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鑒:探尋「美美與共」的文化密碼
【「一帶一路」光明談】
訪談嘉賓:
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於運全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曲一琳
文化跨越時空,文明溝通心靈。翻開世界歷史版圖,絲綢之路凝結著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互利的動人故事,彰顯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融合、共同發展。放眼「一帶一路」建設,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框架下,如何加強文化交流,讓中華文明於潤物無聲中散發魅力,讓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如何在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架起友好順暢的溝通之橋?當「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各方代表嘉賓雲集北京之時,我們邀請智庫專家共同探討,尋找「美美與共」的文化密碼,求解共贏發展的時代課題,探索共同走好這條「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贏之路、文明互鑒之路」。
圖為訪談現場,中為程曼麗,右為於運全。光明日報記者 姬泰然攝
打開光明日報客戶端用「小明AI『一帶一路』」掃描上圖,看訪談詳情。
1.跨越時空,闡釋「中國方案」時代內涵
●主持人: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留下了許多輝煌篇章,唱響了沿線各國共享和平發展的主旋律,是中國為世界開闢的充滿東方智慧的共同繁榮發展之路。當前,我們在喚起各國關於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的同時,應重點闡釋「一帶一路」哪些新的時代內涵?
程曼麗:基於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歷史遺產,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是我們向世界提供的具有東方智慧的中國方案,也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切實貢獻。「一帶一路」具有時空超越性。習近平主席多次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於我國自身發展,還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的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因此,我們需要著力向世界闡釋「一帶一路」的時代內涵,包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更大範圍內尋求共識。
於運全:闡釋「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內涵,應注重三個維度:第一,「一帶一路」將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古絲綢之路源起於2000多年前,沿線國家進行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典範。2013年9月、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將歷史和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第二,「一帶一路」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提倡全球經濟合作的創造性方案。「一帶一路」需要沿線各個國家共同參與,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發揚光大,在區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中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第三,「一帶一路」是我國國內經濟發展同世界範圍內區域經濟合作的有機結合。區域經濟合作不僅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也符合中國國內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非常形象地闡釋了「一帶一路」秉持的理念。在文化交流中,我們應如何把這一理念更有效地傳達給沿線各國?
程曼麗:「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體現出我們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國家形象。一方面,我們需要將「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的自身發展方向相對接,如將「一帶一路」建設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傳達我們的善意,展示良好形象,以此得到對方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展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形象,需要有問題意識。國家和民族形象不是單方面建構的結果,還需要得到對方的認可。我們要通過文明交流、多方溝通,深入了解國際社會對我們的文化認同程度和存在的誤解、隔閡,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幫助外界全面而真實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
於運全:近年來,我們聚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樹立四種「大國形象」,即「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做了很多全球性的受眾調查。我們發現,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深入展開,中國形象整體正在穩步提升,中國作為全球性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逐步樹立,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受眾的認可。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中國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國國家形象建設的新維度、新目標和新內涵。
2.春風化雨,文化交流為「五通」提供柔性保障
●主持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近5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其中,文明互鑒發揮了哪些作用,對「五通」的順利實現具有怎樣的意義?
程曼麗: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過程中,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僅是連接亞非歐的商業貿易通道,而且是中國與世界聯繫和溝通的橋樑,極大促進了各國語言、文字、宗教等文化交流傳播。
在突尼西亞北部的「藍白小鎮」西迪布賽伊德,當地人在製作手工藝品。新華社發
「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了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文化交流是其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實施「五通」工程,需要依託文化交流,包括文學、藝術、影視文化產品、新聞出版等,需要積極開展民間交往,如藝術交流、青年溝通、智庫研究合作等。帶有民間色彩的文化交流可以深入至政府外交觸及不到的層面和角落,它有春風化雨的功效,能夠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柔化、弱化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從而幫助各國在情感溝通的基礎上產生共鳴,消除國家間的誤解和偏見。
於運全:文化在不同的群體中傳播,需要進行編碼和解碼。通常,文化的接近性越高,互相交流和溝通就越容易;反之,溝通有效性就越低,成本也越高。「一帶一路」的軟力量建設值得重視,特別是「民心相通」需要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回顧歷史,絲綢之路一直是文化交流與商貿往來的緊密結合,在中國文化進行對外傳播的同時,沿線國家的優秀文化、藝術、理念也同步傳入中國。在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相近有助於項目推進,跨文化的合作尤其需要重視研究當地的文化傳統,注重發揮文化對於實現「五通」的柔性保障作用。
3.傳播創新,增進理解、認同、親近
●主持人:「一帶一路」沿線民族眾多、文化迥異,如何以文化交流的形式切實增進各國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解、認同、親近?請分享一些成功的經驗或案例。
程曼麗:我們在與巴基斯坦當地民間機構交流時,主題緊密圍繞「一帶一路」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主動回應、深入解答他們的疑慮和問題。巴基斯坦前總理阿齊茲先生在現場解讀了「一帶一路」倡議對巴基斯坦的益處,通過媒體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針對性、有意識地回答問題,釋放誠意,是增進彼此認同和親近感的有效手段。
遊客在絲綢之路上的敦煌鳴沙山騎駱駝。新華社發
於運全: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年輕人是當前文化傳播中一個很重要的傳播群體,他們普遍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並且偏見較少,應發揮他們的特別作用。例如哈薩克的22歲歌手迪瑪希,參加了我國某綜藝節目,他將中亞風情、俄語文化區的元素和流行要素結合在一起,在中國乃至中亞相關國家的年輕人群體中產生了積極影響。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表了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感受,通過哈薩克國家通訊社等中亞主流媒體得到廣泛傳播。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化交流案例。在文化傳播中,我們應該找到這樣一些解決傳統痛點的案例,發揮年輕人和新媒體的力量,充分運用現代流行方式。
主持人: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二位如何看待媒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責任?媒體如何更好地傳遞與各國、各地區交往合作的正能量、好聲音?
