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一集)86年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一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6-01

  諸位同學,今天是我們圖書館第十一屆的大專佛學講座。同學們要求講《阿彌陀經》,這部經我想凡是學佛的同修都非常熟悉,可是這部經的內容,我相信都不甚了解,因為它太豐富了,細說一遍是相當不容易,這一次有這麼一個機會,在短短的時間,我們完全離開經文給諸位介紹《彌陀經》的大意。

  同學當中有一些是初學的,有一部分雖然是學佛很久,但對於什麼是「佛」還是搞不清楚,我見過很多,甚至於學了幾十年都還沒搞清楚,無怪乎人家說我們是迷信。因此我們在第一課,諸位掀開講義第一章:

  【認識佛法。】

  這點很重要。學佛,什麼是佛?連佛都沒搞清楚,那到底學的是什麼?「佛」字是外來語,是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是音譯不是意譯,當時翻譯的專家們就特別造了一個字,這個字在當時叫新字,中國字裡頭沒有這個字,中國字只有沒有人字邊的「弗」。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人,人,又叫(ㄈㄛˊ;foˊ),所以就用「弗」字,旁邊加個人,當時是新造的字。

  我們先把佛法的定義簡單介紹一下。佛的含義是智慧、是覺悟,既然是智、是覺,實在講也不難翻,何必要新造一個字?給我們現在一聽說佛,都迷惑了,好像很玄,其實我們講智、講覺,還不能盡「佛陀」這個名詞的含義。這個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換句話說,我們普通人沒有智慧,普通人的智慧在佛法裡面叫做「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智慧、辯才、聰明,這在佛法上講是一種障礙。佛講有「八難」,難就是困難,對什麼來說困難?對我們明心見性,對我們恢復大智大覺,它是一個阻礙,所以這個叫「難」,一共有八種難障礙了大智大覺,「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每個人都具足的,所以佛法是真正平等。在《華嚴經》上,佛最初示現成道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像佛那樣的大智大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決定是平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實在講不是沒有,是有你拿不出來,譬如你到街上去,肚子餓了,你連餐館裡吃碗飯的錢都沒有,你有沒有錢?有錢,很多,都在銀行里,身上沒帶,所以到外面去還是要叫窮,還是要問別人討一碗飯吃,事實上真有錢,佛講我們凡夫就是如此。

  你的智慧、德能拿不出來,為什麼?你有障礙,把你障礙住了。障礙當然很多,太多了,佛把它歸納成兩大類,一類就是「煩惱障」,因為你有煩惱,智慧就透不出來,另外一種就是你有知見,叫「所知障」,就是自己以為很聰明,有見解、有主意、有成見,這個東西是麻煩事情,換句話說,你的心不清凈。心就像水一樣,必須到平靜的時候,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就會照得清清楚楚。煩惱是波浪,起了波浪,知見也是波浪,水起波浪,照的作用就喪失了。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跟佛一樣的智慧,可惜你會生煩惱、會生分別、會起執著,你真心裏面的德用就不能現前。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如此而已,要怎樣才能恢復?一定要「定」,就是你要把心靜下來,要定下來才能恢復。所以佛法雖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統統修的是定。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叫念佛法門,目的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一心就沒有二心,起個念頭就是二心。一念不生,這是一心,一心的時候,我真心恢復,大智大覺就起作用。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統統修定,全是修的定。

  修定的目的何在?是恢復我們的大智大覺,大智就是一般宗教裡面讚歎上帝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人家讚歎上帝,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佛給我們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全知全能,對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在我們全知全能失掉了,這不能怪別人,是自己失掉的,還得要自己來恢復。智是體,覺是用,我們應用就是覺。覺從哪裡生的?從智生的,所以智是本體,覺是大用,這是佛的定義。

  我們學佛就是恢復自己本能,本有的大智大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人生、宇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法教學的意義就在此地,這是我們首先要明了的。

  【法—人生宇宙一切物相理事之總名。】

  『法』是什麼?「法」這個字是個代名詞。『人生宇宙』,「人生」是自己,除自己以外,都是「宇宙」。宇宙就是時空,時空裡面包括著森羅萬象。『一切物相理事之總名』,總代名詞,我們用「法」作代名詞。「法」就是「覺」的對象,就是我們知覺的對象,所以知覺是能覺,能知能覺,法是我們所知所覺,就對於宇宙間的一切我們都明了,都是很正確的明了它,一點也不迷惑。但是佛與法如果真的一個是能、一個是所,能與所是對立的,那這就變成哲學,所以有人說「佛法是最高的哲學」,從什麼地方看?就是能所對立,可是佛法不是如此,佛法這個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後頭講能所不二。

