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才華橫溢長得又帥的匈奴人,開啟了中國300年的亂世···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裡面的歷史都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人木有套套,咋辦|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訂閱我們立刻馬上看!
來源:老臣(ID:mmie007)
文章已獲授權轉載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是《三國演義》開頭著名的卷首語。
為了證明「合久必分」,羅貫中從統一的東漢末年,寫到了公元220年三國分裂。
為了證明「分久必合」,他又從三國分裂,寫到了公元280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的西晉滅掉東吳,再次完成統一大業為止。
此語被認為十分精闢,用它來解釋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就如用阿基米德原理來解釋浮力的規律一樣貼切。
不過,和阿基米德原理相比,這句話似乎也存在一個小小的問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久」字難以定量。到底多長的時間才能稱為「久」?
如果羅貫中接著《三國演義》繼續往下寫的話,他的答案一定會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因為,作為三國終結者的西晉帝國的統一僅僅維持了24年——還不夠一個人從幼兒園讀到博士!
01
開國皇帝司馬炎死後不久,西晉王朝就爆發了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乘機崛起。
自從公元304年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後改名趙,史稱前趙)開始。
在長達135年的時間裡,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
這五個民族後來被稱為五胡,他們先後建立的國家和幾個漢人建立的政權一起,被稱為十六國。
史學界因此把這一歷史時期稱為五胡十六國。
十六國的說法緣於北魏史學家崔鴻寫的一本紀傳體史書《十六國春秋》,書里記錄了:前趙、成漢、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涼、後燕、後秦、西秦、南涼、西涼、北涼、北燕、南燕、胡夏等十六個國家的歷史。
但這只是一個習慣性的說法而已,事實上,除了上述十六國以外,這一時期還存在著代國、冉魏、西燕、譙蜀、翟魏等多個政權,遠不止十六國。
這是一個常被忽視的時代,它夾在三國和隋唐兩個著名的歷史時期之間,歷史教科書上幾乎一筆帶過。
這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時代,可以說,沒有五胡十六國,就沒有北朝,就沒有後來強盛的隋唐。
這是一個煉獄般的時代,混亂值爆表,戰亂頻仍,生靈塗炭。
這也是一個夢幻般的時代,精彩度衝天,風雲迭起,英雄輩出。
而要了解這些熠熠發光的人物,要了解這段混亂卻精彩的歷史,必須先從一個叫劉淵的匈奴人說起。
02
劉淵的前半生堪稱是懷才不遇的典型。
他出身高貴,是匈奴冒頓單于的直系後裔,其父劉豹是南匈奴的左部帥。
南匈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當時匈奴的內部為爭奪王位發生動亂。
呼韓邪單于(大美女王昭君的丈夫)的孫子日逐王比自立為南單于,並南下歸附漢朝,從此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二部。
之後,北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被迫西遷,逐漸消失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中;而南匈奴則從此定居於長城以南地區,汗庭設立在離石左國城(今山西方山)。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把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劉淵的父親劉豹就在此時開始統領五部之一的左部。
由於長期和漢人混居,南匈奴人也逐步漢化,至少從姓名來看已與漢人無異。
比如劉淵家族就因認為自己是冒頓單于和漢朝公主的後代,而把姓氏改成了漢朝的國姓——「劉」。
劉淵少有大志,據說他很小的時候就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
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業,兩公屬太宗而不能開庠序之美,惜哉!
——我每次看史書,常常鄙視隨何、陸賈缺少武力,周勃、灌嬰沒有文化,隨何、陸賈這兩個書生在在漢高祖打天下的時代不能領兵打仗,封不了侯;周勃、灌嬰兩個武夫在漢文帝治天下的時代不能幫助皇帝教化百姓,豈不可惜!
有了如此遠大的目標作指引,年少的劉淵每天都像飢餓的嬰兒吮吸奶水一樣貪婪地吮吸著各種知識。
每天都像夏日的知了練習蟬鳴一樣不知疲倦地練習著各種武功,早讀左傳,晚看兵書,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年以後,劉淵果然成了文比隨陸,武超絳灌的全才。
他不僅學富五車,諸子百家無一不精,詩詞歌賦全都拿手;而且武藝過人,刀槍劍戟樣樣嫻熟,騎馬射箭通通擅長。
更難得的是,除了才氣高、志氣高,他的顏值也非常高,史載他身材魁偉,面容英俊,還留了把跟關雲長一樣漂亮的長鬍子,堪稱美髯公。
既有顯赫的出身,又有非凡的相貌,還有出眾的才華,這樣的人即使在現代也吃得開——至少是符合鳳姐的條件了。
更何況是在特別看重門第、風度的魏晉時代呢?