程曼麗:我國媒體關於「一帶一路」的報道更多集中於「一帶一路」政策措施出台、項目「走出去」等方面,對於落地效果則缺乏足夠的反映。因此,媒體應加強轉換性話語建設,加強符合所在國和所在地區具體情境的政策解釋和傳播,實現跨文化交流;加強修復性話語建設,各國對「一帶一路」的期望與「一帶一路」的落地效果間可能會有一些落差,我們應對此積極修復、完善;加強矯正性話語建設,對於已有的偏見和誤解,負責任地把過去的故事講好,把當下的工作做好。
於運全:媒體要如實地記錄好、傳播好「一帶一路」建設進程,通過與沿線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向世界講好「一帶一路」的理念和故事。
4.矚望盛會,傳遞共贏發展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主持人:作為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會議,本次論壇不僅是務實有效的合作盛會,也將是「一帶一路」的新起點。如何藉此契機,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程曼麗:要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推進共建,增強各方行動的協同性。從國內看,「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多個部門,由不同的企業負責具體項目落實,所以需要中央加強統籌,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契機,增加內部的協同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從國際社會看,很重要的是通過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共同作用,在更大範圍內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增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信心和力量。
在埃及首都開羅,埃及龍舟體驗者們在進行「龍舟拔河」。新華社發
於運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全球矚目,各方期待。論壇將總結回顧「一帶一路」建設三年多來的經驗和成果,並且對「一帶一路」的未來建設進行展望,確定階段性的工作目標,推動「一帶一路」從構想到行動的全方位合作。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國際社會希望中國在論壇上提供更多中國方案,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分歧,更好地推動世界經濟發展。除了論壇本身的順利舉辦,我們研究者、媒體也要主動配合、積極有為,研究好、報道好中國方案,傳遞共贏發展的智慧、信心和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姬泰然、光明網記者秦超整理。本系列訪談節目由光明智庫、光明網聯合錄製。本欄目更多視頻訪談請見光明網)
●延伸閱讀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三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取得新進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舉辦「國家文化年」等人文交流活動20次,簽署了43項文化交流執行計劃等政府間合作協議。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11個中國文化中心,新建了一批孔子學院。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活動。中國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獲得成功。
各相關主體積極行動,其中媒體表現亮眼:
2016年4月18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中國五洲傳播中心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和文化機構共同成立「一帶一路」媒體傳播聯盟,並發布「絲路電視跨國聯播網」合作項目。
2016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社在北京主辦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媒體在信息傳播、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為各國媒體對話交流、務實合作提供了一個平台。希望各國媒體用好這個平台,為推動國家關係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積極有為,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在多方努力下,海外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逐步提升:
據對亞馬遜網電子圖書平台的調查和統計,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海外相關主題的圖書出版數量不斷攀升:2014年有145種,2015年有185種,2016年有200種,累計已超過500種,「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國際出版界的重要選題,其中客觀研究和正面解讀佔據主流。
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的臨近,涉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輿情升溫勢頭明顯。據專業資料庫顯示,2017年一季度以來,國際媒體提及「一帶一路」的英文報道數量達16437篇,相較2016年第四季度的11281篇,增幅明顯。(以上數據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提供)
(光明日報記者曲一琳整理)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4日06版)
推薦閱讀:
※一帶一路詩賦
※發展「中老鐵路」讓「一帶一路」建設前景更廣闊
※「一帶一路」上的瓷器貿易與世界文明再生產(下篇)
※鄭永年: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的關係
※「一帶一路」到底是啥?這裡有最詳盡的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