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法語:心真正定了,的確是不相同()
06-11
凈空法師法語:心真正定了,的確是不相同發布:心慧 [] 日期:2011-9-12 20:31:001 我們念佛,二六時中常常念名號,其他閑雜的妄念統統都沒有,這個念就有力量,就產生力量,產生力量當然就有感應道交——境界年年不同、月月不同,境界不一樣,境界是愈來愈好。2 你要問,到底什麼境界?咱們簡單籠統說一說,煩惱少了,妄念少了,心一天比一天清凈,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相應的境界——這是自己能夠感觸得到的。3 即使讀經,從前念這個經含糊籠統,不甚明了,現在比從前明白多了,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們常念一部經,你會發現功夫漸漸得力,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不相同。什麼原因?你的心定了。心真正定了,讀經的時候遍遍有悟處,佛號天天念得身心愉快,的確是不相同。4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還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不夾雜、不間斷,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才是標準的老實念佛。我們一般人都不老實,為什麼?還要看這個經、看那個論,這是不老實!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7243.htm)----------------------------------------------------------------------------------------------------------------------大安法師:念佛行人正確的目標定位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9-11 17:49:00念佛行人正確的目標定位 大安法師 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每天繫念佛號這很好,但有妄想、雜念、煩惱的干擾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雜念, 沒有了妄想雜念,你就不是凡夫,是聖人了。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為聖人,那也就不需要阿彌陀佛了。 所以有煩惱是正常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發會脾氣,也是免不了的。但是念佛過程當中,你可能第一次發脾氣會火冒三丈,經過一段時間念佛,再發脾氣的時候可能火就不竄那麼高了,有一個過程。五濁惡世末法眾生,其根機也只能這樣。 如果你總是希望通過念佛的方法來息滅貪、瞋、痴,那麼這個目標定位要調整。念佛要志在求往生,至於伏斷煩惱,要順應自然,不可強求。我們要念念想到業障深重,靠阿彌陀佛趕緊讓我們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是正確的目標。善導大師的水火二河白道喻告訴我們:我們走在這條念佛往生的白道上,貪慾之水與瞋恚之火仍然存在,但這並不妨礙我們走在這狹小的白道上,度過生死急流,到達極樂彼岸。 貪、瞋、痴等煩惱本質是虛妄的,是空的,我們不要理會它,要專註在這一句佛號上。那麼如何能專註在這句佛號上呢?首先要生死心切,把死字放在自己的額頭上。我馬上就要死了,這時候你專註不專註?我須臾間就撒手人寰了,這個時候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但念無常,才能懇誠念佛求往生。(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7163.htm)----------------------------------------------------------------------------------------------------------------------大安法師:發菩提心過程當中八個「勿」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9 9:46:00【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好,請看這一段,這一段還是勸勉和告誡,先是勸勉後是警誡。勸勉大眾,惟一的是願現前參與法會的大眾,哀愍我一念愚鈍的真誠,可憐我這樣苦心的願望。希望什麼?希望與會的大眾,共同建立菩提願,共同來發菩提心。由於建立這涅槃懺法的法會,要令大家沒有發菩提心的,今天把它發起來;已經發菩提心的,令念念增長;已經增長了的,令在盡未來際相續不要退轉。這是勸勉大家。勸勉大家以後,進一步用八個「勿」,「勿」就是不可以,不要。這樣來警誡。這八個「勿」實際上是經驗之談,就是告誡大家對發菩提心不可大意,發菩提心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這些障礙。對這些障礙、困難,首先說清楚,一定要衝破。「勿畏難而退卻」,就是對一個初發心的人來說,他可能覺得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動經無量劫難行能行,這太難了。就好像很怯懦的人一看要到五百由旬的城裡去,他覺得很困難一樣。這時候,省庵大師作為善知識,鼓勵你不要有畏難情緒,不要對成就佛道有退轉、怯懦之心。因為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眾生決定能成佛,你要有這種自信自肯。你有這種自信自肯,你自助者天助,你自己開始走,馬上佛菩薩就會加持你,就會讓我們一帆風順。所以千萬不要退轉,千萬不要怯懦,這是第一個。「勿視易而輕浮」,開始是畏難情緒,第二點是他認為很容易,既然有佛性,那成佛是易如反掌。這樣會使他的行為很輕慢、很浮淺,這也是不可以的,這也是達不到目標的。因為成佛畢竟動經三大阿僧祇劫,要破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要積集無量福德智慧的資糧,才能夠把我們本有的佛性顯發出來。就好像挖井,雖然地下有水,但是你往下面挖的話,一定開始挖到的是干土,然後挖到濕土,然後再挖下去,你得要一鍬一鍬地去挖啊!所以這是不容易的,一定不能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就是有人發心發得很猛:我要成佛,我馬上要成佛,我今生就成佛。那今生成不了佛呢?往往那個發得很急的人,退得也很急,所以他發起不了長遠心,他沒有一種韌性。欲速則不達。「勿懈怠而無勇猛」,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過程不要懈怠放逸,如果被煩惱所佔據,就不會有精進勇猛的心,也就到達不目的地。「勿委靡而不振起」,就是整個精神狀態萎靡不振,沒有那種大強勇猛的浩然之氣。你看世間的人,如果一天到晚無精打採的人,世間的事業都幹不成,更何況干一件出世間的大事。他們沒有那種剛猛,那種幹勁,是成不了氣候的。所以不要萎靡不振。「勿因循而更期待」,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往往是因循苟且,總是期待這個事情等明天再說吧,等後天再說吧——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他不能當下撩衣便行。這也是我們修行上的一個毛病。無量劫以來,我們曾經也發過心,但就是因循原來的毛病習氣,不能振作起來,總是想到以後再說,以後永遠就沒有機會。就好像現在有些人,中青年那些人,他聞到佛法都也覺得,佛法是不錯,但等一等,等我退休以後再說。他一因循,可能等不到他退休,他就已嗚呼哀哉了。「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這是很多很自卑的人,覺得發菩提心成佛,這太崇高、太偉大了,我自己太愚鈍了,根機太陋劣了,我這個人不行啊!這個目標達不到。所以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心思去進取,覺得跟自己無分,這是愚鈍自卑者。「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這也是覺得自己根機淺,自己不行,自己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成佛,成佛沒有我的份。這就是不重己靈,自暴自棄。所有這些都要在一個大乘行人發心的過程當中避免,這八個「勿」都是我們可能存在的障礙。省庵大師是非常苦口婆心的,對這些正面來勸勉,不要怕自己愚鈍、不要怕自己根機淺陋,你只要去做,做了就能夠得到好處,就能達到目標。他用兩個比喻來說明:比如種樹,樹剛種的時候,那個根是很淺的,是吧?那你不能由於根淺,經不起狂風猛雨的摧殘,你就不種了。你還是要種啊。根淺你要好好地呵護它、栽培它,它慢慢的根就扎得越來越深了。它扎得越來越深,以及跟下面的泉水能夠接上,然後上面接到陽光雨露的滋潤,它慢慢地才能長出參天大樹,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就是說種樹要有一個長久的過程,它才能根深葉茂,不是開始就能這樣的。這就好比我們剛開始發心,可能各種功德都沒有,煩惱習氣也很重,甚至常常會退轉,但你要堅持它,鍥而不捨,咬定青山不放鬆,慢慢地我們這顆菩提種子,就越扎越深、越扎越深了。再加上我們的大悲水來澆灌,再加上佛的陽光雨露的滋潤,我們也就破土而出,以後也長成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菩提樹。這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為什麼要動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就是讓我們這一顆小小的種子,以後長成一顆覆蔭多少萬里的大樹,不覆蔭自己,而且覆蔭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比喻。再比喻磨刀,你說你很鈍,就好像我拿了一把很鈍的刀,你不能說這把刀既不能砍斷東西,又不能斷煩惱,我就不要它了。你要知道,刀既然有它的鐵、有它的鋼在裡面,它就有鋒利在裡面。只不過是現在鈍,鈍了你就慢慢磨吧。在磨刀石上磨,磨磨磨,磨久了,這鈍的刀就成了一把鋒利的刀。到這把刀成了鋒利的刀,就像智慧一樣,開始我們般若智慧總是被凡夫的知見、習氣所掩蓋,起不了空性的作用。所以面對煩惱,面對執著,沒有辦法,一籌莫展。但以後我們常常訓練這種觀照:自性空,無所有,如夢、如幻,如影、如泡,慢慢地訓練這種觀照,訓練久了,對照五欲的境界,對照我執來的時候,這種空性的智慧就上來了,他就能夠破煩惱賊。所以就像磨一個鈍刀,你磨久了,它就犀利了。所以這是對我們這些根機陋劣的眾生,在發心上的一種正面鼓勵,你要去發心。(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5771.htm)----------------------------------------------------------------------------------------------------------------------大安法師:一定要天天作凈土得生想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9 9:43:00【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縱生到至極尊貴之非非想天,天福一盡,仍復輪迴六道。若具志誠懇切念佛,縱將墮阿鼻地獄,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萬不可卑劣自居,謂我業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則決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無真信切願,無由感佛故也。】(增廣卷二復裘佩卿居士書二)印祖在這裡這個開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往生只要信願真切感通佛力,一定能夠往生。你如果總是懷疑,哎呀怕我功夫不夠啊,我功夫沒有成片啊,我沒有得到清凈心啊,我臨命終時可能這一念不在阿彌陀佛上啊,我怎麼能往生啊,我業障深重啊,你老是天天這樣暗示。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這個老是覺得自己不能往生,你還真往生不了。你這個一念懷疑是對佛的不可思議威神願力的懷疑,你信不及,所以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哎呀我能不能往生啦,我業障深重啊,我功夫不行啊,什麼什麼的。你一天到晚,這樣這樣的。這不能往生,這個印祖講的話是非常正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聽祖師的話,包括善導大師說:一個真心念佛的人,作得生想,一定要天天作:我一定往生,我一定能往生,決定往生。由於這個往生不是自己傲慢,我有什麼功夫,是由於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不忍我在這裡輪轉,一定要令我往生,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令我往生。我是相信阿彌陀佛故,才決定相信我自己一定往生,是這樣的事情。那麼印祖這個開示是非常精要的,對治眾生的很多知見上的不正。這個跟《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所說是沒有衝突的。講邊地疑城有兩種,一種是對佛的四種智慧,不可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能相信,不能生信,但不是說他一點都不信,他只是信不及,中間可能還有懷疑還有後悔,但是他斷斷續續還在念,由於這樣的因緣,阿彌陀佛還慈悲不舍這樣的眾生,臨命終時佛力加持,讓他往生。由於他的疑心沒斷,由於他的一念疑惑心,在西方凈土它所變現的是一個兩千里的宮殿,他住在宮殿裡面也是蓮花化生,也是各種資生用具自在如意,如忉利天這樣的福報,但是在那裡面不能見阿彌陀佛,不能聽聞法,不能見菩薩聲聞眾,這是一種不能信他。還有一種不能信自,不能信自就是,對自己本具的無量光壽性德產生不了信心,但是對阿彌陀佛他有一定的信心,當他信自不足的時候,信他肯定會打折扣,但是他認為阿彌陀佛還是能解決他的問題,所以他這裡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但他還能念佛,願意去,覺得這個世界很苦,以此因緣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所以這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有一定的懷疑,但是對於往生這個事情他還是有一定的信心的,而且他還是在斷斷續續地念,阿彌陀佛能加持他。你象印祖講的他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這個疑,就使他與阿彌陀佛的加持產生了絕緣體,把他隔開了,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在他身上就由他的疑障把它隔開了,就不能往生了。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5769.htm)----------------------------------------------------------------------------------------------------------------------大安法師:極樂世界是物質世界還是心靈世界發布:念佛人 [] 日期:2011-8-21 11:40:00《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我們的念頭所建立的,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的心,離開念頭就沒有外物,這是大乘佛法的究竟了義。很多人喜歡問一個問題,就是極樂世界到底是物質世界還是心靈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簡單地說它是物質的或者是心靈的世界。因為,如果說它是物質世界,但是它卻是從阿彌陀佛實相心裏面流現出來的,當體就是佛心。佛心從本體上是空的,但是現象上是有的。如果說極樂世界是心靈世界,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妙有,卻是有它的真實性。