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法 第九----十二講

花鳥畫創作技法 第九講 草藤蔓畫法

第九講草本花及藤本、蔓本花畫法

草本花畫法

草本花與木本花根莖不同。其當年生者,多在春季播種,夏間發花,深秋結實後即枯萎;其二年或多年生者,根莖留地下過冬,來年春天再萌發新芽;其不耐寒的根莖,又需由人工收貯,翌年再種。

草本花卉從萌芽到枯葉,時間僅數月。比起木本花來,它枝幹矮小,花葉脆弱,根柢淺薄,不能凌寒耐霜。菊花、水仙雖能在秋冬開放,但必須有適當的地理環境或培植在花房暖室中。

在溫暖適當的地理環境下,—些多年生草本花卉能自然繁殖。如泰山之陽遍布山丹,武當山谷水仙叢生,嶺南諸山蘭蕙繁茂,都是得到了適宜的土地環境和適應的氣候條件。

草本花之所以為草本,就是因為它的枝幹是草質,不是木質,不堅實。含水分多,枝嫩葉薄,花冠輕盈,偃仰多姿。這是草本花的特徵,畫時要誇張這一特徵。正因為草本花枝幹纖細柔弱而又勁挺有韌力,所以臨風則扶疏有致,更顯露花枝的輕盈、婀娜、旖旎、招展之趣。表現時應在柔弱中又見新生、峭拔之氣,方為上乘。

每種草花的特點、性格都不相同。一枝、一葉、一花、一蕊,都各有風致。如菊花雖為草本,但它在秋冷時才發花,有傲霜之姿。畫菊花枝宜孤勁,以異於春花之和柔;葉宜肥潤,以異於殘卉之枯槁。

草本花卉種類繁多,不易掌握,學習時可採用分組歸類對比的辦法。如把山丹、百合、萱草、金針、水菖蒲、鳶尾(見右圖)、蝴蝶花、唐菖蒲等分為一類,它們的花形有些相似,都是中型花,兩輪,六瓣,三大三小。再仔細分,百合的花瓣圓中帶方,萱草的花瓣就比百合長,金針的花瓣就更細長,唐菖蒲花柔軟而有折皺。它們的葉子也有區別,萱花的葉子寬而軟,向四面紛披,金針的葉子就細長,鳶尾、唐菖蒲的葉子如劍,水菖蒲的葉子更細長,呈狹線形。每一組重點研究一兩種花,掌握了以後再逐漸擴展品種,這樣比較容易找出它們的異同處。又如蜀葵、秋葵、錦葵、鳳仙、罌粟、虞美人等,它們的葉子也各有特點,可進行類比對照。或葉薄多歧,或形如雞距,或皺縮如剪絹,或葉還有火焰紋,或成齒緣邊,大都構造繁複,區分細密。又如秋海棠、紅蓼花,在初生或深秋,嫩葉為紅黃色,筋脈如敷粉;玉簪花紫白分色,葉形大小不一,而菊花又千態萬狀,既有共同特徵而又各具形態。

些花木初看樣子差不多,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許多不同的地方。如牡丹和芍藥,一為草本,一為木本。牡丹花瓣密緻而短扁;芍藥花瓣多攢簇而尖長,牡丹葉子肥厚,生於嫩枝,芍藥葉子紋披,細長多歧;牡丹老乾杈丫,芍藥宿根在土,年年萌發新枝。牡丹和芍藥的花蕊,又因單瓣重瓣之分而形狀各有不同。只有掌握得具體細緻了,下筆才能符合造物,全其生意。

草本花卉在構圖布局上也與木本花木不同。在分枝、布葉、著花等方面,要注意疏密、掩映、高低和向背。花要掩葉,葉亦要掩花。葉須偃仰而不亂,枝須穿插而不雜,根須交加而不排比。不能只畫一面花,朵朵一樣。花朵忌散亂,忌重複,忌無主賓層次。畫時可先畫花後畫枝葉,也可在未畫花葉前先確定枝葉位置。等花葉畫完再畫干。先畫花後畫葉,則花掩枝葉;先畫葉後畫花,則花藏葉間;畫葉忌用筆無力,形如失水。枝葉應於柔弱中寓勁挺,婀娜中見峭拔。要不離形似,不拘形似,追求本質精神的表現,才能意趣橫生。不要在一枝一葉的抑揚反正中取巧,貴在觀照全圖取勢,要在色墨的渾融求氣勢,在用筆的縱橫頓挫中求形似。枝葉的穿插,花朵的俯仰,既應本之於造化生成,又須依賴筆墨去表現,才能見其姿態風神。至於帶霞、引風、垂雨、滴露,尤應於構圖中加意經營。

一幅好的寫意花卉,無論運用哪種表現方法都應注重墨骨,正如工筆花卉那樣,洗去鉛華,依然是一幅勁整有力的白描勾勒。雖屬點彩方法,亦應加意用墨,用筆用墨到家,然後賦彩。墨借色彩,就愈顯光華璀璨,色依墨光,就更能表現出花卉的質感。若純以色彩為重,一味寫其嬌艷,便容易畫俗,更難以表現其骨氣。所謂以筆墨為筋骨,以彩粉為肌膚,是寫意花鳥畫技法的關鍵。(附圖為郭味蕖作品,左圖為《曉妝》,右圖為《芙蓉花》局部)

藤本、蔓本花畫法:

