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內功修鍊方法

太極內功修鍊方法 1、丹田呼吸法: 內功修鍊有三大要素,即調身、調息、調心。其中的調息,就是指對呼吸的調整,武術諺語云:「能柔軟,所以能靈活,能呼吸然後能剛硬」。丹田之呼吸呢方法極簡單,吸氣時小腹自然凸起,呼氣時則意念肚臍與小腹內收,並後貼於命門即可! 2、肩胯開合: 肩與胯,在內家拳中是人身體的根節,形意拳有「六合」之說,其中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能達外三合者,已經可以打前透後,輕易的致人於死命啦,這裡肩與胯又是關鍵的關鍵。 在本功法中,肩(肩胛骨)要求是以向上、向前、向下、向後的順序形成前縱立圓的運動,且吸氣時為向下向後,呼氣時則向上、向前運動,大家切不可忽視「肩不活,力不透」。 胯部是難以主動運動的,但在呼吸中也有開合,大家略為注意一下,以體會為主,不要追求大輻度動作。 3、雙手開合: 嚴格的說,雙手開合這一步,還包括了雙腳的開合。但與肩胯開合一樣,下盤的開合為隱,上盤開合為顯。也就是說,在丹田吸氣外凸時,人的雙掌心的勞宮穴要有內吸之意,雙腳心的湧泉也同樣如此,此時人的五指(趾)皆要有內扣,扒之意;在丹田呼氣後貼時,則人的勞宮、湧泉要有外吐之勁意。 從傳統氣功的說法來講,雙手(足)開合可以迅速打開勞宮,練出開磚斷石,以及擊表傷內的小天星掌力,而我個人體會,這一要決是人修鍊由外用內,開發人體潛能,功臻上乘的關鍵。 丹田開合樁功法: 丹田開合樁功的具體訓練其實就很簡單啦: 雙腳平行站立,間距略寬於肩,下頜微收,虛靈頂勁,上身正直,從頭向下節節垂直放鬆,松肩,松腰,松胯,隨放鬆使重力落於雙足心連線之中點,雙膝略屈,五趾抓地。 雙手由身側緩慢上抬,於胸腹之間高度形成環抱狀,雙手掌心相對,掌指斜向前,然後隨呼吸之配合做雙掌之開合。 要求,以呼吸為號令,吸氣時,小腹隨之自然凸起,肩胛骨也隨之向下,向後張開,以肩胛帶勁手臂,手掌外張雙掌勞宮隨吸氣而內吸;呼乞時,肚臍隨之內收後貼於命門處,同時肩胛向上向前合,帶動手臂,手掌內合,掌心之勞宮外吐。勞宮外吐時,要意想雙掌夾一氣團,氣團密集凝實,兩掌壓之不動。 如此,功法為丹田開合功之第一步,下丹田的煉法,修鍊得法者,七天之內,丹田形成氣團,勞宮穴打開,初具開磚斷石之實力,進一步修鍊,大約36天之內,內氣可以打通大、小周天,百日之內氣貫周身,是習武、養生、健身的絕佳妙法。 說在後面的閑話: 丹田功的訓練,其內蘊豐厚,它結合了內丹功,武術的筋骨功以及各種訓練方法的精華,形成了高效速成的武學內功。山西派宋氏形意拳李旭洲太師爺一系的傳人,吳炳文先生曾說:「單求氣者,為氣所滯,單求力者,為力所拘」,這恰好是對丹田開合功的注釋。 在氣功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功法都練丹田,但成者寥寥,是丹田功難修嗎?絕對不是,一般練丹田的功夫,敏感者7天,慢的100天,基本就可以形成丹田氣團,可以行氣於大、小周天。可問題是,單純練氣,煉下丹田者,往往在幾天內就可以初步的精氣充足,進而慾望大灼,難以自控,使元精走遍,所以對於鍊氣者而言,煉精化氣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而在武術的力量訓練中,丹田功屬於腰胯的力量訓練,採用西式肌肉訓練者,沒有不傷腰的,所以有此人認為腰不是練出來的。 丹田開合功的妙處,則是把內修與外煉完善結合,把丹田、肩胯、手足結合起來,這是它高效速成的原因。 再者,內家拳中有龍虎二氣之說。有人說「鑽裹踐為技,龍虎二卸為擊」,還有人說:「龍虎二氣為技,鑽裹踐為擊」。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呢?將此「龍虎二氣」之說放在丹田功之後的閑話中,其實已說明了我的觀點,是以「鑽裹踐為技,龍虎二氣為擊」。何謂龍虎二氣?對丹田開合功深入實修,應該有所體悟! 練丹田開合功,還應適當節制自己的慾望,最好能節慾百日。 此外,內功修鍊有三大要素,即身形、呼吸、神意。內家拳核心講究「形正氣順」。其內修之功驗主要從身形間架上得來,雖然修鍊丹田開合功是以呼吸為重,但如果有人修鍊的功效不明顯,那麼應當從身形間架上尋求答案。 如果有人在室外煉功,效果不明顯,還可以找一棵松樹,以雙掌虛抱松樹,進行開合。這算個小竅門。 修鍊本功時間、次數不拘,隨時可煉,尤其以子、午兩時為佳。唯一必須注意的,修鍊本功之後,必修收功!內壯篇 現在社會上一些武術家和氣功家妄談什麼:功夫不分內外家。這種觀點大謬不然,內家功夫和外家功夫是涇渭分明的,但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將之揉在一起內外兼修,這倒是事實,不過豪不妨礙內-外二家的劃分和區別,而且,真正達到內壯的人太少了,故而堪稱內外兼修的大家更稀如鳳毛,屈指可數。那麼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壯(家)功夫呢?也就是-說只有注重臟腑功能,改善人體機能,發掘固有良能,導氣入骨,通過練功能達到骨堅髓滿、五臟充實、氣血通暢、骨節通靈,從而產生抗打、抗熱、抗寒、抗病功能,用於武術能產生神力,並且這種效果一旦出現就不容易退化(非絕對不退),只有這樣的功夫才稱得上內家功夫,而且必定是內壯功夫。 練習內壯功夫就不能不講究精、氣、神,首先必須能固精,然後要能生精,最後要能化精,這一方面的問題詳見下部篇。神的鍛練是必須慎重的,這中間有一個由動入靜的過程,本易筋洗髓寶篆主張先動後靜,練好後天,先天自現,因此,暫不述此,下面專講:培元固體、開關展竅、導氣入骨三個問題,現在世面上有多種版本的易筋經均著重於枝葉的論述,反而掩蓋了其核心技術,誠可嘆也? 培元固體 其目的是為了生髮元氣、增加真氣、鍛煉肺氣、強化腎氣,使之充盈五臟六腑,外潤皮毛,其於行、走、坐、卧之間均可練習,但初入手時以立、坐、卧三式為佳。 玉環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穴位,它的具體位置在臍後命門前,心下,會陰上,其中空懸一穴,即玉環穴。玉環穴是產生元氣的場所,誠結丹之田,故名丹田(下丹田),古丹道家入手即練這個部位,稱之為「金鼎」,可見其重視程度。 立勢:雙足與肩同寬,自然站立,雙膝微曲,尾閭中正,頭項上領,目微閉,雙臂環抱,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手心向內,對準玉環穴,意念能集中於玉環最好,若有走念不妨,覺後意念重注於玉環穴,不求高度入靜。一個星期內必丹田漸暖,此即元氣生髮現象,一個月後加入如下意念:站立時,宇宙四面八方之白色元氣從四肢百骸匯入玉環穴中,練功日久,則能達」內氣不出,外氣反入」之境,如此漸至天人合一,」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內外元氣均匯入玉環,此誠內壯之源也。三個月可成效大見。 坐勢:以自然盤最妙,或以端莊姿式坐一中度凳子也可,練法與上同。 卧勢:隨意卧躺(唯忌俯卧),練法同上。 揉中:揉功廣泛應用於內外二家功夫,揉功用於『內壯,能起到意念專註,聚精會神之效,而意為氣之君,意到氣到,揉之既久,則真氣自聚。用於外壯能將筋膜練得富有彈性而騰起,同時又能暢通氣血,起到按摩的作用。揉時要注意幾點:第一,要從身右邊推向左邊。因人體左肝右肺,肝主血,肺主氣,如此使氣入血,至氣血融合。第二,揉時應該動作輕、緩、淺。第三,揉時不能與皮膚相擦,因為揉功主要是為揉筋膜所設,因此亦不能太輕。 第一月行功:仰卧,手掌放在心下臍上正中處,自右向左慢慢推揉,揉時要閉目內視,意注掌到之處,每天分早晚兩次,每次半個小時,(時間長更好)。 第二月行功:一月之後,周身元氣逐漸凝聚,漸覺丹田充實,氣海寬大,腹部兩旁的筋都騰起各有一寸寬,努氣鼓起,硬如木片,這說明一月之功已初見成效,可在第一月下掌處的兩旁,向左右各移旁一掌,仍按前法推揉。 『第三月行功:下掌處可上下移開一掌,仍從前法徐徐推揉,這時可感覺到兩肋之間,由心至腹等處軟而下陷,這是因為膜在皮肉之下較深之處,故練筋易練膜難,不要性急,緩緩習之,同時不可忽略玉環穴的鍛煉,每日至少半小時,當然越多越好。要知丹田又名氣海,氣之海洋,永難充滿,因此要倍加努力,培元氣,保中氣,使氣暢達五內,行筋串膜,氣至膜起,氣行膜張。同時可加入一點助行:即練功滿三月之後,可在身體原軟陷後浮起之處,用一木槌輕輕槌打。其餘部位續用揉功。注意:如軟陷部位沒有浮起,暫不可槌打,仍須加力培元固體揉中練功直至浮起,方可槌打。 蜀中黃氏《真傳易筋經》之核心「九轉呼吸法」 實踐鍛煉易筋經的外壯或內壯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訣,唯是九轉呼吸法法。此法因為過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經中,沒有透露,黃師傳功時,對一般人只說呼吸有九轉,也沒有發揮,我既得師秘傳,今特將師授口訣,結合個人經驗,扼要敘述如後。 1、預備功法 易筋經的呼吸鍛煉,若練外壯神勇,一般系從立鼎安爐的站功姿勢下手;若以內壯為主的,則以坐法為先,雙趺最好,單趺或自然盤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濁氣。以鼻吸體外清新空氣入內,直入下腹,吸氣已,隨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膈以上之濁氣。次又如上吸氣,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濁氣,三又吸氣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濁氣。如時練作三遍,共吐九口濁氣。此為早課必行之功。余時鍊氣,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無需念字。 再次,安身,口唇閉合,眉頭舒展,面帶微笑,舌尖抵上鄂齒間,兩目向前平視,凝光不動。俟凝定,漸漸內收,由兩眼當中的鼻樑處(山根穴)入內,再向下行,直注於臍後腰前微下之丹田中,兩耳也隨之入內,傾聽丹田所在之處。 2、九轉正功 此為練氣正行。