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林森讀史記 張良之初露鋒芒 - 百家講壇 - 復興論壇

大家好,從今天開始讓我們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回到秦末漢初,一起走進留侯張良傳奇的一生。張良這個名字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以至於今天當我們有一個好主意的時候,還依然會說我有一個「張良計」。張良在漢代風雲人物當中也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和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字子房,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城父人(大致在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他的家族是韓國世卿。他的祖父叫張開地,曾經做過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丞相,是個三朝元老。他的父親叫張平,做過韓釐王、韓悼惠王的丞相,是個兩朝元老,父子兩代「五世相韓」,相當得了不起。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張平去世,張平死後二十年(前230年),秦國攻佔了韓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滅掉了韓國,韓國就成為了六國當中第一個被秦國所滅亡的諸侯國。當時,張良因為年紀還小,所以還未曾進入韓國的官場,其實不能說張良年紀小,只能說張良年輕,按照推算他這時至少有二十幾歲了,年輕的張良不得不面對國破家亡的悲痛。應該說這時張良家裡還是有點家底的,有奴僕三百人,還有一些錢財,但張良做的並不是如何妥善安置這些家財,而是拿出全部家財來招募刺客以刺殺秦始皇,連他的弟弟死了,他也不厚葬,只是簡單的埋了。張良為什麼如此仇恨秦國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張良對韓國的愛國之情,秦國滅亡韓國,從情感上說他接受不了,他不可能做韓國的亡國之奴而向秦國俯首稱臣,這是對國家盡忠;第二是張良的家族使命感,他的祖父和父親曾「五世相韓」,世世代代盡心輔佐韓國,這就是他們家族的使命,這和楚國的項家一樣,項家就是項羽的家族,他雖然還未進入韓國官場,但他一定會秉承家族的使命來盡忠於韓國,這是對家族的盡孝。所以,為公為私他都不得不仇視秦國,並立志要推翻暴秦。

ffice

ffice" />

韓國滅亡後,張良曾經在淮陽(隸屬於今河南東部周口市)學過典章制度,後來又到東部去拜訪了倉海君,並通過倉海君找到了一位大力士,還為這個大力士精心打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鎚。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到東部巡遊,張良就和這個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偷襲秦始皇,然而那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鎚並沒有砸中秦始皇所乘坐的馬車,而是誤中了另一輛隨行的馬車,結果是惹得秦始皇龍顏大怒,馬上向全國上下發出一級通緝令,命令在十日之內一定要捉拿到刺客。秦始皇為什麼會如此著急捉拿刺客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秦始皇的恐懼,他深深明白這些刺客是有可能直接要他命的,你想要是那個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鎚真的砸中秦始皇的馬車的話,那他還不得給掛了?再說了,在之前的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曾經發生過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荊軻刺秦」事件,荊軻的祖先是齊國人,後來移居到了衛國,衛國的人稱他為慶卿,後來又到了燕國,燕國人稱他為荊卿,他很擅長劍術,是個有名的劍客,所以後來燕太子丹就讓荊軻去刺殺秦始皇,荊軻事先將匕首藏於地圖當中,借著向秦始皇進獻地圖的機會得以接近他,最後是「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就拿著匕首刺殺秦始皇,在咸陽的宮殿上追得秦始皇是到處亂竄,非常狼狽,秦始皇所佩帶的那把寶劍又長,大概有一米五左右,由於情急,那把寶劍就是拔不出來,按照秦朝的法律,群臣在上朝時是不允許帶兵器進殿的,所以群臣又幫不上忙,只能在一旁干著急,都束手無策,形勢非常危急,關鍵時刻還是侍醫官夏無且用自己所背的藥箱擊中了荊軻,這才使得秦始皇有時間拔出所佩帶的長劍擊殺了荊軻,才逃過了一劫。這就是「荊軻刺秦」事件,刺殺風波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著後來又出了「高漸離刺秦」事件,高漸離是當時非常著名的音樂家,當時的名聲不會比現在的周杰倫小,善於擊築,是荊軻的知己,荊軻出發刺秦前,高漸離曾在易水邊上為荊軻送行,他擊築,荊軻唱了後來非常有名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秦始皇喜歡音樂,也很欣賞高漸離的音樂才華,但他不放心高漸離,怕高漸離刺殺自己,因為高漸離畢竟是六國的人,於是秦始皇就叫人弄瞎了高漸離的雙眼,來為自己演奏,以為這樣就安全了,但是高漸離接近秦始皇后,還是用築來擊打秦始皇,可惜沒擊中,最後高漸離被殺。從此之後,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諸侯國的人。所以張良想刺殺他,他是既氣憤而又恐懼。二是這些刺客的存在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秦始皇是個極度強調加強中央集權的皇帝,他不能允許這些威脅到中央集權的刺客的存在。三是秦始皇的自信,他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自稱皇帝,像他這樣自信的人,只希望普天之下所有的人莫不臣服於自己,所以他怎麼容得下反對自己的聲音和反對自己的人存在。但是搜查了一番,沒什麼結果。於是張良就改名換姓,逃到了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躲了起來。