藤本花經常入畫的有藤蘿(紫藤,白藤)、凌霄、葡萄、爬山虎、金銀花以及各種山藤、野藤。蔓本花經常入畫的有牽牛、蔦蘿、葫蘆、扁豆、絲瓜、黃瓜、南瓜、瓜蔞、爆竹花等。

藤本花和蔓本花都有長藤、長蔓,不同於木本花和草本花。其藤蔓或纏於喬木之上,或繞于山石之間;或依於柴籬、棚柱、屋頂、牆頭,各具姿態。畫垂藤,要有凌空垂下之勢,不能與背景粘著一起,也不能使其無所依據;在水邊畫藤,要呈倒掛探水狀;在枯樹、湖石上畫藤,要穿穴引蔓,牽延合理。藤蔓不可亂纏,要合乎物情,要於亂中取勢,繁複而有條理。花、葉、枝、蔓來龍去脈要交待清楚。

畫藤本花和蔓本花,—定要注意藤蔓在畫面上的位置,要有意地把藤蔓作為主體來安排。畫藤蔓又要注意它們各自的特徵,如葡萄藤的老乾蒼勁而新枝柔弱,藤蘿和凌霄不同,南瓜和絲瓜也不同,葫蘆蔓粗壯而蔦蘿蔓纖細,只有掌握了這些特徵,才能畫出它們各自的意態。要善於發現它們本身的美,並有意識地去誇張它們的美。百尺柔蔓,輕風搖曳,綠葉披拂,幽花煌煌,皆別有一番風韻。

畫藤本蔓本花,可先畫藤蔓後畫花葉,也可先畫花葉後畫藤蔓。可先藤後花,花後又畫藤,又可先花後藤,藤後又著花,這要根據不同的題材和作者的立意而定。李復堂畫藤蘿,先畫藤後畫花,穗長花稀,穿插於藤條中,很有風斂;吳昌碩經常只畫花朵葉片,然後以草書之法套畫枝幹。運用套畫枝幹的方法時要胸有成竹,一揮而就,才能顯得生動有力。

畫紫藤、葡萄等老乾時可用墨或赭墨,嫩弱枝幹可用赭綠及草綠,又可用苔點破墨法以增加濃淡變化。畫蔓本花的蔓,除用赭綠草綠外,又可用濃墨、淡墨來畫,墨上也可用套罩法賦以淡彩。

畫藤花可以點彩,也可以勾勒。可先點後勾,也可先勾後點。一般說來,畫葉和畫花的方法要有所區別。我經常點花時勾葉,勾花時點葉。勾葉時可先點色,趁未乾時勾勒葉邊和葉筋。

李復堂畫紫藤常用花青點花,也用石青點,或用花青合粉點,然後用渴筆再勒花形,則花穗疏落有致。趙之謙畫藤花多以紫粉一色點成,風格濃郁、渾厚、古樸。任伯年則誇張了藤花花柄和花托的美,花葉各自集中,整體感強。吳昌碩畫紫藤喜用洋紅和花青錯落點出,亦自成一體。齊白石畫葫蘆,晚年純以石黃平塗,配以墨套花青葉。他畫牽牛花,喜以洋紅或石青點花瓣,是在師法自然的同時又加以誇張變化,給人以凝練厚重、古樸可喜之感。趙之謙畫凌霄,以朱黃點花瓣,以朱 或洋紅絲瓣紋,雖一色卻層次分明。

總之,無論畫草本、木本、藤本、蔓本花木,都要從現實觀察入手,目驗心識,然後再結合前人規律,融合變通,並通過親手多次實踐,才能生髮新意,創造革新。

花鳥畫創作技法 第十講 蔬菜瓜果等 第十講蔬菜瓜果及谷豆、棉麻畫法

蔬菜瓜果畫法

蔬菜瓜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畫家們從很早以前就把蔬果選作畫材,歷代畫家以蔬菜瓜果為內容組成美麗的畫面,留下許多不同風趣的佳作。

蔬果從來都屬於花鳥畫科,花鳥畫家應該在表現花鳥題材的同時,認真對蔬果進行觀察研究,掌握其表現方法,推陳出新地去創作新的表現技法。

宋《宣和畫譜》中「蔬果敘論」里說:「然蔬果於寫生最為難工,論者以為郊外之蔬而易工於水濱之蔬,而水濱之蔬又易工於園畦之蔬也。蓋墜地之果而易工於折枝之果,而折枝之果又易工於林間之果也。」

以上的話說明,在花鳥畫中,蔬果是比較難畫的。說畫郊外的蔬菜容易,水濱的蔬菜次之,園畦的蔬菜最難。又說畫墜地果容易,折枝果次之,林間果最難。這是因為野蔬水蔬人們不常見,既使畫錯了,也不會被發覺,而園中蔬菜是人們常見的,熟悉它的形象、色澤特點,稍有失真,則觀者易於發覺。另外,墜地和折枝的果子,已是靜物,在構圖時可以隨心布置。而表現林間未墜、未摘之果時,則要求作者隨時掌握果實在枝上的欹、斜、抑、揚,掌握空間距離,注意主賓布列,照顧色光對比以及枝幹的穿插構圖等。又須注意時序變化的影響,要能畫出風雨晦明的動態風色,因此就比較難。

總之,蔬菜瓜果因比較難於表現,故往往容易被花鳥畫畫家忽略。

用寫意法畫蔬果,不同於畫花鳥,也不同於工筆寫生。主要是以簡練的筆法、熟練的技巧,恰當地控制水分,去較快地描繪出蔬果的形象色澤。要求形象概括生動,色彩明快洗鍊,達到活色生香的地步。