練氣,有剛氣、柔氣,中和氣之別。剛氣,呼吸有力,氣入充滿全身;柔氣,多用於自然體呼吸,氣之出入,當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應;中和氣則介於剛柔之間。本法屬中和氣,則更偏重於柔。又有順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順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縮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則是吸升腹縮,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順呼吸,個別特殊體質,感到逆呼吸較舒適,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與吸,俱全身肌肉向內收縮,逼氣入骨的,則為內壯呼吸,但初學是不能隨便採用的。 此下分別介紹九轉功夫 第一轉 服氣 除濁定神已,即以兩鼻孔徐徐細、勻、深、長吸氣,直入臍後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時舌尖微向上舐,整個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脹為度;吸後就呼,中間不可停頓,仍要細、勻、深、長,直趨兩鼻孔而出,舌尖同時微微下移,腰腹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縮,以幫助壓氣外出。出入的氣,細入一線,往來到底,出完即吸,吸後即呼,如膠似漆,綿綿不輟。這樣一往一來,不斷地吸氣呼氣,舌尖隨著不斷地輕輕上下動搖,腰腹部也隨著不斷四向外張內縮,並且口鼻不可見呼吸之形,自己不得聞呼吸之聲,外相要好似無呼無吸一般。如津液充滿,即分小口微微仰頭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時鼻孔里還感覺到有氣出入,後來功夫深了,就只覺腰腹外膨,氣即攝入,腰腹內縮,氣即擠出,鼻孔如同虛設一樣了。  此功夫專修,早上一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業餘修習,早午晚各一次,總以不感疲勞勉強為原則。若計數修習,一呼一吸為一度,初學四十九度,漸加至一百餘度,最多不超過三百六十度為準。 第二轉換氣 練氣功夫,很難一帆風順,初學服氣,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須集中精力,克服困難。經過一段時間,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軌。但已上正軌之後,又經若干時日,可能又出現呼吸不勻,心氣不能一致,甚至氣喘如牛,心亂如麻,這是臟腑受煉而起急劇變化之故,名之為「換氣」,是好現象,不要驚疑害怕。當全身放鬆,心神放自在,照樣鍛煉下去,所以換氣的口訣,只有堅韌二字。 換氣,是鍊氣中的一個過程,大抵初學鍊氣的人,多數要經過這個階段;還有煉不如法,身體或精神上有勉強不自然時,也能出現這個現象,說他是好,因已有明顯之故,但終究要超越它,故有放鬆,自然之訣。若是在先已練過氣功,或者資質特別相應,也有可能不出現這一過程,總要任其自然,有了不驚疑,不有也不著急,才能順利前進,不入歧途。 第三轉 調氣 經過換氣階段,漸漸又可達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為「調氣」,調氣的意義有二:一是有為功夫,就是使不調者仍歸於調;二是功夫的階段,則是指氣已調順的境界。什麼是調氣的有為功夫呢?服氣時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細勻深長,此調氣的呼吸要求,則要求專在自然從容四字上留意。應當能調到幾許細即幾許細,幾許勻即幾許勻,幾許深即幾許深,幾許長即幾許長。做到自在悠閑、緩急中度,一點也沒有勉強為準則。呼吸已調的境界又怎樣呢?氣息往來自然、勻整而有力、舒適,即已達到「調氣」的境界。 功到「調氣」階段,大腦寧靜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種種證驗感覺發生,或身輕如毛,或體重如山,或四體動蕩,或覓身不得,或有寒熱驟生,或有見聞異境,其他尚多,難以盡舉,此當不驚不喜,不見不聞,專心行持,他非所知,是為至要。 第四轉凝氣 於空氣清新所在,以兩鼻從容細勻深長吸氣,納入丹田。於吸氣的終了,即心氣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動,用以增益氣神,填補虛損,約經三、五秒鐘,稍覺不耐,即將氣緩緩放出,同時存想清新之氣並未隨出。每次停住的時間,隨功力進展,逐步增加,由數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緩緩而進,總以呼氣仍然從容自在為度。 以凝氣功夫,只限於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體或精神上的緊張不自在,都是錯誤。前此一至三轉,忌飽腹行動,此功則正宜飽腹從事。於每座功完,最後一口氣呼出時,更應神入丹田,覺氣亦安住丹田,並未隨呼而出;並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後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皆當常保此意態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氣晴朗之時,每早宜於朝陽初出之際,增加對日行動,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長膽力,亦是要著。 按前此流傳的內養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過內養功的停氣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過九字(即入氣出氣各佔一字,中間停氣七字)。本法最初停氣的時間,亦只一字、二字,後則可以盡量延長。 又高級層次至此,當修體呼吸。體呼吸亦有淺深層次,當根據學人之資稟量級而多種變化,須量體裁衣,勉強不得,此賴明師之指點,非紙幣文字之所能為力矣。 第五轉閉氣 此是大停氣功夫,前此凝氣,至不耐即出,此則須儘力多住,此為不同之處,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炁出入之聲,常令之多出少,以鴻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鴻毛不動為侯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須有前面四轉為基礎,若無基礎,是不能修習的。若勉強為之,無益有損。 此轉即是修剛氣,不過是由漸而至,與下手直接修習為有別。此種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彆強調,但對修習者的年齡限制很嚴,一般都要在三十五歲以前,並且要體質強壯的才能勝任。第六轉導氣 導氣是在閉氣功夫已穩固之後的作法,功至此步,須煉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徹,心中有白色號(倚天按:應該不是「號」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頂門,攝集宇宙間所有精英,化為白色金剛;再由頂門下入心中,自身即化為金剛,堅固至極,無物能壞。 再入正修,此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密語通關。訣曰:「*字導氣起丹田」,即用氣之後,存想心氣凝結于丹田,現一白色*1字。*2字導氣至命門,*1字下行而穿尾閭至命門,轉成白色*2字。*3字導氣在夾脊,*2字沿脊上行至夾脊變成白色*3字。*4字導氣至頂門,由*3上行過玉枕,入泥丸,變成白色*4字。*5字導氣至喉間,泥丸之*4下行至喉,變成白色*5字。*6字導氣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間,變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為白*1字輪流一周。至此方讓氣出,又再閉氣行之,周而復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轉。 第二階段,是導氣四末。即閉氣之後,存想氣透手指腳趾之末梢,更或從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講的發放外氣,即是此類。此是氣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導氣至於身外之法,黃師戒謂不宜多練,多練恐於身無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壞、誅四法,除誅法不宜亂用,壞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長可多用。蓋高級功法,自別有善巧,此須學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應該是藏文,可惜無法打出來,故只好這樣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懷疑這六個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於印刷有誤也不能確認,不過我想不必觀想出具體文字的形象,只要存著這個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第七轉火氣 火氣的修習,是增加健康、延長壽命、揭開人體生命奧秘的鑰匙,須於閉氣、導氣已得自在之後修之。