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讀《兒童發展》

我們閱讀《兒童發展》

——發布時間:2006-5-10 8:09:20 , 瀏覽人數:538

李曉艷:元認知 我想和大家說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記得那是上個周五,部里搞完讀書沙龍已經很晚了,我急匆匆地趕去幼兒園接孩子,當領著她到了小區門口時,她突然說:「媽媽,我想在樓下玩一會兒。「當時我心裡很急,第二天要去河源,還什麼都沒準備呢?「不行,快點走」不容她說,我拉著她就往樓上走。邊上樓我就在問自己:我這樣做對嗎?孩子在幼兒園憋了一天了,即便我有事也應該和孩子說清楚呀! 大家一定聽出來了,我剛才的這一系列心理活動是一種自我反省的心理過程。這種自我反省、自我控制,在兒童發展中還有一個名字,叫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其實質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有人稱其為反省認知。是一種自我監控,自我反省。 說它是對認知的認知,大家請看「認知過程」圖示,由於時間關係對認知的過程我就不多講,但老師們一定看到了上面的這個「執行的控制過程」,這就是元認知,有人稱元認知是一雙無行的手,在控制著整個認知過程。 認知過程 說到元認知,就一定要說說元認知的策略,因為有了這種反省的認識固然重要,但怎樣去解決問題可能更為重要。就像剛剛我舉的我自己的例子,記得我在自我反省的時候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即便有事也應該和孩子說清楚呀!記得當時回到了家,我就和孩子講,你不是很想去河源玩嗎?那麼我們就要把準備工作做好,明天才能玩的開心,現在我們就一起準備,如果準備完了,還有時間,我們就去下邊滑旱冰。聽了之後,她就和我一起準備。也不像剛才那樣不開心了。 再來說元認知策略,元認知的策略一般分學習活動之前的計劃、準備;學習活動之中的意識、方法、執行; 學習活動之後的反饋、補救、總結。 元認知策略也有很多,有一個操作性很強的策略在此說給老師們聽,那就是「問題訓練單」。它是把具體的策略以自我提問這種形式反應出來,達到我們完成任務時的自我調控自我反省的目的,也具體指向我們怎樣去補救,怎樣去操作。比如說,我們在教學一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我們可以給學生這樣的問題單: 1.生字詞我都會認了嗎? 2.不理解的詞我想辦法弄明白了嗎? 3.精彩之處我做上標記了嗎? 4.不懂的地方我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了嗎? 5.我查找資料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了嗎? 在學完這篇課文後,我們可以給學生這樣的問題單: 1.學完本文我應該積累些什麼? 2.我能模仿本文的寫法學著寫點什麼嗎? 3.我還能通過其它的途徑體現我對本文的理解嗎? 4.圍繞本文的內容我還需要探究些什麼? 那麼當這些策略在教師和學生一起反覆運用,達到自動化後,學生也就學會了學習。 其實我們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可以運用這種問題單來調節自己,設計完一節課後,針對某一個環節問一問自己:我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是在體現我的教學目標嗎?針對某一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問一問自己:我的這一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是為我的教學服務的嗎? 總之,元認知無論在調控自我情緒,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在指導我們教師備課方面都有很大的用處,希望大家都來讀兒童發展,都來關注「元認知」。 如果我們想很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如果我們想讓我們學生能學會學習,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合理,那麼就來讀《兒童發展》吧。 崔恆梅:智力 智力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還記得《天下無賊》里范偉結巴的說著:「IP、 IQ」吧。這裡的IQ就是智力。在傳統意義上,人們是將智力和一個人的聰明聯繫在一起的。我相信這會兒我去每個班集體做個小調查,全班肯定有一半的學生在外面報有美術班,音樂舞蹈班或者其他特長班。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開發孩子智力的重要性了。 那到底什麼是智力呢? 首先智力不同於知識。不能以掌握知識多少作為衡量智力高低的標準。知識的掌握依賴於智力的發展水平。如25+18=?有的孩子用(25+15)+3=43來計算,有的孩子用數手指頭的辦法計算,有的孩子利用實物符號計算。雖然答案一樣,但智力水平大不相同。我比較贊同認為智力是多種能力的結合。