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勝利大閱兵解說詞撰寫人:國之雖大 忘戰必危
李西嶽
在40年的軍旅生涯中,讓我引以為豪的是,曾以解說詞撰寫人的身份參與了國慶60周年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全過程。在完成光榮使命的同時,走進大閱兵的靈魂深處,走進大閱兵的歷史隧道,從而,使其成為我精神世界裡的大閱兵。
在我看來,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音樂是軍樂,最激發民族感情、增強民族自信的儀式是大閱兵。2015年9月3日,一個讓中華民族充滿勝利激情的日子。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70年後,中國人民以大閱兵的形式,向這個用苦難與輝煌書寫的偉大節日致以崇高的敬禮!
勝利大閱兵過去將近一年,而激越人心的畫面仍歷歷在目:分列式開始,空中護旗方隊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徐徐飛來,由此拉開勝利大閱兵的序幕,直升機飛成造型逼真的「70」紀念字樣,教練機拉出絢麗壯觀的七道彩煙,美的造型與鮮艷色彩前後呼應,令人目不暇接。天上馬達聲漸漸隱去,地面上,抗戰老兵乘車方隊緩緩駛來,國賓護衛隊煞是威風,受閱老兵揮手致意老淚縱橫,觀眾席上一片歡呼掌聲雷動。緊接著,徒步方隊走來了,直線加方塊,鏗鏘的步伐,威武的陣容,畫一樣的美感,詩一樣的節奏。嚓!嚓!嚓!每一個人看到這似流動的長城撲面而來的畫面,聽到這力與美交織的聲音,都會為之振奮激動,驚嘆不已。接下來,裝備方隊似排山倒海,大河奔騰,空中梯隊藍天布陣,呼嘯蒼穹……
外媒評價中國勝利大閱兵,用了這樣幾個關鍵詞:強大、先進、實力、和平、自信。我的理解和認識是,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把大閱兵這種禮儀形式演繹成民族文化,以此作為對世界的和平宣誓。可以說,大閱兵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大閱兵是一個民族榮辱興衰的見證,它最能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內涵、精神面貌和文化氣質。歷史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大閱兵,能夠改變一場戰爭的結局乃至一個民族的命運。
1941年11月7日,德軍大兵壓境,莫斯科岌岌可危,蘇聯岌岌可危。而有膽有識的斯大林硬是在兵臨城下的困境中舉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閱兵,以正義的力量和非凡的勇氣,鼓舞將士,動員民眾去為祖國而戰。是這種正義的力量和非凡的勇氣壓倒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同時也感動了上蒼,那場歷史罕見的大雪化做了正義的力量,也為侵略者鋪就了墳墓。於是,歷史發生了根本改變,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為攻克柏林埋下了伏筆,也為一路血腥殺來的希特勒敲響了喪鐘。
莫斯科紅場閱兵的深遠意義在於極大地振奮、鼓舞、激勵了蘇聯軍民的士氣和贏得戰爭勝利的信心。1945年5月9日為蘇聯獨立日,不管是當年的蘇聯還是今日的俄羅斯,每年都要在紅場舉行大閱兵慶典活動,以彰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先烈的緬懷。
戰爭狀態下的大閱兵,是一個國家最有震撼力的戰爭動員,也是激勵民族自信的精神動員。仔細梳理一下,新中國成立之後,有幾次大閱兵也是在戰爭狀態下舉行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開國大典。在當時,西南、西北、中南及華南的戰事正酣,也就說是,新中國成立的禮炮聲、受閱部隊的腳步聲與戰場上的槍炮聲是交織進行的,前線的官兵們是在廣播里聽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莊嚴宣告殺向敵陣的。隨著五星紅旗從天安門上空冉冉升起,一個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英雄民族從此開創了歷史新紀元。若再仔細盤點,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國慶大閱兵,也是在戰爭狀態下舉行的。閱兵結束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部隊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打響。閱兵後21天,人民解放軍打開了進軍西藏的門戶昌都,開始向西藏進軍。
扛著「漢陽造」「三八大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激烈對抗。幾個月的時間,就把他們趕過「三八線」以南,不到3年時間,就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停戰協議上籤了字。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以後,彭德懷元帥慷慨宣布:帝國主義國家在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一個東方國家的歷史永遠過去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抗日戰爭也好,抗美援朝戰爭也好,勝利是打出來的,自信是靠實力贏得的,不是等來的,更不是乞求來的。正因為有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才有了炎黃子孫的揚眉吐氣,才有了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才有了中華民族的高度自信。
大閱兵彰顯的是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是靠民族尊嚴作支撐的。不妨回顧一下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開始,百餘年間,中國一直是被西方侵略和欺負的對象。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從來沒有真正得到過西方的尊重,沒有談「尊嚴」的資格,何談自信?那近千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把中國人的尊嚴撕得粉碎。八國聯軍在北京殺了人,搶了財寶,姦汙了婦女,毀了文物,賴著不走,還要舉行閱兵式,慶祝「勝利」。誰給你面子,誰給你尊嚴,誰給你自信?
慘敗沒有尊嚴,慘勝呢,同樣也沒有尊嚴。兩次世界大戰,不論一戰還是二戰,從理論上來講,中國都是戰勝國,但談判桌上從來就沒有戰勝國中國的位置。相反,在戰後,中國兩次遭受的都是類似戰敗國般的待遇。在1919年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德國所侵佔的中國的權利沒有收回,而是被轉讓給了日本。二戰中,中國是抗日的東方主戰場,中國用落後的武器殲滅了最大數量的日軍,以傷亡3500萬人,損失5000億美元的巨大代價打敗日本法西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這是被歷史所證明的,而中國這個戰勝國卻被排斥於對日和約之外,而且埋下了今天釣魚島之爭的伏筆。日本至今對侵略中國的行為不道歉,不謝罪,不能說與之無關。
弱國無外交。歷史就是這樣殘酷,這樣不留情面。中國真正在世界上贏得尊嚴與自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歷經幾十年的艱苦奮鬥及探索實踐,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新中國成立後舉行的15次大閱兵,為一個國家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作了歷史註腳。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從大閱兵翻開的歷史畫卷中,痛定思痛,我們不懼怕戰爭的殘酷,甚至不懼怕生命的流逝,但不能接受民族信仰的淪陷和文化自信的喪失。我們在大閱兵的精神之陣中盡顯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也於太平盛世中深深警醒:國之雖大,忘戰必危。
推薦閱讀:
※2015年《大閱兵》的深層意義是什麼?
※《大閱兵》建國以來有多少次?
※俄羅斯紅場大閱兵
※了解我國本次建軍九十周年的大閱兵基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