蔬菜包括山蔬、野蔬、水蔬、畦蔬,瓜果包括果實和根莖。蔬果的可食部分大半就是根莖葉和果實,畫家們所取材的也就在這些方面。

經常見於畫面的蔬菜瓜果有:白菜、芹菜、黃瓜、蘿蔔、茄子、南瓜、葫蘆、絲瓜、辣椒、胡蘿蔔、花生、百合、荸薺、茨菇、菱角、藕、蓮蓬、菌蕈、桃、杏、李、梨、栗、柿子、石榴、蘋果、佛手、香櫞、荔枝、柑橘、柚子、枇杷、橄欖、香蕉、椰子、甘蔗、西瓜、菠蘿、核桃、葡萄、櫻桃、山楂、番茄、甘藍以及玉米、竹筍、蔥、蒜、芥、姜、靈芝等。

由於蔬果各具特徵,各有自己的生長規律,這就要求作者要抓取典型,掌握典型形象,了解一般規律,從而進入創作。

要特別注意表現蔬果質體的鮮嫩,著意表現它的滿含水分,富有色、香、味、形的引人入勝的特質。無論用筆墨色彩如何簡練,總要向觀眾傳達其中的生活情趣,既具自然之妙而又生氣勃然,意識到是不久才從畦里或樹上採摘下來的,彷彿還凝結著露滴,散發著芳香。(附圖為郭味蕖作品《蔬薌圖》

明祝允明在題花果時說:「繪事不難於寫形而難於得意,得其意而點出之,則萬物之理挽於尺素間矣……物物有一種生意,造化之妙,勃如盪如……是意也在黃赤黑白之外。」

這主要是要求描繪出自然界花果的生意,這生意又不能單從形和色中去追求,要細心體會其本質精神,才能進一步表現出花果生機。

一般蔬果構圖多取折枝或平列形式,也就是靜物式的構圖。這就要求散點陳列法要符合透視法則,上下前後要分清層次,注意表現出物象的深度和空間距離感。

作者應學會利用各種視線來取景,應避免平視和直視,以求把蔬果依次推遠。寫意蔬果構圖更要注意畫面物體的聚散、高低、前後、輕重的關係,色彩的對比和調合也應十分注意。

根據前人經驗,蔬果的構圖應以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幾組物體組成,如以大型蔬菜配以零星果物,有意避免等量均齊布列,物體間做到縱橫交叉,注意疊壓和掩映。若蔬果構圖布列不當,蔬果便會懸空,或者兩種物體貼在一起,分不出前後層次。

總的說來,一幅好的蔬果圖,不僅要求形式正確,色彩對比鮮明,而且質感和立體感也要特別注意。若用筆柔弱,物體沒有重量,就不能立體在畫面上。寫意畫又不能皴擦出物體的外光,因此就要求作者以洗鍊的線條和純熟的手法表達物體的形質。

畫花卉蔬果除了單獨取材於蔬果外,還可配以其他物體以構成畫面。如畫蔬果可配以花卉、禽蟲,或配以文石;又可和筐、罐、瓶、盆、書硯、玩具等一塊組合,如古人所作《歲朝圖》、《清供圖》等。

蔬菜瓜果的取材和構圖,是至為廣泛和多樣的,可根據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需要自由組合。畫面要有主有賓,有變化有統一,既要有形有色,又要有筆有墨。

我國歷代花鳥畫畫家所作的優秀的蔬菜瓜果作品很多,有不少留傳了下來。五代徐熙善畫花果,有《園蔬葯苗圖》傳世。我們從宋人《果熟來禽圖》、《枇杷綉羽圖》以及墨筆花果長卷上可以看出宋人所作花果的精到。降至元季明世,錢舜舉有《秋瓜圖》,溫日觀、徐青藤善畫葡萄,一脈相承,被推為大家。沈石田、陳白陽更以花果能手著稱。清代石濤、八大山人也兼長畫瓜果。石濤的《午瑞圖》,便是以靜物形式處理構圖的典範。惲南田以沒骨花果獨步一時。黃癭瓢、羅兩峰也以寫意之筆畫蔬果。趙之謙有《甌中物產卷》,以濃麗之色表現蔬果鱗介,尤稱巨手。近代吳昌碩以篆籀之筆墨畫蔬果,行筆老勁。齊白石以鐵筆之法出簡筆蔬果,畫櫻桃、竹筍、荔枝等精到老練,融會前人,獨出機杼,堪稱當代高手。

畫蔬果首應熱愛蔬果,要以勞動人民的眼光和態度來對待蔬果。白石老人曾說:「沒種過白菜,對它不認識,是畫不好白菜的。」我想,要畫好蔬果,就應當好好體會他這句話,認真地觀察自然界中的蔬菜瓜果,認識它,熟悉它,並創造技法將它表現出來。

清代張熊的《課徒畫稿》中載有蔬果畫法,所述甚詳,可參閱。

谷豆棉麻畫法

谷豆棉麻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是人民衣食所依。《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豐年多黍多禾余」等句。這裡說的菽就是豆類,菽就是稻類。又有「麻麥幪幪」、「九月叔苴」和「女執懿筐,遵彼微行,愛求柔桑」的關於藝麻和採桑的詩句。唐宋以來,畫家們多將它們取為畫材,表現在繪畫中,創造出《嘉禾圖》、《瑞麥圖》、《純谷圖》等佳作。

花鳥畫創作中以農作物為表現內容歷來不少見,應深入現實,體驗觀察,認真研究谷豆棉麻的具體形象和表現方法。

入畫的菽類有大豆、豌豆、扁豆、蠶豆、豇豆、刀豆等,其中扁豆、豇豆、刀豆是常見的畫材。豆類可以單獨成幅,一般配以草蟲組成有趣畫面,或配以蔬果。稻麥蔬果又可與農具相配合,則更富有生活情趣。