它的香還真有香氣,它的珍寶還能派上種種用場,用於建造種種宮殿。極樂世界還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種種宮殿、種種樂器、種種寶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還是物,但這個物是從佛心變現出來的,由心迴轉的,這是心物不二的,是這麼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所以說,從事相上,一定要認知西方極樂世界是絕對存在的,不能將其認為是心靈的、不可捉摸的、虛無縹緲的世界,它不是海市蜃樓,有其客觀存在性,同時這種客觀性也是阿彌陀佛的心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剎之遙遠,這是我們凡夫以生滅心去看待的空間概念,如果從我們凡夫當下一念的自性清凈心來說,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心內,這個心就是我們妙明真心,不是肉團心,不是六塵緣影心。極樂世界即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所現物。(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4628.htm)----------------------------------------------------------------------------------------------------------------------方海權: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布:阿霞 [] 日期:2011-8-15 16:51:00 方海權: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摘自《地藏菩薩福報錄》之四十九圓信問: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五十七) 答曰:能。念地藏菩薩能往生極樂。極樂世界重在於迴向。 不管誦什麼經、持什麼咒、念什麼佛都是功德無量。往生極樂世界與否在於將所修功德都迴向極樂世界,就能往生。當然,臨終時是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 其實十方法界本無差別,因眾生未曾超凡入聖而產生差別。十方佛的現身,同一名號毗盧遮那佛。因眾生各有願望,各有不同業力。而產生佛菩薩的大願各有不同,名號各有不同。所以,佛菩薩的名字是因眾生而立名。我們凡夫的名字是因業力而立名。 地藏菩薩為了渡更多的眾生,而本來可以成佛而現菩薩相。都是為了我們的眾生在苦難未曾解脫,而能離苦得樂。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308.htm)----------------------------------------------------------------------------------------------------------------------截流大師:終日念佛,為何無法往生?發布:念佛人 [] 日期:2011-8-12 15:35:00人們常說,終日念佛,為何無法往生?截流大師告訴你答案!截流大師洞悉凈業行人雖終日念佛,往生成就者鮮少的原因,對症投藥,婆心切切。 往生未保的原因是:愛樁未拔,情纜猶牢。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但情愛一分疏淡,則凈業一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 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或著蝸角勛名,不悟虛幻;或復愛殖貨利,會計經營,現在碌碌一生,將來隨業流轉。阿彌陀佛剎中依正莊嚴,無量勝妙樂事,不聞不知,從生至死未曾發一念嚮往之心;反不如窮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從冥入明,轉生勝處。故敬勸凈業行人具真實願,發欣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鳩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凈土為務。果能如是,若不生凈土者,諸佛皆成誑語矣,願共勉之。 大師的開示,確實點出了末世凈業行人的通病。真信願與忻厭心具內在同構,無真信切願生不起忻慕凈土厭離娑婆之心;無忻厭心亦不能圓滿真信切願心。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2996.htm)----------------------------------------------------------------------------------------------------------------------謝秀萱居士往生的殊勝事例黃念祖居士 福建謝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縣人,十七歲嫁到鄭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補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雖不識文字,可是天性純和,很懂道理,不幸長子在二十九歲病故,緊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夢見觀音菩薩領他看地獄,醒了之後他就發心學佛,因為真見到地獄,自然就好好的念佛了,病也就好了。後來這位母親覺得我的孩子比我年歲輕,他還能這麼用功,我這個作母親的人不能落後,她也就用功了,讓孩子帶她去皈依。於是擺脫家務,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長齋念佛,一直很用功。七十八歲,她一天念八萬佛號,達到不念而念。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歲,臨終前八日對她的孫媳說,我已經見佛了,我就要往生了,我不吃飯了,你不要給我送飯了。她孫媳就不做飯了,這以後就八天都不吃飯,晝夜跏趺坐,搭著衣,念佛不斷。念到第八天,她就說西方三聖來接引,並說,佛的白毫光那個殊勝沒法形容了,她就合掌念佛坐化。遺體拍了照片,端坐,搭著衣一點兒不亂,面貌非常慈祥,就是活人裡頭也少見。火化時,在場的人都聞到異香,並撿到堅固子三十多粒,遠近讚歎。謝老居士是一個窮苦的文盲,正是一般人所輕視的愚夫愚婦,齋公齋婆,可是她完成了那些自命為上根利智、佛學權威們所做不到的事。至於不信的人,對於她見佛見光,死後燒出堅固子,放香等可以否定,可懷疑。但有一件事情否定不了,她八天不吃飯,八天不斷地念佛,死後仍然端坐,你能否定嗎?不信,你要否定,你自己試一試,你拿兩天不吃飯,你念兩天,你看行不行?這你否定不了嘛。 凈土法門「十方如來同贊,千經萬論共指」。可見信願持名這個妙法,乃是如來大光明藏所流現,所以能給一切眾生以最堅固、最長久、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最真實的大安樂。末後祝願:「普願見聞者,皆得大安樂,具足信願行,同生極樂國。」(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1281.htm)----------------------------------------------------------------------------------------------------------------------凈空法師:韋提希夫人因何能往生髮布:wwdxk [] 日期:2011-8-15 8:18:00 我們冷靜去思惟、去觀察我們現前的世界,我們在經典上看世尊給我們介紹的十方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就跟韋提希夫人當時情況一樣。在-這個世間遭到災難,平常聽世尊講經,知道十方諸佛無量無邊的寶剎,韋提希夫人就動了念頭想移民,現在的話移民,我不住在這個地方-,我想找一個好的地方、好的環境去居住。世尊有神力把十方諸佛的剎土,就像我們現在電視一樣,顯示在韋提希夫人的眼前讓她自己看-,她看了之後給世尊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好,我想到那裡邊去」。不是釋迦牟尼佛介紹的,釋迦牟尼佛把十方佛剎用神力讓她都能看-到,她自己選擇的,選擇正確,世尊讚歎。她向世尊請教怎樣才能去?世尊給她說《十六觀經》,這是《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這樣一-個好的地方韋提希夫人看到了,我們在這部經上讀到這些文詞、聽到古大德的這些註疏,我們也明白了,願不願意去?如果真願意去,就-要像韋提希夫人那樣的誠心誠意,老實、好學、真干,她就真的往生了。釋迦、彌陀大慈大悲,沒有一句話是欺騙人的。(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238.htm)--------------------------------------------------------------------------------------------------------------------------------------------------------------------------------------------------------------------------------------------凈空法師:夏蓮老和黃念祖是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再來(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204.htm)--------------------------------------------------------------------------------------------------------------------------------------------------------------------------------------------------------------------------------------------凈空法師:貪愛佛法,下輩子做土地公發布:居士 [] 日期:2011-8-14 9:34:00【云何能竭愛慾海,增長大悲海。 】 這一句實在講,也是在魔境、佛境之中。特別把這樁事情說出來,為什麼呢?一切魔境當中,這個最厲害!最嚴重!佛說過:「愛不重,不生娑婆。」你為什麼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難,在這裡搞六道輪迴呢?就是你的愛欲沒斷,你還愛這個,還愛那個,糟了!這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你不把這個根本拔掉,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世間人把這個看得很重,認為這是正當的,這個都是迷惑顛倒。惟獨佛菩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知道六道輪迴怎麼發生的,就是在這一念錯誤。情執,執著在愛情上,這就糟糕了!你修學佛法,無論你是參禪,參禪的功夫再好,也許你們看過《念佛論》後面附的這篇文章,倓老法師佛七當中所說的,我們把它寫成文字,附在《念佛論》後面。你看看諦閑老和尚參禪的徒弟,算是不錯了!參禪也確實有點功夫了,後來去做土地公了。為什麼做土地公呢?愛欲沒斷。 他發心出了家,太太不同意,太太自殺了,他也不顧。這個人心腸可謂狠!那他怎麼還有愛欲呢?有!男女的愛欲他斷掉了,他做了首座,皈依的徒弟多了,供養多了,他傲慢心生起來了,你說他有沒有愛欲?愛欲不一定對色,對名利也是愛欲,對權力也是愛欲,對地位也是愛欲,乃至於對佛法,你也還是有愛欲,我喜歡那個經,我喜歡那個法門,我喜歡這個佛菩薩。 我都常聽說,有些人叫他學凈土,「我不喜歡念阿彌陀佛,我喜歡觀音菩薩。」這還是愛欲,還是一種情執,這個情執就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修學佛法如果不把這個情執拔除,你所修學的一切功夫,如果修得真正好,都變成來生的福報,沒結果!諸位要曉得,脫離六道輪迴才算是小果,小有結果了。你能超越十法界,這是得大果。我們修行人,不能不知道! 不能不把這些事情,從心地裡面把它截斷,把它拔除,時時刻刻提起警覺。 「竭」是枯乾的意思,「愛慾海」枯乾了,「增長大悲海」,長養大慈悲心。把愛欲一念覺悟,就轉變成大慈大悲。原先是愛護自己,愛護自己喜歡的人,關懷照顧自己喜愛的人,現在把這個心量擴大了,能夠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用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來關懷。(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12-14-02)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163.htm)----------------------------------------------------------------------------------------------------------------------凈空法師:先放下,再念佛發布:wwdxk [] 日期:2011-8-14 9:45:00先放下,再念佛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是主要修學的方法,這是淨宗第一條最主要的,你要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他講得好,印光大師非常讚歎,為-什麽?古人沒有這麽說過。他告訴我們,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不要去再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不要講這些,那些東西愈講-人愈迷煳。真正懂得經教的人給他講行,不懂經教的人講他不懂,聽不懂。蕅益大師這句話講得好!我沒有別的念頭,在這個世間太苦,活夠了,我現在一心一意就想到極樂世界,就-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好!發這個心之後真干,一向專念,我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我專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我就這麽一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什麽-事情也沒有,這叫專念。我還要管這個管那個,那就錯了。那些事情誰管?兩個人管,一個是菩薩管,一個是凡夫管。菩薩管的時候,他心裡阿彌陀佛不中斷,什麽事都管,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別的事情。別的事情是什麽?那是為大家服務,照顧得周周到到,他的佛號沒有中斷,這是菩薩。另外凡夫管,他就什麽都管,管得心裡亂糟糟的,阿彌陀佛忘掉了,-一句也念不上來了,那是凡夫管。兩種人管!我們自己要知道。所以真正護法工作是他自己修成功了,他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不礙自己往生,就是往生真有把握,不礙往生。那-什麽?真放下了!對自己來說是真放下。自己沒放下,這時就障礙,就產生障礙,決定障礙你往生,決定障礙你念佛,那麽你發那個心就不能兌現。發心要用行來兌現,行最重要的是-放下,然後才是念佛。不放下,念佛,這個念佛的功夫被那個夾雜破壞了。所以先放下再念佛,這個很重要。念佛是智慧,慧心,放下是戒定。--凈空法師專集網站(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168.htm)----------------------------------------------------------------------------------------------------------------------凈空法師:為何地獄中之獄卒多以藍色來呈現?發布:念佛人 [] 日期:2011-8-14 9:34:00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二) 問:為何地獄中之獄卒多以藍色來呈現? 