包括語言、邏輯數學、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係、自我體驗等方面(加德納的多重智力理論)。現今中國的中小學課程設置大部分了體現了發展學生智力的思想。我們開設有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現在的孩子比當年的我們幸福,幸福在他們的大腦開發比我們要好的多,深的多。相信大家還記得上次大會國外學生的課程設置,國外在這點上作足了文章。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木工活,孩子自己動手製作、拼裝來完成自己對產品的構思與創作,寓教於樂,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培養孩子獨立動手的能力,訓練邏輯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還塑造美好的品質,建立孩子的信心,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如果僅僅引導兒童(學生)片面地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知識,則不僅不能促進智力發展,甚至會妨礙智力發展。有的孩子學會了加、減、乘、除甚至乘方、開方運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發展。因為這是一種在多次練習的基礎上形成的熟練運算。中間缺少創造性和思維成分,只是一種主要靠記憶和熟練完成的技巧。如對一個6歲的兒童進行測驗,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可以做多位數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在符合速演算法則的範圍內,計算速度很快,超過具有大專程度的人,但給他一張同年級學生期末考試卷,其答卷速度和同年級的優等生差不多。對他進行記憶廣度、圖形知識、智力遊戲等測驗,成績和同齡兒童基本一樣。綜合各項指標說明,該兒童只是在算術方面接受了大量速演算法的訓練,表現異常,在其他方面與同齡兒童差不多。由此可見這種訓練對智力有好處,但長期停留在這一點上,不僅不能促進智力發展,而且會形成智力發展的障礙。如有一個11歲男孩子隨時給他1880-1950年時期的任何一天,他能立即說出是星期幾。他的加法更驚人,10到12位數相加,只要數字一念完,他馬上就能說出答數。但他的一般知識卻不如同齡兒童,許多詩句倒背如流但不知意思,他不能進行邏輯推理,涉及到抽象概括的事,他就目瞪口呆了。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孩子一直在國際奧林匹克上屢獲金獎但沒有一個中國人去靠近諾貝爾獎。 提到智力,沒有人會把人際關係能力歸到當中來。但是恰恰這個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點。與人交往的快樂與否直接影響了智力的發展,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四年級一個孩子在內地時學習各方面都不錯,能力也很強。去年轉學到深圳在班級的表現也不錯。但是最近他變得特別奇怪,經常與其他同學鬧矛盾,成績也有了下降的趨勢,做什麼事情也沒有以前的積極性了。班主任找他談話,才知道是與同學們相處出現了問題。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外號,他很難接受。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擊。原先在班級同學中體會到的成就感和快樂漸漸消失,學習也沒勁了。在班主任和同學的幫助下,笑容又回到了這個孩子的臉上。這個就要提到最近很是流行的情商。即情緒智力商數(EQ),指的是信心、樂觀、急躁、恐懼、直覺等一些情緒反應的程度。 第三,說到智力,不能不提及創造力。我很贊同一個美國學者的話:「對人的創造能力中有兩個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她要知道到哪裡去尋找所需要的比他能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她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能力。死記硬背,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更聰明。中國人太習慣在一個劃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考,對於不少中國人而言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迷茫。21世紀的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充分開發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培養創造性思維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人的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靠灌輸。