03
因此,劉淵很早就在并州(治所今山西太原)一帶享有大名,朝廷重臣王渾對劉淵非常欣賞,與他結成了忘年交。
王渾是劉淵的同鄉,出身於魏晉南北朝時的頂級豪門太原王氏,官至三公之一的司徒;其子王濟則不僅官拜侍中,還娶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兒常山公主。
西晉初年,劉淵曾作為南匈奴的人質住在都城洛陽。
經由王渾的推薦,司馬炎特地召見了劉淵,一番交談下來,他對劉淵的表現大為嘆服。
事後,他對自己的女婿王濟說:依我看,即使是由余、金日磾(dī)也比不上劉淵!
——由余是春秋時的西戎人,秦穆公的重要謀臣;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子,漢武帝時的佐命元勛,兩人都是少數民族精英的代表人物。
王濟回答說:劉淵的文武才幹,遠超由余和金日磾,陛下如果用他主政東南,平定東吳指日可待!
司馬炎連連點頭。
然而,此時另兩位大臣孔恂、楊珧卻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外族人和我們漢人就像油和水——永遠不可能融合。若授予劉淵重權,只怕即使平定了東吳,他也會割據江東!這不是引狼入室是什麼?
司馬炎一下子就無語了。
劉淵的大好前程成為了泡影。
幾年後,西北地區的胡人造反,聲勢浩大,司馬炎派兵鎮壓,卻屢戰屢敗,還折損了多員大將。
正當他頭疼不已的時候,大臣李憙(xǐ)又再次向他推薦了劉淵:陛下,臣以為如能給劉淵一個將軍的名頭,讓他統領匈奴五部西征,叛亂不足平也!
沒想到這次又是那個孔恂跳了出來,再次壞了劉淵的好事:蛟龍得雲雨,非復池中物也。讓劉淵去平亂,恐怕之後西北會更亂!
就這樣,在皇帝面前,劉淵的名字時不時被提起,卻時時都被否決。
04
燕子去了又來了,楊柳綠了又枯了,桃花開了又謝了……
轉眼,劉淵已經在洛陽閑居了多年。
眼看著贅肉逐漸滋生,眼看著肚子開始發福,眼看著空有一身本事卻沒有地方施展,劉淵的心情就如被關在籠子里的雄鷹一樣無比鬱悶!
難道自己的才華只能像埋在地下的寶藏一樣永遠沒有顯露的可能?
難道自己這輩子只能在臨死的時候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希望在哪裡?前途在哪裡?
有一次,在九曲河邊和朋友餞別的酒會上,看著不停流向遠方的河水,劉淵覺得他的憂傷也像這河水一樣綿延不斷看不到盡頭,不由得動情地說:我恐怕是要老死在洛陽了,今天一別,也許就是永別!
說完,他悲從心來,忍不住仰天長嘯,聲徹雲霄!
受其感染,朋友們也全都淚流滿面,嘆息不已。
一時間,場面頗為悲壯。
沒想到這一幕正好被路過這裡的齊王司馬攸(司馬昭次子,司馬炎同母弟)看到了,回去後他馬上就找到了司馬炎:劉淵這個人必須馬上除掉!否則,并州將來一定不會安寧!
幸虧此時王渾也在皇帝身邊,他連忙為自己的朋友辯護:劉淵的人品我是了解的,我王渾願意為他擔保。
況且現在我們大晉向來倡導以德治國,無緣無故就殺掉邊疆少數民族的質子,這會造成多壞的影響?
聽了王渾的話,司馬炎覺得有道理,便放過了劉淵。
劉淵就這樣僥倖逃過了殺身之禍!
05
公元279年,劉淵的父親劉豹死了,他終於離開了備受猜忌的京城,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土。
子承父業出任匈奴左部帥,幾年後又被任命為北部都尉。
在家鄉,劉淵終於得以一展長才。
他心思縝密,賞罰嚴明,同時又輕財重義,待人寬厚,因此很快就聲威卓著。
不僅深得匈奴五部的族人愛戴,甚至還有很多漢人不遠千里前來投奔他。
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劉淵也許會和他的父輩一樣,作為一個邊疆少數民族的首領,遠離權力中心,平淡卻又舒服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然而,命運是那麼任性,它從來不喜歡按牌理出牌,在你雄心勃勃躊躇滿志的時候,它往往會給你兜頭潑一盆的冷水;在你備受打擊逐漸心灰意冷的時候,它卻往往會給你一個千載難逢的大餡餅!
