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為《超級金錢》2006年版寫的序言:沃倫·巴菲特是誰?

亞當·斯密在為《超級金錢》2006年版寫的序言「沃倫·巴菲特是誰」詳細回顧了他和巴菲特相識到成為朋友的詳細經過,但從文中可以看出,他為自己能夠在40年前巴菲特只有2500萬美元財富幾乎默默無聞時發現這位未來的世界首富和最成功的投資大師而自豪。

亞當·斯密為《超級金錢》2006年版寫的序言:沃倫·巴菲特是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7/yNMDAwMDI0MTAyNw.html

以下是亞當·斯密的序言原文,轉自中國互動出版網:http://product.china-pub.com/832628#xy

退休的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居住在法國南部,翻譯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經典著作—這是他最青睞的業餘愛好,而證券分析師的聖經—《證券分析》 (Security Analysis)一書的主旨,正是出自古羅馬詩人賀瑞斯(Horace):「現在正在跌落的,將來還會復原;而現在風光無限的,將來也會跌落。」

在認識格雷厄姆之前,我曾經在《金錢遊戲》一書中提到過他。在我的筆下,「如果證券分析能被算作一門職業的話,格雷厄姆便堪稱這個行當的教父。在他出現之前,這個職業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格雷厄姆的權威地位不容置疑。」

格雷厄姆本人對「教父」的稱謂十分滿意。他用希臘文糾正了我書中的幾處錯誤,並表示自己願意在紐約和我討論一些問題。

在那之後不久,他果真來到了紐約,會見出版商並探望自己的小孫子,我藉機詢問他對當前市場的看法。

格雷厄姆希望我能為他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Intelligent Investor)創作一個新的版本。「我只願意把這件事情交給兩個人去做,」他說,「一個是你,另一個是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是誰?」我問。1970年,在奧馬哈城和格雷厄姆的朋友圈以外的地方,並沒有多少人聽過這個名字。

而今天,沃倫的名頭是如此響亮,當報紙提到他時,甚至不需要在前面加任何同位語,如果一定要為他安一個頭銜的話,報紙會把他簡單地稱做「股神巴菲 特」。各處的書架上都可以找到關於他的傳記。巴菲特的確當得起「股神」這個稱謂,他是有史以來這個領域裡最出色的實踐者。投資使他成為這個國家第二富有的 人,僅次於他的好朋友比爾·蓋茨。

甚至在1970年,沃倫的投資業績就已經出類拔萃,而他的投資方法和技巧在當時並不流行。1956年,他用從朋友和親戚那裡借來的10.5萬美元與人 合夥進行投資,而到1969年他終止合夥關係時,最初的資金已經增值為1.05億美元,複利收益率達到31%。沃倫的業績表明,他的身價在2 500萬美元左右。他之所以讓合夥企業關門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不能理解當時股票市場的情況。

就寫作新版《聰明的投資者》而言,我並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我是薩姆·斯特德曼(Sam Stedman)的信徒,他的投資哲學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增長」,他提倡尋找那些迅速成長並能將高增長率保持下去的公司。這些公司擁有受到保護的專利權和 不可動搖的市場地位,至少在三年之內能夠保證穩定的利潤,不過它們的股票價格往往高於平均水平,而且不支付股息。

施樂914,這種機器讓我們陷於「成長投資」中不能自拔。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複印機,曾經有人說在將來的某一天人們也許會將「施樂」當成一個動詞來使 用,這在當時看來有些異想天開。施樂被認為是「10倍成長股」,一旦找到這樣一隻股票,就再也沒有其他東西能吊起你的胃口。施樂的信徒甚至把這種模式複製 到了其他國家—英國的Rank 施樂和日本的富士施樂。

人們湧進57大街的登喜路專賣店,訂做袖子上有四排扣的西裝。我們將格雷厄姆拋在了腦後,儘管他很有個人魅力,但他在1949年說過的話讓人們覺得不太中聽,他說自己不會購買IBM的股票,因為這隻股票的價格已經越過了「我所認為的真實投資的底線」。

在格雷厄姆的催促下,我和沃倫進行了幾次電話交談,然後專門飛到奧馬哈去和他見面,即便在那時我也不認為自己能夠勝任格雷厄姆為我安排的工作。我們一 起吃牛排,享用烤肉、雞蛋和馬鈴薯。我和沃倫相處得十分愉快,他是一個隨和、有趣的人,擁有驚人的天賦,正如每個人現在知道的那樣,他堪稱聰明絕頂。

從外表上看,沃倫並不像是施樂的擁躉。儘管西裝革履,但他顯然對衣服的裁剪並不在意,手腕露在袖子外面(如今,作為資深的金融權威,沃倫的衣著無可挑剔,不過我相信他對服飾的興趣仍然不大),用一位施樂追隨者的話說,沃倫看上去就像剛從卡車上掉下來的蕪菁。