有一次,張良在下邳的橋上散步,遇到了一個老頭,穿著十分破爛,走到張良的面前,把自己的鞋子甩到了橋下,還轉過頭來對張良說了一句話,史書記載的原話是「孺子,下取履」,就是「小子,下去幫我把鞋撿上來」。張良什麼反應?原話是「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張良非常驚訝,想揍老頭一頓,又因為其年老,所以強壓火氣,到橋下幫老頭撿鞋。可見張良的忍耐力還是很不錯的。鞋子取上來後,老頭又叫張良親自為他穿上,張良心想反正都幫他把鞋子撿上來了,索性就一步做到位,於是張良便恭恭敬敬地幫老頭把鞋穿上。鞋子穿好後,老頭笑著離開了,張良覺得非常奇怪,看著老頭離去走遠。沒想到老頭走了一里多路又回來對張良說:「你小子值得我開導開導!五天後的黎明在這裡等我」。張良感到詫異,就跪著說:「好」。五天後,天一亮,張良就應約而去,可老頭已經先到了!老頭見到張良很生氣,說「和老人見面,還遲到,怎麼回事啊?」說完轉頭就離開了,邊走邊說:「五天後再早點在這等我。」五天後,雞剛一叫,張良就去了,可老頭又比他早到了,老頭又生氣地說:「你怎麼又遲到了啊?」說完又離開了,又叫張良五天後再早點去。又過了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也來了,很高興地對張良說:「就應該這樣!」說完老頭掏出一本書對張良說:「讀了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後,你會有所成就,十三年後,你來濟北見我,我就是谷城(今山東平陰縣東阿鎮)山下的黃石。」說完就離開了,沒有交代其他的事情,從此以後,張良再也沒見過這個老頭,天亮後,張良看了這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也稱《六韜》或《太公六韜》,相傳是姜太公所作,但恐怕未必,多半是後人所作而借姜太公的名號而已。而這個老頭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黃石公,有關黃石公的傳說很多,有說他是隱士的,有說他是兵法家的,更有人說他是神仙,他有兩本著作保留了下來,一本是《石公三略》,是本兵書,分上略,中略和下略三部分;另一本是《素書》,這本書被稱為天書,全書分為六個章節,我看過,主要是講如何修身養性,以及如何治國、強國的一本書,恐怕這兩部書也不是黃石公本人所作。張良得到《太公兵法》後,覺得這是本奇書,經常拿出來溫習誦讀。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張良圯(yi)上受書的故事。

十年後,秦二世元年七月(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拉開了反秦的序幕,僅僅過了兩個月,長江以北基本都起來反秦了。後來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準備起義,當時的局勢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在反秦的武裝勢力中,實力稍強大的主要是楚地的項梁、項羽,趙國的反秦武裝,以及齊國的田榮。張良本來是想去投靠景駒的,因為景駒在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內,微山島西南,已被湖水淹沒。)被秦嘉(原是陳勝的部下)立為楚假王,但沒想到在半道上遇見了劉邦,這個時候的劉邦已經是幾千起義軍的首領了,而且是攻佔了邳以西的大部分地區,張良於是就留下來為劉邦效力了。張良一開始在劉邦的起義軍中只是個管理軍馬的官,和孫悟空那個弼馬溫的官職差不多,只不過孫悟空管理的是天馬,而張良管理的是軍馬。張良因為讀過《太公兵法》,所以深知許多用兵之道,經常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對他是非常欣賞,常常採納他的計策,張良和其他人在談論同樣的話題的時候,其他人都不能領悟,張良就認為劉邦是天賜聰明,是天意,對他是十分佩服,跟著劉邦轉戰南北,慢慢的張良也不想去投靠景駒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張良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他當時就認準了劉邦是一支潛力股,將來一定會升值,所以跟著劉邦打天下,一來可以為國報仇,二來事成可以功成名就,所以說張良有眼光。