其法:觀想丹田所在,有一紅日,色紅,光明,透亮,火熱,熾燃,任何物體遇著,都會立刻變成火焰,其火焰溫暖、舒適,能使人產生無限安樂。以觀鼻前徑寸之地,乃宇宙大氣之精華,能使丹田之火,不斷增長。於是,從容細勻吸氣,納入丹田,前後二陰之氣,同時微向上提,與外入之氣,會于丹田,盡融入於紅日之內,光熱因之愈益增長熾盛。至氣步能耐,緩緩放出,但紅日的觀想不要放鬆,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穩固之後,應觀光熱外侵,凡火熱觸處,立刻轉成紅熱之火體。初由丹田而滿腰腹,又由腰腹而滿兩肋,而滿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髮,整個身體成為一輪紅日。凡火熱到處,皆有溫暖、舒適、安樂之感覺,儘力而往。 煉此火氣之時,應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熱之品;或更以壯陽益氣之藥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紅鉛等葯適當配丸長服之。 又此火氣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長不宜超過頂輪,此點值得注意。 第八輪水氣 火滿全身,應修水氣。先將全身放鬆,意想自身玲瓏光潔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觀頂上高約一尺,懸一月輪,清涼皎潔,寂照光明,與秋夜碧空的月輪一樣。次想皎月流出清涼甘露像乳一樣潤澤,冰一樣涼爽,功能潤枯澤朽,起死回生。斯後調整呼吸,用小停氣法,於吸氣之時,想甘露隨氣罐入頂門,直趨丹田,停息時,想潤澤全身,安適異常,停後不需久主,吸、停、呼各佔一字即可。隨呼氣時,清涼安適觀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積愈多。充滿全身,全身即變成一個月輪。以後專住此觀,呼吸任其自然,時間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氣,一貫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調理陰陽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過觀想不同。此處觀想,與佛法密宗相近,不過不觀脈輪。古哲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觀修,也是性命雙修的一法,不要輕視。 第九轉伏氣 伏氣亦稱胎息,是呼吸氣微,彷彿鼻中無出無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為功夫,到此入無為正定。其法:先須停止頭腦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運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無所著」之正念。不思過去,不想未來,不辨析現在,安安穩穩,舒舒適適。自在寂照而住,時間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長住,需隨時提起此念,不斷熏習。不斷緩緩增加住的時間,日積月累,自然可以達到長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這裡,境界體驗甚多,唯一的要訣,是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既不跟著內外緣境轉變牽纏,也不要去制止壓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難以住止的境界里,這就叫「轉不住為住」卻成大住長住。 此上九轉功夫,每一轉修習時間的長短隨修習者的體格、年齡、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別。一般的情況是:一至三轉,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轉,大約需修習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兩轉,最少修習一百天,至九轉伏氣,則是終生(身)行持功夫了。 善後尾功 此中分二。 (1)還虛功 實修九轉功夫,每座功之後,皆當接修此功。其法:初將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長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時間久暫不拘,能久一點更好。然後,遍身完全鬆開,呼吸任其自然,將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隨之放開,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雲絮中,遍體空鬆通透,一呼一吸,無處不相通連,恍如身體與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鬆空透的雲霞一樣。如此約五至十五分鐘為準,可免走漏滑遺之險。 (2)解座法 凝氣寧神,兩手掌互相搓擦,至覺火熱,一手在內,一手在外相疊,按於小腹之上,順轉三十六,逆轉二十四,覺外摩內應,腹氣隨之盤旋,愈旋愈寬,廣無邊際,感覺舒適清泰為則。又再搓熱,摩兩腰,不計其數,火熱為度。再雙手浴面,開口吐氣,令火外散。再擺腰腹,扭肩胛,旋頸項,舒手足,起身,活動手足,散步片刻而終。 如身熱有汗,應以干毛巾拭乾,不可當風貪涼。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時後,始可行之。 此真傳易筋經功法的優點,是見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級而登,引人入勝。凡年齡不大,身體較好的人,修此最為相宜。 若年老體弱,最好按柔氣功修習法行動。(可參考拙著《胎息經注釋》,較為適合而無弊。若必欲修此,則須盡量做到自然舒適,不可勉強圖效。且閉氣一轉須略去,導氣亦當審慎從事為要。混元坐 混元坐為最合理的高級靜功,是摶聚真氣、提高功力、積精全神的有效鍛煉方法。且易學易練,功效顯著。混元坐一般是在氣通任督後,十二經相繼通暢,疾病好轉,體質相對增強,但功力尚須精進、提高時鍛煉的高級靜功。由於大腦的調節管制力量不斷加強,深度入靜,常表現出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形神相抱的全真佳景。鼻息微微,若有若無,丹田真氣活潑旺盛,一體圓融;全身毛竅隨呼吸而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通。昏昏默默,物我兩忘;暖洋洋似浴溫泉,熏熏然如沐春風;更有祥光屢現、三花聚頂等高級境界,美不勝收。 混元坐通過姿勢的調配,兩手兩足的交叉相疊,使四肢陰陽相抱。右上左下是取陰靜陽躁之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義。意守丹田,可使心脾腎三家相會,五氣朝元,真氣凝聚,日益堅牢;百脈通調,遍體熏蒸,精神日長,智慧日開;精氣神凝物如珠,晶瑩可見。故真氣摶聚法,是窮理盡性以至命的有效方法,必修方法。 《大周天歌》云:內亦交、外亦交,三關通透不須勞;尾閭流轉天一水,自在河車泛百遭。奇經八脈十二經,指趾之端陰陽交,真氣運行無滯礙,形神俱妙意逍遙。 附:混元樁 混元樁為立式動功鍛煉方法,有采大自然之混元氣,補人體真氣能量之功能。其通過深長的外呼吸運動,吐故納新,推動真氣旺盛的循經運行,對丹田真氣的摶聚,效果顯著。若每日清晨在花草樹木叢生、自然環境優美、空氣新鮮之處練功,則身心愉悅,頭腦清新,妙用無窮。[轉帖]意拳氣功的練髓化氣   在意拳氣功的「麻、熱、脹」三種功感中,以「熱」感功效為最佳。大家都知道,人類致命的癌細胞就怕熱(兇殘的癌細胞有個弱點,它比正常細胞更怕熱,在41-43度的高溫下容易死亡,於是治癌專家便用「高熱療法」來熱死癌細胞。這種療法已使相當數量的乳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眼癌、腦癌病人受益),風、寒、濕等病症也怕熱。當練功者內視體內「熱」時,最高熱度可達攝氏39度、45度以上,儘管別人感覺異常之熱,但練者本人卻感到很正常。   看過鍊鋼的人都知道,煉鐵鍊鋼,須在高溫下將鐵溶化成紅紅的鐵水才行。那麼,人經過修練要想脫胎換骨,也必須有個高溫下的轉化過程,尤其是內視到第三層的「骨骼骨髓」層時(正如意拳氣功的創編者王安平在詩中所形容的那樣:「……..上下左右,內外皆通,骨骼骨髓,似火熔熔。……..),可意念體內的骨骼骨髓尤如燒紅的鐵棍一樣發熱發燙,使人體的骨骼骨髓產生質的變化。   骨髓,是人體的造血機構,其造血功能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變化。人體的造血功能主要依賴於紅骨髓,紅骨髓越多,造血功能就越強。而人在胎兒及幼兒時,其骨髓是紅色的,稱之為紅骨髓,故造血功能尤為旺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骨骼中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長成無造血功能的黃骨髓;到老年的以後,紅骨髓日益減少,造血功能便日趨衰竭。此外,骨髓之造血功能還受腎臟產生的紅激素及腎上腺皮質的影響。修練氣功,一般都可以促進腎臟多分泌紅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使之維持或增長紅骨髓,從而便造血功能旺盛。   意拳氣功則是在氣達三層後(指皮下肌肉,五臟六腑、肌骼骨髓都有了麻、熱、脹功感),就是將從一般氣功的練精化氣,轉至為練髓化氣,讓黃骨髓在「熱」感的不斷刺激下,最大限度地氣化為紅骨髓。