答:實際上,地獄裡面的色彩也不是一定的,在佛經裡面講,地獄是化生。如果不是造地獄的業報,地獄在面前他也見不到。我們在過去,我在台灣有個老先生朱鏡宙老居士,我初學佛的時候他幫我很多忙。他在台灣辦了個印經處,台灣印經處是他辦的,所以最早期,我學佛看的那些經書,都是他送給我的。他的岳父是章太炎,提起章太炎很多人都知道,民國初年這是國學大師。他岳父曾經做過東嶽的判官,東嶽大帝,鬼王。判官地位很高,就相當秘書長一樣,地位很高。每天晚上他都上班去,他說晚上天黑的時候,就有兩個小鬼抬了個轎子,那時候還坐轎子,去上班,早晨天亮就送他回來。白天、晚上都忙,很累。 他曾經給東嶽大帝做了個建議,就是他想到地獄的刑罰有炮烙,就是銅柱燒紅的讓罪人去抱。他說這個太殘酷,能不能把這個刑罰廢止?東嶽大帝就讓他去看,你到刑場去參觀,就派兩個小鬼帶他去。走了一段路,小鬼告訴他,"到了,就在這裡",他看不見。他突然想到佛說的,業力變現的,不是東嶽大帝,不是鬼王建設的,統統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他明白這個道理了。地獄裡設這麼多刑罰,絕對不是閻羅王的事情,閻羅王才不管這個事情。你自己造的什麼業你自己變什麼,就像作夢一樣,確實不是真的。所以《地藏經》上說得好,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進來,一個是菩薩,進來度化眾生的;另外一個就是受這個刑罰的人,他能看到地獄,別的人看不到。所以這個裡面不是一個人看一種顏色,每個人的業感不相同。這個深藍色,藍裡面摻上黑色,也是用一種恐怖的意思,不是明亮的,不是光明的,用這個顏色,這是畫家來呈現的。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164.htm)----------------------------------------------------------------------------------------------------------------------凈空法師:如何斷情慾,精進修持?發布:居士 [] 日期:2011-8-14 8:44:00問:如何斷情慾,精進修持? 答:這樁事情問得很好,很重要,為什麼?情慾這一關不能突破,念佛都不能成就。那要怎樣去斷?一定要明理,你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曉得它是有害沒有利,中國人所謂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你還敢碰它嗎?佛法戒律裡面,兩條最重的,一個是殺生,一個就是淫慾。這兩條沾到一條,把你所有功夫都毀掉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心。 修行決定不只是這一生一世,你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佛法裡頭遇到正法,可不是個簡單事情。決定你過去生中修過佛法,這一生你才有這個緣分遇到,遇到才會有興趣,才會生歡喜心,都不是一世、二世、三世。 《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要照《金剛經》經義來講,我們今天每一位同修,縱然你在這個講堂只來過一次,只聽過一次經,聽的很歡喜,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積的善根。為什麼不能成就?大概就是一個是殺業,一個是淫業,你犯了這兩條,所以你不能成就。你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頭補課!哪一天這兩門功課及格了,你才能夠解脫,你才能夠向上提升。這個理、事不可以不知道。(學佛答問21-383)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156.htm)----------------------------------------------------------------------------------------------------------------------凈空法師:什麼東西不是虛妄的?發布:清夢居 [] 日期:2011-8-12 11:27:00什麼東西不是虛妄的? 所以在大乘佛法裡頭,法相唯識宗的,他們的這些學人,不承認有六道十法界,他不承認。他說宇宙之間有什麼東西?只有識,他承認有識,不承認有依正莊嚴,這法相宗。所以他說唯識,唯獨識是真的,識有。它是什麼?能變,他說能生能變,這個東西是真的;所生所變是假的,為什麼?剎那不住,這是事實真相。整個宇宙,我們可以說除實報莊嚴土之外,法性土、法性身這個要除外,十法界裡面全是心現識變。所以這個支派他們只承認有能現能變,對於所現所變的,他們認為這是假的,這個沒有東西存在。這個說法正不正確?正確,一點都不假,符合世尊在大乘經裡面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東西不是虛妄的?能現的真心不是虛妄的。能變的妄心也是虛妄的,自性裡頭沒有阿賴耶,阿賴耶是自性一念不覺才產生這個幻相,它也不是真的。你看法相宗的修學,轉八識成四智,轉過來之後,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沒有了,能變的就沒有了。能變的沒有了,哪裡還有所變的?(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2963.htm)----------------------------------------------------------------------------------------------------------------------凈空法師法語:逃避五欲六塵的心態如法嗎?發布:居士 [] 日期:2011-8-13 12:07:00 閱問:如果為了避免五欲六塵的惡緣而發心出家修行,希望早日一心不亂往生西方,請問這種心態是逃避嗎?還是如法?答:逃避也可以,如法也真是如法,你要不逃避你很不容易應付。你不逃避,在五欲六塵裡面,能夠不受它的干擾嗎?那行。如果受不了,佛教給我們逃避,所以佛教給我們選到山上-人跡不到的地方,到那裡去住個小茅蓬,在那裡進修。遠離都市,遠離鄉鎮,甚至於遠離農民住家的地方,這樣不跟它接觸,修清凈心比較上容易。接觸很不容易,可是有,就在城市裡面修清凈心的,那是真有定力、有功夫。所以這個事情不是一定的,因人而異,只看你自己有沒有定功、有沒有智慧,不受外面環境染污那就行。-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還是迴避有道理。迴避也不是永遠迴避,永遠迴避你就不能幫助眾生,它是有期限的。到你自己心地定下來了,可以到都市裡去試驗,看看還受不受影響,如果受影響,趕快回到山上。如果真能不受影-響,你在都市裡面修行,在都市裡面教化眾生。如果覺得自己不行,還會受這些影響的話,趕緊要逃,為什麼?要不然你決定墮三途。所以這個逃避不是逃避五欲六塵,是逃避三途的-果報,這個事實你一定要知道。(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093.htm)----------------------------------------------------------------------------------------------------------------------凈空老法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全屏觀看] 凈業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起居、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都不著相,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就像菩薩一樣,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非常精進努力在做,心地乾乾凈凈一塵不染,這叫凈業,這個與凈土完全相應。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麼難?難在哪裡?這個要知道,難在我們把現前的現象都當真,就難在這裡。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很容易放下。六百卷《大般若》講什麼?就講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還有什麼好分別的?它真有,你分別執著還可以說得過去,沒有!實際上就像我們電視屏幕上的現象一樣,這整個宇宙現象實際上就是這樣,確實不可得。特別是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的諸法實相、真相,真相是什麼?剎那生滅,比電視螢光幕上的速度快多了,不能比。每個念就是一個畫面,念念相續,每個畫面都是獨立的,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所以我們不能說它是相續相,相續相是相同的,那不是相續相。所以佛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沒有一個例外。實報莊嚴土也是從心想生,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實報土也不存在。最後存在的、永恆不變的,常寂光,真如自性,它是永恆存在的,這是真的。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物質現象是假的,精神現象也是假的,自然現象也還是假的。佛這句話就講到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教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分別執著錯了。一有分別心,心就不清凈了;一有執著心,被染污了,這我們不能夠不知道。(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202.htm)----------------------------------------------------------------------------------------------------------------------凈空法師: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不能解決的發布:清夢居 [] 日期:2011-8-14 11:52:00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不能解決的 下面說,「乃至廣說故。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髮心相也」,理,我們在大乘經裡面雖然不是證悟,念多了、聽多了,慢慢理解了,叫解悟,解悟能幫助我們隨事發心,這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特別是現在災難現前,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2012」的大災難,有很多同修來問我,我們學佛如何應對這樁事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老實念佛。要知道,前清乾隆時代灌頂法師告訴我們,世出世間遇到災難也好,困境也好,一切疑難雜症,大乘經教裡面所有的方法都不能解決,都解決不了,最後還有一個方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不能解決的。這個開示裡頭最重要就是一心專念,為什麼有人念得很靈,有人念得不靈?就在這「一心專念」四個字上,有人念,念得很勤,他還有懷疑:真的嗎?還有夾雜,功夫不純,所以他沒有感應。功夫要真正純,感應就在現前。 這麼多年當中,我們同修當中看見過,感應真正純,他不要多長的時間,二、三年的時間他就有非常好的效果,他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什麼?他往生,他預知時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佛來接引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表演給我們看,瑞相稀有。這能是假的嗎?這些人在我心目當中都不是普通人,佛菩薩再來,表演給我們看的,三轉法輪裡頭,這些人來作證轉,他來給我們做證明。我們從經典上明白這些道理,再看到這些修行人的榜樣,事相上我們看到證據,這還能不相信嗎?這還能有疑惑嗎?如果還有疑惑、還有夾雜,那就繼續趕快再用功。從哪裡用功?從經教上用功。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那就沒有白教。你要不從經教上,你就是迷信!(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193.htm)----------------------------------------------------------------------------------------------------------------------大安法師:臨終時是真有佛來接引還是心識所變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16 14:39:00 居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見到佛來接引,是往生的人心所變現的,還是真有他方阿彌陀佛來接引?若有他方佛來接引,別人為什麼不見? 法師:臨終接引的境界現前是因緣的產物,是感應道交的產物。有我們心識所變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有阿彌陀佛十九願已經成就的那種願力的加持。 這可以比喻為水和月亮的關係。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像天空的月亮,我們信願念佛的心就像水,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你念佛,沒有阿彌陀佛的大願,那麼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如果只有阿彌陀佛大願,你不去念佛,同樣,也見不到佛來接引。所以這兩者是感應到一起才出現的境界。當月亮影現在水裡的時候,你能說月亮是從天空下來了嗎?實際上它並沒有下來。所以你臨終見到阿彌陀佛,不是說阿彌陀佛是從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過來了。這就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的產物。 往生的人當時見到了阿彌陀佛,如果在當場他人也見到的話,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加持,這與當時眾生能感的共業,共同的心力有關。阿彌陀佛無論如何顯現,都不是有心的,他是無心的。無心顯現的境界,是按照我們眾生的根機,我們的心識,我們能感的程度來顯現的。譬如撞鐘,撞得重,聲音就大;撞得輕,聲音就小;不撞,就沒有聲音。你發了菩提心,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很高大的佛身;你發的是小乘的心,阿彌陀佛變現的就是比丘的身;更次之,你還見不到佛,只見到蓮華,這些都是由你的心識變現出來的。但是無論你見到什麼,阿彌陀佛都是平等的。這是大乘佛法在心性上的奧妙之處。真信切願念佛之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都會現前,「千江有水千江現」,就是這個道理。(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3789.htm)--------------------------------------------------------------------------------------------------------------------------------------------------------------------------------------------------------------------------------------------凈空法師:魔鬼怪長得不是青面獠牙,你看到他一定非常歡喜發布:修身心 [] 日期:2011-9-5 14:34:00 「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的話很好聽,實際上是欺騙人。綺語的範圍包括很多,範圍很大。