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四十九集(國語) 視頻、文字

第四十九集a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09/7/2  中國雲南晚晴軒  檔名:52-213-0049尊敬的諸位大德,諸位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接著上一次還沒有回答的問題我們繼續來討論。問:這裡第一個問題,有位同修和婆婆一起生活了六年,自己想盡力孝順公婆,可婆婆生活上有些不好的習慣,講道理也不聽,為此很困惑。請教老師,順就是孝嗎?面對婆婆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如何做才能夠真正盡到孝道?答:這個問題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學生曾子就提過同樣的問題,這是在《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夫子請教孔老夫子,說「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說兒女如果一味的順從父母,甚至不管父母對與不對,還是一樣的去順從,這個算是孝嗎?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夫子回答說,過去「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因此兒女如果一味的遷就父母,甚至當父母的決定有錯誤,或者他要求我們的不合理,我們也順從的話,夫子說「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這個話怎麼能這麼講?夫子講了,「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就是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可見得兒女要想真正盡到孝道,不是只遷就父母的習氣,而應該幫助父母提升。我們學了佛就更清楚了,人有三世輪迴,這一生有這個因緣我們成為了父子、母女,那都是過去很深的緣分。既然有這麼深的緣分,做兒女的就有義務幫助自己的父母提高智慧、增加福報,甚至如果父母善根成熟了,應該把父母提升到破迷開悟、往生淨土,這是盡大孝。人總是有習氣,總會有過錯,所以《弟子規》上告訴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在正常的情形下,父母正知正見,都希望讓兒女學好,所以他們的希望、他們的指令我們應該順從,這對我們有好處。但是父母也會有過失的時候,《弟子規》也講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這個過失可能是他自己有些不好的習慣,或者是他對我們的要求不正當,可能是他有自私自利的心態,而要求我們所做的可能會影響到公眾的利益、眾生的利益,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順從。這是什麼?不能陷父母於不義。《孝經》當中講的「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父母有一個爭子,什麼叫「爭子」?能夠堅持真理的,有正知正見的兒女就是爭子,他可以幫助父母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不會讓父母陷於不義,要是讓父母陷於不義,這就是不孝。所以這個「順」該怎麼講法?不是指順父母的習氣,那習氣要是不正確,你順不正確的反而是不孝。這個順是順自性、順性德,具體來講就是順著倫理道德,隨順聖賢的教誨。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要千方百計幫助父母改過。當然幫助他改過要注意方式,因為父母不是普通人,跟我們最親近的人,對我們恩德最大的人,這裡也包括公公婆婆,公公婆婆跟自己的父母是平等的地位。我們要諫諍的時候,就是勸他改過的時候,一定要「怡吾色,柔吾聲」,要用微笑的臉色,要用柔和的語氣,慢慢的跟他把道理講清楚。如果硬梆梆的、說教式的,甚至是命令式的口吻,那不要說自己的父母長輩不能接受,平輩甚至晚輩也未必能接受,所以「怡吾色,柔吾聲」,這個形式上不得不注意。人的習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個習氣可能是多生多世養成的,你想要幫助他改過,不是一下子就改得過來的。要改過,愈年輕愈容易改,小孩子是最容易改的,所以「童蒙養正」這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講是「聖功也」,聖人的功業。為什麼?從小幫他養成好的習慣,正確的人生態度,他這一生受用不盡。