這個「熱」,就是要在高溫下燒掉體內的雜質,以便凈化身體雖然練者的身體結構會有些變化(如瘦增重,胖減肥,矮增高等),但主要的變化是體內的分子細胞被高能量的物質代替了,也即我們俗稱的「脫胎換骨」了;從細胞分子到血液分子、以及到骨骼分子,都有會發生高能量的變化,從而為人體生命再生工程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轉帖]王安平論「八靜」 靜是渾圓武功的基礎。 對「生命在於運動」的說法要有科學的認識,因為過度盲目的運動傷害身體,生命在於科學的合理運動,不在於超負荷運動,也不在於起不到身體變化的量小運動。 渾圓武功的靜的層次主要表現在站樁。因為培養真正的武林高手沒有別的辦法,唯有站樁。本文以王安平先生的原論為主導,適當加些本人膚淺的認識,依次整理,供渾圓武功愛好者參考,大家可對照檢驗自己所到的層次,以求新的進階。 一、平靜 心平氣和,思想波動則靜不下來,所以感覺不到功感。歌訣: 麻熱脹感氣血通,上下左右不平衡。 局部功感星點有,情緒不能有始終。 此一階段一發現思想開小差,馬上把神收回來。達到平靜的時間雖短,但總的來說沒有大起伏。有時靜不下來,守不住神是缺乏鍛煉。 二、安靜 站樁有舒服感,安靜就是心安理得。歌訣: 麻熱脹感通體流,舒舒服服靜中求。 似想非想有所悟,時隱時現時強有。 安靜有一種舒服感,理得且有所悟。身心安靜,環境安靜,心安理得,心要放下來。此時皮下肌肉通了,個別內臟器官也通了,思想有所悟,悟的範圍較廣。功感雖不穩定,但不斷線。 三、寧靜:(凝靜) 專心致志,不再亂想了。歌訣: 麻熱脹感不分層【1】,恍恍忽忽在運行【2】 我是誰兮誰是我【3】,一顆明珠在心中【4】 此時專一靜得較深,達到三層通,感到站樁最舒服。【1】指氣通三層,功感同時出現。【2】指站樁時在舒服中體會功感。【3】只體會功感,達到「忘我之境」。【4】追求嚮往的是你心中的一顆明珠,而且對自己的追求嚮往充滿信心。三層功夫、四個階都在這前三靜中,完成這三靜已完成樁功的第一大時期,可為渾圓武功的小成階段。 四、定靜 思想不動(不胡思亂想),形體不動,功感平衡,不會有大的變化。歌訣: 松中有靜靜中定【1】,時間對我無作用【2】 不飢不渴不疲勞【3】,內外環境在靜中【4】 【1】身心感覺很松和。【2】不看錶,忘時間。【3】身心雙層靜的時間長。【4】不但外環境靜、內環境也靜。 定靜之後,心態特別平和,氣血運行、心臟脈搏跳動都能明顯感覺到,整個的很松和。練功持續時間長,一次在一小時以上者,靜到一定程度,可關閉知覺神經,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同時思想修養上也提高一層,感到時間一恍惚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此靜是承前啟後的關鍵一步,可謂之中成功夫。 五、虛靜 雙層身心凈化得好,至此就有可能達到精滿渾圓身。歌訣: 大腦空白一靈光【1】,後天意識已無藏【2】 體內如同透明物【3】,各種異常皆出場【4】 【1】靜得好像只有靈魂村在,沒有其他。【2】此時後天識神已經不存在,兒女情長在道中。【3】達到四凈化(意識、神經、氣血、肌體)【4】人在靜中全神時,功能就出來了,一種先天本能就有,一種是通過鍛煉而得。 此時身體疾病消失了,四凈化達到肌肉若一了。有時靜得可聽到螞蟻打架。超級功夫此時已出來了。人在虛靜時,它的功能就出來了。此時對外界事物特別敏感,在虛靜之前只能出高級武功,但不能出超級武功,出超級武功都在虛靜之後。 六、靈靜 萬物通靈,各種功能出現。歌訣: 萬物通靈有感應,有關事物在心中。 說是神奇是平常,功到無常皆有情。 到了靈靜階段,對外界事件感應特別敏感(有關自己的事)。無常就是自然,情就是道情,道情就是自然之物。 七、圓靜 內外圓融相通。歌訣: 天地人圓靜相通,人事萬物皆有情。 圓緣融通皆是道,圓緣深淺心不同。 圓,方圓;緣,緣分。方圓的圓於緣分的緣是有聯繫的,緣分往往作基礎,心靜體安。心理平靜會導致身體平衡,身體平衡反應到心理平衡。 運動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 萬物生於靜,萬物終於靜。 靜極見哲理,渾圓得天地。 對自身、社會、自然等事物要有圓通的認識。 八、真靜 達到真靜方能隨心所欲,大智大慧,大智若愚。歌訣: 行走坐卧皆自然,說是練功又無功。 超越世情是真情,自然而然是人生。 至此無所不為,大道修成。 達到真靜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不是人為的做作。天在心中,你的言行要符合自然界的規律。真靜是很不容易達到的,有人修鍊幾十年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 修武成道的幾個條件: 1、要有科學的知識和鍛煉方法 2、要有適應修鍊的環境 3、要有條件,要有幫手,一個人不行(衣食住行) 4、要有物質經濟作基礎作後盾 修鍊大道越到高層次越有慈悲心,如太陽普照大地。我煉站樁功的幾個階段 1、疲勞關:初煉站樁時煉了十餘分鐘就累了,但我不放棄我堅持了下來月余就少有累的感覺了。後來每次煉時就很輕鬆了。 2、氣感感覺:煉有十幾天的時候就有熱涼等氣感出現。開始時氣感少後來全身都有氣感出現那個熱鬧。 3、氣沖病灶:煉有三個來月我原來動過手術的嘴內有了腫脹的感覺,有一個星期才恢復正常。 4、氣感全無:煉有一年多身上的各種氣感現象慢慢消失了,最後竟一點也沒有了。 5、氣化現相:煉有三年多時後出現的,先是手和頭部後來是全身皆氣化。後來就有全身氣化的感覺了,現在每次煉時一兩分鐘就能進入氣化的狀態。 6、氣化之中現光明:近幾年每次煉功是時有銀白色亮光在體內出現。亮光出現時是在身有氣化感覺時出現的,意識上感覺身體消失了,但是意識上還能看見有亮光的出現。體內的亮光就象光透過一瓶水時,瓶里的水發出的光一樣。有時全身變成水晶透明態,收功後睜開眼睛感覺沒有閉上眼睛亮.高效的採氣方法《轉帖》 採氣、行氣、養氣、發氣這幾個名詞練功者都很熟悉,也都懂得運用。但是,據我所知,許多練功者只是懂得單項運用:採氣的時候主要是採氣,行氣的時候主要是行氣,養氣的時候主要是養氣,發氣的時候主要是發氣……縱然彼此之間有一點聯繫,但大多未能做到四項一體,所以練功效果差,發氣損傷自己。本人自幼修持,謙虛好學,得諸明師教導,深悟其中奧妙,今於此處,談談我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事實上,練功的過程就是不斷向外界吸收能量的過程;發放外氣的時候,雖然從你身體的某個部位不斷的向外界傳遞能量。但是,周圍空間也有許多能量會被你吸收到體內或是吸附在你身體的周圍,這也叫做外氣內收或者叫做採氣。 萬事萬物皆有「場」,人也一樣。所有的「場」都是由一種非常微小的東西所構成的,這種東西古人叫做「精」,密宗叫它做「明點」。一般練功者採氣的方法是:面對著樹木花草或日月星等,意想它們的氣源源不斷的從我們的某個部位流歸下丹田。這種方法的採氣,對內氣的增長,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對修鍊境界的提高和功力的增長效果不大。因為境界和功力的真正上升,是自身氣場和內氣的同步增長才能實現。即使,你采了許多的氣,內氣很充足了,它也會向體外輻射,形成氣場。總之,外場和內氣都是相對平衡的:內氣增強外場就增強,外場增強內氣就增強。所以,我不用一般人的那種方法採氣,我是用融通萬事萬物的氣場的方法採氣的。具體方法如下: 時時處處對父母、對長輩、對上司要有真誠恭敬的心;對同輩要有真誠友愛、謙虛的心;對晚輩要有關懷愛護之心;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負責,盡心儘力,不要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對自己的東西和公共財物,都要珍惜愛護……只要這樣認真做好,你就能夠融通周圍的一切人、事、物的氣場,使你的氣場和內氣不斷增強,每時每刻你都在採氣,每見到一個人,你的氣場和內氣都會增強,每辦一件正當的事情、每到一個處所、每看到一件東西……都能使你的氣場和內氣增強;就是回想往事、展望未來……都能使你功夫進展!當然,你一定要有真誠恭敬的心,千萬不能驕傲自大、是非人我。 以上叫做整體的採氣法。接下再談定向採的氣法:打個比方說,你想采一棵樹的氣,你可以站在樹的附近,心裡要對這棵樹有真誠恭敬的心,有以這棵為師的念頭,身體放鬆,心平氣和,你就可以感覺到樹的氣自動從你身體的許多部位進入你的體內,使你感覺到內氣增強、流速變快,體外的氣場也增強了。收功的時候,輕輕意守下丹田,然後,恭恭敬敬的離開。也可以用手掌、手指尖或印堂穴、肚臍等,任何特定的部位進行定向採氣,操作方法和收功方法同上述。 為人發氣治病時,其實也可以做到採氣、行氣、養氣、發氣同時並行:面對著病人,你內心要恭恭敬敬,不要自高自大。因為恭恭敬敬,你的氣場能夠和周圍一切人事物的氣場融通,你可以感覺到內氣和氣場增強了。你用手對著病人發氣,不要想像你的氣從手上發出去。因為你用想像發出去的氣,它的頻率跟病人所需要的氣的頻率不一定對上號,治療效果不好;另外一方面,想像我在發氣就有了我執,不能融通周圍的氣場,造成功力發揮不佳,又影響外氣內收,損害自己。正確的方法是,當你在為病人發氣治療的時候,對病人和周圍的一切人事物要真誠恭敬,要忘我甚至無我,要全身放鬆,要心平氣和,輕輕伸出你的手,對著病人需要治療的部位,專心感應你的手和病人部位之間的反映:一般可以感覺到互相吸引或互相排斥,你的手可以順著這股力量輕輕推拉;也可以不管這個變化,原位不動。用這種方法發出的氣,它的頻率跟病人所需要的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治療效果好;另外,用這種方法發氣,你本身是處在良好的氣功狀態下,你可以感覺到內氣不停的運轉,跟平時練功一樣,體外的氣和氣場不斷吸入你的體內,使內氣不斷增強。這就形成了自動發氣、自動採氣、自動行氣、自動養氣的狀態。 一般來說,沒有修鍊的普通人和周圍人事物的氣場關係就好像魚和水的關係。