現在我想最普遍的,每天打開電視,你聽聽那些唱歌跳舞,那些什麼內容?在佛教都叫綺語,他所表演的,他所有的唱詞,引誘你去干殺盜淫妄。所以這個地方講,這要止、要禁止「前綺側乖理之惡語行」。綺是美麗的意思,花言巧語,說得很好聽、很動聽,其實它與性德相違背,側是偏在一邊,它不正。不但現在,在過去半個世紀之前,我們聽的流行歌曲都是屬於綺語。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心目當中最歡喜的,做為自己偶像的,都是些明星、歌星,為什麼?每天沒有離開電視、沒有離開歌舞場,這些全都叫綺語。所以你得認識它,他所表演出來的,讓你看到的、讓你聽到的,把你帶到哪一個方向,你有沒有覺悟到?他走的路不是聖賢之路,聖賢反面是什麼?《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仁義禮智信。如果他的言行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用《禮記》的標準來說,他就不算是人了,他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你早就不會接近他了。你看到他一定非常歡喜,他在引誘你。你自己真正吃虧上當你不知道,到你覺悟到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正面的,「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反過來,古人所謂是言之有物,你的言詞當中有內容,有什麼?有仁義道德。中國古代,用現在的話來說,文藝的演出、表演,它有個共同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孔子說的「思無邪」。演出的節目,你看到、聽到、接觸到,你不會有邪念。這個標準在中國用了幾千年,每一個朝代興旺的時候一定遵守,這個朝代將要滅亡的時候,大家都疏忽了。只要文藝的演出裡面是邪思,邪思邪見,這個社會就有災難,社會肯定有動亂。今天,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文藝表演,跟中國古老的標準恰恰相反。古人的話說得沒錯,全世界社會動亂,全世界的災難頻率不斷在上升,與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心行之所感,我們就明白了。 所以在早年,台灣提倡復興中國文化,沒搞得起來,只是喊喊口號而已。當時教育部有三個官員,好像是處長階級的,還有一個是教育部的秘書,向方東美先生請教。那一天正好我在老師家裡,我聽他們跟老師在談話。他們向老師提出問題,政府要推動文化復興運動,應該從什麼地方做起?向老師請教。老師聽到這個問題,神態非常嚴肅,沉默了大概五分鐘,一句話都不說。五分鐘之後,老師說話了,「有」,這就是有方法。什麼方法?從哪裡下手?老師告訴他們,第一個,台灣當時有三個電視台,這三個電視台關閉,大概還有十幾、二十個無線電廣播電台也要關閉,報紙、雜誌統統要停刊。這三個官員告訴老師,「老師,這做不到!」老師就跟他說,「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文化,只要有這個東西在,還能復興嗎?」我聽老師這個談話印象非常深刻。今天不但電視台沒有查封,台灣現在恐怕有幾十個電視台,不只三個了,我看至少都有三十個,怎麼得了!這些用十善來看,全都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全都犯了。那我們要天天看電視,我相信念佛都不能往生。我從那一天聽到老師說了這個話之後,這應該有四、五十年了,我再不看電視了,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我統統拒絕。他們有權利演出,我有權利不看。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凈心,不要再受染污了。所以想到古時候的這些演出,它的內容,你看看中國的平劇,更早的崑曲,詩詞歌賦,裡面的內容,五倫、五常、八德,都是在宣揚這些。所以社會安定,天下太平,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特別是一些做家長們,你們有子弟,希望子弟將來能做一個好人,這些東西不能不禁止。可是小朋友也喜歡看電視,家裡可以有電視,不要有天線,電視節目收不到,自己可以買好一點的這些光碟在家裡面播放,教你的兒女子弟。這是一個好辦法,讓他所看到、接觸到是正面的,而不是反面的。正面的光碟有,不多,但是可以重複看,這是教育、這是上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看了讓小朋友開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他對於善他喜歡親近,不善的他能夠排斥,這樣才能夠收到教學的真實利益。所以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饒是豐饒,益是利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人接觸,談話也要注意這一點,雜心閑話最好不要談,浪費時間。學佛的人,諺語所謂「三句不離本行」,第三句一定要講到佛法,自己修學的心得可以與人共享,聽經有悟處也可以與大家分享。這些言語是有意義的言語,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這應當學習的。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6568.htm)----------------------------------------------------------------------------------------------------------------------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對出家師父一定要恭敬心!發布:居士099 [] 日期:2011-9-2 8:47:00昨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帖子 我沒有資格評論作者和帖子的好壞 只是覺得 現在這些事是確實有發生今天與此 寫一些自己的感受 如果有冒犯不當之處 還跪求大家原諒 希望我拙笨的言語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吧還請大家海涵 請各位蓮友指正 請各位大德師父指教如今學佛者很多 也很多年輕人僧身份很是尊貴,不管古代現今 都是尊貴無比的。是人天師表。續佛慧命。現今的時代,沒有古代那麼嚴格。但是男女又別,身為弟子,我們要和師父 尤其是年輕師父 注意相當的禮儀。保持距離。前段時間 遵照師父教導 我去接一位出家師父這位年輕師父的修為和修持令我很是敬畏因為我是在家女眾 師父教導不能給大眾留下不好印象 更不能讓大眾對佛教誤解 帶來不好的影響就很不好 走路不能太近 要一前一後 慢慢走等這些事情我在想 包括我 我們學佛不久的 有時候會忽略這個問題 就覺得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 是很好的但是怎麼親近 還是要在禮儀上相當注意才好 如果不顧大家的看法和感受和師父過於親近 這個就不大合適如果有進一步的親近就更加不可以,」地藏經說:污梵污僧者,當墮地獄「當然,這個就更嚴重的一層。這個因果是很重 誰能背的起啊。這個話題是很敏感, 我之所以冒著大不韙的過失寫出來 意在向大家彙報和懺悔我以前不如法 不注意的禮儀問題也懇請才學佛的師兄們注意這個問題,當然現在很多蓮友的修行都特別好,我在這裡慚愧了我們是萬萬不可對出家師父有任何不恭敬的念頭 思想和行為的。尤其是我們女眾,也許仰慕師父的才華 學識 涵養 和修持,但是萬萬不可對師父有世間的貪戀這個問題比失去性命還重要的 我們平時去寺廟的穿著和言行舉止 一定要注意 謹慎。我之前就不懂這些的 今天發露懺悔!我們學佛了就要有佛子的禮儀和言行 要一致,一位老菩薩說: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 言語 舉止 穿著都是不一樣的,你看。是這樣說的。這些也是師父教導過的我們要有弟子的道德和禮儀,佛法開不得玩笑,這個不得了的。師父這樣教導過師父們相貌莊嚴,有威儀,圓滿,現的是慈悲相,我們就不能用 帥氣 瀟洒 相貌堂堂這些世間的詞語來形容,哪裡容得我們用肉眼凡胎去看呢?盡量不要盯著師父看,要與師父眼光盡量迴避,有修為的師父,我們心裡動個念頭師父馬上就能知道的,瞞的了誰呢、所以我們起心動念都不能有。要時刻保持正念非禮勿視 這是古訓一定要遵守,平時請教問題也要注意禮儀 合掌 恭敬站在師父的一側,低眉語柔,謙卑禮貌 不可耽誤師父太多寶貴時間,在什麼場合就要注意相當禮儀 不可過分熱情。每一位出家師父我們都看做是佛菩薩 這樣我們自然恭敬,恭敬相待自然不會有過失,如果因為我們的不如法的行為和念頭等影響師父的修行 擾亂師父 這個是很不好的!這個是有很大罪過的!這個也是師父教導過的,我再次懺悔我做的一切不如法的行為及不注意的禮儀等。彙報這些 希望大家引以為戒,現在很多女師兄修持的都特別好,真是值得讚歎,祝願所有弟子都圓滿一切願,廣度一切眾,常行菩薩道,六時恆吉祥!紅塵俗世莫來擾,我心已賦阿彌陀!(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6230.htm)----------------------------------------------------------------------------------------------------------------------凈空法師法語:心不安,你一輩子都苦!發布:心慧 [] 日期:2011-9-1 19:30:001 我們這個時代,跟過去相比,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變化——從前是農業社會,現在變成了商業社會。社會這一轉型,我們就很難適應,每天的心思是亂糟糟的。 2 在過去農業時代,一個人一天心裡平靜一、二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現在人這個心情能平靜十分鐘到十五分鐘,都很難做到。3 在農業社會裡面,人們的慾望少、需求少,人心都很安定;現代人貪於財色、貪圖享受,每天心思總是亂糟糟的,你說這個多苦!4 現在人的慾望沒底,總是想多賺一些錢,過更好的物質生活。現在人是以物質享受為樂,殊不知那不是真樂,這種享受失掉了,苦就來了。5 古人他能夠安貧樂道,他多快樂!現在人慾望沒有止盡,終身生活在痛苦當中,終身生活在身心緊張之中,那不叫自找苦吃?6 你冷靜想一想,你每天這麼辛苦的工作,你過的是什麼日子?你得到的是什麼?冷靜想想,自己就會覺悟,錯了!7 一味爭名逐利,得到的是什麼?一大堆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是一切苦的業因,你的心怎麼會安?不可能安,心不清凈,不會安的。心不安,你一輩子都苦!8 現在人過的是什麼日子?六道輪迴的苦日子!這個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然後才知道,我們遇到佛法是多麼的幸運!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6207.htm)----------------------------------------------------------------------------------------------------------------------堅持念佛定能改變命運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31 10:18:00念佛法門,是後世最有效的修行方法:「誠心念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是絕對不會騙我們的,因為妄語(亂說不實在的話騙人)是佛門大戒,佛也是因為不妄語,才可以修成佛的。所以古人說:「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佛不問自說,那是因為他知道,在後世這末法時期(佛在世時是正信佛的人常說,佛是來救世人的,我們說的如來佛祖,便是釋迦牟尼佛。佛陀說我們都擁有象佛一模一樣的純善本性(佛性)智能,只不過因為被自己的孽識(貪、嗔、痴)所蒙蔽了,所以不能夠象佛一樣地看得清楚明白,看通了世間的一切成、住、壞、空的生滅現象,及人生的一切得、失、成、敗,其中的原因,都是「因果」!都是所有眾生(眾多生命個體)的「善業」及「惡業」在相互運作,循環不斷地「討債」,「還債」!所以要不斷的投胎轉世,不斷地交替,不斷地受那八「苦」的折磨。若我們真的明白了,這原來是因果循環,善惡相報的道理,便會很容易的理解,假使能夠離苦(先消孽,還債),便自然可以得樂了(孽消了,債還了,一切的煩惱、困擾也都突然解脫了!)這好比那千方百計地不斷「害」了我們多年的「小人」,突然主動地向我們道歉說,以往是他錯了,再也不「攪」我們了,那感覺,是不是突然「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因此,我們必須要用有效的方法去消孽,去還債!否則的話,劫數一到,那時便真的要「自作自受」,要用自己的身體去抵銷孽債,象報紙上每天也有很多「業報成熟」的人在還債了!世間上的人,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去消孽,去積福的話,那麼他一生中所有的際遇,只好絲毫不變地,照著自己宿命既定的生命軌跡(命運),去接受不可預知的遭遇。有時幸運,有時悲慘,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卻又無可奈何。總會經歷到疾病、挫折,甚至意外、破敗、屈辱等痛苦,來抵償所欠的債。絕大多數的人,因為不了解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相報的道理,所以很難接受,自己明明沒有害人,卻平日無端端受苦受害,遭到不幸,自然怨憤難平,怨社會不公,怨制度累人,怨政府昏庸,怨命運坎坷,怨天地,罵神靈,憤激懷恨,渴求報復,所以到了下一世,因為又是相互追討不完,愈追愈烈,看看那些恐怖襲擊,不論是為種族,抑或是為宗教理由,他們的手段,是何等兇殘,何等冷血!不惜以自殺式襲擊來報復,但求同歸於盡,那怨毒狠戾,是何等的深,便可見一斑了。那麼,除了以身受報外,還可以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去了孽,去積福呢?最快見效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方法很簡單,只要每日都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便可以了。請不要以為這是老生常談,或是公公婆婆的玩意,這全是誤解了,大家可知道,連文殊、普賢、觀音等無數大菩薩,在佛經上也極力讚歎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是在此末法時期,唯一可以令上智以至下愚的人,人人都可以實行,都可以得渡的功夫,正是「深者其得深,淺者得其淺」,可惜的是,這「念佛」法門古德稱為「易行難信」之法,世人若嫌它淺而不切實嘗試,便白白放失了這寶貴的方法,使這一生空過了,直至劫數到來,便後悔莫及了。我們先以念佛來結佛緣,來消孽,每個誠心念佛的人,都能減輕了生活上的阻障和不幸,那是因為誠心念佛的功德,可以消孽債。可是,我們若是有苦難的時候才念佛,太平無事時,卻又隨便的放縱自己的妄念,不斷的去貪、去嗔、去痴,再去造新的孽債,那麼,新的苦難又排著隊地出現,今生還不完,又要下一世再來投胎轉世,以另一個身體,以另一個身份,出生於另一個社群(未必是人類),來償還未完未了的債,互相追討,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所以,我們不要只在有難時才求佛菩薩,否則他們豈不是變成了我們的「保鏢」?而且,可惜的是,佛善薩也是不能代我們改變因果的!他們也都是自己還清了債,才再不用來投生受報的。這便是所謂的「超生了死,永脫輪迴」了。所以,用念佛的功德,去抵銷孽債,那是治標的方法,必須要進而以念佛的功德,來了脫生死,那才是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將這念佛的法門,不問自說的真意!所以,念了佛後,債輕了,便更要進而了解,如何才可以徹底的「離苦」(先消孽,還債)而「得樂」(孽消了,債還了)。因為如果債還了,福積了,運氣自然也會改好起來的,生活自然也會順適多了,但是,縱使是做了皇帝,也還是脫不了要受那八種苦的啊!所以,佛說最真正、最徹底的離苦得樂,便是要「超生了死,永脫輪迴」!佛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才出生於此五濁惡世。這一大事因緣,便是教我們如何能夠悟佛知見,了脫生死!此生報盡之後,不用再來投胎轉世!