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治軍豈能義氣用事?
治國治軍豈能義氣用事?
------對劉關張的評價
吳順模
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以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開篇。意思很明顯,從「三結義」開始的劉備一派將結為「死黨」,打著扶漢(朝廷)救民的旗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切以「義」為重,為「義」不顧一切。在他們失勢時是如此,得勢時也是如此。而且把「講義氣」用在治軍治國上,造成了極大損失,最後,他們三人雖然沒有作到同年同月同日死,但都死在這個「義」字上。其「國」也因「義」而被削弱最後被葬送。
兩千多年來,關羽這個人被民間拜為「義」的典範。主要原因是當他兵敗後被曹操所俘,曹操在關羽身上煞費苦心,能想到的招全都用了,也沒有感化關羽。讓關羽和劉備家眷同室而居,關羽挑燈夜讀不為所動;而後加官進爵,賜府邸金錢和美女;這一切要在尋常人眼裡看去,都是夢寐以求的事,而關羽不為所惑。當他得知劉備的下落後,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而後來當曹操赤璧之戰,敗走華容道的時候,關羽又因「義」而放走了曹操。按照他事先立的軍令狀,放走曹操是要殺頭的。當諸葛亮要執行軍令狀的時候,劉備和張飛居然跳出來要與關羽「同年同月同日死」,諸葛亮早就看穿這三個人的把戲,不殺關羽,樂得做好人。以所謂的「義」治軍,該殺的不殺,真是亘古少見。後來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例,說明諸葛亮當時不斬關羽完全是屈從於劉關張所謂的「義。」而不是諸葛亮不想執行軍法。關羽戎馬一生為劉備的霸業赤膽忠心,但終因關羽義氣用事,想用打下樊城的功績為其義兄劉備稱漢中王添光增彩,加上他的剛愎自用,驕傲輕敵和用人不當而失了荊州,敗走麥城。最後竟然落了個死無全屍的下場。這絕非「大意」,而是關羽在意識上和決策上的錯誤造成的,也是不可原諒的。
作為已經稱帝的劉備,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醫治戰爭創傷,治理國家,為民謀福。即使要打仗也應打廢了漢獻帝首先在北方稱帝的曹丕。但是,劉備稱帝後的第一道聖旨是打東吳,理由是要為他的二弟關羽報仇雪恨。因為東吳的孫權殺了他的二弟,他無論如何都忍不下這口氣,連諸葛亮的話也聽不進去,說什麼沒有有你輔佐難道我會垮台嗎?在國庫極為困難,加重人民稅賦負擔的情況下,他親自率七十萬大軍去攻打孫權。這樣的治囯統軍方略不是出於國事需要,而是出於義氣,說得難聽點,就是拿幾十萬人頭去為他的死黨換命。所以劉備挑起的這場戰爭是不義的戰爭,他的失敗也是註定了的。222年,劉備被陸遜敗於夷陵,七十萬大軍幾乎全部報銷,蜀漢實力大損,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劉備也死在白帝城。
張飛的表演就更加惡劣。他因為關羽的死,整天酗酒,喝醉了就打罵部下,最後發展到部下砍下他的人頭送往東吳的怪事。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寫作思想是美化劉關張,醜化曹阿滿,孫權只是陪襯而已。其實在我看來,劉關張這三個人從結成死黨的那天開始,其所作所為絕大多數都是不值得稱讚的。當然,作家用美化諸葛亮的手法,在很多時候掩蓋了這三兄弟的虛偽,橫蠻無理和狂妄自大。如果認真分析這三兄弟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表現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所以,我一貫不看好劉關張,對歷史上以他們三人的桃園結義為模式,結為死黨的人們也從來不恭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