就像種子一樣,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和施肥。教育工作者就要善於創造一種適合培養孩子們創造性的環境。中國的傳統教育熱衷於讓學生進行原有知識的重複與積累,過多強調對正確答案的掌握,忽視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用儀器和設備,任何場合都可以,因為它無處不在:對天經地義的事情提出懷疑,對已經有結論的東西提出質疑,對沒有的東西要發現,從無到有,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才叫學無止境。我上次在課堂上做了一個思維想像力的小遊戲。要求學生獎一個三角形、兩個圓和兩條直線任意組合併命名。我很欣喜的看到孩子的非凡的創造力。鑒於時間的緣故,我就不一一將孩子們的作品展示了。我只希望這種創造力不要被泯滅,就想韋珏部長說的那樣,保護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 張業晨:兒童的語言發展 《兒童發展》這本書,不僅在理論上指導了我的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對我的人生也可能意義非凡,它可以使我成為一個優秀並且理性的母親。 在我不長的教學經歷中,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7歲了,但表達能力還不如學齡前的兒童,要想聽他說清楚一件事情是意見比較痛苦的事情,他成績並不差,為何會語言發展如此遲緩呢,讀了這部分,我就找出了答案。 實際上語言是一種生物基礎,特別是人類的才能。夏威夷克利奧爾英語就是例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孩子們的下一代一定會依靠他們的先天機制創造出語言,而且人類已經在腦中進化出了支持語言技能的特殊區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語言區位於左半球的皮層上。大家發現沒有?語言區在大腦中的分布實際上是單側化的,但並不是每個嬰兒出生時都這樣,當研究者記錄下13-17個月大的孩子聽到他們自己的辭彙量中的辭彙時的事件關聯電位時,電位活動廣泛的分布在大腦的兩個半球。但是到了20個月的時候,它就集中在了特定的左半球區域,對於辭彙發展較快的嬰兒來說,這種趨勢更明顯一些。因而研究者得出結論,語言發展是有個關鍵期的,孩子在大腦單側化的時期一定要獲取語言。那些兒童時期嚴重受虐的孩子-狼孩等,珍尼13歲獲救,雖然掌握了大量的辭彙。語法和御語用能力嚴重受限。所以在大腦單側化期間學習第一種語言是適宜的,儘管語言能力下降的確切年齡還沒有被確定下來。所以說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孩子是在1-4歲時,是由老家的爺爺帶大的,很有可能是這種原因造成了語言發展遲緩。因而入學後,我們就需要對這樣的兒童採用更多的教學技術來補救。 那怎樣才能促進嬰兒語言發展呢,我知道在坐的不僅是親切的領導,也都是教育的專家,所以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您帶著一歲的寶寶散步,正準備回家,寶寶被旁邊花叢中的蝴蝶吸引,有小手指著蝴蝶蹣跚而行,你會怎麼做?一歲的嬰兒使用原始陳訴將媽媽的注意力吸引到蝴蝶上,當母親也作出像他一樣的那樣指的手勢時,就促進了兒子向口頭語言的發展。 這種共同的注意力對早期的語言發展是很重要的,如果帶孩子的母親經常打斷、再三指點或者限制嬰兒注意力和活動的母親,他們的孩子有時候語言發展緩慢。 為什麼一直強調母親呢,因為孩子更喜歡高音質的,誇張的語調,這種母親式親昵語言的形式,它減少了早期語言學習的難度。 一出生,嬰兒就已經為會話行為的一些方面作好了準備。在出生的最初幾天內,嬰兒能區分出並且更喜歡他們本地語言的所有聲音模式而不喜歡其他語言的聲音模式,當嬰兒繼續積極地聽他們周圍的人講話時,他們學會了集中那些有意義的聲音種類。到六個月時,就是他們準備講話不久,嬰兒開始將語言組成他們自己語言的語音種類,也就是說他們不再注意許多他們的語言團體中沒有用處的聲音。所以說,如果孩子出生時,他所聽到的是雜亂的,不正規的語音的話,很可能造成他語言發展中的障礙,從小在濃郁地方特色的方言環境中長大的人,對他的語言發展也有一定影響。除此之外,新生嬰兒視線交流。4個月以後,注視和成人相同的方向。環境標識,輪流會話產生。6個月左右,輪流遊戲。第一年末,原始陳述、原始祁使,第二年早期,手勢交流都對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孩子的語音在學齡前就已經打下了基礎,6歲的孩子的辭彙量也已經非常豐富,但孩子在剛上小學到青少年時期,辭彙量要增加四倍,最終超過4萬個詞語,這種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兒童早期辭彙量的增長。對此,伊夫『克拉克提出了一種辭彙對比理論,他認為有兩個原則影響了辭彙的增加 1.常規性:即兒童獲取他們語言群體中詞語和詞語意思的自然慾望。 2.對照性:當兒童聽到一個新詞語,他們就試圖將新符號和知道的詞語進行對比並將它分配到相應的辭彙量中弄清楚意思。 所以這也為讓孩子們在語言學習關鍵期通過大量閱讀來拓充辭彙量提供了又一證據。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體會,請各位領導指正。 