  不但能知能覺的是自己,所知所覺的還是自己,這個話咱們不懂,這就搞不清楚了。我今天能見的是眼,這個眼睛是我?我所見的蠟燭,蠟燭明明是在外面,怎麼會是我?能見、所見確實是對立的,怎麼會不二?佛法里要給我們談這個問題。如果能與所是二,六祖說得好,「二就不是佛法」。今天為什麼不能恢復你的大智大覺?就是因為你有能有所,對立了,對立是迷,是不覺,這是愚不是智。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中國古聖先賢就已經發覺這個道理,你看老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兩句話跟佛法裡面的意思就非常接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非常難懂的事情,難接受的事情,難也要搞清楚,不能接受就不能入門,就入不了佛法的門。佛門稱為「不二門」,二是什麼?能所就是二,我們今天講相對的,相對的就是二,二就入不了佛門,幾時到不二,那你就入門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不二門。

  這個地方我們要用比喻來說,希望諸位從比喻當中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消息,如果從比喻當中開悟,那你的受用就大了。你們同學,我來問一問,你們有哪一位從小到現在都沒有作過夢?舉手給我看,從來沒有作過夢的,我來看一看,「都作過夢,沒有人沒有作過夢」,你們都有作夢的經驗。當作夢的時候,你醒過來了,有沒有去想一想?夢裡頭當然有自己,不會作個夢,夢裡面沒有自己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夢裡面一定有自己,也有別人,有你認識的人,也有陌生人,你不認識的,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也有一些動、植、礦物,你都會夢到。你醒來之後想一想夢裡面那些人從哪來的?從什麼地方來的?如果找不到他的來處,你有沒有想到夢裡面所有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既然統統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夢中你自己是自己,夢裡頭的別人是不是自己?夢裡面的山河大地是不是自己?夢中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你才曉得這是不二。能變夢境的心是自己,所變的夢境還是自己,這就超出哲學的範圍。能變、所變全是自己,這是夢境時間短,你醒得快,容易覺察到,現前這個生活你就迷了,就覺察不到。

  佛告訴我們,山河大地、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是我們自己心裡頭變出來的,《華嚴》上說「盡虛空遍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與識是一個。心,就像電視螢幕一樣,它什麼都沒有,它能顯像。識就是心起作用,心起作用能夠變化,像螢幕裡面能夠千變萬化叫你看不厭。虛空世界,佛經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還是自己,為什麼佛菩薩看眾生跟自己一樣?就是這個道理。他真正覺悟、真正明白,就好像在作夢,夢中忽然一下覺悟了,我現在在作夢,夢裡面所有的人物統統是自己,在一切萬物當中生起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慈悲心,曉得自他不二。人曉得愛自己,他自然就會愛別人,自然就能愛萬物,是從這個基礎上建立的,這個在佛法裡面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體」就是自己的本性,佛法裡面講本性、真性、佛性,統統都是說的這個,現在哲學裡面講「宇宙萬有的本體」,但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雖然中外哲學家都在追求,一直到今天也找不到,唯有佛法裡面講得清楚明白,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是講到「能所不二」,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嶄新的人生宇宙觀,那佛門就入不進去,縱然研究也只是懂得一點佛法的皮毛常識而已,真實的受用決定得不到,所以首先要了解什麼叫做「佛法」。

  由此可知,佛法實在講並不是釋迦牟尼佛想出來的、創造出來的學說來傳授給我們,佛法講的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覺性,所以佛法不講別人,佛法講自己,佛就是自己,自己真性顯露,真心現前,在佛教里就稱你作「佛」。佛就是大智大覺的人,就是這個意思,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了、徹底覺悟,這個叫做「佛」。

  因此,佛法實際上來說,它不是宗教,把佛法變成宗教,這是迷惑顛倒,大錯特錯,這是諸位一定要了解的。把佛法看作宗教,這個歷史很短,大概不超過兩百年,也不過就是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個誤會是從哪裡生起?還不是中國人,是日本人引進西洋的宗教,把佛教也稱為宗教,於是這就傳染了中國,中國人也把佛教當作宗教,這誤會得太深太大。