我來到沃倫位於法納姆大街的住所,在1958年,他花了3.15萬美元買下這套房屋。屋子略顯凌亂,但卻十分舒適。

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奧馬哈進行投資操作的。紐約的投資組合經理通常都會在早飯、午飯或宴會時聚在一起,交流一些信息。

「奧馬哈給了我洞察力。」沃倫回答。他給我看了一篇出自華爾街的報道,上面寫著:「證券分析來不得一時一刻的鬆懈。」

「噢!」沃倫感嘆道,「這類東西總會讓我覺得內疚—當我忍不住到外面來上一杯可樂的時候。」

沃倫似乎對尋找下一個施樂興趣不大。篤信增長率的人們正在四處搜索,和小販、顧客、競爭者談論著菲爾·費雪(Phil Fisher)的哲學,而沃倫的研究方法則別具一格。

舉個例子,沃倫注意到印第安納的一隻高速公路債券售價為70多美元,而伊利諾伊州一隻幾乎一模一樣的債券則賣到了90多美元。投資債券的人們認為這種差異的存在主要是由於印第安納高速公路的維護金額不夠高。

.沃倫親自開車去印第安納高速路上轉了一圈,然後他來到印第安納波利斯,查閱了高速公路部門的維護報告,他認為這條路實際上並不需要那麼高的維護費用,於是他購買了這隻債券。很快,該債券的價格便上升到伊利諾伊州債券的水平。

沃倫向我說明了他的幾條投資原則,他把它們記在一個發黃的小本子上:

1. 我們進行投資選擇的基礎是投資的價值,而不是受歡迎的程度。

2. 我們的投資要致力於將永久性的資本損失(而不是短期內的報價損失)降到最低。

3. 我和我的妻子、孩子對合夥企業中屬於我的凈價值擁有全部所有權。

沃倫已經關閉了他的合夥公司,所以我沒法對它進行投資。這家合夥企業購買了一家新英格蘭老式紡織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當時它的股票在「粉紅單」市場上進行交易。我查詢過這家公司的資料,它似乎正在走向沒落。

沃倫在給投資人的信中寫道:「伯克希爾所處的市場存在過度競爭,因此它不可能像施樂那樣贏取高額利潤,不過擁有這家企業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我並沒有購買伯克希爾的股份。在我離開奧馬哈之前,我對沃倫說我對改編格雷厄姆的著作沒有興趣,沃倫說他也有同樣的想法,於是我們告訴格雷厄姆,他的書事實上不需要做任何改進。

《超級金錢》這本書記錄了格雷厄姆和沃倫的一些小故事。該書出版時,出版商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為此舉辦了一次宴會。沃倫參加了這次宴會並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我們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上我的頭髮很長,而沃倫的髮型使他看起來像個中美洲人。

沃倫購進了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大量股份,這家報業公司的人很詫異:「這個沃倫·巴菲特是誰?」

我向華爾街的朋友詢問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境況,他們似乎對這家公司的股票並不看好。

他們說:「在大城市中,報紙正在走向消亡。卡車無法開進狹窄的街道,勞動力的問題也十分嚴重,現在的人們都習慣於從電視上獲取新聞信息。」看起來,華盛頓郵報公司成不了下一個施樂。

1976年,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對紐約雜誌公司施行了一次惡意收購。我曾經是後者的創建人之一,並擁有5%的股份。我們花費了8年的時間讓這家公司成為 業內的佼佼者。我們不僅擁有《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還創辦了《鄉村之音》(Village Voice)和《新西方》(New West),而現在,默多克買下了這家公司50.1%的股份。

我給沃倫打電話並向他訴苦。

「你想把公司買回來嗎?」他問。

他給我送來了新聞集團的年報,上面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英國和澳大利亞會計術語。

「新聞集團的市場價值為5 000萬美元,」沃倫說,「如果你能拿出2 700萬美元,你就可以擁有兩家澳大利亞的大型報刊、73家英國周報、2家電視台和Ansett航空公司20%的股份,而且還可以讓紐約雜誌公司重新回到你手中。」

「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問。

「『我們』是什麼意思?」沃倫說,「你想把雜誌公司要回來,而我正在給你出主意。」

「但是默多克控制了新聞集團。」

「你沒有仔細閱讀。看看第14條腳註,Clarendon擁有40%的股份,其他股份由澳大利亞的一些機構持有。Clarendon屬於默多克和他的四個姐妹,如果能夠說服其中的一個就好辦了,你和我看來得有一個人去澳大利亞待上一年了。」