何英:情緒的發展 情緒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許多人都有過這般的經驗――在情緒低潮時和欣喜若狂下對這整個世界看法截然不同,前則黯淡無光,後則鮮活愉快,同樣的世界竟有全然不同的感受,這個影響全然來自自我情緒。猶如戴上不同色彩的眼鏡看世界,可知情緒對每個人影響之大,因此,勞拉。貝克在《兒童發展》這本書里寫道:情緒在人的發展過程的各方面起著核心作用。情緒表達了你準備建立,維持或改變你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這種環境對你很重要。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了解到情緒包括基本情緒和高級情緒(也叫情緒的高級階段)。基本情緒包括:快樂,惱怒,悲傷,和恐懼。這些在嬰兒出生早期就表現出來了。高級情緒則包括羞恥,尷尬,愧疚,嫉妒和驕傲,因為這些情緒都關係到對自我意識的傷害和提高,因此,我們統稱它們為自我意識。研究表明:2歲以後的孩子才具有這些高級情緒。 機能主義者將情緒視為人類活動―――認知過程,社會行為甚至身體健康的中心動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認知的效果?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呢?你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心準備的一次考試或者一堂課,但結果不如人意。是不是焦慮影響了你的臨場發揮?不管是兒童或是成人,過高或過低的焦慮都會影響認知效果。只有適當的焦慮才能推動認知發展。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記憶力。如在醫生那裡接種時,感覺特別難受的孩子比其他感覺較輕鬆的孩子更能記住這件事情。 大量研究表明:情緒與認知活動緊密交織在一起,兩者同為掌握技能的結果,並同為孩子下一步學習的方法和基礎。 許多研究證明,情緒和身體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女士可能感受更大。情緒積極的女孩子大多臉上很有光澤。看上去漂亮,有活力。文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真實的案例。一位產後的母親經歷過產後消沉的情緒。孩子出生以後,史迪拉(這位母親)不會撫養孩子,整天被露西的需求搞的十分焦急。整天淚汪汪的。並因無法按自己的時間錶行事而感到憤怒。因此她情緒十分低沉。開始抱怨。這種情緒並沒有改變任何現狀,反而,她的寶寶越哭越凶。她的愛人也不喜歡回家,她的朋友來看望過她一次,就在也沒有來過了。如果她在不調整她的情緒的話,她們親子關係就會更加惡化。嚴重一些,還會影響到婚姻。 研究表明,沮喪父母的孩子患行為障礙的可能性比其他的孩子要高出2――5倍。雖然遺傳基因起部分作用。但是父母撫養的質量,尤其是消極的交互影響起著重要作用。消沉的父母往往婚姻不美滿,父母間不斷的爭吵使孩子對爭執變的敏感,因而加劇他們的悲傷感和侵略性。 情緒使使可以傳播和相互感染的。(卡爾。維特的教育告訴我們青年朋友找伴侶時一定要找那種有積極情緒的人)我對班級的孩子也是這麼教育的。我告訴他們,每天傳播快樂的情緒。 誇張一點說。情緒可以掌握我們的生活。情緒雖然是抽象的東西。但是它的影響卻一點都不抽象。我們應該做我們自己情緒的主人。積極的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學習和工作。 陶紅霞:自我了解和社會理解 一、自我了解 實驗一: 9-24個月大的嬰兒分別坐在鏡子前,然後母親借口說要給孩子擦臉,把他的鼻子塗上紅顏料。其他人都看著他笑…… 小於15個月的孩子,會去觸摸鏡子里的紅鼻子,他被周圍情緒感染,會跟著大家一起笑。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幼兒的自我認知開始了——(1)自我意識:3個月大的孩子就識別出自己和他人的區別。自己是獨立於周圍世界的,並能應並控制周圍環境。能接受外在情緒、語言等信息並用自己的方式回應這些信息。 主我意識和早期情感教育 1.歲的孩子能區分出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在有他人參與下他的自我意識表現更為突出:「我是,我的,我媽媽……」 基於這些原因早期建立起正確的自我意識導向是很重要的。自私OR慷慨、 合群OR孤僻……(思想盲目和自閉症)這就是建立起主我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和諧 例如:讓孩子一起分享玩具的時候,我們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 方式一,好的,那是你的玩具(希望佔有的行為理解為自我主張的發展) 就一會,你能讓別人試一試嗎?兩個人一起會更有意思(鼓勵他分享)方式二:和小朋 友一起玩,要懂禮貌。 拿過來,給小朋友玩一下。 二、客我意識和個性發展 15個月大的孩子看見鏡子會去抹自己奇怪的紅鼻子,並且對他人的笑會感到不舒服……這是因為15個月大的孩子開始對外部環境敏感,意識到外貌,慾望,態度,思維,社會角色和人際關係等較複雜綜合體——客觀意識 基於如此。家長應幫助和完善對孩子的歸類自我和記憶自我: 1.根據顯著特徵來歸類,並形成記憶。 男孩,女孩,高大,強壯,我是好女孩子。TOM很小氣。