  佛法究竟是什麼?佛法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孔子的態度完全相同,是到處教學。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回來只有教學。釋迦牟尼佛是到處遊學,哪個地方請到哪裡去教,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如果從內容上來說,它是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教人破迷開悟、教人覺而不迷,意義在此地。

  佛教本身裡面稱宗、稱教,但是這個稱宗稱教與現在所講的宗教完全不相干。因為佛教的內容非常廣博,比現在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學開的科系還要多,為什麼?佛教不但講這個世間、出世間,所有的學術是應有盡有,而且還講過去世、未來世。為什麼他講過去、講未來?他有這個能力,他不迷於過去,也不迷於未來,真正是全知全能,所以他教學的內容比世間任何一所學校包括得太多,不能夠相比的。孔老夫子的教育是一世,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這一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因此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就分了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八個宗派,宗派就像現在大學裡面的院系一樣,分科,因為內容太多,不是一個人一生能夠學習得完,所以就分科分系,學一樣,一樣學成功就行了,就成就了。

  這十個宗裡面有個「禪宗」,在中國非常盛行的。禪宗,它稱「宗」,禪宗以外的九個宗都叫做「教」,所以佛法有宗有教是這麼說的,為什麼這種講法?因為禪宗與其他九個宗派教學的方法完全不相同。其餘的九個宗派,經書就是教科書,都要用教科書,教科書的選擇是由淺而深、由小而大,是這樣修學的,就是次第修學,好像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念上去,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麼念下去。禪宗沒有階級,禪宗不要教科書,禪宗一開頭就叫你把所有的妄念統統息掉,一開頭就教你修定,定下來之後,真正開悟,再去研究教科書,再去研究經典,所以禪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以它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樣,這樣才分宗分教。所以與現在這個「宗教」完全不相干,那是完全講教學的方法與手段不相同,「宗」是完全著重在宗旨,不落階級,不執著文字,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既然學佛了,有人問起來,我們總能夠簡單明白的把佛法講清楚介紹給人家,不致於發生誤會。現在這個誤會太深也太廣,不但是一般人對我們誤會,乃至於出家人出家多少年了、出家一輩子了,還是沒搞清楚,還是迷信,還是把自己當作宗教,冤枉,不知道這是世間最圓滿、最博大精深的教育。

  人可以不信宗教,人不能不受教育,不信宗教沒有什麼,倒是社會上人家說「你有沒有宗教信仰?」「我沒有」,自己還很得意。人家問「你有沒有受過教育?」「我沒受過教育」,這就很難為情。教育人人要受。佛陀的教育是「真、善、美、慧」的教育,世間人講真善美只有名詞沒有實質上的內容,佛法裡頭有真正的真善美,換句話說,接受這個教育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現前的生活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所以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我入門也是聽他一句話才真正下功夫去研究,他說「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很動聽,「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我才跑到寺廟找佛經來研究。他沒有騙我,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真善美慧的人生。人要不學佛,不接受佛陀的教育,真正是可惜。從這一點我們就明了佛法是講我們本人,與我們每個人的關係非常親切,你要當它是外國傳來的宗教,這個觀念就錯誤了,你有這個觀念就不能接納。它固然是從印度來的,它講的是什麼?講的是人性,是人性的教育,這就沒有界限,連「能所」都沒有,哪裡還有這種界限?首先你要把佛法的定義搞清楚,要了解它,不致於發生誤會。第二:

  【佛法所求。】

  這就是講教學的宗旨。佛法的教學,或者佛陀的教育,以什麼為宗旨?它求什麼?現在一般人把佛法當宗教,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燒香拜拜,求福求慧、求陞官、求發財,這都搞錯了,這些是命裡頭註定的,這個要講起來也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求不到的。佛法對這個講得非常透徹。佛法所求的不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叫雞毛蒜皮,不值得我們求,佛法要求最高的東西、最殊勝的東西,就是經上講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佛法所追求的。這句話完全是梵文音譯過來的,底下的括弧就是註解。『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耨多羅』是「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下面『三』還是正,『菩提』翻作「覺」,這句話整個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法求的是這個。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到外面去拜訪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大德,向他們求教,他一見面第一句話就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就是我已經立志,想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我有這個志,我想求得,「但是不曉得怎樣修菩薩道,怎樣學菩薩行」,「菩薩」就是「菩提」的意思,底下第三,諸位看注子就曉得,「菩薩道是心,菩薩行是造作」。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我要用什麼樣的心,這叫菩薩道。菩薩是覺,就是我要怎樣用覺而不迷的心,我這個心待人接物我不迷,樣樣都覺悟,覺心就是菩薩心。我一切的造作、言語動作,做事情也不迷,這個行為就叫菩薩行。佛法所追求的就是這樁事情。