所以你要幫他改,很快就改過來了,一發現他有不對馬上指出來,馬上讓他改,改了就好了。可是上了年紀的人就不容易,不要說別人,就問問自己,我們比父母年輕幾十年,我們身上的習氣能自己覺察到嗎?覺察到之後能夠一下子改得過來嗎?你如果真是一下子能改過來,你就不是普通人了!像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不貳過」,那個真的是聖賢最優秀的弟子。凡人的習氣重,總得不斷的懺悔,懺悔了之後還會犯,犯了之後再懺悔、再改過,循序漸進慢慢來,有些過失可能要幾年才改掉,有的過失可能十幾年才改掉,有的可能幾十年才改得掉。特別是我們的觀念、知見一旦形成之後,要改很不容易,古德講「捨身容易捨見難」,你把他殺了可以,你讓他改知見沒那麼容易。所以古人教我們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饒人責己,看到別人有過失,要用寬容的態度,慢慢的去點化,不能著急,一次點化一點,一次點化一點,他這個習氣很頑固,像堅冰一樣,你要把它融化,那得一點點來,一下子辦不到。對自己的習氣不能留情面,不能姑息,不能縱容。改正過失,以前雷鋒叔叔講過,「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那你真正能做到一切反求諸己,一味的改過懺悔,對人寬容,適當的時候點化一下,我想你身邊的人也很容易被你感化。所謂正己而後化人,你自己身正了,你的教化才真正有效果,這是菩薩度化眾生,這就是真正的孝順,總有一天您的親人會回頭的。過去,十幾年前,我剛剛開始跟母親學佛,我父親反對,他也是很頑固,認為我學佛是迷信,是誤入邪途了,後來把他慢慢的改過來,他現在能夠一天到晚念佛、讀經、聽經,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十多年來不容易,你總要有長久的耐心,才能慢慢的把他感化過來,不能急於一時,這種長遠的耐心正是你真誠孝心的體現。果然能夠度自己的父母學佛,你就是盡到孝道了,他能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知道一往生就去作佛了,你的功德太大太大,他對你所有的恩德你都能報。所以古人有講,「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離塵垢就是脫離六道輪迴,真的往生作佛去了,你孝道就圓滿了。問: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一位廣東的同修最近聽到有同修教讀《中峰三時繫念全集》,在《阿彌陀經》裡面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後面,加上了夏蓮居老居士《阿彌陀經會集本》裡面的「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別的地方就跟經一樣。請問這樣做如法嗎?答:這種做法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夏蓮居老居士他不光會集《無量壽經》,他也會集了《阿彌陀經》,他所會集的《阿彌陀經》主要採用兩個原譯本,一位是玄奘大師的,一位是鳩摩羅什大師的。玄奘大師當時看到了鳩摩大師的《阿彌陀經》譯本,他也是有懷疑。為什麼他要去再譯一次?就是想把原譯本裡面的文字認認真真的、一絲不苟的把它再翻譯一遍。的確,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他是用意譯,所以經裡面的很多文字跟原文就不一樣。鳩摩羅什不是普通人,他也是佛菩薩來示現的,他翻譯的《阿彌陀經》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因為梵文本裡面的這些文字相對比較多,重重複複。中國人喜歡簡單,這個意思講到就行了,不用老重複。譬如說《阿彌陀經》裡面講的原文是有十方佛讚,到鳩摩羅什這裡就把它改成六方佛讚,這是適合中國人的口味,而意思並沒有變。所以鳩摩羅什的本子就好像是他把《阿彌陀經》原文都讀懂了、讀通了,然後再用中國人的思惟方式把它重新寫一遍,是這樣,叫意譯。玄奘大師治學的態度就很認真,一絲不苟,他翻譯是採用梵文一字一句翻過來,忠實原著,所以在文字上確實比鳩摩羅什大師更跟原本一致。夏蓮居老居士在會集《阿彌陀經》裡面,他發現鳩摩羅什大師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漏掉了,在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有,就是這句「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顯出稱佛名號的殊勝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果然能夠專持名號,你的罪業就能消滅,你的善根、福德、因緣就不少,「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凸顯稱名的重要性。