世尊成道後的一生,說法渡眾四十九年,直至涅槃(圓寂)前一刻,還孜孜不倦地在叮嚀弟子們要努力修行,於自己離開了之後,要以戒為師,這些臨別的囑咐,後來被弟子們結集成一本《佛遺教經》,而其它所有於四十九年中所說的教導開示,則結集成數以千計的經典,全部都是應弟子或各大菩薩的發問和啟請,佛才應機說法的,惟獨只有一部「阿彌陀經」,一整部全都是佛不問自說的,(除此外,只有《楞嚴經》中分述「五十陰魔」那一段,也是他自說的)。他在經中說出了法時期,到了現在,邪說橫行,是末法時期),眾生孽重迷深(累積的欠債太多,而物質生活又多誘,人慾橫流,貪婪迷失),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大智能及安定的心境,象古代修道人那樣,憑自力,盡一生,參透色空,悟證本來佛性。那太玄奧了,況且現在的客觀條件,也很難配合去修那些精奧繁難的法門。好比參禪吧,又有那個可以謝絕世緣,閉關十年八年?修止觀吧,每天繁重的工作壓力,家庭的瑣事,累也累得半死了,如何止念,如何觀心?修密法吧,要設密壇,最好有一潔凈房間,壇中擺設種類繁多的供品,修時要身口意三密加持,手結法印(身),同時念誦密咒(口),心中依照規定的步驟去觀想(意)等,以上的法門,在有明師指點下,歷代也有很多人是可以藉此修成的。可是,現在的都市人,大多都是心緒不寧,居住環境亦難有絕對私人的空間,而每天可騰出來修練的時間,也少得可憐,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憑這等繁難的方法,以「自力」了脫生死?所以必須藉助佛力,才容易有效!故此,佛在《大集經》中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我也是希望能使多些人知道念佛的好處,才不避淺陋,寫下了這篇自己的經驗。念佛的殊勝,是因為它很適合現在這末法時期,以人來說,因為它容易做,三根普懾;以方便來說,它不須專門的場地,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念,不拘乘車、坐船、散步、行住坐卧也可以念;以時間來說,念多少也可以,十句百句,隨時可停,一分鐘也可以,何時何地任何人只要肯誠心念,皆可感召到佛力的加持護佑,因為《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住若生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意思是說只要肯誠心念佛,自然會有二十五位菩薩前來護佑,不受任何災難邪靈所害。我們只要能信佛所說,由一念開始,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海會中,便會相應地生出一朵屬於自己的蓮花,念佛的功夫愈進步,這蓮花愈來愈大愈美,而心境亦會愈寧靜平和,對身邊的親人會更加關心,菩提心(智能)會自然發露等等,這些都是在不知不覺間,便改變了積習已久的脾氣毛病,並不只靠戒條式的要求自己如何如何。因為那樣做壓力太大了,當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或偶然放失了,便會感到很沮喪。這好象要強迫一個生性好動的小孩子,要他安靜地坐在圖書館一整天,不準大聲說話、不準大聲叫、不亂動等等,那是很難的!好動是小朋友的「特性」,如果那小孩子卻又很孝順,知道應該「聽話」,便會覺得很苦惱!很不容易的捱了一整天,感到很辛苦,以後一聽到要到圖書館去,他便很害怕!可是媽媽卻說:「多看看書有益,每逢假日總是要去的,這才是乘孩子嘛!」試想想小朋友會有多苦惱?這樣的心境困擾,在很多宗教的傳教士、修行者、或者是誠心的信眾、教友們,也常會有類似的苦惱。因為未找到有效的修心方法前,我們都只能夠用強制性,用壓抑的方法來控制自己,但心中那些妄念,那些連說也說不出口的慾念,心猿意馬,卻無法以「自力」去解脫它(擺脫、平熄、去掉),終於到了最後,再也忍不住而犯了戒,事後,很是後悔,心中的犯罪感很重,覺得違反了教義,縱然不為人知,但良心上的責備,卻令到自己非常的痛苦沮喪!不斷的懇切懺悔、真心告解、甚至自我懲罰,每次都決心改過,可是,當一遇到了「孽緣」,自己的「孽識」不能自制,卻又再一次又一次的犯了!心中那犯罪感、挫敗感、內疚、沮喪,不斷的在折磨自己,很多人因為抵受不了,便只好逃避,離開了宗教,關閉自己,甚至不能面對現實,而走上了自殺之途!那是很可惜的啊!其實這些心魔湊合「孽緣」,也都是「孽債」到了期在追報。他們的確是有真心的去修行(否則也不會如此的責備自己了),有崇高的理想,想傳道,想救世,只因找不到有效的修心方法,卻弄到了如此下場,比較起來,念佛法門卻絕對不相同了,那是由自力(念佛)及佛力(化孽)加持,好比一個好動的小孩,氣質轉化了(化孽),心境平和了,變得有「書緣」了,那自然可以安靜地看書,每逢假日,還主動的提出到圖書館去呢!能誠心念佛,在自力及佛力加持下,除了可以不斷的轉化了氣質之外,以念佛的功德,也自然保你災消病退,四季平安,禍患不侵,吉星高照!但若到了此生福報盡時(臨命終時),便決定要求生西方,由佛菩薩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在那一朵屬於我們自己的蓮花上化生,便可脫出生死輪迴,千萬不要求「來生」的福報,否則縱使得生富貴人家,福大迷深,並不可能世世享福。因為經歷了「入胎」之迷,下一生不一定還記得念佛。道教的呂洞賓祖師曾說:「須知曹嚴秦董輩,豈無福德在前生?」那是說曹操、嚴嵩、秦檜、董卓那些古時出名的大奸大惡,他們都在前生帶來了極大的福祿,位極人臣,可惜都因為貪圖權位,造下了無邊罪孽,那麼享了一世的孽福,卻墮落到無間地獄去,萬劫千生也不得出頭。試看多少超級富豪,天天肚滿腸肥,盡情殺生造孽,或仗勢欺凌弱勢社群,又有那幾個富豪肯念佛了?他們有財有勢,手握市場經濟命脈,亦可運用影響力,間接左右傳媒,操控了公用事業的加價,本來在商言商,無可厚非,但如果只著眼在利潤上無厭足的掠取,完全不理會民生疾苦,美其名是「以錢搵錢」,在金融及股市上盡情玩弄「財技」,發放消息,製造假局,以大吃小,多少小股民血本無歸,欲哭無淚?很容易變成了為富不仁,再稍一心歪,官商勾結,巧取豪奪,間接造成民生慘況,便是造下大孽,使到數以百萬計的家庭雪上加霜,令那些在失業窮途的人,一家還未能飽曖,更要忍受他們以權謀私,合法壓榨之苦。這幾年香港的自殺率不斷急升,倫常慘變差不多無日無之,那並非天災,卻都是「人禍」所致,雖然是「共業」所感召,但位高財大的高官及富商們,撫心自問,真的是一點責任也沒有?縱使能夠自圓其說,「終審權」卻是在天啊,只要稍昧良心,千生萬劫的地獄苦報,必在享完了(或折盡了)這一世帶來的福報後,接踵而至,那時,子孫仍在每年循例的拜祭,還求他保佑,那知他們卻在地獄中受刑嚎叫,陽世的人可有聽聞?(佛經中提到有一個「叫喚大地獄」,名稱便是因為受刑的罪魂抵受不住酷刑,不斷的發出凄厲的哭喊嚎叫而來),而且受完了千百世的追報(欠了數以百萬人的冤債,很多是間接地環境所逼死了的,想想要還多久?)縱再得人身,也因為孽力太重,固執自大,別人勸他念佛,他也絕不會接受的!主要是因為靈界的債主們不肯讓他回頭,要把他障蔽到拖下地獄才甘心啊!每個人也不知道自己欠多少債,俗語說:「幸福並不是必然的」,最近在電視上的一個訪問特輯,看到那位六年前,不幸因墮馬傷了脊椎神經,癱瘓了的外國男明星,他人老了很多,頭也差不多禿了;我想很多人也欣賞過他在電影里,飾演超人時那英俊瀟洒的演出,人也很「正派」,又沒有緋聞,誰會想得到遭遇竟如此的悲慘?當劫難發生了之後,卻任你億萬家財,能否「買」得時間返回前一分點,好讓自己可以避過那場劫數?這是絕不可能的夢想,但藉此夢想,我們可有聯想到,在理論上,如果可以在劫數這未發生之前,能夠及時把債清還了,使它根本不會出現,那可多好啊?可惜每一個人,在遭到災難之前,他們好端端的,也不會想到要「買」這種「保險」,為的是我們總是覺得,不幸絕不會那麼湊巧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是常聽到人笑說嗎:「那會這麼巧?否則「六合-彩」也有得「中」啦!」這類的話嗎?又好象吸煙的人,固然知道吸煙對健康不大好,但卻並不太在意,假如現實里,每一個吸煙的人,不論吸多少,一定於開始吸煙的十年內,便會患上肺癌,那麼吸煙的人,一定會大大的減少了。又例如每一個因濫交而染上愛滋病的人,如果早知道患上這世紀絕症的話,相信也不會如此「視死如歸」了。可惜,人人也心存僥倖,不「買」這種,「保險」,卻連百份百會發生的(人皆會死亡),也還不肯作預備呢。我們要談往生,是因為不論貧富貴賤,不論是否長命百歲,人始終都要面對死亡。回顧數一數,這幾年間,單是歌星,發覺竟有那麼多人在「不應走」的年紀,卻已要黯然離世!古往今來,大限來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也無可選擇地,一定要「走」了!但是原來想要「走」到那兒去,我們卻是絕對有權選擇的!這好比移民一樣,我們決定了想移民到一個國家,只要清楚那國家的移民要求,而自己的條件又能達到所要求的水平,再依手續提出「申請」,那麼,自然可以獲得接納。所以每日誠心念佛之後,都應該要「迴向」,「迴向」是請求將念佛的功德,用來實現要求的願望。除了可以「迴向」給自己的冤家債主,以求清還欠下的冤孽外(主動還債,總比被「追到上門才還」更有「誠意」,一定「迴向」,求在一生的福報壽元用盡時(百年歸老),能夠出離苦海,往生西方!而且阿彌陀佛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肯定地說,只要有人至誠念他的佛號,又發願求生到他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的話,那麼當這人臨命終時,一定會現身於那人面前,不論他的債還清了沒有,也都接引他到西方,這便是念佛的殊勝好處,可以「帶業往生」!到了那兒,衣食隨念而至,永無災病煩惱,故稱極樂世界,可以找本佛祖不問自說的「阿彌陀經」看看,描寫得很清楚。也永遠不用再輪迴了,壽命無量,在那處修行,由佛菩薩親自教導,直至成佛。修成了,再回來渡化自己的冤親債主那時才還債。佛經中明確地說:「誠心念佛一句,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我們若果能夠每日不間斷,縱然只念十分鐘,誠心懇求將念佛功德迴向給自己過去累世多生的冤家債主,或迴向給子女和親人的冤家債主,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見效!但不可以一暴十寒,一日很用心地念,一日卻又忘記了不念,或是懶去念。但是念佛法門雖好,也要依正確方法修持才能見效。那便是要修凈業三福了。詳細的解說大家可參看《觀無量壽經》,簡單來說,除了至誠念佛外,日常更要努力行善去惡,誠心懺悔以往所犯的孽,不令再犯(雖然壞心思也不是一下子便能全改得了的,但誠心懺悔確會消孽障,心中慚愧便能精進),否則日日加造新孽,便永遠也還不完了的!那便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了。殺生也是造罪孽,所以要戒吃肉,可能的話,漸漸學習吃素。當明白了以後,切實念佛,不用求福,只求了孽還債,若能持之以恆,寃孽輕了,智能自開,一切必定有改善!但需要多少時間才見效?那卻是要看我們自己了!因為關鍵在於每個人欠的債有多重,以及我們念佛時的誠意有多大了!最重要的是,一定又一定的要有恆心,只要天天不間斷,那怕最初時每晚只念十分鐘,但往後只增加,不能減少,真心念佛,從沒有不靈驗的!初念時一定要慢,不可草率了事,心中很多時候在胡思亂想,不用理它,也不須要去除妄念,只是專心一字一字清清楚楚的「從心想起,從口念出,從耳聽入」。用耳將每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心中自然會靜下來。這秘訣是「口念、耳聽、心印」。我最初弄不明白如何是心印,原來很簡單,用心聽得清清楚楚,便是心印。不斷一句接著一句,口念、耳聽、心印,漸漸不知誰先誰後,如連珠循環流轉不窒滯,又如走馬燈,規律地向同一方向「追逐」,心中卻又不急不緩,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好象不是自己在念似的,久久自然心中澄明瀅澈,能如此,心中早已不再亂了。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章中說:「都懾六根,凈念相繼」,佛號一句接著一句,所謂「潑水不能進」,雜念不能*入,那麼,若能保持不失,功夫成片,便可達到「事一心不亂」,那時候,日常心境很寧靜祥和,行為也不用強制了,遇事能隨緣不執著,不起「現行」(負面怨恨情緒),變化了氣質,脾氣毛病自然化掉了,別人當然也很容易察覺到,你現在和未念佛以前判若兩人,自己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念佛法門的殊勝,也不用我再來說,大家也會明白,也會和我一樣,希望別人也能夠如此「改造」自己,能心境祥和,便已是離苦得樂了。一句佛號,有如日出東方,縱有萬樹千花,皆能普照,千里冰封的山川,也可轉眼消融!萬年無比黑暗的角落,拆了屋頂遮障,陽光一照耀,又有那一絲黑暗可以殘存?我們將念佛功德,迴向給所有的冤家債主,他們都得到佛的救拔!而我與他互相間的孽債,自然容易消解了。但願人人皆肯真誠心念佛,久久必有效驗!古往今來,數不盡的人也成功了(可找《凈土聖賢綠》來看看),只在乎能否持之以恆,日日也一定抽時間來念佛,能定時早晚各一次最好,不可以的話,每晚洗漱後只念一次也可,但一定要專心,慢慢的念,絕不可躁急,求「交差」了事,面向西方,念「南無阿彌陀佛」,百至千句隨意,但雖可隨意,卻也必須衡量自己欠債的輕重。不能懶散悠忽,敷衍了事,這也是很多念佛人常見的毛病,也正正是為什麼人家念佛屢有奇驗,自己卻不太明顯見效的原因了,好比電視頻率未調較正確,接收受干擾,畫面時好時壞,聲音時有時無,而我們念佛時的心境,有時很誠心專註,有時又散亂敷衍,又怎能連續而穩定地,接收到佛光的加持護佑?有一位念佛很精進的朋友,談到有一位親人,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她於是每天早上,暗地裡為他念佛消孽障。可是求了一段時間,卻好象是泥牛入海,一點兒的反應也沒有。當時她在想:「他的孽障一定是很重的了(因為她以往為別人念,通常不太久便見效的)!況且,也一定是自己還未夠誠心!」她沒有氣餒,也沒有怨佛菩薩怎麼今次不「靈」了?於是每次她更加集中意志地念,而且每日更加念多一倍的時間,心中很誠懇,很悲切,每次差不多念到淌下淚來了,終於,如俗語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好象氣球愈吹愈大,突然砰到一聲,爆破了!一切困境都突然轉了過來,剎那間豁然開朗,事情終於解決了!我微笑地說,念到悲懇切切,念到天愁地慘,念到風雲變色,念到地動天搖,很令人感動,但如能念到天清地朗,清涼世界,一片平懷,心無罣礙,得失隨緣,能所兩忘,不住生死涅槃,那便更好了。我有感而說偈:「羅漢圓睜法眼,菩薩微笑低眉,如來乾坤朗朗,念佛胸懷細味。」若能天天絕不間斷,忙也如此,病也如此,心境快樂也如此,苦惱愁悶也如此,終不肯間斷,終不肯放棄,終不肯急燥草率,敷衍了事,不懷疑,不夾雜,念佛能如此,方謂之真誠!念佛能如此,方能有感!念佛能如此,方能有消災改運的力量!念佛能如此,方能有超生了死的把握!其實改運化劫無他法,也絕無快捷方式,只在消孽積福下手便可生效,很簡單,只是一條加減數而已!每日盡量不再增加新的孽債,每日老實念佛;平日隨緣隨喜行善,真心做,那怕是大病大劫,也肯定可以改運。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6038.htm)----------------------------------------------------------------------------------------------------------------------了幻法師:激發善性降伏煩惱,是解決男女感情問題的關鍵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9-13 14:16:00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迴的根本。如《圓覺經》云:「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 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慾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為第一需要。兩性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痴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慾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迴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云:「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男女的感情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慾(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因為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慾,這是維繫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 男女的情慾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4)淫慾:淫慾是生理的反應,比較污濁,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動物性(眾生性)的層面。 