  不管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追求的目標是一個,這句話我們要簡單跟諸位同修解釋一下,先講「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先講菩提,菩提是覺,覺的反面就是迷,迷惑顛倒,哪些人迷?一般凡夫迷。哪些人覺?像諸位同學現在念大學,受過高等教育,比起一般沒念過書的,你們是覺,你們曉得求智慧,曉得要學技能,曉得在這一生當中要過得很有意義,要有價值,這就是覺。不至於像那些迷惑的人是糊裡糊塗活了一輩子,所謂醉生夢死,糊裡糊塗生,糊裡糊塗死,一輩子迷惑顛倒,這就是不覺。不覺的人多,覺的人少。宗教家,覺,信宗教的,為什麼他覺了?他曉得人生苦,他希望來生能生到天上去,來生能比這一生更好,他會想到來生,這個覺性相當高,一般人還沒有想到來生,他能夠想到來生,可見得他覺悟了。哲學家、科學家,他們也覺,雖然覺,在佛法里只有覺,還沒有到正,他還不是「正覺」,只是覺而已,覺而不正。

  要怎樣才能算正覺?佛學裡面對於正覺的定義,是你雖然覺了,覺裡面沒有煩惱,這個覺就叫正覺。我們看看那些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有沒有煩惱?他還有煩惱,換句話說,雖然覺,不能叫正,為什麼?因為有煩惱,在整個佛法,就是大覺觀察之中,這個事實的真相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從哪裡來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的,而是你自己造的,自己怎麼造?是煩惱造的,你有煩惱就有輪迴,沒有煩惱就沒有輪迴,還要什麼超出輪迴?輪迴根本就沒有了,還要超不超?沒什麼超不超,就沒有了。煩惱障斷掉,這才是正覺,可見得這個定義很嚴格,標準很高。要什麼樣的人才真正斷煩惱成正覺?在佛家裡說,如果達到這個地位是到第一個階段,學佛是初成就,這有個學位,得到一個學位,這個學位的名稱叫「阿羅漢」。換句話說,阿羅漢以下的雖然覺,不叫正覺,阿羅漢以上的才叫正覺。阿羅漢、辟支佛,這叫正覺。這在此地不能細說,細說很羅嗦,幾個鐘點講不盡的。這是佛法里小學畢業,小學畢業就是阿羅漢。

  再往上面去到中學了,中學就是「正等正覺」,這個地位就不相同了。「等」跟誰等?跟佛等,雖然跟佛等,等於佛,當然還不是佛,就是他的思想見解等於佛,但是還不是佛,這是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只能叫正覺,就是梵語講「三菩提」,不能稱三藐三菩提,三藐三菩提是菩薩的地位,是菩薩所證的。三藐三菩提在佛法(大乘圓教)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好像念書,一年級、二年級,它有四十一年級,在《華嚴》裡面講得很清楚,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像我們現在常常習慣所見所聞的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這都是等覺菩薩,是三藐三菩提裡面最高的,他們地位最高。「無上」只有一個位次,就是佛,所以佛才能稱「無上」,沒有比他更高的。正等正覺上面還有,到了佛就沒有再上的,就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位次,正等正覺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正覺裡頭有八個位次,是「四果四向」,這就好像是年級的區分,這是比方來說。

  你要曉得我們學佛學什麼?學佛就是學無上正等正覺,簡單稱為「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把「正等」兩個字省掉,稱一個前面無上,後面菩提,就是無上菩提,中國人喜歡省略不喜歡羅嗦,說一個頭,說一個尾,當中就包括了。這一句話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大家更容易明了,後頭兩句就是用現代的話來說明:

  【究竟圓滿之智慧。】

  「佛」字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覺了宇宙人生實相。】

  以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有能力真正明了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法修學的目標。一切都明了,當然你就能做得了主宰,就得大自在,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隨心所欲,一切都迷惑就很難,好像駕車,你對道路非常熟悉,喜歡怎麼走就怎麼走,你想到哪裡去,條條路都能走得通,如果對道路完全不熟悉,開了車到處迷惑,這兒走也不對,那兒去問人,那苦不堪言。不但六道,十方諸佛世界,你沒有一個不了解,那真是天堂、地獄、諸佛世界,愛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沒有一絲毫的拘束,可以天天到外面去觀光遊覽。