就在已經人到中年的劉淵開始慢慢習慣故鄉生活的時候,神奇的命運卻突然把他推上了歷史舞台的中央!
這一切,和當時西晉國內形勢的急劇變化是分不開的。
在劉淵擔任北部都尉不久後的公元590年,晉武帝司馬炎就去世了,32歲的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
說到司馬衷,你也許不一定有印象,但正史上記載的有關他當上皇帝後的兩個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所了解。
據說司馬衷有次在華林園聽見青蛙叫,便問了隨從一個很傻很天真的問題:這些青蛙叫得這麼起勁,是為公事呢還是為私事呢?
一時間,隨從們全都驚呆了,過了好一陣才有個聰明的隨從回答說:在公家地里上叫的青蛙是為了公事,在私人地里叫的青蛙是為了私事。
還有一次,聽說某地發生了饑荒,很多百姓沒有飯吃餓死了,司馬衷一出口便是一句傳頌千古的名言:何不食肉糜?——沒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
這次,再聰明的隨從也回答不出來了。
06
正是這兩個著名的故事為司馬衷贏得了「白痴皇帝」的美名。
不過,司馬衷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白痴,這個好像目前史學界還是有一定爭議的,但他的智商比較低卻是肯定無疑的。
我估計他應該和現在學校里那種無論怎麼認真學習、依然門門課都不及格的笨學生差不多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司馬衷這麼蠢,司馬炎為什麼還要讓他當太子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雖然智商水平低,投胎水平卻特別高。
他是司馬炎的次子——雖然前面還有個哥哥,但兩歲就夭折了,而且他又是楊皇后所生。
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他自然是根正苗紅、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
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司馬衷才9歲,雖然看上去反應也有點慢,但畢竟年齡還小。
司馬炎認為將來可以教育好,加上當時楊皇后又正得寵,所以沒什麼爭議就立了他。
然而沒過多久,司馬炎也覺得這個兒子似乎智商堪憂,產生了換太子的想法,但楊皇后的原則卻很堅定:海鮮必須要野生的,太子必須要親生的。何況,這孩子也是無辜的,雖然笨是笨了點,但他又不是故意的。
因此她堅持力挺自己的親兒子:
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
可惜司馬衷1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母親楊皇后就去世了,臨死前她推薦自己的堂妹楊芷為下一任皇后。
有了這麼一層關係,新的楊皇后對司馬衷自然也是照顧有加,竭力維護。
07
可是,人丑,再怎麼化妝都沒用;人傻,再怎麼維護也白搭。
時間長了,大臣們也都看出這個太子實在是不堪大任。
一天,司馬炎宴請群臣,司空衛瓘(guàn)假借著酒意,突然跪在了司馬炎的面前:臣有事要說。
司馬炎連忙問:什麼事?
衛瓘卻不好意思明說,只是用手摸了摸皇帝的御座:此座可惜!
司馬炎明白他的意思,但也不便明說,只好故意打哈哈:衛公啊,你真的是喝醉了啊!哈哈哈哈……
衛瓘是個聰明人,也就不再多說:哈哈哈哈……
相比之下,侍中和嶠就沒這麼含蓄了。
他直接對司馬炎說:
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季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
——皇太子像古人一樣淳樸,只是現在這個時代太複雜了,恐怕他難以承擔陛下的家事啊!