我行,我不能。 2.自尊 孩子的自尊是建立在承擔社會義務和責任間接獲得的。與孩子真實的成就感有關,這來自兩個方面,能力和努力程度。 兩者發展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1.膽小。對自己很懷疑,成績中下,不善於表達自己。 2.正確認識自己,有信心,能聽取他人意見,不斷的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3.自負,能力發展傾斜。去喜歡嘲笑或妒忌他人。 自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和對這些評價的想法自尊心強的人對自己屬於那一類人表示十分滿意,他知道自己的缺陷在那裡,並努力完善自己。 形成較強自尊的配方:提供任務+外在鼓勵+表現評價+學校環境 彭金云:性別差異及性別角色的發展 《兒童發展》這本書,不像以前我們所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那樣枯燥、乏味、內容陳舊,它既保持了理論研究的嚴肅性,又不乏輕鬆幽默。更重要的一個特點,這本書將理論研究真正帶到了兒童的日常生活當中!我閱讀的是《性別差異及性別角色的發展》這一章節,這一章節理論性其實並不強,但是有大量的案例、數據、表格,讀來妙趣橫生!下面我就選取三個方面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彙報! 一、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是指被廣泛接受的有關對男性和女性來說合適的個性特徵的觀點。 在一項研究中,要求學齡前兒童、上學兒童和成人回答:在多大程度上他們喜歡和那些行為上違背性別角色期望的同齡人交朋友(比如男人穿裙子或女人踢足球)。孩子們及成人對女性的違背是相當寬容的,但是大多數人相當嚴厲地評判男性的違背。這個研究結果反映了男性要符合性別角色,他們有更大的社會壓力! 什麼意思呢?那就是說,女生留短髮、踢足球,那叫有個性,那叫可愛;而男生如果娘娘腔、扭扭捏捏,那就是「變態」了。 比如說,在我們班的班幹部競選會上,我們班的李斯蒙同學在她的演講中說到:「我知道,我們班很多同學被我打過。」經過調查,全班38名同學,有24個遭到過她的「攻擊」。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喜歡踢足球、經常用打人這種方式表達對同學的喜愛的女生得票率最高!她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二、父母的影響 在嬰兒期和兒童早期,父母會鼓勵一系列多樣的「性別適宜的」遊戲活動和行為。他們在性別角色的一致性方面也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強化! 在早期的發展中,父母就提供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鼓勵了男孩子的果斷性、探索性,從事於物質世界以及情緒控制。相比之下,它們鼓勵了女孩子的模仿性、依賴性以及情緒敏感性。 下面給大家播放一個短片。 這個短片說明:父母對女孩兒的快樂和痛苦回應很頻繁,而對男孩兒卻不。在兒童期,父母對女孩子更可能依賴於勸誘式訓導,跟男孩子相比,父母給了女孩更多的鼓勵。 三、性別教育 說到性別教育就必須說到這幾個名詞:性別認定、性別倒錯、性別角色意。識性別認定是指一個人在個性上把自己知覺為相對男性化或者女性化。很早的時候,荷爾蒙就影響遊戲風格,導致了男孩兒粗魯的、喧鬧的運動以及女孩兒平靜、溫柔的行為。在兒童中期,與女兒相比,當兒子跨越性別基線時,父母(特別時父親)往往不太能容忍。相似地,一個野丫頭式的女孩子可以和她的女同伴一起加入到男孩子的活動中,但是與女孩子一起玩的男孩子可能會遭到嘲笑和拒絕。 現在出現得比較多的現象是男孩子娘娘腔,缺乏陽剛之氣。這就需要我們的女老師,特別是低年級女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強化學生的性別角色意識!比如說,男孩子讀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提醒他:「你是男孩子,聲音能不能再大點!」男孩子摔倒之後,老師鼓勵他:「男孩子要堅強!勇敢地站起來!」 通過閱讀《兒童發展》,我很深切地感受倒:教育理論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它,研究它! 邢迪:兒童教養方式 如果說,張業晨老師的那一章告訴她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如何當一個好媽媽,那我的這一章則是教會我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如何成為一個會教育孩子的家長和會分析學生的老師。 在我介紹這章內容之前,我想先給各位領導講一件發生在我班孩子身上事:去年我們班組織了一次親子登山活動,在道路崎嶇和體力不支的情況下,孩子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孩子積極樂觀的面對困難,一直堅持不懈的登到山頂;有的孩子則表現出焦急,煩躁的情緒,有的孩子完全依賴於父母,一路上都讓父母背,抱,,還有一些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坐在地上不走了,完全放棄.