,所有不可能的事,都會變成可能。至誠感通。大家去看師長老人家一個人二十來歲,隻身一人到了台灣,窮到只能自己三餐吃飽。但是您看一個願心,老人家一生把中華文化弘傳到全世界,有沒有可能?你們現在都說有,六十年前你一聽,有沒有可能?所以所有不可能的事,都會因為一個人堅定的願心而變成可能。

所以蔡襄他求!「孝悌之至,通於神明」,他要圓滿母親的願,至孝。恭恭敬敬給海神寫了一封信,「我要建這個橋,這樣漲潮根本沒法建」,寫過去了。海神回信了,寫了一個「醋」字,那個「醋」有一個「酉」,就讓他在那個月的二十一號酉時開始動工。一動工,連續八天不漲潮,就把這個橋給建成了,到現在,大家以後到泉州去的時候,可以去走一走,緬懷聖哲人的風範。

所以要立志。「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立志就是好學最重要的基礎。

這一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老師,站第一個
14步步子舞《突然的自我》教學現場,老師一步步教,趕緊學起來!
讓老師哭笑不得的女生的故事
東拉西扯:說老人、說老師、說老話
品讀《紅樓夢》10·賈寶玉的性啟蒙老師是誰?

TAG: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