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筆記16(楚漢之爭)
六月,劉邦回返關中,引水攻破廢丘,雍王章邯在抵抗了十個月兵敗自殺,至此三秦悉為漢有。隨之劉邦採取立太子、赦罪人、立法令、設縣邑,加強邊塞守備等措施,以建立穩固的後方基地。八月,又回到滎陽前線。三年初,楚軍對漢軍正面防線發動攻勢,數次切斷漢軍運糧甬道,攻佔滎陽、成皋。劉邦敗逃關中。為調動項羽,分散其兵力,擺脫固守城池,被動挨打的局面,劉邦採納謀士轅生建議。於五月率軍出武關,兵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項羽急於尋漢軍主力作戰,果然率軍自滎陽、成皋南下宛、葉。漢軍堅壁不戰。此時,彭越攻佔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古邳鎮),迫使項羽回師解救。漢軍乘機迅速北上,收復成皋。六月,項羽回軍,對漢軍發動第二次攻勢,再占滎陽、成皋,並揮軍西進。漢軍敗至鞏縣(今河南鞏縣西南),深溝高壘,阻擊楚軍。為減輕正面壓力,劉邦遣劉賈,盧綰率兵2萬增援彭越,在楚後方攻城略地,斷楚糧道,迫項羽第二次回兵東擊彭越,漢軍再次收復成皋。二年八月,魏王豹踞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反漢,威脅漢軍側翼。劉邦先派酈食其遊說未成,即命韓信率軍進攻。韓信突襲安邑,生擒魏豹。劉邦繼而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少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建議,給韓信增兵3萬,開闢北方戰場(參見韓信破代、趙、燕、齊之戰)。同年閏九月,韓信首先破代。三年十月,越過太行山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南),韓信一反常規,背水設陣,大敗趙軍。隨之乘勢不戰而降燕。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齊、楚聯軍於濰水(今山東濰河)之濱,平定齊地。至此,韓信東進2000餘里,從東、北兩面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態勢,直接威脅楚大後方。三年十一月,劉邦在正面對楚作戰的同時,遣謀士隨何遊說九江王英布叛楚附漢。英布歸漢,項羽側翼危急,忙遣龍且進攻九江軍。劉邦達到了在南方牽制、分散楚軍之目的。項羽第二次率軍東擊彭越,兵至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聞漢軍再次收復成皋,急忙引兵回救。漢軍據險堅守,雙方在廣武(今河南滎陽東北)形成對峙。是時,楚軍北有韓信據齊地威脅都城;腹地有彭越遊動作戰,又須分兵南據九江,以致兵力分散,腹背受敵,糧草匱乏,欲戰不能。劉邦則據滎陽、成皋堅守不戰。四年八月,楚軍糧盡,被迫與劉邦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史記·項羽本紀》),劃鴻溝(古運河,位於今河南滎陽以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後,休兵罷戰。背約滅楚四年九月,項羽遵約東撤,劉邦亦欲西返。張良、陳平認為「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因韓信、彭越按兵不動,未如期會師,遭楚軍早擊,大敗,被迫堅壁自守。劉邦從張良計,分別給韓、彭割地封王。十二月,調集韓信、彭越、英布、劉賈等各路大軍40萬人,將10萬楚軍包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楚歌四起,軍心瓦解。項羽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派兵追擊。項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垓下一戰,劉邦全殲楚軍,獲得最後勝利,建立了西漢王朝。楚漢戰爭歷時3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名將韓信在戰爭中顯示了其卓越的統帥才能。先還定三秦之戰、再破代、攻趙、降燕、伐齊,最後在垓下全殲楚軍,其還定三秦之戰暗渡陳倉;井陘之戰背水設陣、拔幟易幟;濰水之戰以水沖敵、半渡而擊;垓下之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韜略之豐富,用兵之靈活,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的光輝的篇章,亦為歷代兵家所推敬借薦。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管窺(16) 張耳與陳餘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11頁
※《資治通鑒》第九卷.3
※《續資治通鑒》評論(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