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的反應各不相同呢?我想各位經驗豐富的領導已經想到了他們的行為與其家庭教育有關。 的確,孩子的性格塑造和行為養成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我讀的這章正是從家庭教養方式的角度出發,探索和討論父母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到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主要有四種: 1.權威型 權威型是大多數人認同的兒童教養方式。權威型父母為了孩子成熟地發展,向他們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同時,他們對孩子表現出熱忱和愛心,耐心傾聽孩子的觀點,鼓勵他們參與家庭的決策。西方的大多數家長都採取這種教養方式,他們對子女放手而不放任,在他們的監督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這種教育方式不僅適用於家庭,它也適用於老師的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這樣班級會更加民主,課堂會更加活躍。這種合理的,民主的,承認和尊重雙方權利的教養方式,使兒童心情愉快,面對挑戰信心十足。 2.專制型 採用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也提要求,但他們非常看重孩子對他們的遵從,「因為我這樣說了,你就得這樣去做。」這就是這類父母的態度。他們希望讓孩子毫無保留的接受大人所謂正確的管教。現今的許多家長都屬於專制型家長,他們不去了解孩子的喜好,能力,只是根據他們的判斷,就去決定孩子該學什麼,該怎麼學。我們班有一個孩子,自身不喜歡音樂,手指也很短小,但是因為父母認為彈鋼琴發展好,就被強迫去學習鋼琴,每天這個孩子都在痛苦中學琴,練琴。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這種父母只為滿足自己的要求,而壓抑了兒童的自我意識。這樣,會使兒童存在焦慮,退縮和抑鬱的特徵。 3.放任自流型 這種方式是一種將兒童視為花朵的教養方式,它允許兒童在還沒有能力決策時就做出許多的決定。他們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們的任何行為都不會受到父母的阻撓。 研究表明,放任自流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兒童非常不成熟。當他們處理與他們期望相衝突的事件時,他們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衝動,不聽取他人的意見,表現出反叛行為。現在的孩子,父母寵,長輩慣,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來到學校後也希望能成為同學間的中心。在我們班就有這樣的孩子,課上,他舉手發言,但如果老師沒有提問他,那他會馬上把手拍在桌子上,並且大聲的唉一聲,來表達他的不滿,有時甚至會在其他人回答問題時搗亂來表示他的氣憤。 4.漠不關心型的兒童教養方式 這種類型的父母除滿足兒童最低的衣食要求之外,就不再盡心盡責。我們深圳的許多父母因為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和生活負擔,使他們很少有時間和精力與孩子呆在一起。我們班有一個孩子,父母每天都要9點多才能回家,周末還要加班,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他們只能採用這種比較隨便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他們的這種教養方式使孩子發展的所有方面都會受到摧殘,引發多種心理疾病。 提到心理疾病,就會讓我想起深圳中學高才生自殺事件。據家長反應:這個孩子和父母溝通非常的少,幾乎是問一句答一句。他有自己的一個內心世界,這個世界是父母走不進去的。我不能武斷的說,他的父母就是漠不關心型的家長,但是,我想如果他們和孩子的溝通多一些,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同時,也希望這件事情能為漠不關心型的家長敲響警鐘。 到底哪種教養方式更適合孩子的發展呢?不言而喻,權威型教養方式是最適於兒童發展的。 由於我工作時間較短,對以上教養方式的具體家庭事例掌握較少,因此只能總結一些理論供各位老師參考,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能為各位老師在分析學生行為習慣時提供一些幫助,在和家長交流時提供一些素材。如果各位老師有這方面的案例,請幫我補充。

推薦閱讀:

我愛上了博爾赫斯,卻錯過了她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願你活出自己的神話來
熱門小說《冥妻摯愛》全文閱讀
116.讀過什麼1~奇怪的謎語書
【隨筆連載】一個人的張愛玲閱讀史 (三)(圖)

TAG:閱讀 | 兒童 | 發展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