雖然彼此在一起,但是溝通的程度很底,魚是魚,水是水;通「大周天」之後的人,跟周圍人事物的氣場溝通就好一些了,因為身體許多穴位打開了,自己的氣場也比較強了,能夠較好的從周圍吸收能量,這個層次的練功者和周圍人事物的關係就好像海綿丟在水裡一樣,有一部分融通了;中脈通了之後,「天門」大開了,上、中、下三個丹田合為一體,整個肉體感覺「氣化」了,體外形成高能量氣場,這個層次的練功者跟周圍人事物的關係,就好像墨水倒在水裡邊一樣,身體基本上和外界融通了,但思想上還有一些淡淡的我執。到這個層次的練功者,為人發氣治病,對自己一點損害都沒有,甚至感覺到治病的次數越多,他的功夫增長越快;假如練功者證得以天地萬物同體的境界,就具有遠距離、全方位用功治病的本領,越是用功,功夫越是上長,決不損害自己。這個層次的練功者與周圍人事物的關係就好像清水倒在清水裡面,徹底融化貫通……[轉帖]大成拳精神訓練 大成拳的精神訓練是大成拳獨有的訓練方法。大成拳學習者進步的快與慢、收穫的大與小,都與其有直接的關係。常言說:人神疲則氣餒,神旺則氣足,而氣足則勇,氣餒則怯。在技擊實戰中,一名高水平的實戰家,又無不以氣勢當先,而氣勢又是以精神為主宰的。王薌齋先生講:「本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鍊。」從此話中,足可以看出精神訓練在大成拳中的位置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精神的作用無處不在,一個人在危急的情況下,可搬運他從來搬不動的重物;在被逼無奈之時,可以做出他平時不敢做出的事情。這就是特殊情況下的精神力量。但大成拳所追求的精神,也就是精神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出一個人人的先天本能,這就是大成拳和其他拳種的不同之一。我們知道,在人類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除了萬耕火種,還要同豺狼虎豹等猛獸爭奪生存空間。由於原始工具極其簡陋,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用樹枝、石塊甚至常常徒手與多種兇猛的野獸進行搏鬥。那種原始的、簡單的、本能的也是當時最實用的搏鬥形式。但隨著人類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類那種原始的搏擊本能慢慢地退化了。習練大成拳,就是意在恢復人的先天本能,增強其搏擊能力。但恢復人的先天本能並不等於說是恢復人的獸性,沒有理智或不受法律約束,而是通過大成拳的精神訓練,使人在生命安全受到侵害時,能毫不猶豫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此,大成拳的技擊威力,也將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那麼大成拳這種原始本能怎樣獲得呢?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在「靜」中求得,這個「靜」,就是大成拳的樁功。一個人力量的大小,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講,除了與肌肉的解剖橫斷面的大小有關外,重要的是與神經支配肌肉的能力有很大關係。站樁,從健身的角度講,只需心平氣和地一站,全身放鬆,即可氣血暢通,祛病強身。從技擊的角度講,站樁可在無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靈巧,微動中求速動,抽象中求具體,使其內外合一,精神、意志、氣血、筋骨都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以達到從精神到肢體的高度協調統一。例如站技擊樁要求精神自我放大,「欲與天公試比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長期用此類意念調配肢體,久而久之,自不難達到「視敵如蒿草」的精神境界。   其次是在「動」中求得。如果我們把站樁稱為靜功,那麼大成拳的其他功法就應該稱為動功。在靜態下的精神訓練,如果沒有動態下精神訓練的延續和加強,沒有動靜結合,互為表裡,就沒有拳術上的內外如一,拳學水平也就難以升華。例如做鉤銼試力時,意念自己把一棵千年大樹用雙手拉得彎向自己又送回去,一拉一送猶如老叟戲玩童,這樣從精神上無形地拔高了自己,增強了自信心。下面分別介紹一種靜態和動態情況下的精神訓練法。 一、靜態(以矛盾樁為例)   矛盾樁站法(以左式為例),立正姿勢站好,全身放鬆,目視前方。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同時兩臂緩緩抬起,曲肘環抱,與肩同高,前手略高於後手,五指自然分開,後手指尖指向前方。含胸拔背,坐臀提胯,兩腿重心前三後七。然後進行以下意念調配。   意念1:設想「三尺以外,七尺以內,有大刀闊斧之敵及毒蛇猛獸蜿蜒而來,與其共爭生存之情景」(由於敵獸多,種類雜,攻擊手法各異,所以你設想用精神威懾)。你不動,敵不敢動;你若動,意念運用各種手法拳擊、掌砍、腳踢,撕、劈、咬、撞等等,使敵粉身碎骨。   意念2:設想四周全是城牆厚壁在層層禁錮著你,你不動便罷,一動,牆壁頃刻土崩瓦解,不堪一擊(成外形不動的情況下,你設想運用大成拳的各種技擊手法,頭頂、身撞元所不用,無所不能)。 靜態訓練有一定基礎後,可進行動態訓練。由於每個人的身體條件、練功基礎、訓練強度各有不同。所以從靜態到動態的轉換時間較難一致。一般技擊性站至一月左右,即可進行動態訓練,也可靜態與動態互練。 二、動態(以炮拳為例)   丁八步站好(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兩腳之間夾角形式非丁非八,即丁八步,此外仍以左式為例),兩手向正前方舉起,似虎抱頭,含胸拔背,全身放鬆,目視前方。然後手成半握拳,左拳向前方緩級擊出,右拳以同樣速度回拉至下頜處;等左臂快直時,左拳回拉,右拳同速擊出,如此反覆。   意念1:設想兩拳之間系一拉力很大的彈簧,在兩拳的來回出擊之間體會爭力,即矛盾力。練至一段時間後,可體會兩手之間似在撕扯一塊厚帆布,一撕即開,乾淨利落。   意念2:自己站在一棵大樹前,技擊間架站好,兩手交替出擊,設想每一拳均能把大樹擊穿(注意出拳先慢後快,這樣時間一開可練出穿透力來,拳頭不可擊著大樹)。   還有一種精神訓練方法,即環境刺激法,此法筆者受益匪淺。具體方法是習練者自己選擇一個恐怖的場所去練功。形意拳巨擘郭雲深就喜歡夜深人靜時去墳地練功。如果在恐怖的環境中,習練者能用大成拳的精神意念與恐怖氣氛做抗爭,心身能達到平衡,無所畏懼,那麼其功夫將會更上一個台階。但這種練法,在初習者中不宜提倡,應該待其練功有了一定基礎後,再去體認。否則不但欲速則不達,相反還會損害習練者的心身健康,得不償失。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以上介紹的幾種大成拳精神訓練方法,只是一個虛中求實的訓練手段。要達到精神到肢體的高度協調統一,周身無點不彈簧,一觸即發,一發必斃,還有一個從實中求實到實中求虛的過程要走,即模擬實戰訓練、有規則的實戰格鬥,再到生活中無限制的真刀實槍對搏之後,方可走上清逸大勇的大成境界。   大成拳不僅是形體的鍛煉,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修養。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理及心理,使您在生活中鬥志昂揚,不懼怕任何挑戰。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速成秘法 高華新 清末,內家三拳(形意、太極、八卦;其代表人物分別是:郭雲深、楊露禪、董海川)橫掃當代武林。而現代武壇,內家拳卻雄風不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即是內家拳的核心功法「六面整體渾圓力」的失傳。「六面整體渾圓力」是內家拳法的精髓所在,為中華武學所獨有,這正是它優於西洋拳法的高明之處,練就此功後只須不失間架,根本無須有意防守,無淪對手擊中自身間架的任何部位,無論來力如何巨猛,都會被自身強大的功力反彈而起,來力越大其反彈力越大!造就無堅不摧的整體勁力!再配合「炸力無斷續」的訓練;即可在電閃雷鳴般的生死格鬥中令對手鮮血狂吐,筋斷骨折。著名格鬥專家趙道新先生曾言:成功不會垂青於那些只顧尋求捷徑,而不想下苦功的人。但是有決心懸發錐骨,而不講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將一事無成,能以最少的精力,最短的時間;最大幅度地提高格鬥水平,則需要有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攀登一條近乎直接通往頂峰的捷徑。李紫劍老師也說過:「路有千萬條,最近最直的只有一條」。為了使真正追求武學真諦的朋友們早日步入中華武學之殿堂。現以《盧氏渾元樁》為例,向大家介紹獲取「六面整體渾圓力」的最佳途徑。 雙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十趾抓地,足心空涵,雙膝關節彎曲到大於150度而小於180度之間,前頂,並向內轉向上提起,這時大腿的肌肉就會向里裹,只有產生擰裹方會使肌肉如鋼絲繩一般擰成一體。同時這種擰裹運動又可使肌肉產生相應的磨擦,使下肢肌肉長度得到伸長拉伸,這樣膝胯關節也會相應的產生一定間隙的拉伸量。只有如此在運動狀態中,步法才會靈活自如。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這三大關節在站樁中是相互聯繫又相互矛盾的,如足趾抓地與足心空涵,膝關節與髖關節形成前後的爭力,而髖關節與踝關節又形成上下的爭力,由此可看出這三個關節形成的矛盾力,正符合原傳內家傳授的"三角力"原理,而三角力之深入將變化為螺旋力,所以單純下肢的螺旋發力由三角構造開始。因而我們要求站樁中臀部似坐非坐,如果不坐或坐得過死,則不會產生髖關節與踝關節形成的上下爭力,爭力之運用盡在均衡中體現。所以三大關節爭力一定是相等的。(關節產生的爭力來源於骨骼的支撐,而爭力的大小則取決於肌肉的拉伸程廢。所以我國近代一些拳家為了獲得「盡爭力之妙」,往往把間架,步距放低,拉大;如八卦掌中的夾馬樁,大成拳中伏虎樁,降龍樁都是如此。