  所求明了了,再講「所修」,佛法修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我們常講修行,修行兩個字怎麼講法?如果連修行的意思都搞不清楚,那你不是盲修瞎練是什麼?「修」的意思是修正,改正過來,「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行為包括太多了,說不盡,佛法用歸納法把它歸納做三大類,行為再多也出不了這三大類。第一類是「身」,身體的動作,這是身的行為。第二類是言語,所以叫「口」,口的造作是說話,這是一大類。第三大類是你的心裡想像,所以這叫「意」,你的思想見解,這就叫意業的行為。這三大類的行為都有過失,把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諸位要明白修行不是天天在拜佛,不是天天敲木魚念經。天天拜佛,天天敲著木魚念經、念佛,心裡還胡思亂想,口裡說話的時候還不檢點,一切動作隨便,你的行為一點都沒修正,你念經拜佛都是徒然,沒有意義。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修。

  每天讀經,讀經是反省,經典就是修正行為的標準。我們不曉得自己的行為是錯還是對,展開經典來讀一讀。比如佛教我們不貪、不痴、不瞋,我們讀了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正確的,今天在這個世間動不動就起貪瞋痴是我們念頭錯誤,趕緊修正過來,修行是這個修法。早晨念經是提醒自己,早課是提醒自己,晚上做晚課是反省,所以早晚課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意思就在此地。絕對不是早晨我已經拜佛,信佛了,我早晨要念一卷經給佛聽,晚上也念一卷給他聽,你這個就搞錯了。經是佛說的,他聽什麼?他才不要聽。所以希望諸位一定要把這個名詞術語的概念、定義要搞得清清楚楚,你才不迷。念經為什麼念的?是提醒自己,使自己曉得邪正的標準。經論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是思想見解邪正的標準,戒律就是我們言語動作的一個標準。佛經雖然多,歸納起來就是「經、律、論」三藏,三部分,你曉得這個東西是什麼作用。我們的思想見解,展開經典跟佛講的、想的是不是一樣?跟他的見解是不是一樣?如果不一樣就要慎重反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語、動作跟戒律是不是一樣?如果不一樣,要依照戒律修正過來。

  修行的定義明了之後,我們就曉得修行非常的重要。修行就是改過,古人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失自己要知道,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叫善根;能夠改過,這就是福德。知道過失是智慧,肯改過是修福,福慧雙修是這樣修法。

  在沒有談到正題之前,我們首先要說一說,佛陀教學對於修行所用的苦心實在是非常的深長。剛才說了,我們的過失太多,尤其是許多的過失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得到,有誰肯常常來提醒你?這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常常來提醒你,你一定會厭煩,覺得不耐煩,覺得太羅嗦,所以佛法用種種設施、種種方法來表示,提醒你,叫你自己覺悟,所以他這種教學方法在幾千年之前,今天所提倡的最高的境界叫藝術化,佛法的教學手段老早就達到最高的藝術化,它用繪畫、雕塑、美術、音樂來表達它教學的手段。今天在中國最為世界外人稱道的就是佛教的藝術(佛教的雕塑、佛教的美術),可是外國人只能夠欣賞到藝術,還不曉得它內容之美,真正是美不勝收,這一些無非都是用來教學的,如果拿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教學的工具,教育的名詞叫教具,都是屬於教具,連建築都是的,這個到底下的時候我再跟諸位說明。

  我們先講修行的綱領,「菩薩道、菩薩行」。修行不外乎是怎樣存心,要用什麼樣的心,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菩薩行,整個佛法的重點就是在心與行。我想有不少同學也都發心受過「三皈」,什麼叫三皈?三皈是什麼意思?許多受了三皈的人不明白,不曉得三皈是什麼,換句話說,糊裡糊塗就皈依了,沒搞清楚,糊裡糊塗就破戒,就犯過。三皈就是傳授佛法修行的總綱領。我們修行修的什麼?依照什麼來修?總綱領就是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修的就是這三項,不管什麼宗派,不管什麼法門,法門無量修的什麼?就是修這三皈,舍了三皈就不是佛法,這是佛法與其他一般宗教不相同的地方。