我沒有去澳大利亞,也沒能要回紐約雜誌公司,也許我本應買下新聞集團。默多克後來出售了這家本屬於我們的雜誌公司,賣價是他買進時的幾倍。

當電視節目「亞當·史密斯」開始錄製時,我們迅速把節目現場搬到了奧馬哈,這是沃倫第一次在電視上露面,也是很長時間內唯一的一次,在節目中沃倫不斷地使用棒球術語來打比方。

「當我審視我的公司管理者時,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揚基隊的米勒·哈金斯(Miller Huggins),注視著自己的選手陣容。」

「在股票市場上,你就是擊球手,而市場就好比投手。市場不停地擲出各式各樣的球,但除非其中有一個好球,否則你沒必要揮棒。」

「所以你也許6個月都不會揮一次棒?」

「你可以兩年都不揮棒,這就是伯克希爾不在華爾街上市的好處—沒有人會在圍欄後面沖你喊叫:『快揮棒擊球,你這個廢物!」

在後來的幾次電視訪談中,沃倫繼續和我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你曾經說過:『也許紐約股票交易所會關閉兩年,但我並不會太在意。』不過你被認為是投資界的權威,那麼你怎麼才能自圓其說?」

「紐約股票交易所是否開放和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會不會升值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交易所在周末也關門,但我並不會因此慌張。當我審視一家公司的時候,它 的價格是我最不關心的部分。你不會一天問三次『我的房子值多少錢』對嗎?每隻股票都代表一樁生意,你真正應該關心的是,這樁生意的價值是多少?」

沃倫曾經送給我幾份國家互助人壽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 Assurance)的年報,當時凱恩斯是這家英國企業的主席。「這個傢伙深得主席報告寫作的精髓。」沃倫漫不經心地說。

作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主席,沃倫寫給股東的公開信甚至比凱恩斯的報告還要著名,它們已經成為了投資的教科書。在公開信中,沃倫不僅細緻地闡述了公司的各項業務,而且對會計流程進行了分析。

伯克希爾在奧馬哈的年會吸引了超過1萬人前來參加,巴菲特和他的副主席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一場獨一無二的研討會,參加人數的紀錄每年都在不斷地刷新。不論伯克希爾每年的業績如何,當你 從奧馬哈年會離開的時候(伯克希爾的年會堪稱資本家們的伍德斯托克),總會覺得輕鬆許多。

在「.com」泡沫期間,巴菲特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冷靜的頭腦。他說,如果由他來教授一門投資學課程,他會在課堂上提問:「.com能值多少錢?「如果有學生給出任何一個數值,巴菲特說:「我都會毫不留情地給他一個F。」

曾經風光一時的公司和機構墜入了凡間。令人敬畏的「成長型」公司正在「燙平」自己的利潤,而一家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則失去了信譽。正如賀瑞斯所說:「現在風光無限的,將來也會跌落。」

然而巴菲特卻還是巴菲特,仍然在法納姆的居所里居住,仍然在位於Kiewit廣場的辦公室里辦公。政府指望沃倫能讓我們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他在《華盛 頓郵報》的顯要位置發表文章,就一些重要的問題展開論述。而最近,巴菲特致股東的公開信則給人們上了一堂道德課,「查利和我對過去幾年中發生的事情感到惡 心,股票持有者遭受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而作為這場災難的始作俑者,公司總裁、推銷商和其他高層人物卻帶著驚人的財富揚長而去……這些商業領袖把股東視做 替死鬼而不是夥伴,他們真應該感到羞愧。」

沃倫·巴菲特有權感到憤怒,他的話也得到了聽眾的響應。金融界總會招來一些擅耍花招的騙子;金錢以數字的形式編製,而數字又是如此容易受人擺布。大蕭 條時期的紐約股票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最終鋃鐺入獄,他是他那個時代的馬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不過如今的社會已經變得更加寬容,斯圖爾特甚至有機會主持一檔廣播節目並在電影中過一把影星癮。

《超級金錢》在1972年首次出版,書中有一位個性鮮明的人物:戴維·巴布森。他被描述為「復仇天使」,當著許多大銀行和共同基金代表人的面,這個粗 暴易怒的新英格蘭人說:「你們當中的一些人應該離開這個行當。」他宣讀了一份股票名單,那些曾經的市場寵兒無一例外地摔了個稀爛;他還分門別類地細數金融 界的罪過:空殼集團的騙局,把養老基金當成搖錢樹的公司總裁和財務總監,粉飾書面業績的共同基金經理,等等。儘管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事實上他單子上列舉 的東西一點兒都沒有過時。如果戴維能看到如今對沖基金的狀況,那該多麼有趣啊!不過很遺憾,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超級金錢》是《金錢遊戲》的姊妹篇,兩本書都運用了第一人稱的敘事口吻,用戲劇化的手法描寫各種各樣的人物。在《金錢遊戲》中,大人物溫菲爾德閃亮 登場,他穿著牛仔褲和牛仔靴,追逐那些從5美元飆升到50美元的股票,而到了《超級金錢》,他的資產已經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信用收縮和股市萎靡中縮水 了90%。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心慌意亂,他仍然擁有位於滑雪勝地阿斯彭的豪宅,並且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藝術史,他購買了一些公用事業部門的股票。「溫菲爾 德搞公用事業?」我對此感到詫異。「時過境遷,孩子,時過境遷。當情況發生改變時,我們必須有所覺察。」他回答。在這本書中還提到一位人物,他捲入了大規 模的法律訴訟,關於他是否曾向原告支付非法回扣的問題爭論至今。