從髖關節至肩關節這段人體軀千部位,是人類運動中最難調動的部位,它的形成是一個平行的四邊形(長方形),若想使軀幹得到合理的運動,以結構原理分析,必須使之與上下肢連成一體。我們在站樁中強調的斂臀提肛,就是通過脊椎的訓練,把下肢和軀於連通(還必須加上小腹掖在胯內的要領),而上肢與軀幹的連接是由背部肌肉放長,牽動肩胛骨向兩側運動,曲肘環抱。使肘關節橫撐至生理的最大極限,(但須注意肩窩及心窩不得僵硬),然後體會腕與肘、肘與肩、肩與腕關節形成的爭力。當然僅僅體會手臂的爭力是不夠的,必須把兩個三角爭力組合一處才是真正的渾圓狀態,即:左腕與右肩,右腕與左肩形成爭力交叉狀態形成三角爭力的組合渾圓狀態。從俯視圖來觀察我們剛站樁的形成,我們間架模式為平行四邊形。深入之後,加大了張力的效果,我們間架就會成為圓撐狀態只有這種形態才能調動更多的臂部肌肉產生長度的擴張,才能調動更多的肌肉參與做功。通過上述的講解。我們己基本體會到;站樁的渾圓狀態,是由多個三角力組合而成。我們在站樁中具備了撐抱勁力後,對方用力推撞我們的間架時我們的間架不會散。但如果對方上挑下砸;我們能否不失樁架呢?這時肘高手低或肘低手高就顯示出它的作用了。當手與肘處於一個平面時;對方用力砸挑,我們就會完全承受對方的作用力,但手與肘如呈一斜面就會分解對方一部分作用力。現在我們把站樁的完整姿態奉獻出來,(見《六面整體渾圓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原傳內家拳訓練從站樁開始人手。有些人認為,站樁時間越長,功夫越強。事實上,這是錯誤的站樁並不是耗時間,而是在時間的限制下;保持基本姿勢的準確性。雖然有些頗能吃苦的武友,在初練站樁時即能堅持一小時;但這不代表他站樁的正確性,尤其剛開始站樁,能保持3分鐘的正確間架定型就很不容易。因為站樁追求的是六面的力,而且是相互矛盾的對稱拉伸所以初入站樁之門的朋友,應在站樁中重點找出上下二爭力,待此力定型後,再加上左右橫撐力,待「左右橫撐力」定型後。再加入「前後撐抱力」,這樣才不至於顧此失彼,下面我們根據結構原理詳細闡述:「六面整體渾圓力」的獲取方法及步驟: 第一步:上下托按力的求取 上下托按力的物質基礎是改變中樞系統脊椎的拉伸長度。因為脊柱的伸縮運動可促進脊髓的自我調節。現代解剖學認為脊柱有傳導功能和反射功能,傳導功能是將來自四肢、軀幹及內髒的感覺,通過脊髓向上傳到大腦小腦,而大腦小腦的神經衝動傳到脊髓,再由脊髓傳到效應器,以實現對骨骼肌及大部分內臟活動的調節控制。另外,脊柱是軀幹的中軸和支柱,是上下肢運動的樞紐,具有支持體重,傳遞壓力,緩衝震動,保護脊柱及內臟等功能、我們從側面觀察成年人的脊柱。可見脊柱有四個生理彎曲,即頸彎、胸彎、腰彎、胝彎。頸彎和腰彎是向前凸的。 新生兒的脊柱只有胸部和骶部的後凸,在嬰兒開始能抬頭時(3一4月)出現頸彎,從6個月嬰兒能坐開始,直到會站立,又出現了腰彎,隨著年齡增長和勞動習慣,這兩處彎曲會越來越明顯。從嬰兒的爬行和脊柱動物的身體結構,我們可成發現這種四肢履行的狀態,是維持脊柱不發生形變的先天合理的構造人類的進化不可能讓我們再趴在地上,去保持脊柱不發生形變。因此我們必須在直立中去探求一種維持脊柱正直的方法。脊柱的頸彎和腰彎是使脊柱正直的兩大障礙。因為它們與胸彎、骶彎正好是相逆的S形狀。所以我們在站樁訓練中就必須做到:"頭如線系","下頜內收"和頸椎後領的要訣!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用手觸摸頸部,發現頸彎這個生理彎曲不見了,而且與胸椎後的生理彎曲,形成了一個方向的運動,這時頸彎與胸彎的S形改變成一條直線。腰椎彎曲是變化最大的生理彎曲,故改變這了段的訓練,極為艱苦,但它又是連接上下的關鍵部位,只有堅定信心,痛下苦功地重點訓練才能成功。改變腰椎生理彎曲的要訣是"斂臀提肛","斂臀"的檢驗方法是臀大肌肉明顯向內收縮,用手一摸即知,而"提肛"則是會陰穴處向上收縮,如忍大便狀態。"斂臀提肛"做正確之後;我們就會感到腰部酸脹難支,這是正常現象,因為把一段長期處於內彎狀態的骨節改變成和胸椎、骶椎彎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節與骨節之間縫隙拉大,因此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為了繼承這些先輩留傳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應該知難而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減弱。我們去感覺腰椎,如腰椎由內彎形成的豎溝會被填平,而且外凸越來越明顯。使背部整體連通,且彈力極強。長期站樁而進展緩慢者,往往都是因為此項要領錯誤,大家一試便知。「斂臀提肛」要訣做到後,往往會出現小腹和胸腔弊氣的現象,這種情況的產生,會使我們站樁時極不舒服。這是因為斂臀提肛,後綳腰椎之際,小腹極容易因為腰部向後綳而弊氣縮腹,這樣腹肌就會處於緊張狀態,而導致呼吸失衡。如果這種現象出現,我們從側面觀察,脊柱雖然向後綳起的但不是正直狀態、而是有些駝背,丟了上下的矛盾爭力。我們知道向上的力是「吊頂」的要領,而向下的力僅僅靠「斂臀提肛」是不夠的,故必須加上"小腹內掖"的要訣。"小腹內掖"就是「斂臀提肛」之後,把小腹掖在大腿根里,從而把骶骨向地面引下。這樣吊頂帶動頸椎,掖胯帶動骶骨,一上一下正好形成兩端對稱拉伸運動,這樣脊柱才會正直,"折腹弊氣"的現象就不會發生了。 第二步:左右橫撐力的求取 當人類處於爬行狀態時,我們會發現:如果把四肢撐直為180度平角狀態時,對方如果用力去推我們的肘關節,我們會因為沒有橫向支撐力而向一側失重(或因沒有橫向支撐力而使肘部受傷)況且關節伸直後,我們也無法運動。當我們站立起來後,發出直拳發力,就會感到肘關節在發力的一瞬間一震,如果不把肘關節角度變小、就不會產生第二次發力,而且這種形式的發力,如果對方突然給一個橫力,那麼這種力量的方向就會被改變。我們趴在地上,把肘關節變為90度左右,讓對方用力推打,就會發現對方根本打不動。而且關節角度越小,這種橫撐力越大。這時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站立狀態還必須保持這種橫撐力。遍觀整個世界搏壇的格鬥技術均無左右橫撐力的訓練,更沒有橫向發力的技法。直拳的發力過多,會因關節被動撕扯而錯位損傷導致病變,如骨質增生和風濕關節炎。所以一個運動員的運動青春極為短暫,基本是因傷痛引起的。畢竟關節是一切生命運動的樞紐。

《盧氏結構》認為,左右間架的橫撐力是格鬥中防守對方側面進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動進攻中,由於間架的左右橫撐,根本無須格擋對方的兩面來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頭部,再有敵人側閃到我左右之際,我也只須以關節支撐為發力點進行橫向的發力。另外雙肘的橫撐狀態能使大臂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得到改變,肌肉的彈性伸縮功能得到加強。由於骨骼的支撐作用肩關節之間在肌肉放長作用下間隙也獲得一定的拉長,從而使關節樞紐得到了如加入潤滑劑般的靈活。檢驗左右橫撐力的標準是站樁中,我們可用手去觸摸大臂內側從腋下到肘間有一根較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橫撐力符合要求,這根筋會成拉緊或綳起狀態。 第三步:前後力的求取。 從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它們組合一處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狀態。薌齋先生雲"於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們知道,貫穿於整個格鬥中最廣泛的是前後力量的應用,所以前後撐抱力必不可少。所謂撐抱力是以肘關節橫撐定位後,小臂環於體前,兩指的連線交叉一點,與人體腰背肌肉群(以整條脊柱為中心點)形成圓柱形的爭拉狀態。這時人體腰背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就會產生長度改變,我們雙臂環抱的間架就會更加圓整,撐抱的前後用力要點在於肘橫撐、臂前抱、體後靠。雙肘橫撐定位後,小臂向前抱與身體向後靠,正好形成前後的矛盾用力,因為前後的抱靠用力,我們橫撐的肘關節角度就要發生一定的變化,成為大於90度的鈍角三角形。人是柔性體只能產生張力,張力的表現形式是爭力的具體化,渾圓樁的模式形成,從直觀的六點定位支撐開始逐步往圓滑狀態過渡,故薌齋先生言:"渾圓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由上述得知",所謂的整體勁力就是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合理運動而產生的量的變化。 第四步:整體六面渾圓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發動的必要條件。古譜中"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即是此意。當我們操習樁法之際,間架結構的配備標準是我們用大腦反饋肢體的結果,如果沒有經過有意識的主動印證,我們就無法判別我們所維持的樁架是否趨於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體運動細緻入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動力下,必須去正確、合理、深人地調動神經系統,以獲得人與自然和協統一的本能狀態。利用更為真實、強烈的意感訓練,刺激和啟動人體中那些懶惰和被動的肌體細胞,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起全部的人體功能,使人們追求的整體勁力和整體爆發成為現實。 