後來劉邦到了薛地(今山東藤縣南)和項梁的義軍會和了,項梁之前已經採納了范增的意見,立了前楚懷王的孫子為楚王,也稱楚懷王。張良對項梁說:「您已經擁立了楚國王室後人,然而韓國王室眾多的後人中有位橫陽君韓成,十分賢能,可以立他為韓王,這樣我們又多了位反秦的合作夥伴。」項梁於是就派張良去請韓成,立了韓成為韓王,還叫張良做了韓國的司徒,又撥給了韓成一千多名士兵,讓他和張良向西去收復韓國失地,一開始他們打得是非常順利,攻下了好幾座城池,但畢竟實力太弱,打下來的城池又經常被秦軍奪回去,沒辦法,韓兵就在潁川郡(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的土地。)一帶來回打游擊。

劉邦離開洛陽向南經過轘轅山(huanyuan,今河南偃師縣東南,鞏縣西南,登封縣西北)的時候,張良和韓成就帶著兵跟著劉邦,佔領了韓國十幾座城池,把秦將楊熊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楊熊被打成了熊樣。後來,劉邦叫韓成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他帶著張良繼續向南打,攻下了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向西進入了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是關中四塞之一,也是關中南面重要關口)。這時劉邦想派兩萬人的軍隊去攻打駐守在嶢關(今陝西藍田縣東南)的守軍,因為攻破嶢關就可以直接面對秦國都城咸陽,可張良卻勸劉邦不要攻打嶢關,他說:「秦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不可輕視,硬碰的話未必能取勝。」他給劉邦出了個計策,要劉邦招降嶢關守將,他說:「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像這種市井之徒很容易被收買,我勸您留守軍中,堅守陣地。」張良的這個計謀總共分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他叫劉邦先派出一支先遣部隊,預備五萬人的糧餉;第二步,在附近的山頭多插一些本方的旗幟,以迷惑對方;第三步,派謀士酈食其帶著大量的貴重寶物去收買秦將。秦將果然被收買,還想和劉邦一道西進,偷襲咸陽,劉邦想接受秦將的投降,但張良不同意,他說:「現在只是守關的將領想投降,他手下的兵未必肯投降,士兵不服從的話將給我們帶來危害!不如乘敵人現在鬆懈時偷襲他們。」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率兵攻打秦軍,果然大敗秦軍,劉邦率眾追趕敗軍,一直追到藍田(地處關中東部,隸屬陝西省西安市,自古為秦楚大道,是關中通往東南諸省的要道之一),與秦軍又打了一仗,秦軍是全軍覆沒,於是劉邦進入了咸陽。劉邦一進咸陽,秦王子嬰就出城向劉邦投降。史學界關於子嬰的身份之說存在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認為他是秦始皇的弟弟,第二種:認為他是秦始皇弟弟的兒子(這種說法中,還有人說的更誇張,說他就是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和嫪毐的兩個私生子當中,其中一個私生子的兒子),第三種:認為他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的哥哥,第四種:認為他是皇長子扶蘇的長子,這四種說法中,認為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或秦始皇弟弟的兒子的說法比較有可能,後兩種說法不太可能。子嬰是怎麼當上秦王的呢?當年趙高害死了秦二世胡亥之後,見子嬰柔弱,以為好控制,所以立他為秦王,本來子嬰應該稱秦三世的,但趙高告訴子嬰秦以東的土地都被反秦起義軍佔領,不屬於秦國了,所以不能稱秦三世,只能稱秦王,但就在子嬰接位五天之後便殺了趙高,而子嬰也只做了46天的皇帝就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子嬰的投降標誌著強大的秦帝國的滅亡。這樣劉邦就成了第一個進入關中的反秦武裝首領,按照約定他應該成為關中王,因為楚懷王曾經當著項羽和劉邦有過一個約定:誰先破秦進入咸陽,誰就為關中王,現在劉邦先進入關中,他能順利成為關中王嗎?張良在其中又起了什麼作用?請看下集。

推薦閱讀: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記新論
張慶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太史公曰」發微
05全注 全譯 史記(上冊)
史記46

TAG:史記 | 張良 | 讀史 | 百家講壇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