扁豆一名沿籬豆,又叫蛾眉豆,我的家鄉把它稱作眉豆。它的長蔓牽籬薄間,有紅花、白花、紫花數種。花冠如飛蛾,有翅尾形。莢生花下,花落莢現,滿綴葉間,累累滿枝。初生莢如鐮刀新月,成熟後有的肥大如豬耳,有的蜷曲如龍虎爪。葉橢圓有尖,枝葉的生長規律,一杈三枝,一枝三葉,一葉居頂,二葉左右對生,葉腋生小枝,豆莢皆兩兩相對,生於小枝間。畫豆莢時,嘗見前人用濃紫之色一筆抹下,畫出豆莢,然後趁水分未乾時勾出莢形及豆實輪廓。或用勾勒法先勾後暈,亦可不勾輪廓,純用沒骨法漬出莢形,然後再巧妙地點以白粉,漬出豆實,則豆實隱隱於豆莢間,表現出渾化無跡、耐人尋味的效果。清代惲南田畫豆多用此法。葉可用花青和墨來畫,蔓有時純用汁綠,也可用墨畫。

刀豆就是豆角,又叫掛劍豆。豆角有的長達一尺到二尺,有綠色和紫色兩種。白石老人喜用顏色一筆抹出豆角,然後趁濕勾出豆角外界和豆實。亦可用勾廓填彩或沒骨法畫出,然後再巧妙地用淡色凸出豆實,再配以筆墨淋漓的大寫意墨葉,則別具風采。

豆棚瓜架,是農家習見景物,一枝豆花,一掛葫蘆,便可表現出極豐富的生活意趣。畫家每喜將扁豆或豆角繪於竹籬上,然後再配以蝴蝶、螳螂、蜜蜂、雞雛,表現出有聲有色的田園景象。因為豆花有紅、白、藍、紫數色,自能配置成美麗的畫面。

黍稷的種類很多,一般常見畫谷粟。古人畫谷粟時常配以鵪鶉。谷穗長及半尺以上,葉如葦,穗大粒粗芒長,入畫時用赭黃、黃綠渾點成粒,然後再批粒芒。

麥有大麥小麥,小麥棵矮穗短,大麥莖葉粗大,芒長。高粱枝幹高大,穗有紅白、疏密之分。稻穀種類亦多,亦有紅白、高矮、芒長芒短之分。近年玉蜀黍尤多佳種,其大者實長粒多,其表現方法亦不一,用寫生方法或寫意方法去畫,效果都很好。(附圖為郭味蕖作品《秋熟》局部)

桑、麻、棉作為表現題材出現在畫面上的時間很早。前人喜畫蠶桑。桑是亞喬木,枝葉繁密,葉薄圓有尖,具有光澤;椹實累累於枝葉間,有烏、白兩種。畫家多取椹實入畫,用青紫和墨出之。桑葉可與蠶或竹籃配置。

大麻不易表現。近人多畫蓖麻。蓖麻葉和籽實的形狀都很入畫,顏色也豐富,又是重要油料作物。古人也常畫芝麻,芝麻方莖圓葉,一枝滿生結角,其蒴果有稜角,呈赭褐色。

  還有劍麻、棕麻等經濟作物也常被畫家選為畫材。劍麻種類繁多,葉勁利如刀劍,夏時由中央挺出花穗,長至兩米,枝上滿綴花朵,白花下掛如串盅,一枝百餘朵,花瓣瑩潔如玉。予每喜寫為大幀,亦新畫材也。

棉花亦為重要農作物。棉花是草本的,葉作掌狀分裂,迎風招展多姿。棉桃粉白,微呈紅色,也有淡黃色的。結實後一株數百朵,迎風開綻,十分美觀。南方還有紅棉樹,又名木棉。樹高數丈,粗可合抱;春時發花,盛開時一樹如綴赤玉杯,紅如火染。花冠作五瓣,肥碩如玉蘭、荷花,花時多不見葉。近人陳樹人、徐悲鴻都喜畫之。此樹結實後可取木棉,亦經濟作物也。前人詩句中每見諸題詠,宋劉克莊有「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之句。楊萬里有「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之句。現代陳樹人嘗有題句云:「攬轡越王台上望,鷓鴣聲里木棉紅。」畫木棉花多以朱磦蘸硃砂或硃砂和洋紅點瓣,以赭墨點萼,黃色點蕊,以墨或赭墨畫枝幹。木棉枝高葉茂色麗,為花樹中珍品。

花鳥畫創作技法 第十一講 禽鳥畫法

第十一講禽鳥畫法

關於花鳥畫的表現方法,一般都認為是從五代時徐熙和黃筌這兩條不同的路線發展下來的。

黃筌是當時的宮廷畫家。據記載,黃筌善寫宮苑中的珍禽異獸,多畫鷹、鷂、鶻、鶴、雉、孔雀等。徐熙是在野派畫家,多狀水禽中的鳧、雁、鷗、鷺。在表現技法上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不同風格。

黃筌的畫風「尚富貴」。表現在「用細筆勾圈,輕色暈染」,「作翎毛以疏渲細染為工」,「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分布眾彩,映帶而成」,「以色暈染而成」。至今在故宮博物院繪畫館中還可以看到黃筌《寫生珍禽圖》的原作,所畫禽鳥昆蟲,栩栩如生。素材來自寫生,賦彩極為艷麗,形象生動逼真。他這樣的表現方法,在當時的畫院內外一直廣為傳承,並深深影響著宋元明清的花鳥畫風。徐熙的畫風「尚野逸」。表現在「獨落墨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後敷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態」,「落墨為格,雜彩附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落筆之際,未嘗以敷色暈淡細碎為功」,「寫竹以濃墨粗筆,略加青綠」。

