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中的意境美
06-11
(2010-11-06 )標籤:雜談內容摘要:作為研究美的學科,美學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意境作為審美形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審美活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意境在審美過程中又有著獨特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意境美的描述,對意境審美特點的分析,以期更好的掌握意境在審美活動中的作用。關鍵詞:美學 意境 美感 審美 想像意境就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裡超越外在的形象,從而創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1那麼,什麼是美?什麼是美感?在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把美提高到形而上的水平,用它表示一種數學式的和諧關係。此後,柏拉圖更進一步把美視為個別事物正面性質的古老觀念,從形而上的哲學視野來看美,認為美是一切具體事物背後的原則,一種普遍共同的觀念,一個獨立而永恆的超驗對象。中世紀,神學更是沿著柏拉圖走向更為極端的境地,認為「上帝的作品都很美」。文藝復興以後,關於什麼是美的爭論更是趨於激烈,可是直到今天,仍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認為美的本質根源於「自然的人化」,強調「真」「善」「美」,認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中,要認識、掌握和運用自然的規律。自然界本身的規律可以叫做「真」,人類實踐主體的根本性質叫做「善」。當人們的主觀目的按照客觀規律去實踐得到預期的效果的時刻,主體「善」的目的性與客觀事物「真」的規律性就會融合起來。「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這種統一,就是美的本質和根源。「各美其美」「盡善盡美」,可見美是主觀的和相對的,因人而異,美與感性存在,與滿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關係,是一種強烈的感官存在,總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是主客觀在意識形態上的統一。如果說美是具有主客觀二重性,那麼美感則著重強調其主觀性。所謂的美觀就是有人的各種心理功能和諧運動而產生的愉快。2是內在自然的人化,包含著雙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觀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和美相比,美感有很大的個體主觀因素和人間情味在起作用。美感來源於對美的把握,來自於審美活動。而審美是主客觀對照,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面對的主觀目的的追求和客觀規律的呈現如何統一的問題。人們在設想和解決問題時,經常面臨極大的選擇量,如何選擇便有充分的主觀性,這也就是審美。審美不是被動的靜觀,而是一種主動的活動,是人的心理諸功能、因素自由活動的結果。主觀的審美能力是一種心裡的、理性的能力。那麼,意境作為基本的審美形態之一,在審美活動中有何特徵呢?意境就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關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裡超越外在的形象,從而創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也就是說意境是一種完全自覺自足的審美形態,它是個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它以對象形態為依據而又超越於對象形態,達到主體的心靈與對象形態的水乳交融。意境的審美特徵實質,就是意境最終劃清了審美中具象與超越,外觀與內省,反應與頓悟,自覺與非自覺,器與道,形而下與形而上的界限。3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的一種哲理性的領悟和感受。有限是審美對象,無限是與物無對的境界。而把無線和有限連接起來的是人的想像---在純粹的精神活動中所獲得的自由。想像大概是審美的關鍵,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使理解不致走上概念,使情感能夠構造出一個多樣化的幻想世界。在此過程中,感知作為審美的出發點,理解作為審美的認識性因素,其中介、載體和展現形態則是想像。感知在生理上,理解在邏輯程序中都是常數,正是想像才使它們成為變數。因此,在審美活動中,要充分把握審美對象的意境美,必須注意:一、有無相生,「無」之超越。意境的根本特點是超越性,從當下事物超越到玄遠境界,從「有」到「無」。在意境中,美是一種心靈體驗,審美者從當下的現實中超越出來進入一種自由境界。這也是一種「有」之發現,也即審美主體的內在發現。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時空轉換包含著虛實相生、動靜相生,而其根本實質是有無相生。「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得其環中就是得其道樞,達到道的境界。就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樂與天地同樂」的境界,是超越了「悅耳悅目」「悅心悅意」的「悅志悅神」,是伴隨著悅志悅神而有想像無窮的最高審美境地,是人生境界的極致。二、時空轉換,「空」之意味。意境中多種情景的交融,實際上就是達到了時間和空間的轉換。在思想意識里進行的審美活動,把此時、此地的情與景和彼時、彼地的情與景融合在同一個意境中。通過時空轉換,使人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束縛,得到審美的心靈自由,也即是黑格爾所說的「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空」與「物」相比就如「無」與「有」相較,「空」是一種「虛」的境界,是無我無物的自由和虛無,就像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任想像隨意馳騁。三、情景交融。,「有」之發現。情景交融來自於主客觀的統一,就是在審美過程中,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的二元對照。這是一種自覺的審美意識活動,既交與情,又融於景。人的內心是無比寬廣與豐富的世界,情景交融上升到意境就使原本不可名狀的情感獲得了外在形象。也就達到了「有」之發現的境界。這是一種超越,是對感性之物的發現。「有」之發現也就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高度。即「境生於象外」「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四、主客統一,「性」「心」相印。意境的基本內涵就已經說明,意境是作為審美活動的主體---人與審美對象在人的思想意識領域中的統一,情景交融是主客統一所達到的效果,而主客統一所達到的極致是「物我兩忘」。自然之「性」與主體之「心」在意識狀態上的統一。所謂自然之「性」即自然自由境界,是一種本真狀態,是自然地真實的清凈,是純粹的客體性。而主體之「心」是超越客體和自身的感知,是突破概念的理解。綜上,意境的根本特點是超越,從當下的審美之象超越至象外,超越是內在的超越,既不脫離「象」,又超乎「象」。意境的審美過程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更是一種實踐,是一種心理體驗,是緣於心的心理超越,超越從有限入無限,從與物有對到與物無對,從不自由到自由。而超越的歸宿是個體的精神自由,意境的無心與自然、自然而超越,正是通過不斷泯滅我與外界的種種限隔,以徹底融入無限之中,獲得自由的虛幻。參考文獻:1 朱立元 《美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46頁2 李澤厚 《美學四講》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版 110頁3 李昌舒 《意境的哲學基礎》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版 209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行走美學 | 最後的查騰
※上帝的視角下我們的星球
※漢字是把握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維度。
※行走美學 | 客從何處來
※盤點目前最先進的美學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