《阿彌陀經》主要就是教我們信願持名,它這裡的念佛強調持名念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夏老會集《阿彌陀經》,是把兩種原譯本精華統統會在一起,以鳩摩羅什大師的經本為主,補上玄奘大師那些很好的意思,在鳩摩羅什那裡被省略掉的。所以這會集本也是一本善本,句句都出自於原譯本,沒有一字一句是夏蓮居老居士自己杜撰出來的,忠實原譯,沒有改動一字一句。所以有的同修他們念經的時候也喜歡念夏老的會集本,為什麼?它的意思更圓滿,這個當然很好。至於說鳩摩羅什的譯本有沒有錯誤?沒有錯誤。為什麼沒有錯誤?最明顯的一個例子,玄奘大師他的弟子窺基大師曾經為《阿彌陀經》做過一個註解。窺基大師按道理來講他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理應採用他老師的譯本,可是他卻採用了鳩摩羅什的譯本。為什麼他這麼做?因為鳩摩羅什的本子流通已經很廣了,而且意思也沒有翻錯,他的文路又特別符合中國人的思惟方式,中國人非常喜歡念,只是有些意思他精簡了,都含在其他的文字當中,所以在註解當中把它引發出來,那就圓滿了。因此窺基大師他就用鳩摩羅什的本子,沒有用他老師的本子。這是古人「依法不依人」,沒有情執,完全是為眾生著想。因此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歷代都是中國人喜歡念的,大家沒有去念玄奘的本子,只是在《大藏經》裡面能夠找到。既然已經流通這麼廣了,確實念鳩摩羅什的本子就可以了,特別在《中峰三時繫念全集》裡面所用的《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那我們最好也忠於原著,直接念他的原本就可以。講的時候就應該把所遺漏的這層意思補充進去,這樣就圓滿了。問:下面一個問題。末學想請教鍾老師是如何做到孝順,又放得下與您母親的情執的?答:剛才我們第一個問題也討論到這個地方,孝真正的意義是報恩,真正利益父母,幫助父母提升。首先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需要,只要是正當的需要,做兒女的都應該竭力的去滿足,這是孝父母之身,養父母之身;其次是孝養父母之心,父母對我們的希求,他喜歡什麼,我們如何能夠令父母歡喜,這是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可以從兩個方面講。一個是父母對我們的志向,只要是正當的,我們應該盡力的去實現,這個就要講到自己立身行道,光耀門楣,自己如果道德有缺,那父母也不歡喜,更談不上實現父母的志向。另外一個講法是幫助父母立志,這也是一種回饋。烏鴉能夠反哺,是養父母之身,因為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養我們,到父母老的時候我們應該回饋,養父母之身。志向也是如此,我們小的時候也不懂立志,不懂做人,不明宇宙人生真相,父母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教導我們,慢慢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立起遠大的志向,甚至像我母親她就提出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成聖成賢,這是真正幫兒女立志;那麼兒女長大,真正學習了聖賢的教誨,也理應回饋自己的父母。可能父母沒有你學得多,沒有你懂得多,沒有你做得這麼好,那我們要有一分責任幫助父母提升境界,幫助父母立志成聖成賢,幫助父母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往生淨土。他要是真能往生淨土,那就成大聖了,你的孝道就能圓滿。所以道理搞清楚之後,我們孝養父母不是用情執,而是用理智,用情執不能真正幫助父母。情執是什麼?從自己私心這一分裡生出來的,它屬於自私。要符合我自己的感情,我喜歡才能去做,這是情執作用。現在學習聖道,要拋開這分情執,拋開自私自利,這佛法裡講的斷我執,情執是我執,我執就是自私,把這個放下,你才有智慧真正利益自己的父母。我記得我在一九九七年,還在美國念博士,有幸在達拉斯佛教會拜見師父上人,我之前發過「九條孝願」,我在電話裡面把這孝願讀給我的母親聽,我母親在廣州,她聽了很感動,告訴我說:你應該去拜見老法師,把這「九條孝願」找機會也念給他聽,請他老人家給你指導怎樣才能夠真正落實孝願。所以我就去了,有一個很好的殊勝的因緣,師父老人家有空,我向他請教:能不能念給您聽,請您指正?他說你念。我就念了,念完之後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應該怎麼樣落實這個孝願?我記得很清楚,他給我說了一句話,「要認真學佛」。一九九七年到現在頭尾十三年了,這十三年正是我認真學佛的一個過程,回頭想到師父上人的那句話,覺得真是有道理。世間人要行孝,假如沒有學佛,不懂得宇宙人生真相,即使是他有天性的這種孝心,可是他做得都很不圓滿。