《宣和畫譜》上也說:「徐熙講究神意,黃筌講求形似。」從上面的引證即可推想出徐熙的「落墨花」畫法,是在作畫之始先以墨為骨,然後略施丹粉,既能畫出花鳥的骨氣風神。從他寫竹的方法看,是採用兼工帶寫的方法,濃墨粗筆,這在黃氏的表現方法中是不多見的。

黃筌以細線勾圈花鳥輪廓、輕暈淡彩的方法是當時畫壇的典範。這種畫風,在北宋畫院中起到引導作用。以後崔白、趙昌、李安忠、李瑛以至趙佶都繼承了他的餘緒。

北宋以後,在花鳥畫技法中工寫並用。畫家每多工寫兼能,表現出多樣的風格。趙佶的《五色鸚鵡圖》、《芙蓉錦雞圖》、《鸜鵒圖》、《柳鴨蘆雁圖》就採用了多種表現方法,或用工筆,或用水墨,形成不同風格。元代王淵也有細寫和粗筆兩種風格,他的傳世之作《錦雞聚禽圖》、《芍藥粉雞圖》,便表現出追蹤黃氏之法和南宋院體水墨畫之遺迹。錢舜舉的繪畫也有工寫二體。趙孟頫曾說他主要是近似南宋水墨寫意一派。明代的呂紀也有兩種畫風,一是細筆勾染,一是粗毫點垛,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範。(附圖為郭味蕖作品《古木雙鳩》局部)

以寫意法畫花鳥,可追溯到北宋的文同、蘇軾、揚無咎、釋仲仁的水墨寫意法。如今在故宮博物院里陳列著的南宋末年畫家釋法常的《寫生雜畫卷》,表現花果禽鳥純用濃淡墨渲染。同時還有宋人的《百花圖卷》,以寫意筆法用濃淡墨疏渲花鳥,或兼工帶寫,開元明以來墨筆花鳥畫的先河,對明代林良、呂紀以及後來的水墨花鳥畫有很大影響。

馬遠的《梅石溪鳧圖》,趙孟 的《古柯竹石圖》,還有李亨的寫意花鳥,皆能以勁挺的筆鋒寫花鳥,淡渲疏掃,自成一格,從而加速了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戴進以粗筆勾線,彩筆暈染,也是南宋院體的發展。降至明中葉,沈周、文壁、陳淳、陸治,仍以宋人花果一派延續得來。徐渭畫風奔放,所作寫意花鳥,隨心揮灑,水墨淋漓,不受傳統約束,自成潑墨一體。周之冕又繼沈周之缽,遠宗宋元各家,創「勾花點葉派」。

從歷史的演變來看,寫意花卉翎毛自宋以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表現出與工筆花鳥不同的風貌。復經過歷代畫家們智慧的創造,寫意花卉翎毛便更加成熟和風格多樣了。

總之,寫意花卉翎毛應力求形神兼備,以筆墨寫精神。在表現上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以點染為主,以勾疏為輔;以少勝多,以簡勝繁;以剛勁的筆鋒、活潑的暈染代替細線勾描,以點垛法的套筆套墨代替濃淡層層的烘托。

在寫意花鳥畫中禽鳥的表現方法約略可分為:

渴勾:以渴筆率勾,與工筆細線鐵筆重廓不同。用筆須頓挫有力,出線蒼老澀拙,勾成後塗染淡彩或白粉。這種勾勒填粉法,多用以畫遍身素白或顏色淺淡的鳥,如白鸚鵡、白孔雀、白鷹、白雞以及鵝、鷺等。

點染:以墨或墨彩混點而成,亦可以重彩與墨相同。畫燕子、麻雀、翠鳥、鷹、雁、鸜鵒、鴛鴦等重色的鳥多用之。近人任頤、齊璜喜用此法。

點垛:先點淡墨,後套深墨,層層點染。畫時以淡墨先點頭、背、胸、腹等部,再以深墨點大翅、背花及尾部,最後以花青、淡赭罩染,又稱套墨、套色法。有時除嘴、眼用淡墨粗勾外,率以濃淡墨套點。寥寥數筆,意態自得。明代林良寫水墨花鳥純用點垛法,可參看故宮博物院藏林良的《寫生翎毛卷》。

疏渲:以墨筆疏鳥的頭、肩、尾、腹等部,再以淡彩暈染,如華秋岳表現翎毛多用此法。

歷代畫翎毛的畫家,掌握了多種禽鳥的表現特點,創造了不少表現方法。要畫好禽鳥,借鑒古人是必要的,但不能滿足於從鳥譜上輾轉抄襲。要到生活中去,熟悉禽鳥的生長、生活規律,研究它們的形態、結構、習性,觀察它們的飛鳴食宿習慣,再經過筆法的錘鍊,方能得其生趣。用寫意法畫禽鳥要形神兼備,尤要注意表現其本質精神,若做到既揮灑自如,又不失真形,才能富有藝術感染力。

前人把翎毛分為山禽(野禽)、水禽、家禽幾類,又可分為猛禽、涉禽、攀禽、地禽、鳴禽等等。由於生活方式及習性的不同,它們的形體也不同。即使是同一類的,形象、毛色也不盡相同,雌雄也不同。它們的色澤還會隨著氣候及環境而變化。羽毛的厚薄、色素的反射,也都有顯著區別。(附圖為郭味蕖作品,圖一為《八哥》,圖二為《秋禽金英》局部)