  「佛」是覺,自性覺,就是我們本性的覺悟,我們的覺性,「覺而不迷」,從前沒學佛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皈是回來,從哪裡回來?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是依靠,要依自性覺,這叫做「皈依佛」,所以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法」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而不是錯誤的。從一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這叫「皈依法」。邪正都是在自心,心正就是三寶,心邪就造六道輪迴,叫造業。「僧」是清凈、和合的意思,我們特別著重清凈,凈當然就和合。「凈而不染」,所謂六根清凈一塵不染,也就是《金剛經》上佛陀教給須菩提,外不取於相(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叫凈。我們今天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執著、就著相,心裏面就動了,就起貪瞋痴慢,這是不清凈,要從這些不清凈回過頭來依清凈心,清凈心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三皈依,這是學佛人修行的總綱領。

  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中國、外國,他們修學所依據的經典不相同,賢首宗依《華嚴經》,天台宗依《法華經》,凈土宗依彌陀三經,唯識宗主要的是依《成唯識論》跟《瑜伽師地論》,他們所依據的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也不相同,你看看他的課誦有沒有三皈依?三皈依是相同的,不管課程怎麼不一樣,一定有「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一定有三皈依,你就曉得三皈依是佛法修行的共同科目,三皈依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所以人家要問你,「你學佛了,你修什麼?」「我修覺、正、凈。」「你用什麼方法修?」「我用參禪、我用念佛、我用持咒」,那是方法、是手段。這個是目的,你要搞清楚。如果人家問「你修什麼行?」「我念佛」,這就答錯了。譬如人家問「你到哪裡去?」「我坐巴士」,我怎麼曉得你到哪裡去,我還是不曉得你到哪裡去。問你「你修什麼?」「我修覺、正、凈」,「你用什麼方法修?」「我用念佛」,這就好像我問你到哪裡去,「我到公館」,「你怎麼去法?」「我乘巴士」,這就答得正確。現在這些學佛的人迷惑顛倒、盲修瞎練,真正是糊裡糊塗,老修行也搞不清楚。你要問他「你修什麼?」「我念阿彌陀佛」,這就錯了,答非所問,所以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學佛就是開智慧,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糊塗。所以諸位要曉得三皈依都是皈依自性,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凈是僧寶,你可別弄錯,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總綱領。

  講到「住持三寶」,這也有佛、法、僧,這是表法的。住持三寶最大的用意在什麼地方?啟發自性三寶,剛才跟諸位講過,時時提醒你自性的覺、正、凈,所以學佛的人,家裡一定要供養三寶。怎麼供養法?家裡掛一張佛像,通常一般念佛人都掛西方三聖,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佛寶,觀音、勢至是僧寶,菩薩是僧,僧寶,我們念的經書是法寶,三寶都具足。所以我們有個小佛堂,這佛堂里供養的有阿彌陀佛,有觀音、勢至,供養的有一本經書,這就三寶具足。最大的用意是提醒你,我見到佛就想到我自性覺,這就是提醒你。你不見佛像,你忘了,你不會回頭。用這個時常來提醒你,我要覺,覺而不迷;見到菩薩,我要凈而不染;看到經書,我要正而不邪,住持三寶莫大的功德就在此地,住持三寶決定不能少,住持三寶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指引,非常重要。我們到寺院見到佛,我們禮佛就要想到自性覺;看到出家人,我要自性清凈,就要想到自性凈;見到經典就要想到自性正,這個用意在此地。

  所以佛法不是多神教,不是泛神教,諸位要曉得多神教、泛神教是屬於低級的宗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真神。現在一貫道公開了,我們曉得它是多神教,是泛神教,在宗教裡面的評價屬於低級宗教,它不能提升到高級宗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神。它是什麼都拜,這個不行,也沒有一定的教義,可以說大雜燴,亂七八糟的。佛教裡面佛多,菩薩也多,真是無量無邊,這麼多的佛菩薩從哪來的?給諸位說,都是你心裡頭變現出來的。菩薩代表修因,修德,就是我們修行的修德,佛代表果德,這是我們講修因證果,那麼都是啟發我們本性的智慧德能,因為我們修因證果,範圍也是非常的廣大。一個名號、一個象徵沒有法子代表我們自己性德裡頭的全知全能。譬如社會上有很多很有才幹的人,他做了許多的事業,名片一拿出來,幾十個頭銜。一個就可以了,何必那麼羅嗦?一個不能代表,代表不出來,必須許多的名稱才能代表他、顯示他。那麼多頭銜,結果還是一個人,你就明了佛門裡頭所有這些佛、所有這些菩薩是一個人,誰呢?自己,代表自己,這一點一定要明了。