我就認識一位居士,他在沒有學佛之前就很孝順。他母親當時在世,腿腳不太方便,他自己是做牙醫的,收入很高,常常買很多好吃的供養他母親,都是山珍海味,殺生,給他母親造了不少業。結果後來他母親身體愈來愈差,最後也只能坐輪椅,還患了癌症。可是他還能夠天天用輪椅推著他母親到公園裡散步,非常難得,這是他天性中的孝心很純真,沒有被社會所污染,但是他沒有因緣遇到佛法。結果後來遇到佛法之後,他知道自己做錯了,給他母親造了這麼多的殺業,讓他母親身體這麼差,他痛哭流涕懺悔,陪他母親學佛。他母親也真學,後來他護持他母親念佛往生淨土,真的往生了。而且回來還給他報信,給他示現出來,跟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給他看,他是在念佛定中看到的景象。這是什麼?學佛之後才懂得什麼是真正利益母親。如果他不學佛,或者沒有因緣遇到佛法,他母親臨終的時候一定送醫院搶救,那麼會讓他母親在極度痛苦當中死去,他自己也不能夠體會到母親的這分苦衷,因為臨終者說不出話來。那怎麼能夠盡孝?好心做了壞事都不自知。真正學佛之後,最後臨終能夠幫助自己母親往生淨土,非常安詳的走,念著佛走,這是盡到大孝了。那個時候如果哭泣,如果搬動或者搶救母親的話,這是情執在作怪,反而是害了母親。真正給母親念佛,勸導母親往生淨土,放下世間,什麼牽掛都不要有,就牽掛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走,你勸導她,導以正念,她往生了,你就是真正的孝順。問:下面第四個問題。弟子跟隨電腦每天早上讀誦《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部,晚上讀誦《中峰三時繫念》一部。請問這樣修學如法嗎?答:這個早晚課很好!最好能夠堅持,但是修學得如不如法,那要看你的心,不是看你的事。你這早晚課如果認真做,恭恭敬敬的以至誠心去做,那是如法。假如心地散亂,沒有恭敬心,沒有至誠心,一邊做,口裡在念,心裡都在打妄想,這就不如法。所以早晚課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的。所謂清淨心,就是內心裡面沒有妄念,譬如說讀經的時候就一心專注在經文上,讀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心裡也清清楚楚,這就是修戒定慧。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讀經你不作惡了,身口意都在經文上,這是大善,由戒而生定,由定而開慧。所以讀經是戒定慧圓修,而入手處就是我們要有至誠恭敬心。所以早晚課一定要認真的做,在佛像面前如同佛在,我們的拜墊擺得整整齊齊,我們的經本捧在手上恭恭敬敬,有條件的如果能夠穿海青來做早晚課更好,這是恭敬心。假如這些形式上的東西我們忽略了,譬如說拜墊隨便亂扔,做早晚課的時候甚至還嘻笑,這些都是不恭敬。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如不如法,要看我們有沒有至誠恭敬心。在早晚課當中把至誠恭敬心修出來了,然後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能保持這分至誠恭敬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敬,那你就把菩提心修出來了。菩提心,我們師父講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內心有真誠;不打妄想是清淨;平等是恭敬,對一切人都平等看待,把他們看成什麼,看成佛,這叫禮敬諸佛,這個恭敬心到極處;樣樣事情都能明瞭,自己起心動念都能覺照,這是正覺;對人慈悲,那麼這個早晚課就真有功德了。問:我們請看下面第五個問題,這裡分成兩個小問。第一小問,末學刻印的一些學佛的光碟中,因品質問題無法播放,而且有的光碟上還有佛像及聖號。請問,這些看不了的光碟應怎樣處理才如法?答:這又問到如不如法的問題,還是要看心,不是看事。光碟它是佛法的載體,就好像書,所謂文以載道,書是道的載體。現在講經說法的光碟也是道的載體,所以對它們要恭敬,這個就是敬道、重道。當然在事相上去做要因地制宜。現在在都市裡面要處理這些物品是有一定難度,而且光碟不像書本,在古時候佛書很珍貴,破了一定要補,一直補到用不了,不得不將它去焚化,而且要有指定的焚化爐。現在經書也多,光碟也多,而且像這裡講的光碟上也印了佛像、聖號,光碟也不能焚化。所以怎麼辦?要用現代的方式來進行回收處理,可以問一下附近的回收站有沒有回收光碟。如果能找到回收的渠道,我們要用恭敬心把這些用不了的光碟包好,然後送到回收的地方,這也盡到一分心意。問:第二個小問。末學對一佛堂在助念過程中存有幾點疑問:一、助念時念佛聲音不整齊;二、佛像一直是擺在病人後方;三、助念時,拿引磬者坐的地方與亡者幾乎只有一拳之隔,非常近;四、亡者斷氣二小時後就去探試,然後每隔二小時都探試一次。請老師對以上問題做開示。