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辦法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慾的漩渦而苦惱。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 不少男女今天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捨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痴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7306.htm)----------------------------------------------------------------------------------------------------------------------妙祥法師:打坐默念佛行不?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4 9:19:00一居士問:打坐默念佛行不?答:最好不要默念佛。因為現在有很多的念佛人通過默念,心裡念佛,他以為默念,就是心念佛,把胸腔——這個肉團心,當成了心。而以胸腔為內。所以他不斷地往這裡使勁,最後念念佛,就心覺得悶,上不來氣,煩燥不安,這就是默念傷血的現象。如果沒有把握不要默念佛,還是出點聲,耳聞比較好。(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5145.htm)----------------------------------------------------------------------------------------------------------------------妙蓮老和尚:你處世會用人倫感情嗎?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8-2 10:36:00 對情感較薄的人要寬厚,對情感太超過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熱要加點冷水,水冷了要加點熱水。人既不能離群獨居,處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過份熱情都不好。(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81775.htm)----------------------------------------------------------------------------------------------------------------------了幻法師:超越情愛好修行—在家學佛者如何超越情慾煩惱發布:念佛人 [] 日期:2011-6-2 14:51:00 超越情愛好修行 ——在家學佛者如何超越情慾煩惱 (註:此文系成都《慧恩》雜誌約稿,因受篇幅字數之限,有的部分點到而己,未展開而談,有興趣者不妨多讀幾遍。) 自筆者的《佛法與婚姻》一書2005年流通以來,收到不少讀者來信。開通QQ後,漸增至700人,所諮詢問題,大都與修行與情愛有關,涉及兩性、婚外情、離婚、子女教育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最基本的慾望:一是飲食,二是男女,學會超越情慾煩惱,是學佛者的必修課。下面,我從情愛本質、情愛誤區、對治方法等三個方面,略談如何超越情慾煩惱。 一、認清情愛本質,釜底抽薪。人從色慾受生,必為情愛所累。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慾的執著,甚深甚巨;如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四十二章經》云:「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可見淫慾的力量巨大,乃眾生輪迴之因。 情愛的本質:本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苦的,為何苦?無常故。情愛以欲貪為基礎,是諸因緣產物。而希望永恆及完美,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執著,這就是痛苦的根源。愛情的特點是:自私佔有。往往演變成:我愛你,愛死你。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認為人生即苦,強調應以修行滅苦,出輪迴。如何才算超越了情愛的束縛呢?其修行有成的標誌是:如修止觀,證初果;如參禪,得開悟;如念佛,須證入三昧。以初果為例,如證得初果,破三結(身見、戒禁取、疑),得四不壞信,爾後往來人天七返,既獲解脫。初果者,在家雖允許有正:淫,但從此不犯邪淫,故不墮三惡道,穩操勝券。 二、情愛睏境與誤區如遵從佛陀教義,生活與修行,都會得到安樂。但不少居士卻學得很辛苦,甚至走了彎路。在男女情愛上,學佛者大體有兩種偏差:一是禁慾的趨向,缺乏中道;二是忽視戒律、行為不拘的趨向。 1、學佛者應守持戒律,避免男女出軌。不邪淫戒為在家五戒之一,內容是:不邪淫即除了夫妻之間的男女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性關係,均稱為邪淫,另外:如同性戀、未婚同居等,也屬邪淫的範疇。現代社會崇尚自由享樂,即使是學佛者,也有人受性解放的影響,不守道德和戒律。如某市W居士,年紀巳近三十,雖結交女友,但僅同居而不結婚,理由是:「結婚影響修行,說不定以後我要出家的。」但幾年過後,不僅沒有出家,行為如舊不拘,其女友也離開了他,理由只有一個:「什麼佛教徒,太自私了!」 2、禁慾的誤區在家應守五戒,但不並用禁慾,盲目禁慾,反生煩惱。(1)、「婚姻恐懼症」:一些學佛青年,雖到了婚配年齡,但不願與異性交往。看來似乎道心堅固,但長期觀察下來,才發現是固執己見的結果。嚴重者則演變成了「婚姻恐懼症」。青年居士,對婚姻應保持平常心,如想結婚就應該結婚;不要弄巧成拙,搞得不僧不俗「四不象」。不要因為對婚姻的反感,走入了執著的誤區。 (2)、夫妻性生活的誤區:在四川某廠礦,十幾年前發生過這樣一樁事:一群中青年學佛者,因觀看講經錄像,提及斷淫修行的好處,看完後,這批居士便下定決心,立竿見影,強力實踐。回家後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斷淫證道,但結果卻是:隨後幾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時成為全廠新聞。對已婚者而言,盲目禁慾,影響家庭和睦,或許會導致一方婚外情。學佛之人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則會成障礙。 4、修行道場中的情愛問題一些女性對上師、法師崇拜執著,往往將情愛攪到裡面,恭敬心被染污,法緣也會被破壞,其表現如下:第一、把法師當精神病醫生,不為求佛法而是求傾訴,而產生感情依賴。第二、在與僧人的接觸中,言行過於隨便,熱情多於恭敬。 第三、年輕的女眾,在男道友前張顯欲態,以期獲得關注和虛榮。 第四、有的男女道友,到寺廟參加活動,不過是排解寂寞,並非來修行。 第五、談話無所顧忌,廢話多於請法,種種曖昧。 第六、不持戒律,動人道心,情關不禁,滋男女情執。以上種種,初學者當謹慎防範,常觀己心,善護念之,有則改之,逐漸令身口意三業清靜。 三、對治方法:用修行超越情愛煩惱1、單身男女的情慾管理當今男女,年齡略大,便亂了陣腳,交友成了同居:還有的追求浪漫,不守道德,愛情演變成偷情(第三者)。現提以下幾項,供諸位實踐:(一)、未婚男女,要從戒、定、慧三學下手,培植定慧之力(二)、進入婚齡的青年,可考慮尋找志同道合異性,組成家庭;(三)、不要瀏覽色情書刊、色情片及網站,不要涉足色情娛樂場所,不見可欲,令心不亂。(四)、飲食上,盡量吃得清淡,以素食為佳; (五)、多進行鍛練,如散步、郊遊、登山、游泳;或讀書、練字畫等,漸可減輕排遣情慾煩惱。如正當婚配年齡,卻遲遲無緣婚配,追根溯源,皆是過去不善業(主要是邪淫)之業報。種因感果,當事者應內省,此果報唯有懺悔修行,方能慢慢轉化。單身男女(包括離婚者)要守戒,莫亂愛,追求愛情要正派,可以愛情,但不可偷情。 2、雙修的問題:問:可否在修行中,加入男女雙運法、房中術等?答:不可以。佛教的特質是息滅煩惱,超越生死,而生死的最大系縛即男女情愛。以標榜方便道而產生的男女雙運等,在這個人心墮落、意亂情迷的時代,早已失去其特意,在漢地,雙修法更早在明朝時即被禁止。故告諸好奇者:老實修行,守好戒,莫玩火。 3、已婚者的情慾管理。已婚者,應常習無常觀、不凈觀,因緣觀,不要沉迷於暫時的溫柔夢鄉,做情慾的奴隸。時時觀照,看破放下。應守持戒律,不可越軌,一失足成千古恨。犯邪淫的果報,《分別善惡報應經》載有十種:「一欲心熾盛,二、妻不貞良,三、善不增長,四、善法消滅,五、男女縱逸,六、資財密散,七、人多疑慮,八、遠離善友,九、親族不信,十、命終三途(即地獄、餓鬼、畜生)」。《中阿含經》云:「邪淫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 反之,若能守持不邪淫戒,則可得種種功德,如可得相貌端莊、夫妻和睦等善報。 情執,來自無盡生命的積累,力量巨大。若想根除情執,必須從「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著手。(1)戒的力量:情的產生須有具體對象,若不接觸,就不會導致情感執著。即使過去生中的宿緣顯現,若以戒律防範,也會化解。(2)定的力量:引發情執的外境,若以觀照力繫心一境,心就不易為其左右。(3)慧的力量:以智慧透徹情的虛幻本質,就能剷除情執。情是因緣所生法,了無自性。情執產生,不貪著,不害怕。解決方式,是以正見照破它,將其消融於智慧觀照中。 最後,祝諸位修行得力,超越情愛纏縛,早日獲得清靜自在! 釋了幻 2011年2月21日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73325.htm)----------------------------------------------------------------------------------------------------------------------了幻法師:學佛的婚姻誤區—節慾與禁慾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4-28 10:27:00學佛的婚姻誤區 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華嚴經》如果遵從佛法基本教義,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與修行,都會得到現實的幸福與安樂。但是,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多見,反而不理想的狀況甚多,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為突出。不少人學佛學得很辛苦,不少學佛青年,都走了一些彎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不僅使人想起「邯鄲學步」的成語,一味模仿別人,非但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和責任。在台灣弘揚佛法數十年的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佛法唯絕頂聰明的上士和一聽就信的下士好學,中等人最不好學,一些人不學佛還起碼是個正常人,一學佛便弄得神經兮兮的,連個正常人也做不成了。」這真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佛法的修學,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學,難得實益,反而會受損害。在我看來,不少人的過失是由於對教法、次第不清,對自己所處的修學位置不明,故下手往往是盲目的,出現的偏向是:「在家人好修出家法」;由於大多數人屬無師指導(或有師但未能因人指點),未全面了解佛法,故往往是想當然地蠻幹,先入為主,看到什麼就照貓畫虎;更多的人的癥結——其實是慾望的問題無法平衡,故在理想與現實、信仰與慾望、在家與出家中來回徘徊、掙扎,充滿苦惱與不安。總的看來,學佛人的婚姻誤區大體為兩種:一是禁慾的趨向,特別是部分中青年家庭,沒有處理好婚姻與性等問題;二是忽視戒律、我行我素的趨勢。從實際情況看,趨向禁慾的大大多於後者。第一節、節慾與禁慾對凡夫而言,飲食、性(男女欲)、睡眠、保衛自己是四種很強烈的慾望。每一種對人類的生活與行為,都有極深的衝擊與影響。在當今這個時代,飲食等已不成問題,婚姻與性的處理是否得當,對學佛者而言,可謂至關重要。根據經驗及觀察,可以發現許多學佛者,都程度不同的著存在性執著與性壓抑的問題,只不過大部分人,尚未意識到罷了。一、禁慾的誤區1、「婚姻恐懼症」誤區一些學佛青年,雖到了結婚年齡,但拒絕與異性來往。看起來似乎道心堅固,但長期觀察下來,才發現是畫地為牢,固執己見的結果。嚴重者則演變成了「婚姻恐懼症」。事例一:某廠青年工人劉某,學佛後誓言終生不結婚,對旁人的善言勸告也怒目相向,慢慢地也無人再勸他了。由於我行我素,與眾相處落落寡歡,不久,便落得形單影隻,十年之後,終於成了大齡青年。據說,他現巳開始後悔,有了結婚成家之意,但周圍同事,早已將他視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另類,無人願為其當紅娘。事例二:某市一位學佛女居士,雖有男友,但僅同居而不結婚,雖三十齣頭,心尚來回掙扎在出家與在家之間;終於有一天下定決心,與男友不辭而別,到了一寺廟,要求出家。寺廟上下因平時與之熟悉,皆大歡喜,積極為之準備剃度事宜。但就在即將落髮前一天晚上,男友及家人開車衝進寺廟,連拉帶拽,將其弄回了家。事後有人問她:「為何不想成家?」她倒是很乾脆地回答:「我有婚姻恐懼症!」其實,這些都是執著所致。「執著」一詞,為佛教常用語,指對某一事物、見解堅持不懈,不能超脫,後來便演變成拘泥或固執。青年居士,不需要對婚姻抱著反感的心態,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想要結婚就應該結婚;不要弄巧成拙,頭上安頭,搞得「四不象」。不要因為對婚姻的反感,走入了執著的誤區,從而患上了「婚姻恐懼症」。2、性生活的誤區已婚的學佛夫妻,對家庭性生活的執著也是誤區之一。在四川某大型廠礦,幾年前發生過這樣一樁事:一個以中青年為主的學佛小組,某天觀看了一位海外法師講經的錄像帶,內容涉及斷淫對修行的好處,並言:如不斷淫修行,則修行不會成功。看完錄像後,這批居士便下定決心,立竿見影,強力實踐。回家後,或分房或分床,要快速斷淫證道,接下來的事情不說大概也能猜到:大部分的家庭隨後幾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一時成為全廠新聞。……記得曾看過一篇出家法師寫的文章,題目是《為什麼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文章中說:「那些所謂的居士們,真正家庭生活美滿和諧的令人羨慕的幾乎沒有,……與佛沾邊兒者,離婚的特別多」。在婚姻與性的關係方面,性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執著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學佛居士很害怕與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時,或多或少都有一種罪惡感。他(她)們害怕做了「那件事」會對佛菩薩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後的第二天,就不敢進佛堂和寺廟。還有很多人認為做「那件事」會影響修行。有些夫妻,學佛以後就變成「道友」,完全沒有夫妻的樣子。因此,長期積澱下來,身心上便會出現某種壓抑與分裂。性執著與性壓抑,它不僅對人的身體,而且對心理健康均有較大的影晌。許多人的男女慾望,被宗教觀念、道德意識壓抑、扭曲、乃至變形,以至他們自己也未能辯識。最麻煩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還自以為修行有成呢。佛教從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慾,而是提倡節慾;而節慾的程度與方式,也須根據工作、年齡、體質等的不同,因人而異。