當我們初步印證了站樁所具備的相對結構均整之後,就會發現拳學進步緩慢,開始停滯不前,無論怎樣用功練習都覺得收效甚微,這是因為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運動量在達到一種相對飽和狀態後,如果人體的大腦神經不去進一步刺激這些肌體繼續運動,當然不會繼續進步。因此,當間架結構處在一種尚有稜角的階段,就必須利用大腦的深度去圓融肌體的做功。所謂的圓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體渾圓。由此可見,我們通過站樁中關節間隙的增大;來促進小臂與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與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與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長,以及與大腿小腿、與膝關節等矛盾的連接放長。這樣,人體的肌肉系統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體連接運動。這時,我們再通過意識的導引去體會這種連接下的肌體感受,並利用這種感受去對照前人留下來的正確經驗,檢驗是否符合標準,也就是說用更細微的大腦思維去檢驗身體結構發生的微妙變化,從而每一點的感受都從大腦反射出來,再反射回去,這時我們站樁才會產生更加微妙的變化。所以意感的訓練與肢體運動是相反的、平均的。 這三項矛盾爭力的建立就是把我們的間架變成一個膨脹的圓球狀態,因為球的狀態會產生彈性力,所以當學者基本具備了這個狀態之後,我們就讓同伴去拍對方的間架,看看會不會產生彈性,如果沒有,就證明哪一部位的要領不對,應及時糾正,並重點練習。繼而應讓夥伴加大力量去拍、推雙肘,如果自己在對方力量下彈起又恢復原來的姿勢後,證明間架是正確的,這時就讓夥伴給記時間,檢查督促自己維持正確間架的標準時間。由於站樁對人體肌肉、骨骼、內臟呼吸的刺激很大,體能會很快地消耗下降,這時夥伴就要隨時告誡自己哪一部位變形,並及時地進行糾正,然後讓夥伴再用力拍自己間架,看看散沒散,如果沒散就證明自己還有能力堅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則證明體能已達到極限,就應緩緩把手放下進行適當的休息,等過十分鐘之後,感覺體能又恢復過來,再站樁尋求精確度,讓夥伴看樁檢查。如此反覆練習,才會形成正確掌握站樁的良好習慣。否則雖然站了一小時,但只有三分鐘是標準的,也只能證明你只練了三分鐘而己。因為錯誤的間架根本產生不了渾元力,長時間的習練錯誤的樁法,還會產生錯誤的間架定型,這是習內家拳最大的障礙。我們編著的《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從一個新的視覺角度,扭轉了當代武林對樁功的誤傳。闡述了真正《中國原傳實戰武學》樁功的精髓。初入拳學之門,切忌死練蠻練,功夫是長期訓練的結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習站樁,首先是掌握正確的姿勢,然後再尋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們想儘快她掌握站樁並提高功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法則。人的體質不同對站樁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標準操練40分鐘樁法,任何人在人門之期均無法接受,有的自責,有的懷疑。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標準樁法40分鐘劃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鐘標準樁,然後休息一會再站5分鐘標準樁,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鐘,待站5分鐘標準樁身體能夠適應之後,我們把時間標準加到每十分鐘一次,中間休息一會再站,連續4次,共計40分鐘。這樣就證明我們有了進步,之後由20分鐘一次站兩次合40分鐘,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鐘,保持間架不失為標準,這種方法的訓練要比一味苦練強得多。因為體能是逐漸增強的,況且站樁還有意感的訓練,如果間架標準,精神、意感與間架統一一處,在這期間,不但不會感覺時間長,而且有舒適得力之感,能體會出自身內部的細微變化。如果間架己丟,證明精神已散,意感全無,身體的機能己經處在無絮狀態,若堅持下去只能加強機能的無序混亂,這是有違生理的!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楊鴻塵先生的弟子
《盧氏結構》認為,左右間架的橫撐力是格鬥中防守對方側面進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動進攻中,由於間架的左右橫撐,根本無須格擋對方的兩面來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頭部,再有敵人側閃到我左右之際,我也只須以關節支撐為發力點進行橫向的發力。另外雙肘的橫撐狀態能使大臂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得到改變,肌肉的彈性伸縮功能得到加強。由於骨骼的支撐作用肩關節之間在肌肉放長作用下間隙也獲得一定的拉長,從而使關節樞紐得到了如加入潤滑劑般的靈活。檢驗左右橫撐力的標準是站樁中,我們可用手去觸摸大臂內側從腋下到肘間有一根較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橫撐力符合要求,這根筋會成拉緊或綳起狀態。 第三步:前後力的求取。 從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它們組合一處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狀態。薌齋先生雲"於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們知道,貫穿於整個格鬥中最廣泛的是前後力量的應用,所以前後撐抱力必不可少。所謂撐抱力是以肘關節橫撐定位後,小臂環於體前,兩指的連線交叉一點,與人體腰背肌肉群(以整條脊柱為中心點)形成圓柱形的爭拉狀態。這時人體腰背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就會產生長度改變,我們雙臂環抱的間架就會更加圓整,撐抱的前後用力要點在於肘橫撐、臂前抱、體後靠。雙肘橫撐定位後,小臂向前抱與身體向後靠,正好形成前後的矛盾用力,因為前後的抱靠用力,我們橫撐的肘關節角度就要發生一定的變化,成為大於90度的鈍角三角形。人是柔性體只能產生張力,張力的表現形式是爭力的具體化,渾圓樁的模式形成,從直觀的六點定位支撐開始逐步往圓滑狀態過渡,故薌齋先生言:"渾圓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由上述得知",所謂的整體勁力就是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合理運動而產生的量的變化。 第四步:整體六面渾圓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發動的必要條件。古譜中"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即是此意。當我們操習樁法之際,間架結構的配備標準是我們用大腦反饋肢體的結果,如果沒有經過有意識的主動印證,我們就無法判別我們所維持的樁架是否趨於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體運動細緻入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動力下,必須去正確、合理、深人地調動神經系統,以獲得人與自然和協統一的本能狀態。利用更為真實、強烈的意感訓練,刺激和啟動人體中那些懶惰和被動的肌體細胞,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起全部的人體功能,使人們追求的整體勁力和整體爆發成為現實。 當我們初步印證了站樁所具備的相對結構均整之後,就會發現拳學進步緩慢,開始停滯不前,無論怎樣用功練習都覺得收效甚微,這是因為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運動量在達到一種相對飽和狀態後,如果人體的大腦神經不去進一步刺激這些肌體繼續運動,當然不會繼續進步。因此,當間架結構處在一種尚有稜角的階段,就必須利用大腦的深度去圓融肌體的做功。所謂的圓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體渾圓。由此可見,我們通過站樁中關節間隙的增大;來促進小臂與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與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與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長,以及與大腿小腿、與膝關節等矛盾的連接放長。這樣,人體的肌肉系統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體連接運動。這時,我們再通過意識的導引去體會這種連接下的肌體感受,並利用這種感受去對照前人留下來的正確經驗,檢驗是否符合標準,也就是說用更細微的大腦思維去檢驗身體結構發生的微妙變化,從而每一點的感受都從大腦反射出來,再反射回去,這時我們站樁才會產生更加微妙的變化。所以意感的訓練與肢體運動是相反的、平均的。 