畫鳥本沒有固定的用筆次序,前人曾總結出一些表現規律和用筆方法,可資借鑒。大抵都說先畫鳥嘴,又說年不離卵形,主張先畫卵形的背,然後再適當安排頭、足、翅、尾。一般說來,先畫鳥嘴的方法,比較容易處理些。但在畫大寫意時,如先畫鳥嘴,容易把鳥畫得呆笨,可先點背,然後依據背形,斟酌安排頭尾,以加強生動效果。但無論從何處起手,都要畫出鳥的特點、動勢、生態,強調關節的靈動和神情的變化。

畫好鳥的嘴、眼、腳、爪是十分重要的。一般鳥嘴分三線,中線就是嘴縫,線最長,下唇線比中線短,上嘴蓋線最短。上嘴蓋壓下嘴,嘴縫不可畫得太直。種類的不同,嘴的區別亦極大:鷹嘴彎而銳,銳利有勾,適於肉食;鸚鵡嘴寬如鉗,寬勾可破果殼,蠟嘴嘴更短,以食各種籽實;涉禽嘴長,鶴、鷺等習慣於用嘴在水中搜食魚蝦;食穀類、草籽的鳥,嘴短而尖吃活食的鳥,嘴細尖而略有彎;鳴禽嘴多短小,叫時嘴張得大,哨時嘴張得小。  

鳥眼需畫在嘴縫與上唇之間,但各種鳥眼的位置又不盡相同。猛禽眼睛離嘴比較近,眼睛凹,眉骨高,視線集中,表現出兇猛的神情。鵝、鴨眼睛的位置比較高,在嘴縫以上,離嘴也較遠,鴨子就給人一種遲緩呆笨的感覺。鴿子的眼睛完全平於中縫,顯得性隋溫順。畫眼可僅點一如椒墨點,也可先畫眼圈或重圈,然後點睛。為了表現鳥的神態,八大山人等喜將眸子點在眼圈的偏上、偏下或偏後處,有意地做變形誇張。

鳥爪的區別也很大,猛禽爪鋒利,四趾成勾爪。游禽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水。涉禽腿長,趾具豐蹼,適於涉水覓食。鴿子、鷓鴣、鵪鶉等爪多平直。鸚鵡、貓頭鷹等的爪,兩趾在前,兩趾在後,善於攀樹。雄雞的趾退化為距,鶴的距已退化,著生部位較高。鴕鳥腳壯善走,僅有兩趾。

畫好禽鳥的翅尾也十分關鍵。禽鳥的翅尾,多具有明顯的特徵。山禽尾長,水禽尾短,善飛的鳥身瘦翅大尾短。家禽翅膀多退化,身體變肥重。鳥飛時縮頸、蜷爪。起飛和降落時多喜逆風。起飛時身下蹲翹尾,降落時尾合攏下收。鶴、雁等飛時伸頸,鷺鷥飛時嗉子彎曲。宿鳥藏頭、蜷足、合眼,浴鳥毛伸開,雛鳥頭大、嘴大、翅尾小,嘴角有黃肉。

畫鳥更要注意鳥的神情動態和生活習慣。有的鳥好靜,有的鳥好動,鷺鷥常在水中長時間靜止不動,鴿體靜而頭動,有的小鳥則無一刻靜止。鵝肥臀短腿,立時昂首,行時俯首。鴨兩翼有翠羽,步行蹣跚,頭尾多變化。喜鵲、鸛鵒翅間夾生白羽。山雞彩毛在首,錦雞彩毛在腹,尾羽多斑斕。有的鳥常集水邊,有的鳥喜聚林中,而有的鳥則絕不棲木。鴛鴦不獨宿,鶺鴒常雙飛,鶯喜柳,雁卧蘆,都有自己的習性和規律。

在花鳥畫構圖中,禽鳥往往占著重要地位,有的就是主體,在構圖時,要將花和鳥做統一安排。清迮朗在《繪事雕蟲》一書中說「花間集鳥,必在空柯」,這雖然不能成為定論,但也說明必須適當地處理鳥在花樹上的位置。若位置不當,儘管形體正確,筆墨生動,也往往不成功。五代宋元時花鳥畫構圖,每喜把多種禽鳥集於花樹間,一個畫面上往往描繪幾種鳥、幾對鳥、幾十隻鳥,富有裝飾性的效果。元明以來,這種構圖已漸不多見。明初寫意畫家林、呂諸家,尚有多鳥,至清季以後,便縮減為一枝一鳥,這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愛好是有關係的。

至於翎毛在花鳥畫中的部位,前人也研究出一些規律,所謂忌散點、困擠、孤零、勻稱。忌散點就是不要把禽鳥安排得太零散:忌困擠就是要給禽鳥留出一定的活動空間,不要與花葉擠在一起透不過氣來,忌孤零就是不要把禽鳥處理在畫面一隅,以至和花葉不發生聯繫,致失掩映之趣:忌勻稱,即不能使鳥和花葉位置相稱,無聚散輕重。總之,畫花鳥的布局,須從生活體驗中來,尤需注意花樹環境與禽鳥生活的關係及季節的變換。畫花鳥可先畫鳥後補景,亦可先畫花樹然後畫鳥。總之,要有成竹在胸,臨時變換,隨筆添湊,則往往敗事。

清高松《翎毛譜》上有「畫鳥次序法」,王粟《芥子園畫譜》上有「畫翎毛訣」、「畫鳥全訣」、「畫宿鳥訣」、「畫鳥須分二種嘴尾長短訣」,鄭績《夢幻居畫鳥簡明》上有「翎毛總論」、「論山禽」、「論水禽」。這些畫論畫訣,固不能依為定例,但可以汲取經驗,借鑒前賢,幫助自己認識提高,啟發新意。