說到節慾,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國的道教,幾乎都主張禁慾或要求盡量節慾。基督教主耶穌一生沒有結婚,幾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們中有名的使徒約翰更明白主張: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聖潔,不能染愛欲。直到今日,天主教的神父、修女都是禁慾,終生未婚的。據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統計:全球神父總數為40.4萬人,修女81.4萬人;教友總數則超過十一億。道教自從漢朝末年以後,就主張要修精氣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們認為有男女淫慾會損精氣,因此要禁慾,至於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愛行「採補之術」者,那應屬旁門左道,不是正統的道教思想。佛教認為愛欲只在欲界(地球人類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無色界及各佛國凈土都沒有情慾存在。有男女淫慾執著的眾生,就很難脫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慾。對宗教徒而言,能夠為信仰而超越情慾,無疑是高尚而聖潔的。但終身不婚嫁的,僅限於出家僧尼或神職人員(道士、道姑、神父、修女等),一般教徒不必如此。二、禁慾的過患對於在家人而言,不要求斷男女欲,盲目禁慾,反而會帶來諸多過患:1、對未婚者而言,禁慾的觀念往往影響他們交友、擇偶、婚配。不少學佛青年,在如何對待愛情、婚姻問題上,都或多或少走過彎路。有的學佛後,甚至憑添了不少煩惱:如在出家、結婚、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定,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往往錯過了戀愛結婚的良機。其實青年時期貪愛、自我實現一類的煩惱,是可以轉化為修道的力量,轉化為弘法利生的熱忱。大乘佛法認為煩惱可以轉化,甚至可作為度眾生的方便。初修者不要怕煩惱多,而是怕不識煩惱,能認識到煩惱多,是修行進步的表現。只要能自我覺察,便不難對付,無須將煩惱視之如怨敵,而強作壓抑。強行禁慾,則煩惱會愈積愈多,即使能壓抑得住,對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一旦遇強大外緣時,壓積的煩惱,弄不好便總爆發,如江河決堤,一潰千里,當事人則可能做出違反法律、道德、戒規之事,其果報往往是墮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學佛者可不慎乎?2、禁慾影響家庭和睦,有可能導致一方婚外情。對凡夫而言,性與飲食一樣,皆是經常的、必需的。除非修行有成者,方可斷絕性慾,並對飲食亦不再執著,即吃什麼都無所謂,且食量亦少於常人,而身心均健康正常。而性慾是凡夫執著為樂的本能,處理不善,便會引起各種與性有關的罪過:如嫉妒、貪婪、淫亂、污穢、邪情,苦毒、放縱肉體情慾等等。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現在中青年家庭,特別是家中只有一方學佛的,往往容易出現這樣的變故:妻子或丈夫由於冷淡了對方,因而發生丈夫外遇或紅杏出牆之事。由於學佛大都為女性,故丈夫發生婚外情的比例數倍於妻子。還有的丈夫,由於被冷落,轉而尋找其它刺激或寄託,甚或染上不良習氣,如嗜好賭博、酗酒、色情光碟、迷戀網吧、沉溺於電腦遊戲等,有的還會出現精神急燥,家庭暴力、夜不歸宿等問題。一些自我中心較重的女居士(佛門內此類女性並非個別),缺乏必要的慈悲心、忍耐心、利他心,凡事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以「佛法的名義」來安排一切,因此,往往有不顧念丈夫、家人的行為,在家庭生活上也是如此。事例一:X(青年女居士),其丈夫在外地工作,每周末才回家,她不僅不化時間伴陪,反而入夜後,翻開經書念上一、二小時,問她為何不陪陪丈夫,她的回答是:「都老夫老妻了,何必那麼多講究!」其實她的「老夫」才不過三十歲出頭。幸好她丈夫也是居士,嘴上也沒有公開抱怨,但心裡十分不快。事例二:P(中年女居士)學佛很認真,一次到藏地參加佛教大法會,走時僅給家裡輕描淡寫的說一句:我要去某市寺廟一趟,因里程不過幾十公里,其丈夫也沒在意,但實際P居士一下子就跑到遠在千里之外的藏地某寺,且一呆就是二、三月,到後半個月才給家裡打電話說明身處何地。據知情人言,P居士常借學佛名義外出,以避夫妻生活。事例三:D(中年女居士)學佛後,男女欲情淡薄,但其夫尚未學佛,對此甚不滿;後來乾脆在外面找了女朋友,並且常將色情光碟帶回家播放。F居士提出離婚,其夫堅決反對,家庭氣氛常常隱晦不快,小孩夾在其中,學習大受影響,雖經善心人士調解,但未能改善,D 居士如此多年,精神倍受折磨,身心俱損。還有的居士出現此類矛盾,不僅不反省調整自己的行為,反而越走越遠,自己給自己打氣:弄不好就算了!獨身正好修行,大不了就去出家!但從實際看,這類居士並出不了家;即使出家,個別的雖已出家,但人際關係依然糟糕。因為大凡我執重的人,都與佛教的慈悲、無我精神,相去甚遠,她(他)們不僅常給別人帶來問題,也給自己不斷製造精神困境。此類居士雖然學佛多年,但其根深蒂固的「我愛」、「我執」,削減甚微,故許多家庭問題,恰恰是她(他)們以「學佛」的名義製造出來的。因此,學佛者應注意,如果在中青年階段就要強迫禁慾、斷欲,其後果很可能是嚴重的。所以,每一個在家男女,如果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要誠心、誠意、理性的面對這個問題,不要執著、壓抑、更不要逃避。作為一個居士,結婚之後有家庭生活,有夫妻關係,這是正常的,因此觀念上應該是:我需要家庭,要一個丈夫﹝妻子),那我應該要關懷丈夫﹝妻子)合理的要求,若他需要我,那我應該隨緣;對在家人來說,夫妻性生活不是罪惡,也不算是犯戒。如果連丈夫﹝妻子)的正當需求都不能處理好,那你還能幫助社會大眾嗎?在這裡,要特別提醒中青年學佛女性:請注意看顧好自己的家庭,多一份愛護,少一點疏忽;多一點慈悲,少一點執著(自私)。另外,執著心重的居士,切不要「佛法的名義」,來包裝自己的煩惱(往往是無意的習氣的作用),使佛教再受世人譏嫌。不必因「學佛」而顧此失彼。學佛者的家庭應是紅塵風浪中的港灣,家庭主婦應是掌舵人,要善於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使全家大小都愛護它。切不可因學佛而顯得冷冰冰的而無生氣,更不可因學佛的緣故,而使家庭破裂。3、禁慾有可能引發身心疾病壓抑慾望、情感,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的免疫力降低,增加發病率,並有可能導致心理、性格分裂,引發身心疾病。性執著是性生活的大敵。去除性執著,也就是說要把一些莫須有的顧慮、煩惱、恐懼、自責等去掉;長期的性壓抑,則可能造成一些生理障礙,可能會招來性功能障礙疾病,徒增了許多焦慮和痛苦。還有的居士甚至採用極端方式來禁慾:如某市小金居士,對夫妻生活總是心存忌懼,如他認為不該發生而發生了性生活,便以燃臂作為自我懲罰。這種行為帶有自虐性質,是心靈扭曲的結果,此類行為皆在禁止之列。另外,夫妻之間,不能將性事當作武器或條件。丈夫當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夫妻二人爭吵,無論是意見不合、作風不同或其它原因,都是正常又難免的情形。怒氣過了,夫妻便和解,然後和好如初。男女都要小心,不應為生氣之故,實行性懲罰,分房或禁慾。人若沒有情慾,當然無須刻意培養,但若慾望已經產生,且是一種合理的需求,則應隨緣滿足它、疏導它,並在合理滿足它、疏導它的過程中思惟緣起;重點是不要壓抑,而非放縱。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觀緣起及心離染著,對待情慾倘採取壓抑或禁絕方式,將反成心理負擔。如此經常思惟觀察緣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無掛礙的心境如果修行者希望禪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並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無我智慧心,頭腦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點,對人的關懷多一分,就算是修行。有智慧,才能讓我們心理平衡、情緒不波動;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脫。隨緣而不染著,《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對一般學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則會成障礙。三、情慾解放的誤區修行偏於苦行、禁慾固然不對,但放縱情慾更不好,還是應該奉行中道原則。現代社會是個開放、自由、享樂的個人主義時代,有的人因為慾望偏重的緣故,便找出種種理由,提倡心靈的自由與釋放;不願被傳統、權威、教條限制,不但不重視戒律,還有的甚至號召掙脫一切的束縛,「享受情慾」、「任意自在,守心戒就好」者,蔑視倫理,放縱慾樂。自詡為:重內心不重外相,要向濟公活佛一樣,遊戲人間!這種「不必執著相戒,只要守心戒就好」的說法,有很大的誤導性、誘惑性;其實,它僅是針對修學有成者而言的,凡夫不應以此作招牌而行私慾。對初修者而言,財、色、名、食、睡五欲,肯定是制約人的強有力繩索,古德言:「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學佛人應該奉持佛教宗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所言所行應當中規中矩,修行次第則應而上,從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下手,不可一下就跳到所謂大乘的無相無拘的階段,以俱足凡夫身,行「聖人」方便教化之事;此皆是以佛法名義,包裝自己的貪、嗔、痴!如某市W居士,雖年紀早已到婚齡,也不止一次結交女友,但就是同居而不結婚,理由是:「結婚影響修行,況且,說不定自己以後是要出家的!」幾年過後,他不僅沒有出家,修行依舊散漫;而且女友也離開了他,理由只有一個:「什麼佛教徒,做人太自私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發現也有個別學佛居士,言行與貪慾俱足的凡夫沒有兩樣:麻將賭博,看黃色影片、搞婚外情、同性戀等,一應俱全。當然也有不同的之處,那就是用佛法為自己行為開脫,說什麼:煩惱即菩提,紅塵中修鍊方可成正果;自認為只要心不迷戀就好,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入紅塵而超脫的「真人」,而與凡夫打成一片,則就是在「代佛宣化」,普度眾生。這種掛羊肉賣狗頭的做法,甚為可恥,當立即剎車為好,不然,必墮三惡道,後患無窮!一些新型宗教,或打著「禪宗」旗號的「修行者」、「靈修大師」們,引經據典,是似而非的講授一些佛法,強調不必執著事相上的戒律,只要心不執著就行了。這些「大師」們,有的本身就是宗教人士,有的為著作等身之人,甚至有苦行、靈修經驗,並且能夠駕輕就熟地運用現代科技、哲學、心理術語詮釋宗教,其禪修(靈修)經驗,也能幫助初修者解決身心上的一些問題,這和山中寺廟一些不善言辭的僧人相比,儼然菩薩應世。但他們與傳統修行者的最大區別,則是對守持戒律的認知根本不同,表面上他們也不反對戒律,但會找出種種理由變通:強調「守心戒就行了!」這種即可修道,又不受拘束的理念,特別受到城市裡的中青年禪修者的歡迎。但實踐證明,在大陸及海外,這類新型修行團體的首領們,往往利用靈修的手段,巧妙地攝取權力、金錢和性等,性侵害之事也時有發生;由於迷信「大師」的超能力,加之信徒(特別是女信徒)的崇拜心理,往往使此類醜聞不被曝光。直到有的捅出了亂子,才被追究法律責任。靈修(宗教)團體的性侵害案,就像家庭隱私,很難被揭發,即使有受害者說出來,在「家醜不可外揚」思考模式下,往往犧牲受害者權益,更糟的是,在愛心、包容的宗教原則下,信徒常相信加害者已改過自新,而不予處分或追究,而致悲劇一再重演。靈修團體往往張起神聖的帷幕,局外人要檢驗是否可能潛藏罪惡,只要看是否與錢、權及性糾結在一起,無論靈修團體是以何種宗教型態出現,只要表現出對錢、權及性的慾望徵兆,最好方式就是趕快全身而退,敬而遠之。其實,內心倘清凈淳厚,必能表現出行為的端正莊嚴;外在的合理規範,又有助於內心的清明覺照。如果不依於慈心與戒德而修禪,必然弊多於利,甚至會產生種種炫異惑眾的嚴重後果。自我愛所衍生的情慾,如糾纏不清的蠶絲,找不出頭緒,反而越理越亂。佛教出家的「梵行戒」(離欲),理由即在於洞徹「情」與「欲」的雙重系縛及其衍生的苦難,讓修行人學習著以定慧之力,不受制於形體的情慾熱惱,不受制於他者的情枷愛鎖。倘能由勉力學習而漸臻乎至境,從情慾的牢籠中解放出來,或許才是真正的「情慾解放」吧!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69108.htm)-------------------------------------------------------------------------------------------------------------------------------------------------------------------------------------------------------------------------------------------了幻法師:學佛的婚姻誤區—消極與積極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4-28 10:30:00第三節、消極與積極一、消極的誤區在一般人的眼裡,佛教是消極的、悲觀的。事實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如基於督教信徒,總是給人樂觀向上的印象;佛教徒則給人消極無為的印象。乃至一些學佛的青年,都不敢在單位和社會上,公開自己的居士身份,怕別人議論為頭腦不正常。在生活中,我們也常看到,一些學佛居士,學佛很認真,工作不努力;節衣又縮食,布施挺大方;熱衷跑寺廟,家中缺和睦。縱觀社會各階層、各種類型的學佛人,確實存在著許多人,不善處理婚姻家庭的問題,以至不少人學佛後,反而失去了家庭和睦與喜樂,這種現象似乎在城市中青年家庭比例較高。如一些人學佛後,執著種種苦行,效仿古代修行者,吃得差,穿得舊,不看電影、電視、報紙,弄得灰頭土臉,了無喜樂。如台灣星雲法師言:臉上無喜色,胸中無熱情。以至當他(她)們向別人宣講佛法的《四聖諦》中「苦諦」時,往往會得到別人的訕笑:「用不著說人世間的苦,看你們的臉就知道人世間是苦的了……」一般人不學佛,固然有許多執著,但學佛後,有的人又多出了新的執著:這樣不對,那樣又不符合佛教規矩;整天頭上安頭,無事找事。沒學佛時,喝酒、跳舞、打麻將,門門參加,樣樣不少。學佛後,則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加之有了宗教戒律的放大鏡、顯微鏡:看這個男的有問題,看那個女的又穿得象妖精;回到家,這樣不能吃,那樣不能做;電視有污染,書刊有色情。結果弄得家庭了無樂趣,與工作同事也甚少交往。還有的學佛者,崇尚「苦行」,家庭擺設往往簡陋之至,猶如貧苦家庭;但宗教用品一應俱全,整天家中香煙繚繞,看上去家不象家,廟不象廟。而外形穿著乍一看:則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思想觀念上:排斥現代科技、文明;資汛——孤陋寡聞;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毫無熱情。對這些居士而言,學佛儼然成了生活的全部。其實,這樣的修行已經出了偏差,不能為家庭和社會,帶來喜樂祥和。如果再遇上丈夫(妻子)不學佛的話,其偏激行為,則有可能成為婚姻危機的導火索。二、積極的人生態度為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再說明一下佛教徒的人生態度,佛教如何看待消極與積極的。辯證地說,佛教徒既有消極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從世俗的生活角度看,佛教徒是消極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則是積極的。1、佛教徒應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每位佛菩薩的成就都來自於他們的發心和願力,正如佛教「四宏誓願」所說的那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也是所有學佛者應當樹立的人生目標,因為學佛就是要學佛所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但常人的目標往往只是局限於個人或家庭,非常狹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學佛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解脫,還要幫助更多的人尋求解脫。