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謂禪宗見解?

何謂禪宗見解?

何謂禪宗見解?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性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共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這裡明確地提出了參禪的見解。 有了上述見解後,如何修行,即「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 然後講參禪的先決條件,即「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要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 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 如何圓滿這個先決條件,因人而有異。即「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洛索。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痴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其中「以理除事」意即除少數上根人外,大多數人要先在道理上明白「本性本來清凈」,才能「除事」,即才能放下分別執著,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間接指出了聞思經論抉擇見解的重要性。 直述參禪見解的話語還有很多,如「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凈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卧,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凈法身佛。」又如「『妄起即覺,覺妄即離。』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從何處起。妄想無性,當體立空,即復我本無的心性。自性清凈法身佛,即此現前。究實言之。真妄一體,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煩惱,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別,不必欣厭,不必取捨。此心清凈,本來是佛,不需一法。」具體指導修行的話語,如「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澈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功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一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予葯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採用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蔘公案,或是看話頭。……目的在於以一念抵制萬念。……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看話頭就是觀心,就是觀照自心清凈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又如「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無生的清凈自心。」 有人認為,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故不需聞思。六祖大師在《壇經》的《囑累品第十》中指出了這種偏執的過患:「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虛雲和尚在《參禪要旨》中云:

「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凈。」即對大多數的人,需聞思經論,以聞思的理,去除分別執著之事,以聞思確信自性本來清凈,修行才會順利。另外,禪宗印證開悟的經典常用《楞伽經》和《金剛經》,若不聞思通達此二經,如何去印證呢?六祖大師大悟亦是五祖對他密傳《金剛經》時獲得的,爾後將自己的法語心要不斷向世人傳講,弟子將這些法語結集,即成《壇經》,結成《壇經》的必要,即是方便禪宗弟子聞思。虛雲和尚在《參禪要旨》中提出的辦道的四個先決條件是: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略加分析,可了知要確定這四個先決條件,都需要聞思佛法。若不聞思不會明白因果的道理,也就不會深信因果。不信因果,決不會去嚴持戒律,而且要持戒必需聞思了知戒律的學處及持戒的功德,破戒的過患。沒有聞思的智慧,很難對三寶產生穩固的信心,對解脫的行門也很難抉擇和堅持行持。因此,這四個先決條件都離不開聞思。 菩提達摩祖師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論》,把修行方法分為「理入」與「行入」兩種。理入是藉助於教理,通達眾生本來是佛,只是被分別妄想所覆蓋,因此不去分別,了達法界的一味一體,同時又不著文字相;行入,分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以這四種行為包含一切善行,其宗旨正好與摩訶衍所宣揚的相反。達摩祖師又說過:「明佛心宗,解行相應,名之曰祖。」即心中證悟了佛法的究竟精華,並且見解與行為能夠相應的人才稱得上是禪宗的祖師,表明既要有究竟的見解,又要有與見解相應的行為。

508次瀏覽


推薦閱讀:

六祖慧能語錄節選五——「住心觀境,是病非禪」
禪宗十牛圖「解說」 | (九)第八圖 人牛俱忘
愚者求運氣,智者修氣運
大道透長安——禪宗燈錄詩偈選析【三】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