花鳥畫創作技法 第十二講 昆蟲 第十二講昆蟲畫法

在自然界中,除了花鳥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昆蟲,也成為花鳥畫畫家作為創作的重要素材。在花鳥畫幅的叢花密葉中,點綴上幾隻蝴蝶,幾個飛蟲,便能增加生動的意趣。對於組織畫面、補充空白,也是極為有益的。

世界上昆蟲種類眾多,分布也極為廣泛,地上、空中、水中都有。有的能跳躍,有的善飛翔,有的只是緩慢地爬行,有的則在水中浮游。在花鳥畫中經常表現的昆蟲約略有下列各種:蜻蜓、蚱蜢、蝗、蝻、蟈蟈、豆娘、螳螂、蟋蟀、螽斯、蜘蛛、蜂、蝶、蛾、螢火蟲、蟬、椿象、瓢蟲、天牛、蝸牛、螞蟻、蛙、蝌蚪等。適當地將這些昆蟲組織入畫面,會給花卉畫增添無限生趣。如畫宿雨新晴,蜘蛛結網於花蔭樹間,頗有畫意;如畫時值春深,加意添絲,以網落花;或畫清秋露曉,山園小徑間,野花優姿,草蟲迎隨,小躍低飛;或畫蟋蟀在石畔低吟,蝴蝶在花上翩翻,林中知了聲聲,水上蜻蜓款款,大自然充滿無限生機。

畫家要把昆蟲取為畫材,一定要對所畫昆蟲進行縝密詳盡的觀察研究,掌握它們的自然形象,研究它們的生活情形。要注意它們各種微妙的動作,才能畫得生動傳神。

昆蟲是人們常見的生物。人們喜愛有些蟲能鳴善斗,如蟋蟀、蟈蟈之類,就捕來長時間的籠養。因此,人們對於它們的習性和形體特徵都能把握。關鍵的是為了表現得逼真,畫家就必須做更為深入的筆墨研究。

昔梅聖俞在《觀居寧畫草蟲》詩中說:「今看畫羽蟲,形意兩俱足。行者勢若去,飛者翻如逐。拒者如舉臂,鳴者如動腹。躍者 其股,顧者注其目。」這就要求作者先理解草蟲的飛、鳴、食、宿、跳、躍的各種動態規律,才能下筆畢肖,有形有神。要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寫生,從不斷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創作出表現技法。

歷代花鳥畫畫家曾創造出多種昆蟲表現方法,畫面上表達了不同的風趣,都是深入體驗生活的結果。只要我們認真體察,掌握昆蟲的特徵,並有意誇張這些特徵,再通過反覆創作實踐,自然能豐富花鳥畫的意境。

花鳥畫上一般常點綴粉蝶、鳳蝶、蛺蝶等。粉蝶一般身體較小,有白、黃、花數種。常見的菜粉蝶頭胸部灰黑色,翅灰白略帶青色,有黑斑。有時成雙,有時數只聚集。鳳蝶翅較大,密生各色鱗片,形成各種艷麗斑紋,色彩極為豐富,還有青、綠等各色閃光鱗片,翅有尾突。蛺蝶也很入畫,經典之作有趙昌的《寫生蛺蝶圖》。

蛾有蠶蛾、柞蠶蛾、菜蛾、野蛾、撲燈蛾等,也經常被取入畫材。蛾之觸鬚,彎彎如新月,所謂「蛾眉」;一般在夜間飛行,體軀多比蝶粗大;靜止時翅成屋脊狀,正面多灰褐色、淡黃色、白色等,深色的較少;與蝶相反,花斑多在底翅。

畫蝶、蛾時,可用勾勒法或點彩法,可填彩亦可暈染。有時先填粉地,然後點染深色斑點或絲翅紋。亦可純用濃淡墨點染而成,也有燒木灰或磨松煙墨皴染蝶翅者,是為了表現出其毛絨絨的質感。畫蛾時用筆要輕巧靈動,翅要注意脈絡,花斑要對稱,不可過於死板或成圖案狀。

清人鄭績寫有「畫蝶法」,可資參考:「畫蝶之法,有用淡墨勾出四翅,著色分染,俟干透後,用油煙干筆擦描斑紋,鬆浮如粉,身腹皆然。再用焦濃墨勾翅骨,此為工筆寫法也。有用粉筆隨意寫成形勢,趁濕加粉,或加別色,再用墨點綴成紋,與原色渾化。又有純用水墨分濃淡寫出斑點翅紋者,此為寫意。各有生機,均可為法。」

現分別介紹畫法如下:

蝴蝶與蛾

蝶種類繁多,形體大小亦不一。蝶體分頭、胸、腹三部,翅及體表密被各色鱗片和叢毛,形成各種花斑。頭部有須一對,複眼一對,口器轉化成喙,不吸花粉時作螺旋狀捲曲。胸部有足三對,翅兩對。翅有脈紋,兩大翅在前,兩小翅在後,大翅壓小翅。

蝴蝶色彩斑斕,身體輕盈,飛時在花叢中穿來穿去,翩翻有致。(附圖為郭味蕖作品,右上圖為《蝶》局部,右下圖為《蛾》局部)

蜻蜓生於水際。種類很多,形體及色彩亦多樣。頭上複眼甚大,四翅六足,後翅壓前翅;翅透明有脈絡網紋,翅角有翅痣。腹部細長,有環狀節。畫時可用渴勾、勾填、點染各法。下筆先點翅,次及頭、胸、腹,後補足。色彩可用花青、赭黃、洋紅、朱 、石青、淡墨等。有一種形體小的蜻蜓,色黑,翅細長,腹細,棲息水草間,落下時兩翅併攏,六足聚於胸前。

