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這份緣(我與人民日報·紀念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每天清晨,天色微明,樓下樹叢中的鳥兒們就開始嘰嘰喳喳比嗓子了。此刻,我如戰士聽到號令,起身,愜意地開始我的一天——打開手機,第一屏右邊第一個圖標,右手大拇指下意識地觸點,人民日報APP瞬間開啟。「人民日報 有品質的新聞」,這十個字的開啟語,很親切,像老朋友見面時的招呼,我看了,頷首微笑,算作回禮。

  眨眼間,首頁呈現,一條條最新資訊,儀仗兵似的列於眼前。

  但看這排列得整整齊齊的新聞,我總感覺缺點什麼,又說不出。快速掃過「聞(熱點)」,急切地點開「報(版面)」,一張頂新鮮的《人民日報》就攤在了面前。

  報紙左上角,「人民日報」四個紅色大字,穩妥妥地立著。嗯,這感覺對了!

  手指滑動,要聞,評論,經濟,文化,政治,理論,社會,生態,體育,國際,副刊……我在一個個版面上駐足、流連,看標題,讀內容,觀版式,有時還挑出兩篇來分析分析新聞的導語,琢磨琢磨文章的結構布局,咂摸咂摸文字背後的意蘊。

  也許年輕朋友要笑話我了,「如今還這樣讀報紙啊,老套、古板,不時興了」。嘿嘿,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這樣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有緣由、有淵源的。

  小時候,與爺爺奶奶住在農村。家裡沒有報刊,跟外界唯一的信息連通就靠廣播。喇叭里經常提到「據《人民日報》報道……」「《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我人小,還不認字,但又好奇,纏著爺爺問《人民日報》是什麼?爺爺也不識字,但他知道,《人民日報》是中國最權威的報紙,上面登的都是黨中央的聲音。我似懂非懂。

  稍大點,上了農村小學,趕上重要文章發表,各個班級會輪流拿全校唯一的一份《人民日報》,由班主任老師給大家讀一讀,這才第一次看見《人民日報》長什麼樣,才知道報頭上「人民日報」四個字是毛主席親自題寫的。小夥伴們都一臉的驚奇,「是毛主席寫的啊!」

  再大點,開始寫作文,特別是寫議論文,就喜歡寫上「據《人民日報》報道」,或者「《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說」,似乎只有這樣,才感覺論證格外充分,格外有說服力。

  高中時,對文學有了朦朧愛好,特別喜歡報紙副刊。那時,在學校閱覽室的報夾子上能看到《人民日報》。每次一拿到報紙,就快速往後翻,看「大地」副刊。看多了,發現語文教科書上不少課文的作者,也在「大地」上發表文章。

  後來,工科專業畢業後,我所在的電子行業很紅火,幾乎家家都辦企業報。我也試著給我們的企業報寫些「豆腐塊」,竟然都登了。手寫體變成鉛字,魔力實在是大,我毅然決然地一肩挑起企業報的全部工作,既當記者又做編輯,既是排版工又是發行員。

  然而,沒有一點新聞業務知識怎麼辦報啊!哎,巧了,就是在這當口,人民日報社用函授方式,向熱心讀者傳授新聞知識。講義都是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編輯寫的,有實踐,有理論,好像把了我的脈開的處方,抓的葯。怎麼起標題,怎麼寫導語,怎麼改稿;什麼叫新聞策劃,什麼是版面語言;新聞線索哪裡來,評論如何選題……我在采編中遇到的所有難題,都可以在講義中找到答案。

  一年的學習,受益匪淺。就靠這點能耐,我竟然把我們的企業報辦出了點名堂,幾乎年年有作品獲獎,在電子行業報中有了點小名氣。後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憑著在企業報積累下的資本,敲開地市報社的大門,成了《南通日報》的一名記者。

  作為地方黨報的一名采編人員,我就不僅僅是《人民日報》的一名讀者了。我在《人民日報》上面找准政治脈搏,同時,我也把它當作我的教科書,從上面去找選題,尋靈感,學業務。《人民日報》也是一桿秤,對我的作品有過準確的度量。我很榮幸,做記者時,有過新聞作品在《人民日報》刊發;擔任副刊編輯後,也有兩篇散文習作在「大地」副刊上露臉。這對我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勵。

  此刻,坐在書桌前寫這篇文章時,才猛然發現,我跟《人民日報》這份緣,跨越了五十載。我暗忖,如果沒有這份緣,我的人生會不會是另一副面孔?好在,人生沒有如果。

  我感恩這份緣,珍惜這份緣,要把這份緣不斷延續下去。

  (作者為南通日報評論副刊部主任)

推薦閱讀: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0814 誰家小女初長成
悟道成佛 佛陀初轉法-輪日 紀念專題
紀念我的母親 (1921……2004)
【敵後武功團紀念文章】20141106 誰能告訴我,網上那些心靈雞湯都是誰寫的?
鄉愁——斯人已杳,詩情猶在!紀念余光中先生

TAG:人民日報 | 人民 | 珍惜 | 紀念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