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三)一種完備的宇宙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在《道德經》一書中,道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含義。道的含義總的來說可以歸為三重。
常道。道生無,無生有,有生萬物。萬物即宇宙,自然。常道,為第一因,永恆不變。
天道。指天地萬物的規律。例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為此意。很多人把道,理解為自然規律,宇宙法則,他們所理解的道,實際上指的是天道。單純強調道的宇宙法則自然規律的一面,則會丟失其他的兩層含義。
德道。指人與道的關係。書中講人「事道」「有道」「得道」「無道」「不道」等,皆為此意。
此外,道在全書中,也有言說,描述的含義。因為無法和道的三重內涵相併論,這裡不予單列。
道可道,第一個道字,指的是常道。第二個道字,指的是名詞動用,有執而用之之意。也可以理解為,是言說和描述。
非常道,不是常道。可以把握的道,不是常道,可以言說的,描述的道,不是常道。
這裡講了常道的幾個特徵:不可言說,不可描述,不可執用。道,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特徵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經》一書中,名有三重含義。
無名。只表現為純粹的信息。沒有形狀與物象,所以無法描摹。無名,是永恆的信息池,它不可見,分化出萬物而自己卻無絲毫損耗。永恆之名,所以為常名。
有名。信息化為能量,能量化為有質量有形狀的物質。有質有像,開始可以描述。
命名。因為信息編碼不同,事物的表達也各異。差異,是彼此區隔的唯一身份認證。
無名有三個特徵:無質無像,不可描摹,不可命名。名,如果可以命名的,可以有質像可以描摹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恆的無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天地指的是宏觀的宇宙。萬物泛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宇宙是怎麼來的呢,古今中外,不外乎以下幾種解釋。
人類宇宙觀1.0版:圖騰宇宙觀。是認為宇宙是某種非人性的東西,一塊石頭,一座山,一棵樹,等等,是它們的神力創造的。這是原始人的圖騰宇宙觀。這個版本太低級,它即將被人類的腦容量倒逼著要升級。
人類宇宙觀2.0版:獸性宇宙觀。認為宇宙是一隻鳥,一隻烏龜,一隻什麼野獸,創造出來的。這是個各種奇珍異獸爭奇鬥豔跳大神的時期,宗教的雛形出現。再次,這種低級的宇宙觀因為無法解釋世界,被人類的腦容量倒逼著升級。
人類宇宙觀2.5版:人獸結合部宇宙觀。人首獸身的創世神出現了。各個文明的神話體系,臻於成熟。現代宗教的雛形出現了。此版本,繼續被倒逼著升級。
人類宇宙觀3.0版:人性宇宙觀。人格化的創世神,被發明了出來。人類從把自身想像成神奇的禽獸,到把自己想像長無所不能的擬人化的人格神,這是一次在想像力上的巨大的進步和飛躍。這個版本,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至今用戶還遍及全球。雖然版本很陳舊,但是很多不願意讓自己的腦容量與時俱進的用戶,仍然對這個版本熱愛的如痴如醉。
人類宇宙觀3.5版:沒有創世神的宗教。有了創世神是件很麻煩的事。你說你的神好,他說他的神好,到底誰的好呢,打一架,誰打贏了誰的神好。這種事,跟小孩子攀比玩具也沒什麼區別,只是一種過家家遊戲。有的人打打殺殺的怕了,有的人厭倦了,有的人對這種兒童式的遊戲嗤之以鼻但是又需要一種精神寄託,還有一種手裡沒玩具的窮孩子則直接宣布所有的玩具都是壞東西,乾脆徹底否定宇宙有第一因,一些古代印度窮苦的低種姓土著人就是這麼乾的。這個版本很混亂,有不可知論者,有文化宗教徒,有宗教和解者,有泛神論者,有自然神論者。腦容量比宇宙觀版本升級的快,卻又不知道去哪裡下載新版本,這類人的困境。
人類宇宙觀4.0版:科學宇宙觀。此版本一出,第一次把靠拍腦門信口開河來解釋世界,轉變成有理有據的解釋世界:口說無憑,眼見為實。之前的蒙昧主義宇宙觀版本,被拋進了了人類文明史的垃圾桶。問題徹底解決了嗎?沒有。這個版本,也存在問題:一、如何理解並找到第一因?二、科學理論體系的自洽性與完備性,不可同時兼具。粒子可以無限分割下去嗎?如果存在基本粒子,最基本的粒子的內部結構是什麼?宇宙是大爆炸而來,那麼宇宙大爆炸奇點的能量從何而來?可見奇點當然不是第一因。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能夠合理的解釋世界,為什麼它們兩者確實互相矛盾的?等等等等。可見,科學這個版本,還不算是最終完成版。那麼,到底存在不存在一個完美的版本,再也不需要升級的終極版呢?還是註定,人類的宇宙觀只能永久的不斷升級下去,每過一段時間就發現之前 的版本渾身漏洞呢?