答:臨終助念對往生者來講非常關鍵,如果處理得好,就能夠幫助他往生淨土,假如處理得不如法,那可能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失之交臂。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認真,一絲不苟,每一個動作都要如理如法,最好依據的教材就是印光大師開示的「臨終三大要」。這篇文章我們國語、粵語都有講過,可以拿來做參考。這裡具體的這四點疑問,念佛聲音不整齊,這個確實會有影響,念佛聲音要整齊,大家都要發自內心的來助念,念的佛號一字一句要清清楚楚,不能夠過快,也不能太慢。太快病人會跟不上,因為臨終者心力已經非常弱,太快他確實沒有辦法跟,太慢了他很容易昏沉,他也連不上一片,所以不快不慢,不急不緩;聲音不可太高,太高病人念不上去,太低了,很低沉,他也容易昏沉。所以最好是用口清念,特別是在斷氣的前後,那是最關鍵的時候,那時候要按照病人呼吸的節奏來幫助他念,因為助念最主要是幫助病人念,是適合他的方式,他呼吸的快慢我們去觀察,然後跟著他的快慢節奏來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最好。可以吸氣的時候念兩個字、呼氣的時候念兩個字,也可以吸一口氣之後呼出來再念阿彌陀佛,這樣也可以,這種叫做寶王數息念佛,《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提到這個念佛的方式。但是這個形式都不固定,總要看這病人他覺得舒不舒服,念起來容不容易,要和病人配合。佛像最好是放在病人眼前可以看到的位置。助念的時候應該用引磬,引磬的聲音清脆,可以讓病人清醒,因為臨終的時候往往會昏沉,而且昏沉非常嚴重,甚至會昏迷,用引磬容易把他叫醒。只要他一清醒過來,你提醒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所以引磬功用很大,但是敲的時候也不能夠太大聲,也不能太小聲,跟亡者有一點距離,你想他能夠聽得清楚就可以。如果只有一拳之隔,好像是太近了點,除非是他的耳朵聽不到,生前是有聾了,或者是接近聾了,非得要那麼大聲、那麼近,也只好這樣。我們知道引磬的作用就是讓他清醒。關於探試亡者的時候,印光大師有說過,最好是等到八小時之後,斷氣八小時之後。為什麼?因為亡者的神識還沒有離開身體之前你就去觸摸他,他會覺得非常的疼痛。神識大概多久才能出離身體?一般來講要八個小時,這比較保險。當然有的快、有的慢,所以助念為什麼都要等到二十四小時,這就決定保險。二十四小時之後才給他擦身、換衣,搬動他的身體,那個時候我們基本上可以保證他的神識已經離開身體了。至少要有八小時不能碰他,甚至連他的床也不能碰,碰到他的床他都會覺得痛苦,在旁邊走路都要很輕盈,你的衣服走動掀起來刮的風他都覺得疼痛,臨終的時候如風刀解體。所以斷氣兩個小時後去探摸他很危險,你一觸摸他,他疼痛的話,他就會生瞋恨心,一瞋恨他會墮惡道。所以探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知道他到底往生哪一道,《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提到,所謂「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底出」。就是全身冷透之後,如果頭頂還是溫熱的,這個是他往生淨土,作聖了,頂聖;眼天生,眼這裡離開身體的,神識從眼睛走的,全身冷透,眼部還有溫暖,這是往生天道;從心這裡出去的是到人道;從肚子那裡出去的是餓鬼;從膝蓋離開的那是畜生;最後腳底還熱著的,那就是到地獄,是有這個說法,但是我們探試都要在八小時之後。斷氣之後兩小時要去探試的話,要注意到不要碰他的身體,其實如果他神識離開身體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譬如說他從頂上走的話,你不用摸到他的頭,你就離開他的頭兩公分的地方你就能夠感覺到熱氣,你一碰他就會導致他的痛苦。但是最好我們不要去做這個事情,除非你很有經驗,萬一你沒有經驗,你是好奇心去,害慘了他,那個罪業就大。所以我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這個時候要非常謹慎,就是憑著什麼態度?但問耕耘不問收穫,不管他往生哪一道,我們現在就是拚命給他念佛,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用這個心這就非常如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暫時休息一會,下一堂課我們繼續來討論。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像這樣長期在家算不算錯?
漳州到底有多大?
在生活中你見過的最專註的人是怎樣的?
去蘇梅島旅遊怎麼選酒店?
音樂最大的副作用是什麼?

TAG:生活 | 視頻 | 修行 | 文字 | 國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