這三項矛盾爭力的建立就是把我們的間架變成一個膨脹的圓球狀態,因為球的狀態會產生彈性力,所以當學者基本具備了這個狀態之後,我們就讓同伴去拍對方的間架,看看會不會產生彈性,如果沒有,就證明哪一部位的要領不對,應及時糾正,並重點練習。繼而應讓夥伴加大力量去拍、推雙肘,如果自己在對方力量下彈起又恢復原來的姿勢後,證明間架是正確的,這時就讓夥伴給記時間,檢查督促自己維持正確間架的標準時間。由於站樁對人體肌肉、骨骼、內臟呼吸的刺激很大,體能會很快地消耗下降,這時夥伴就要隨時告誡自己哪一部位變形,並及時地進行糾正,然後讓夥伴再用力拍自己間架,看看散沒散,如果沒散就證明自己還有能力堅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則證明體能已達到極限,就應緩緩把手放下進行適當的休息,等過十分鐘之後,感覺體能又恢復過來,再站樁尋求精確度,讓夥伴看樁檢查。如此反覆練習,才會形成正確掌握站樁的良好習慣。否則雖然站了一小時,但只有三分鐘是標準的,也只能證明你只練了三分鐘而己。因為錯誤的間架根本產生不了渾元力,長時間的習練錯誤的樁法,還會產生錯誤的間架定型,這是習內家拳最大的障礙。我們編著的《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從一個新的視覺角度,扭轉了當代武林對樁功的誤傳。闡述了真正《中國原傳實戰武學》樁功的精髓。初入拳學之門,切忌死練蠻練,功夫是長期訓練的結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習站樁,首先是掌握正確的姿勢,然後再尋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們想儘快她掌握站樁並提高功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法則。人的體質不同對站樁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標準操練40分鐘樁法,任何人在人門之期均無法接受,有的自責,有的懷疑。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標準樁法40分鐘劃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鐘標準樁,然後休息一會再站5分鐘標準樁,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鐘,待站5分鐘標準樁身體能夠適應之後,我們把時間標準加到每十分鐘一次,中間休息一會再站,連續4次,共計40分鐘。這樣就證明我們有了進步,之後由20分鐘一次站兩次合40分鐘,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鐘,保持間架不失為標準,這種方法的訓練要比一味苦練強得多。因為體能是逐漸增強的,況且站樁還有意感的訓練,如果間架標準,精神、意感與間架統一一處,在這期間,不但不會感覺時間長,而且有舒適得力之感,能體會出自身內部的細微變化。如果間架己丟,證明精神已散,意感全無,身體的機能己經處在無絮狀態,若堅持下去只能加強機能的無序混亂,這是有違生理的!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楊鴻塵先生的弟子
《盧氏結構》認為,左右間架的橫撐力是格鬥中防守對方側面進攻的模式。而且在主動進攻中,由於間架的左右橫撐,根本無須格擋對方的兩面來拳。不必害怕打到自己的頭部,再有敵人側閃到我左右之際,我也只須以關節支撐為發力點進行橫向的發力。另外雙肘的橫撐狀態能使大臂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得到改變,肌肉的彈性伸縮功能得到加強。由於骨骼的支撐作用肩關節之間在肌肉放長作用下間隙也獲得一定的拉長,從而使關節樞紐得到了如加入潤滑劑般的靈活。檢驗左右橫撐力的標準是站樁中,我們可用手去觸摸大臂內側從腋下到肘間有一根較為粗大的筋,如果左右橫撐力符合要求,這根筋會成拉緊或綳起狀態。 第三步:前後力的求取。 從上下力、左右力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它們組合一處的形成正好是十字交叉的狀態。薌齋先生雲"於十字中求生存",妙哉斯言!但是我們知道,貫穿於整個格鬥中最廣泛的是前後力量的應用,所以前後撐抱力必不可少。所謂撐抱力是以肘關節橫撐定位後,小臂環於體前,兩指的連線交叉一點,與人體腰背肌肉群(以整條脊柱為中心點)形成圓柱形的爭拉狀態。這時人體腰背肌肉纖維的初長度就會產生長度改變,我們雙臂環抱的間架就會更加圓整,撐抱的前後用力要點在於肘橫撐、臂前抱、體後靠。雙肘橫撐定位後,小臂向前抱與身體向後靠,正好形成前後的矛盾用力,因為前後的抱靠用力,我們橫撐的肘關節角度就要發生一定的變化,成為大於90度的鈍角三角形。人是柔性體只能產生張力,張力的表現形式是爭力的具體化,渾圓樁的模式形成,從直觀的六點定位支撐開始逐步往圓滑狀態過渡,故薌齋先生言:"渾圓空洞亦都由細微之稜角漸漸體會"。由上述得知",所謂的整體勁力就是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合理運動而產生的量的變化。 第四步:整體六面渾圓力的求取。 精神意感是形成自然未能發動的必要條件。古譜中"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即是此意。當我們操習樁法之際,間架結構的配備標準是我們用大腦反饋肢體的結果,如果沒有經過有意識的主動印證,我們就無法判別我們所維持的樁架是否趨於合理。由此可知,意感是人體運動細緻入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努力追求拳法精髓的動力下,必須去正確、合理、深人地調動神經系統,以獲得人與自然和協統一的本能狀態。利用更為真實、強烈的意感訓練,刺激和啟動人體中那些懶惰和被動的肌體細胞,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起全部的人體功能,使人們追求的整體勁力和整體爆發成為現實。 當我們初步印證了站樁所具備的相對結構均整之後,就會發現拳學進步緩慢,開始停滯不前,無論怎樣用功練習都覺得收效甚微,這是因為人體的肌肉、骨骼、筋膜、關節的運動量在達到一種相對飽和狀態後,如果人體的大腦神經不去進一步刺激這些肌體繼續運動,當然不會繼續進步。因此,當間架結構處在一種尚有稜角的階段,就必須利用大腦的深度去圓融肌體的做功。所謂的圓融才是真正的六面整體渾圓。由此可見,我們通過站樁中關節間隙的增大;來促進小臂與大臂的的肌肉拉伸,大臂與胸肌背肌的肌肉拉伸,背肌與腰肌和臀肌的肌肉放長,以及與大腿小腿、與膝關節等矛盾的連接放長。這樣,人體的肌肉系統就形成了根本性的整體連接運動。這時,我們再通過意識的導引去體會這種連接下的肌體感受,並利用這種感受去對照前人留下來的正確經驗,檢驗是否符合標準,也就是說用更細微的大腦思維去檢驗身體結構發生的微妙變化,從而每一點的感受都從大腦反射出來,再反射回去,這時我們站樁才會產生更加微妙的變化。所以意感的訓練與肢體運動是相反的、平均的。 這三項矛盾爭力的建立就是把我們的間架變成一個膨脹的圓球狀態,因為球的狀態會產生彈性力,所以當學者基本具備了這個狀態之後,我們就讓同伴去拍對方的間架,看看會不會產生彈性,如果沒有,就證明哪一部位的要領不對,應及時糾正,並重點練習。繼而應讓夥伴加大力量去拍、推雙肘,如果自己在對方力量下彈起又恢復原來的姿勢後,證明間架是正確的,這時就讓夥伴給記時間,檢查督促自己維持正確間架的標準時間。由於站樁對人體肌肉、骨骼、內臟呼吸的刺激很大,體能會很快地消耗下降,這時夥伴就要隨時告誡自己哪一部位變形,並及時地進行糾正,然後讓夥伴再用力拍自己間架,看看散沒散,如果沒散就證明自己還有能力堅持下去;如果一拍即散,則證明體能已達到極限,就應緩緩把手放下進行適當的休息,等過十分鐘之後,感覺體能又恢復過來,再站樁尋求精確度,讓夥伴看樁檢查。如此反覆練習,才會形成正確掌握站樁的良好習慣。否則雖然站了一小時,但只有三分鐘是標準的,也只能證明你只練了三分鐘而己。因為錯誤的間架根本產生不了渾元力,長時間的習練錯誤的樁法,還會產生錯誤的間架定型,這是習內家拳最大的障礙。我們編著的《六面整體渾元力科學訓練教程》一書,從一個新的視覺角度,扭轉了當代武林對樁功的誤傳。闡述了真正《中國原傳實戰武學》樁功的精髓。初入拳學之門,切忌死練蠻練,功夫是長期訓練的結果,非朝夕之日能得。所以操習站樁,首先是掌握正確的姿勢,然後再尋求功力的深人;如果我們想儘快她掌握站樁並提高功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法則。人的體質不同對站樁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按標準操練40分鐘樁法,任何人在人門之期均無法接受,有的自責,有的懷疑。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標準樁法40分鐘劃成若干份,如果,我先站5分鐘標準樁,然後休息一會再站5分鐘標準樁,直到加到一起是40分鐘,待站5分鐘標準樁身體能夠適應之後,我們把時間標準加到每十分鐘一次,中間休息一會再站,連續4次,共計40分鐘。這樣就證明我們有了進步,之後由20分鐘一次站兩次合40分鐘,直到一次性能站40分鐘,保持間架不失為標準,這種方法的訓練要比一味苦練強得多。因為體能是逐漸增強的,況且站樁還有意感的訓練,如果間架標準,精神、意感與間架統一一處,在這期間,不但不會感覺時間長,而且有舒適得力之感,能體會出自身內部的細微變化。如果間架己丟,證明精神已散,意感全無,身體的機能己經處在無絮狀態,若堅持下去只能加強機能的無序混亂,這是有違生理的!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楊鴻塵先生的弟子

推薦閱讀:

桶子鐵布衫的內功修鍊法
少林五形八法拳 24內功式[配圖] 第3頁
氣功內功入門
太極內功心法論
[轉載]內功三式(提高攻擊力)無中生有

TAG:方法 | 修鍊 | 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