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清官情結為何如此濃郁

作者楊興培,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原題:清官文化和中國社會心態。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咿呀咿兒喲,你就是定盤的星……

時下眼前,銀幕彩屏,各路清官廉吏紛紛登台亮相,光彩炫耀:包公包龍圖、海瑞海青天、狄公狄大人,著實吸引無數眼球、贏得眾多叫好,也賺足普羅大眾的喝彩。一曲《清官謠》道出了普通老百姓對清官百般景仰的心聲。

清官,是中國社會民間對好官的別稱。在中國漫長的舊時代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敢於為民請命,剛正不阿,不惜丟官罷職的良臣直吏;也有過諸多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潔身自好的清官廉吏。清官們「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屈原:《橘頌》)而名垂史冊,其中影響較大的莫過於被老百姓譽之為「閻羅包公」的包拯、敢於當面責備皇帝的海瑞以及人皆稱善的于成龍。的確,在那漫漫長夜中一個個橫空出世的清官,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星星,照耀著舊時代黑暗的天空,不由得人由衷地注目敬禮和心嚮往之。

毋庸諱言,清官形象在老百姓心中是光彩奪目的,由此形成的清官文化源遠流長也伴隨著整個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直到今天依然十分符合普通百姓的欣賞口胃和心理期望。

中國人何以特別喜好清官形象,百姓內心深處何以有著如此深厚的清官情結?這是值得探討的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心態。

重新檢視和回放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過程和底層民眾的命運際遇,我們發現,由於皇權制度的專制霸道,任人唯親,奸佞當道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痼疾,為官之道魚肉百姓、小民無口不冤聲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由此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長夜難明赤縣天,有多少人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儘管時空轉換,城頭經常變換大王旗,但是作為底層的中國人一直生活在一種無法解套的困境之中,這也許就是一種中國人的歷史宿命。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們如此青睞清官,清官當然就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整個社會的祈望與讚美。作為長期受專制制度黑暗統治的結果,眾多野生民眾面對命運災變時,由於難於衝破制度性的重軛牽制和羅網籠罩,於是只能退守於宿命的邊界進行自我解套般的想像,在無法進行自保的境況下只好將個人的身家性命和安全福祉寄託於清官要求進行他保。

所以,清官實際上就是普羅大眾在心理上所創造的一種理想形象,也是很多苦難大眾在無奈的困境中所尋找到的一種心靈寄託。

在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出現與存在有著應然的社會環境和實然的社會基礎。作為皇權專制的時代,儘管為了一家一姓的權力私利得到鞏固和延伸,統治者總是不擇一切手段來維護期已經獲得的政權制度,任人唯親、任人唯私,抱團結夥這是專制時代用官的不二法寶。所以即使是清官,也得首先著眼於皇權專制的政權永固,服務於統治集團的長治久安。從這一意義上說,清官也不過皇帝的犬牙走狗而已。沒有帝王集團的青睞與授權,對於清官來說就會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對專制統治集團來說,為了使江山永固,進行社會統治並不能僅僅依靠野蠻手段和高壓政策,籠絡人心維持秩序,平常時奉行懷柔政策也是一種必要的政治選項。於是清官變成了一種社會危機的解壓閥,帝王集團正好可以通過清官可以收買人心。清官既不會因襲傳統老路甘於充當為虎作倀的幫凶角色,也不會在現實世道中咒出「假託天命」詐騙民心的政治巫術和王道圈套,而是在民間底層經常存在的烏盆覆頂冤獄遍地的社會環境中確實也盡其所能為民伸張正義。面對專制制度下的王權霸道,統治集團中不時有人站出來體察民心,為民伸冤昭雪,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苦難民眾來說,儘管盼望清官再世的社會心態不過是叩開雲霧覓青天的一種無奈心理的反映,但畢竟讓人在不可把持的命運悲感中具有了方向感和看到了一時正義的價值,進而可以獲得在亂象疊出的世道之中暫時的心靈慰藉。

清官的社會價值就在於它是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翻開二十四史,人們就會明白有名有姓並且貨真價實的清官不過百十而已。由於清官的稀缺,普羅百姓的這些期待無法從皇權典章的條文設定和政治制度概念的邏輯推演中獲得,也無法從宏大的歷史敘事和經常性的改朝換代中加以體驗,於是只能從一個個具體的為民做主、匡扶正義、體察民心、為民伸冤的清官身上獲得感念或者從「道聽途說」積累中傳播清官的名聲。

然而,清官自身也具有其兩面性,即使揮刀橫鍘斬駙馬(陳世美)的包龍圖包青天,其底氣還不是來自最高統治者的支持與默許?由此返觀,海瑞在皇帝支持包容時,成績斐然聲譽日享;而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罷官入獄坐牢。其實對於任何時代的清官而言,其心理世界也是時時存在著掙扎和矛盾,「鞭笞黎民心欲碎,拜迎長官令作悲」(唐代高適詩句),便是一種真實的寫照。還是以海瑞為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時任戶部主事的海瑞抬棺材,別妻子,散童僕,以死上書,勸說明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幫方士巫漢的騙術,理應整肅朝綱,振興朝政,因而激怒嘉靖皇帝,被詔命下獄論死險些命歸黃泉。「這一奏疏的措辭雖然有所尖刻辛辣,但又十分謹守人臣本分。」歷史學者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就如是評價海瑞冒死上疏之事。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作為清官,面對荒淫無恥的昏庸帝王,清官的首要職責還是極盡人臣之責,匡扶社稷,以為江山萬年之計。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和推斷,社會民眾只有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時,才會在絕望之中盼清官如盼救星。但清官在帝王一旦與民眾發生正面衝突時,其價值取向和立場站位無須多言自然明了。所以,再好的清官仍然是統治集團之一分子。清官不過是專制時代茫茫黑夜中的一顆彗星,當他們以明亮之光劃破夜空之時,也是其光芒急速收斂之際。

不過我們還是應當看到,在今天清官的社會意義仍然沒有完全過時。時下中國,由於民眾的民主意識日益覺醒,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各地經常有一些冤假錯案的猛料爆出,經過現代媒體的加工放大,著實讓整個社會警醒。雖然經過社會大革命,但我們這個脫胎於舊制度的時代依然會殘留著舊社會的諸多歷史痕迹,面對社會不公,人間不平,貪污腐敗現象還十分嚴重的今天,一股股清官文化情緒像潮流一樣從每個百姓心裡、從社會的各個角落流淌而出,人人希望包公再現,個個企盼海瑞重生。這種清官文化瀰漫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真實地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進而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政治生態環境。

《漢書·刑法志》有云:「滿堂歡飲,一人向隅而泣,則滿堂不得為之歡也」。因為社會有時還有烏雲遮蓋,於是一抹霞光透出,定會贏得上下喝彩。以至於有前任總理在卸任前夕答中外記者時公開說到「我只希望在我卸任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心滿意足了。」 一個高官對自己的一生功過是非僅僅用一個自己也是清官的信念予以總結,足見清官的社會價值仍然存在。這就是清官文化的價值,它依然飄蕩在中國社會的天空,也足可以表達了中國社會民眾普遍的心理祈求。

推薦閱讀:

前中國體操女隊隊長,北京奧運奪冠後卻說:「媽媽不用要飯了」!
美媒發表五種預防癌症,延長壽命的超級食品,中國飲食位居榜首!
中國美女為何一見老外就瘋狂?
蔡當局拒批兩岸春節加班機 唐湘龍:坐實「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中國古人稱謂

TAG:中國 | 中國人 | 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