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外境猶吾境,他鄉即故鄉
文| 李克亮
「故鄉有時候像母親推開兒子一樣,會逼著你遠行,讓你帶著疼想她。」近日讀到韓浩月的《錯認他鄉》讓我心頭一顫,在中國人的情感密碼里總有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然而,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伴隨著人口的遷徙流動,鄉愁又成了現代化的一種困境。對於被這個時代推著遠走外境、他鄉人,到底何處是故鄉?
近年來,每逢年節一篇篇帶著失落與焦灼的返鄉日記充斥著社交網路平台,讓人充滿了矛盾、憂傷、糾結、困惑……回不去的故鄉,丟不掉的鄉愁,成了困擾現代人的一種「鄉愁」病。當我走進梅州,翻開客家人一部部遷徙史、奮鬥史的時候,對於困擾在很多遠離故土的遊子心頭的鄉愁又有了一種新的理解,客家人給了我們關於故鄉的另一種註腳:在歷史上他們經歷五次大的遷徙,從異鄉跋山涉水,頑強地在陌生的地域紮下了根,並且「反客為主」,經過數代人的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把異鄉打造成了自己的安樂家園。
看一個客家文字,「我」跟著遷徙者的腳步一路南移,形成了客家方言 「」;聽一曲客家山歌,詩經里的古韻遺風多了股南國的怡情小調;喝一杯客家娘酒,柔情甘甜中增了幾分客家女人的堅韌勁烈。客家人是中華民族裡最顯著、最有力的一派分支,在遷徙中適應,在變遷中創新,最終安頓於異鄉的土壤,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生存哲學。
春來秋去,在雁鳴湖畔,雁群北去南歸,曾幾何時,客家人望著雁影遠去的方向,此刻他們也在尋找著自己的故鄉,一句「客從何處來?」的叩問,添了幾多鄉愁。但是客家人的鄉愁是對奮鬥歷程和精神品格的追溯,曾經的孤寂化作了奮進的力量,大浪淘沙,練出了客家人對於命運不屈不饒、敢拼敢闖的一股子韌勁兒,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落腳安家,遠離不是逃離,而是對生命和生活美好圖景的不懈追尋。
「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也許,對於大多數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奔走他鄉夾雜著時代大潮的情非得已,我們何不換個緯度看待「漂泊」,「吾心安處是故鄉」,不論是時代的被動也好,還是自我的主動也罷,對於「漂一族」的我們,把心安頓,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在沒有依靠的地方,找到依靠,何處不為家。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故鄉在山裡,也在山外。
推薦閱讀:
※南昌大學一本麻醉學怎樣?
※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 | 20個人,20個火鍋回憶
※[i·寧德] 七都林聰傳奇——智辨真假英宗,解明皇羈押之危
※漢語中有哪些詞語是外來語的音譯?
※何謂「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隱士文化的根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