歷史上有多少高僧大德為了弘揚佛法不辭勞苦、捨生忘死,正是他們不屈的努力,才使得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因為聽聞佛法而獲得解脫。我們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為將佛法傳播到日本,在交通條件極其簡陋的時代,六次東渡,其間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隨行的弟子相繼被風浪和疾病奪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長途跋涉的艱辛而雙目失明,但依舊鍥而不捨,終於在六十六歲的高齡踏上了遙遠的異邦,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是什麼支撐著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就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傳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為懼?」在他決定東渡伊始,便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撓,他所憑藉的,正是為法捐軀的的赤誠之心,正是普渡眾生的積極追求。2、佛教徒要積極的研究經教,以探索真理為己任如果說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那一切善法的修行就是成佛的助緣,願力還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去完成。學佛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積極研究經教,才能從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諦。且不說佛陀在因地時,為求半偈不惜捨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翻開《高僧傳》,每一位前賢都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當年,玄奘大師在國內遍訪各地善知識後,感於漢地流傳的佛法義理派別眾多,譯文尚欠完備,毅然背井離鄉,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在那樣的年代,西去印度談何容易,往往是「去者成百歸無十」。在漫長的旅程中,他無數次死裡逃生,終於來到佛法的發源地,又在印度學習了十七年之久。大師的博聞強記和銳利思辯使印度各宗僧眾都為之嘆服,聲譽之隆,一時無雙。但大師學法的目的是為了濟世度人,為了將佛法的智慧傳遍東土。因此,在求得正法之後,再一次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回到漢地,開始了中國佛教史上規模空前的佛經翻譯事業。大師的一生都積極致力於經教的研究,以探索真理為己任,真正體現了大乘佛教救世之真精神。3、佛教徒要積極止惡,積極行善當今的社會,普遍存在著:「不敢叫惡人住手,但卻要弱者住口」的現象,對此,佛教徒要有止惡行善的決心和勇氣。人間有善、惡兩種力量。在我們的人格里,這兩種力量也同樣存在。學佛,就是要開發生命中善的力量,使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和善法相應,使我們的慈悲念念增長。《華嚴經》中有一著名的偈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當年,白居易在向鳥巢禪師問法時,禪師正是以此偈作答,白居易問:此言三歲小兒皆知。禪師意味深長地答言:雖三歲小兒皆知,但八十歲老翁猶不能行。由此可見實踐的重要性,正如俗語云: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體行持中,又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勿因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中國《易經》亦云:「積善之家有餘慶,積不善之家有餘殃。」佛教強調持戒,即「諸惡莫作」,事實上,持戒本身就是一種行善的方式。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殺生,我們就不必擔心受到他人的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偷盜,我們就可以夜不閉戶;如果每個人都能不邪淫,就少了許多家庭糾紛;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妄語,我們就不必擔心上當受騙;如果每個人都不飲酒,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而佛教菩薩乘更強調「眾善奉行」,不僅要以持戒來利益眾生,還要積極行善。善事不論大小,凡是自己能夠做到的,都應隨分、隨力、隨時去做。像觀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只要眾生有困苦,就積極主動地為人分憂解難。對所有眾生都視如己出,無有分別,眾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不求回報,不論得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4、佛教徒要積極完善人格,濟世度人我們要像佛菩薩那樣去濟世度人,先必須完善自己的人格。而完善人格,又必須從克服自身的煩惱做起。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是因為生命中存在著很多煩惱。煩惱是來自於生命的內在,而客觀條件只是造成煩惱的外緣。面對逆境是否生起煩惱,與我們的觀念和修養有關。一個沒有貪慾的人,慾望不會成為他的牽掛;一個沒有嗔恨的人,嗔恨的種子不會在他心中發芽;一個沒有愚痴的人,無明不會遮蔽他智慧的眼睛。學佛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佛陀是圓滿了斷德、智德、悲德的覺悟者。所謂斷德,就是斷除人類無始以來的貪嗔痴雜染。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本有的清凈自性才能得到顯現,人格才能得到進一步完善,而這正是濟世度人的基礎。行菩薩道,不僅要說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實際行動去感召他人,讓所有人感受到菩薩的慈悲和智慧。菩薩的心量是常人難以度量的,菩薩在行布施時,不僅要施捨財物,甚至要獻出自己的生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布施如此,六度萬行莫不如此,為了眾生的利益,犧牲一切都在所不惜。所以說,真正行菩薩道就意味著徹底的奉獻。這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要盡未來際無有間斷,廣度眾生無有疲厭。綜上所述,作為佛弟子,就是以佛菩薩為榜樣,以佛菩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明確人生目標的前提下,積極追求真理,傳播真理,從這個意義來說,佛教徒的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三、佛教徒的責任誤區依人間佛教的精神,佛教、佛教徒應盡三個層次的責任:第一、佛教徒應盡好普通人應盡的家庭責任,這是每個佛教徒最起碼責任;第二、佛教徒應盡到社會責任,搞好本職工作,服務社會,造福大眾;第三、佛教,還應負起指引人類文明航向,以佛的覺智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佛教徒應避免出現以下誤區:1、家庭責任誤區佛教徒應盡好普通人應盡的家庭責任,這是最起碼責任。在家佛教徒在家庭中應敦倫盡分,孝養父母,教育子女,和睦家庭,關心幫助親朋鄰居、同學同事,待人熱情禮貌,為人坦誠謙和。總之,要在家庭中做到人道無虧。如有的居士結婚後不願生育,認為生育小孩會影響修行,結果釀成家庭矛盾。舉一個我親見的事例:一對學佛夫妻,向道心切,結婚後雙方約定:為學佛故,終生不生育。開頭近十年,倒相安無事,逐漸地雙方父母便有非議,並且日益矛盾加劇,最後見之便罵:「你們學的什麼佛,弄得我們抱不了孫子,太自私了!學佛是不是就要學得斷子絕孫?……」夫妻倆不堪其擾,最後決定向父母妥協「投降」,但因妻子年齡偏大,過了最佳生育期,無奈,抱養了別人的一個女兒,才平息了家庭大戰。婚姻不僅涉及兩性、義務、道德、責任等,在中國,婚姻不還涉及兩個家族等世俗關係;不可只顧自己和小家庭,還應該關心父母的感受和期望!婚姻、小孩可以成為各種煩惱的源頭,但未必障礙人成為好的修行者。有的中青年學佛後,對家中小孩關心甚少,個別人甚至到寺廟去閉關、靜修,小孩則託付給親友照顧,時間往往長達數月或更久。最糟糕的是,還好一些有孩子的中青年女居士也這樣做。不知她們在修什麼?放棄家庭責任「去修行」,這種行為不僅不是修行,可說是極其不負家庭責任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還常發現一些佛教居士,對應盡的家庭責任未盡到,而對宗教的又投入太多,以至影響家庭生計。如有的居士入佛門後,熱心各種布施及公益慈善,樂於捐款,熱心助人。但對家庭則照顧太少;並且,在布施中執著事相、功德,有好大喜功之傾向,其布施不量力而行,而過多的捐款,往往招來家庭責難與非議。這些都是過分執著的結果。作為一個學佛居士,經常布施是很好的,有助於克服我們無始以來慳貪的習氣,從而改變我們的心性;但是,布施的功德大小與發心有關,與金錢、財物的多寡則非正比關係。切不可在布施多少上相互攀比,量力而行就好,不要因布施影響家庭生計,甚至釀成家庭矛盾。2、社會責任誤區就我所知,有些居士,當他們信佛學佛之後,竟與他們的社會關係疏遠了、冷淡了、隔閡了,甚至被人視為孤獨、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當然,這是由於他們的慕道心切,他們一心嚮往解脫之道的出世生活,所以跟他們的社會關係,漸漸地脫節了,接不上了。但這不是一個居士應有的態度,修道的居士,對於名利物慾,固然要冷,對於社會公益,仍當要熱。切不可演變成「心中無熱力,臉上無喜色」之人。事實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證大果位的人,對於社會的大眾,無一不是熱烘烘的。這種熱,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學佛,是為發菩提心,信佛學佛之後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豈不成了背道而馳?最低限度,一個居士,不該是惹人討厭的對象。要不然,那就是他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乃至是虧辱了職守!既然不盡職守,仍然享受職守上的待遇或權利,便是一種債務,便是一種罪過,便是一種因果!那絕不是一個居士的本色。有生活的義務,即使出了家的人,也不能例外。一個佛教徒的本色,應該是多盡義務,少享權利,才能獲得他人的愛戴。佛教徒應盡到的社會責任,主要是搞好本職工作,服務社會,造福大眾。學佛青年中,一部人學得不錯,學佛、工作和家庭,皆能融洽處理好;另有一部人則學出了毛病。上學的不好好學習,工作的不好好工作。還有個別人,為學佛而辭了工作,丟了飯碗,弄得像個乞丐。由於言行處處與眾不同,使人覺得特別,因而被社會大眾瞧不起,與群眾遠離。他們的過失在於「定位」失誤——在家好修出家法!結果卻變成「欲速而不達」。其實,在家青年學佛的重心,在「了生」的根本上,通過學修,真實發菩提心,獲得正確生活的知識,掌握好工作的技能。青年學佛應特別注意處理好工作、感情、婚姻家庭等問題,不宜將過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學佛上,言行亦宜社會化、大眾化。首先,要樹立遠大理想,發菩提心。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樹立遠大理想,立定明確的志向,是青年做好人的第一步。其次,努力學習,掌握過好生活的本領才幹。青年應努力學習,掌握為社會服務的知識技術、本領才幹,以從事正當的職業。自己尚無法生存,豈能談得上學佛修道?第三,在家佛徒應努力學習、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為社會創造獻物質、精神財富。現在有些學佛的人,只知為自己速了生死、得成就打算,不顧家庭社會,工作的也不認真上班。有一位學佛女居士,其所在單位福利好,工作輕鬆,報酬高,是普通人期望進入的行業;她未學佛前,倒是與群眾打成一片,吃火鍋,打麻將賭錢等,樣樣參加,處處不缺。學佛後,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過去的娛樂活動一概不參加了,轉而非常執著而認真地念佛、誦經。甚至定下每天誦念六部《無量壽經》的任務,而每誦一部需要一個多小時,如要完成任務,需每天誦經八個小時以上。於是,她上班就把經書放在辦公桌抽屜里,埋頭誦讀,經常一誦就是一兩小時。曾有居士勸她別在上班時間誦經,以免影響工作,但她完全聽不進去,回答說:反正沒事幹,別人都在聊天,我這樣做不是很有意義嗎?結果,單位同事都覺得她行為怪異,但由於她個性強,無人願給她指出;過了一段時間,領導終於出面干預,並找她丈夫談話,丈夫大為氣惱,回家斥責:「你搞什麼名堂?我的臉都被你丟盡了!」從此,她再也不敢上班誦經了。一個佛弟子,如果連社會上一般好人能盡的社會責任都盡不到,其結果不僅是自己生活過不好,受到家人、社會的指責,更會連累佛教,使社會人士誤解佛教,認為是佛教把人教壞了,這豈不是以身謗法,罪過不淺?!這種人待人處世,道德水平往往不及社會上較好的人,並且大多不通人情世故,不考慮別人的觀點及利益。他們雖然在學佛修行方面,下功費時不少,但多收效甚微,甚至常出這樣那樣的怪毛病。其根本原因便是沒有先做好人,生活過不好,社會責任盡不到。學佛的出發點,本來是為破除我執、我愛,而以強烈「我執」來學佛,豈能平心靜氣放下一切而入定發慧?尤其是拿薪水而不上班或上班而不盡責,更是違犯偷盜戒,這樣過一天便增一份餓鬼業因,戒基未立,何來定慧?須知佛是福慧極大之人,要從做好人修起,連人都成不了,談何成佛!3、佛教徒還應負起以身作則,教化世人向善向上,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責任。促進精神文明,平衡社會人心,培養英雄賢聖,乃佛教對國家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一責任要由每個佛教徒來承擔,首先從教化自己做起,依佛法修持,盡職盡責,生活得好,奉獻得多,表現出高尚的精神、完美的人格、超群的、利人助人的赤腸熱心,自然會成為周圍人眾的榜樣,佛法的光輝,便會從自己身上向外輻射,如日普照,吸引帶動人們向善學佛。按佛經中的要求,一個在家佛弟子除自己精勤修行外,還應時常主動地以「四攝法」攝引、教化周圍的眾生,「隨所住處為眾說法」,隨眾生的過失和接受能力導以正道,若不如此,是為失職,「而是菩薩則為諸佛之所呵責」。當今社會,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泛濫成災,價值失范,道德淪喪,貪污腐化、物慾橫流成為公害,不少人在紙醉金迷中荒蕪了精神田園,迷失了人生航向,需要佛法的指點迷津,給人們提供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予社會建設以深刻啟迪。佛教徒應自覺肩負這一光榮的文化使命,面向全球,面向未來,開闊視野,以開放的心態、清醒的時代意識,緊扣人類文化重建的根本問題、切要問題,以種種方便努力弘揚佛法,使世人廣泛了知佛法的智慧。這是佛教對人類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69110.ht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香港問答(11-20集)
※凈空法師:如教修行的功德最大
※凈空法師:如實安住即如如不動
※凈空老法師:不要這個福報,不要這個功德,那就沒法子了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九集)-凈空老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