螳螂頭呈三角形,複眼大,有兩觸鬚;頸長有棱,轉動極為靈活。胸部有翅兩對,一對狹長而硬,一對寬而透明。足三對,生有粗大呈鐮刀狀的前足一對,稱為刀臂,前節生有鋸形刺。其腿節和脛節生有勾狀刺,牙鋒利,與刀臂俱為覓食禦敵的武器。顏色有嫩綠色、黃褐色和暗褐色諸種。雄者腹細,雌者腹扁而大。畫時可用勾勒法,暈淡彩,再以赭黃重勾,也可直接用色彩點畫。螳螂造型要挺勁有力,頭、頸、腹要有一定角度,頗有威姿。在畫面布置時要注意取勢,要有呼應和顧盼。

蟬俗稱「知了」,體長者名蟬,小者名蜩。蟬全身黑色,寬大而有光澤。有六足,前兩足長大如刀,可支持頭部。翅兩對,寬大透明,有脈紋,能飛。雄者能鳴,前胸有鳴鏡一對。畫時先蘸墨畫頭及胸部,再畫翅,後畫腹。要注意表現出在兩翼掩映下的胸和腹的效果。再用濃墨畫眼和足,也可用淡赭、草綠淡染,亦可應用白描及勾勒法,再賦淡彩。

蜂有黃蜂、蜜蜂、牛蜂數種。其中蜜蜂較小,黃蜂翅長腰細,牛蜂最大。蜂皆四翅六足,胸腹部都有環節斑紋,頭有觸鬚一對。黃蜂前翅長,後翅短小,飛時全身關節甚靈便,後腿稍大而長,與細腰相掩映極為生動,畫時可勾可點。蜜蜂、牛蜂身肥翅大。背可蘸濃淡墨點,或用赭黃點表現。飛行時,可用淡墨暈成翅輪,不著墨痕,如聞嗡嗡之聲。黃蜂翅狹長,可用淡墨疏暈,頭背再用赭黃罩點,須及長足可用赭墨。畫時須注意虛靈,頭須要見勁健之筆。黃蜂房可用渴墨或赭墨皴勾而成。

天牛(見圖二)

  天牛也是畫家常畫的昆蟲,它的分類亦很多。其胸有稜角,身成橢圓形,黑翅上有白斑紋,六足,有一對長觸角,多節勁挺而有力。畫翅時可用墨空出白斑,亦可用墨畫後再用粉點出斑紋,最後全身可用淡花青套染。

蚱蜢(見圖三)

蚱蜢胸方腹細,蝗蝻頭大身短,皆六足四翅,能跳躍和善飛翔。其形體與絡緯、和蟈蟈有相似之處。蚱蜢的眼長而扁,位於頭的上部,觸角扁短,後腿長大有刺齒,飛時可見小翅,淡紫色。畫時可用渴勾及點染法,亦可白描後暈以淡彩。

蟈蟈雌者有長針尾,蟋蟀有二尾,雌者有三尾。蟈蟈全身色彩能隨季節由綠變黃褐。蟋蟀可用赭墨點畫。又有「油葫蘆』者,身大色黑,能鳴善跳,雌者亦有針尾。蝸牛多生牆陰石隙中,雨後常爬於蕉葉花叢,其殼紋有一定轉向,行進時有肉足及觸角露出殼外,遇敵即縮進殼內,畫時可以渴勾後加淡彩。

昆蟲的飛、鳴、食、宿、跳躍,也都有它的規律性。如翅膀向上飛時,身體向下落;翅脈向下飛時,身體向上升。起飛時,足部下蹲;起飛後,足部收縮靠攏胸部;落地時,足部前伸;靜止時,六足平放;行動時,前後足交叉。

畫寫意草蟲,一般是勾點並用。只要對昆蟲形體認識得清楚,用勾用點,都可以表現得非常生動。一般說來,把大小四翅、長短六足安排得適當,就能取勢活潑。畫家在掌握了各種草蟲的特徵之後,又須加以提煉,做概括性的表現。如蝴蝶種類繁多,色彩也複雜,畫時要根據雙翅花紋的對稱規律,去突現它的特徵,色彩要整、要鮮明。蟬翼勻薄透明,要畫出這種質感。有的昆蟲翅上有網狀脈絡,有的胸腹部有絨毛,都須予以細緻的表現。

寫意草蟲,在畫時下筆要準確,要細心,又要有信心。一經點染後,便不容易塗改。有時重用墨骨,有時也可點色淺勾,以見意境。在花鳥畫中,有時也可以以草蟲為主體,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草蟲只起輔助作用。

白石老人一生善於描繪草蟲,通過多年的經驗,創造出來了許多表現方法,有粗的、細的、工筆的、寫意的,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他常以濃墨點蝶,後翅少一尾,愈見秋深蝶老的真趣。他所畫的展翅飛翔的牛蜂,使我們如耳聞嗡嗡聲。我們要學習白石老人這種善於觀察自然的寫實精神,也要學習他的主觀創造精神。

歷代知名的草蟲畫家很多,五代的滕昌佑,常以彩筆畫折枝花果,以墨筆畫蟬蝶。北宋徐崇嗣、邱慶余也以彩畫花卉,以墨寫草蟲。其後有趙昌、郭守昌、錢舜舉、李亨等,畫草蟲都能形神兼備,飛躍如生。古人所說的「微細得其形,神是筆下得」,也是告訴我們,必須先通過深入自然去體驗生活,才能獲得好的表現效果。


推薦閱讀:

史晶歆:身體創作談 
(轉)別做喜劇電影創作上的「懶漢」
24堂寫作課(2)| 如何將你靈感的木塊搭出故事的骨架?
陳忠實- 《白鹿原》的創作
超燃 | 這支抵制薩德的說唱在海外火了,創作者全是90後少年

TAG: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