好了,現在回到道德經。我們看看道德經給出的宇宙觀,是一種什麼樣的版本。
道,一種完備的宇宙觀:道為第一因,道生出無,一種混元之氣,純粹的能量,無質無像,所以無名。無生出有,有質有像,始可有名,有生出萬物,萬物並作,參差各態,各命其名。
更詳細具體的描述,再後面的章節中,會進行論述。這裡先不做更深入的展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無,無名,不可描摹,故生無欲;有,有名,有物又像,故生有欲。
無欲,並非是說,把慾望排遣走了,就生出來了無欲。而是,人在領會到無的時候,才會生出來無欲。
慾望是怎麼來的呢,有名,萬物映射而來。
無欲,領會到無,則體驗無的玄妙,宇宙開始前的那種狀態。
有欲,領會到有,理解有生萬物,審視和把握萬物的名實與差異,並能瞭然於胸。
無生天地,有生萬物。天地萬物既生,人何為呢?
同樣,對宏觀的宇宙,以觀其妙。對萬物,則觀其繳。
老子對待萬物,並不主張人和自然萬物對立,更不主張人在萬物面前刻意的追求矇昧無知。
無欲有欲之分,體現出老子對待慾望的思想。以無觀無,以有觀有,才是恰當的做法。
從形而上的無和有抽離出來,下降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慾望呢?總的原則依然是以無觀無,以有觀有。既不視慾望為洪水猛獸,有欲可以審查萬物;也不主張視自身為慾望吞沒,無無欲,則失其妙。
花園裡盛開了很多花朵。若問老子,那些花,我該看呢,還是不該看呢。老子會這樣回答說,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又接著問,看多了我會慾望叢生怎麼辦?老子會說,那就別看了,回歸自身。回歸了自身時間久了又覺得寂寞,又想去看那些花了怎麼辦。老子會說,想看就去看吧,我剛才也看了,那些花開的真美。
有人說,看花時,花就存在,不看花時,花就寂滅。是這樣嗎?
老子會說,不是這樣,以有觀有,花在,以無觀有,則失其所觀矣。失其所觀,則失其妙,亦失其繳,兩者皆失,盡喪其道。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即指無和有。他們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只是表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後面的章節裡面,還會提到,有無相生,可見,他們本為同一物,只是形式表達形式不同,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玄,本義指幽遠。因為太幽遠了,看上去像黑色的一樣。無和有,這兩者,都幽遠的深不可見,故同謂之玄。
他們到底有多麼的幽深呢,比任何所能想像出來的幽深更加的幽深。只有在最幽深的地方,才能體會到道的無窮玄妙。
**學宮的前幾篇文章發布之後,有朋友問,喜歡學宮的文章,想打賞卻找不到打賞按鈕。因為至道學宮這個公眾號剛開始運營,所以還沒有被微信官方邀請開通打賞功能。應讀者要求,現在放一個微信打賞二維碼吧。在此,對大家的對學宮的支持與厚愛,深表感謝!
掃描上方二維碼讚賞學宮
推薦閱讀:
※民辦學校校長在自己學校內舉行閱兵式是否符合法律道德?為什麼會受到網民批評?
※真的是「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嗎?
※想把養半年多的兔子給父母吃了 這是沒有良知 道德淪喪的體現嗎?
※3-道德真經新注卷之二
※為何很多人覺得,一方通行殺死御坂妹妹是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