正如溫菲爾德所說,事情總會發生改變,但在有的時候,它們越是改變,就越是接近原始的樣子。比如,在《超級金錢》的這個新版本面世的同時,我們正進行 著一場昂貴且飽受質疑的戰爭,並且面臨著巨大的財政赤字,整個國家陷入了爭吵與焦慮。這樣的情形與20世紀70年代初的景象如出一轍:越南戰爭以及由戰爭 引發的赤字,對未來潛在危險的擔憂,而在當時的金融界,結構性的變化即將發生。70年代的這些變故使得華爾街3/4的公司從市場上消失。我們無法預知下一 個十年將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已經感覺到了隱隱的震顫。

除去軼聞趣事以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兩本書中也涉及了一些嚴肅的話題。比如,《金錢遊戲》指出,人們總是試圖從理性的視角看待金融事件,因為他們 認為金融遊戲的衡量標準是數字,而數字是有限且明確的。不過,按照《金錢遊戲》的說法,事情的真相併不是這樣。任何一位敏銳的觀察者都能看出,金融遊戲的 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或者心理。再者,人們並不總是像經濟學家假設的那樣,在理性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行事。《金錢遊戲》中引用了一些箴言,譬 如「股票並不知道你擁有它」、「價格沒有記憶」以及「昨天與明天無關」。富達的創立者約翰遜先生檢驗過這樣一種理論—「一群男人合在一起的行為方式類似於 一個女人」,而一位心理學家則推斷市場上存在著追求失敗的人。

幾十年過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行為經濟學領域進行了開拓性的嘗試,這個領域如今已經變得炙手可熱。他們發現了什麼?人的行為可以是非理性的。人們害怕遭受損失,因 此他們不會將賭注放到最大。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並不研究經濟,而作為心理學家,這兩個人取得的成就激動人心:他們構建出種種遊戲、問題和情景,以揭示出人們 的實際行為方式,他們的研究結論與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正好相反。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稱為「預期理論」,並將它發表在《計量經濟學》 (Econometrica)雜誌上,因為這份經濟學期刊此前曾經刊登過幾篇關於決策理論的著名文章。幸虧他們沒有選擇《心理學評論》 (Psycholognical Review)—假如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一本心理學雜誌上,也許它就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和我的同事認真學習了特沃斯基、卡尼曼及他們的追隨者理查 德·塞勒(Richard Thaler)的理論。2002年,卡尼曼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特沃斯基已在前幾年去世)。

《超級金錢》同樣試圖探討一些嚴肅的話題。「超級金錢」這個詞實際上是我創造出來的,我用它來區分我們錢包里的綠色鈔票和國家的真正財富—資本化了的 收益(或者說利潤),它們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場上存在。你在Google拼死拼活地工作,但與Google公司的股票期權相比,你每周得到的工資實在微不足 道。將Google發給你的工資支票兌現,你得到了貨幣,而將你手中的股票期權兌現,你得到的是超級貨幣,這就是為什麼在這個國家—事實上是在全世界—沒 有貨幣、擁有貨幣和擁有超級貨幣的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超級金錢》還將帶你思考如何衡量我們經濟系統中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因素。砍下一株生長了500年 的紅杉,國內生產總值賬戶的金額增加,但是沒有哪個賬戶的金額會因為紅杉數量的下降而減少,因此,即使擁有大量的超級貨幣,我們也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這 本書提出疑問,通用汽車會信奉和諧嗎?通用電氣會信奉美好與真相嗎?本書用輕鬆的口吻給出了答案,然而,即使在今天,它們背後的問題也還需要進一步地討論 和思索。

在此,謹對克雷格·德里爾(Craig Drill)和沃倫·巴菲特對我的幫助深表感謝。

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2006

推薦閱讀:

張紹金:「看易經,學活法」之二(《易經與活法》連載)(序言之二)
《道德情操論》——譯者序言——告讀者
炎涼閣序
家譜序言40篇範文欣賞(下)(2)
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書籍序言?

TAG:亞當 | 巴菲特 | 序言 | 金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