  比如我們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的自性覺,阿彌陀佛是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就是無量,「佛」是智、是覺,換句話說,這個名號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無量智、無量覺是誰?自己。所以見到阿彌陀佛提醒自己,我要樣樣都覺,我樣樣都不迷,這就是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我們從無量的迷惑回過頭來,要依無量覺,這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不是外面的,是自己。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是自性的慈悲,所以拜觀音菩薩要把自己的慈悲心給拜出來,那你自己就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自己無明破了,智慧現前,就是大勢至。所以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德,我們要修慈悲、要修智慧;佛代表性德,我們本性上本來是無量覺的,你才曉得這些佛菩薩統統代表自己修因證果。

  供養這些佛菩薩形像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這個意思,所以它不是拜偶像,不是迷信。種種儀規、陳設也都是表法的,希望我們修學不要懈怠懶惰,所以叫你每天早晨要供燈、要燃香、要供水,全是使自己振奮起來、精進起來。我在佛面前燃燈、點蠟燭是什麼意思?代表光明,希望自己心地正大光明。還有一個意思,是要服務一切眾生,像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為社會大眾盡心儘力的做事不必講求報酬,這才叫慈悲。我們為人家服務是應該的,人我不二,這是真正覺悟。幫助別人要代價那就是迷惑顛倒。燃燈,從前的燈是油燈,也是取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的意思,一定要懂這個意義。所以沒有一樣不是提醒自己。供花,花代表修因,先開花、後結果,我如果沒有好的修行,後來怎麼會有結果?所以供花是代表修行,代表修因。供果是代表我們的期望,我們的果是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它都有意義的。所以供養處處都是啟發自性,不是給佛吃的,香也不是給佛聞的,可不能變迷信,這就是剛才講過的教學的藝術化。把佛法生活化,佛法整個帶進我們的生活。供水,水是比喻心要清凈不要染污,要平靜不要起波浪,取這個意思。

  今天許多學佛的人學了這些儀式,意思不懂,不能夠啟發心智,不能夠修正自己的心行,這就是白搞了,換句話說,收不到效果,你要懂得這個意義就能夠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剛才跟諸位講真善美慧的人生,非常有意義,美化自己的生活,從美化當中自己踏入到真實,才真正充實了自己,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所以供養三寶不能缺少。

  皈依的時候請一位出家人傳授你修學的宗旨,而不是皈依這個出家人,要是說「我皈依某某法師」,那就糟了,那是迷上加迷,你本來就迷惑顛倒,現在加一倍的迷惑顛倒。你是皈依自性覺、正、凈,這位法師是給你介紹,是傳授你,讓你知道真正學佛,你從今天起發願真正學佛,是這個意思。佛法講覺正凈,如果你要是「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起了分別心,有執著,你已經迷了,邪知邪見,你已經染污了,你皈依的是什麼?你皈依迷、邪、染,你本來就迷邪染,現在又皈依迷邪染,這怎麼得了!錯了,大錯特錯。傳授三皈的時候要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講三皈依的時候,現在有錄音帶省事,因為講很羅嗦,很長,不講清楚不行,不講清楚是害人,將來他一皈依也是皈依迷邪染,將來墮到阿鼻地獄還來找我算帳,省得麻煩,所以我要先講清楚,你將來墮落與我不相干,我們話講清楚。

  你既然皈依了,三寶就是老師,一定要一律平等的看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師父,那個不是」,你必定墮落,你的心不平等、不清凈、邪知邪見,這是大錯特錯。真正善知識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要懂得皈依正確的意義,曉得這是樁什麼事情。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不皈依就是不學佛,不學佛就是不求智、不求覺。你要智、要覺就一定要回頭,一定要依你的自性覺正凈。外面住持三寶是啟發你的、幫助你的,提醒你的覺正凈,所以這個功德無量。再看底下所解釋的:

  【顯密諸宗,無量法門。】

  統統修的是覺正凈,換句話說,修行就是修這一樁事情,這就是修行的總方向、總綱領,顯宗如是,密宗也如是,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也好,『無量法門』也好,那都是方法、都是手段,修都是修覺正凈,就是我們常講的皈依佛、法、僧,可見得這個在佛法里非常的重要。下面結歸起來:

  【歸元無二,方便多門。】

  『歸元』就是歸到總綱領:覺正凈。『方便』,方法太多了。

  【皆其修行之方便(手段)。】

  所以無量法門、各宗各派都是修行的方便,都是修行的方法。

  【故法門平等,無二無別。】

  不管是哪個法門,真正是學佛的人,懂得佛法的人,對於不同的宗派決定尊重,為什麼?平等的。我們同樣到一個目的地,我坐車,他步行,或者坐船、坐飛機,我們用的工具不一樣,到達的目的地決定一樣,不能說我這個好,你那個不好,都好,決定是平等的。如果說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不行,你就有分別、有執著,不但你有分別、有執著,而且你毀謗三寶。我們問一問他那個法門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的,那你就謗佛;佛所說的法,依照那個方法修行確實可以達到,你毀謗他,你謗法;依照那個方法修行的人,你謗僧,你已經謗佛、謗法、謗僧,在戒律上毀謗三寶的罪過要墮地獄的。

  應該怎麼學法?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依據的理論、經典不相同,所修行的方法也不相同,當然都是修的覺正凈,都是求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沒話說的。你看那些修行人,一個個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才是正確的。我們遇到參禪的、學密的,我們讚歎他,我們沒有他那麼好的根性只好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所以我走遍全世界遇到很多其他宗派的,他們對我都很客氣,為什麼?我沒有毀謗他。我遇到參禪的,我讚歎他、稱讚他,我不如他,他是上根利智可以參禪,我是下根、下愚只有念佛求生凈土。遇到密宗的,他根利,他那個咒都念得那麼熟,我不會念,我只念最省事的「阿彌陀佛」,咒長了,我記不住,我稱讚他,他們也很高興。這個態度絕對正確,絕對不毀謗人,要尊重別人,自己要謙虛。我們對於那個法門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有信心對於自己修這一門決定成功,這樣就行了。

  一定是尊重別人,佛教才能興起來,否則佛教不必別人來糟蹋,自己就互相的自贊毀他,彼此攻擊,自己就亂了,自己把自己就毀滅掉,這個造的罪業太多太多,是毀謗三寶。所以佛法是,你興隆三寶,無量功德;你毀謗三寶,必墮地獄。他說自己修行怎麼樣好,放光動地,離地三尺,還是要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因為毀謗三寶,再怎樣好的修行敵不過這個業力。毀謗三寶是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影響太大了。所以真正學佛的同修要記住、要覺悟,決定不毀謗。做人,待人接物要謙虛、要恭敬、要尊重別人,自己心地清涼自在、法喜充滿,這就是享受,就是快樂。

  下面再介紹佛法的德用,就是我們真正把行為都修正過來,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是相通的,一個意思。你依照這個修行究竟得到什麼?究竟有什麼用處?這是我們要問的。假如我們很辛苦的來修學,但什麼也得不到,沒有用處,你想想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學了當然要有用處,學了當然有收穫,佛法才值得我們學,我們才樂意去學它。這個「德」就是覺,是大覺,事事物物都不迷,這個德就大了。樣樣清楚,樣樣不迷惑,你處事當然就不會有過失,你清楚,現前的你曉得,過去的也知道,未來的也清楚,你還會做錯事情嗎?不會了,你做事情還會有缺陷嗎?也不會了,必定是樣樣圓滿,你在這個社會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必定是第一,沒有第二。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學佛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把覺正凈帶到我們的生活,帶入我們的事業,使我們的生活、事業完全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佛法。

  如果佛法與我們的事業不相干,與我們的生活不相干,我們學它幹什麼?學了沒用。說學了來生用,來生太渺茫。你們想一想,現在這一生要開花,沒有開花想它結果,哪有這個道理?現在就得到一個非常美滿的生活,來生當然更圓滿,這是必定的。現前得不到幸福美滿,想求來生,我告訴諸位同學,我都不相信。所以最講現實的就是學佛的人,如果學佛的人忽略現實,那他不了解,他有誤會。最講現實的是學佛的人,你學了馬上就得利益,馬上就得好處,就開智慧。今天時間到了。

  學佛網

推薦閱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集)
第一集 千古唐詩
無量壽經菁華  (第一集)  1996/9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32-0001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一集)
跟張老師學詠春第一集

TAG:第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