就像現在某些人說「不合眼緣」其實就意味著嫌對方長得丑,所謂「有淳古之風」顯然就是「笨」的另外一種說法。
司馬炎可不是「有淳古之風」的那種人,當然不會不知道和嶠的意思。
可是他能怎麼回答呢?他只好沉默不語。
聽了臣子們的話,司馬炎對兒子也越來越沒有信心,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次決定司馬衷命運的考試。
08
那一天,司馬炎特地把東宮的大小官員都召來赴宴,然後派使者給司馬衷送去一張試卷,羅列了一些朝政方面的問題,讓他寫出答案。
同時他命這使者就在東宮等著,只要卷子一答完就馬上送到司馬炎那裡。
司馬衷倒是毫不在意,他的表現像植物一般淡定(這是他的一貫風格,這也是很多獃子的一貫風格)。
太子妃賈南風(西晉開國元勛賈充的女兒)可嚇壞了,她知道這些題目憑司馬衷的水平是肯定答不了的,便緊急請了個槍手作答。
顯然這槍手水平還是不錯的,旁徵博引,各種典故,各種成語,各種名人名言,各種比喻排比,洋洋洒洒,文采飛揚。
旁邊有個隨從趕緊提醒賈南風:不行啊。太子向來就不愛看書。
這麼寫的話,皇帝肯定知道有問題,不如就事論事,有什麼答什麼,語句只要通順就好了。
賈南風這才恍然大悟,連忙說:要不,你來寫吧,我將來一定不會忘記你的。
這個隨從頗有些小才,很快就模仿司馬衷的語氣寫了一份答卷。
文字雖然樸實無華,偶爾還有幾個錯別字,但也算是答得有根有據,像模像樣。
接著,賈南風又馬上讓司馬衷照著抄了一遍,隨即交給使者。
司馬炎看了這封答卷非常滿意,還特意把它給衛瓘看,很有點顯擺的意思:老衛啊,你看看,你看看,我兒子好像也沒你說的那麼差吧?
除此以外,司馬衷之所以能順利保住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也與他的兒子有關。
09
雖然司馬衷的能力不行,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性能力不行——在他不到20歲的時候,謝才人就給他生了兒子司馬遹。
司馬遹和父親截然不同,從小就聰慧過人,祖父司馬炎非常喜歡,經常把他帶在身邊。
有一次夜裡宮中突然失火,司馬炎想要登樓觀看火情,當時才5歲的司馬遹卻拉住了他,說:突然起火,應該防備意外,陛下您不應該站在那麼顯眼的地方,這不安全。
一個還在尿床的小屁孩竟然考慮得比自己還要周密,司馬炎不由得大為驚奇:這簡直是天才!
從此,他對司馬遹更是刮目相看,甚至還當著群臣的面把他與晉朝的實際開創者司馬懿相提並論。
也許,在司馬炎的設想里,司馬衷只是個過渡人物,司馬遹才是他真正的接班人。
當然,他也知道司馬衷畢竟難堪大任,因此在病重的時候,他為自己的兒子煞費苦心地挑選了兩個輔臣——汝南王司馬亮和車騎將軍楊駿。
司馬亮是司馬懿的第四子,司馬炎的叔父,歷任軍政要職,是皇族宗室中年齡最大、威望最高的人物。
楊駿是楊皇后之父,憑藉這一身份而備受重用,是司馬炎在後期最信任的得力助手。
這兩個人,一個是司馬衷的叔祖父,一個是司馬衷的外祖父,忠誠度都是不容置疑的,且兩人可以相互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
司馬炎覺得,有他們為自己的兒子保駕護航,自己應該可以放心了。
可惜的是,設想雖然絕妙,現實卻令他絕望!
10
楊駿借自己在宮中侍疾的機會,居然把司馬炎命自己和司馬亮共同輔政的詔書給藏了起來。
接著楊皇后又趁司馬炎臨死前昏昏沉沉的時候,召來了專門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監華廙和中書令何劭,口頭宣布皇帝遺詔。
任命楊駿為太尉、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總領朝政。
之後,楊皇后當著華廙、何劭的面,把寫好的詔書給躺在床上的司馬炎看,司馬炎什麼也沒說。
估計他這時要麼是已經病得說不出話來了,要麼是已經氣得說不出話來了!
既然皇帝沒發表意見,那當然就可以認為是默許了。
就這樣,按照這個所謂的「遺詔」,在司馬衷繼位後,楊駿就成了整個帝國說一不二的主宰。
楊駿專橫跋扈,剛愎自用,且為人刻薄,做事苛刻,朝中的大臣們都對他怨聲載道,分封在各地的諸侯王對他更是不服。
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從中看到了機會。她決心發動政變,除掉楊駿。
但她深知自己實力不夠,且居住在深宮之中,不便出面,需要找個有實力的幫手。
她找的人,是時任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楚王司馬瑋。
司馬瑋是司馬炎的第五子,司馬衷的弟弟,當時才21歲。
此人的頭腦像十以內加減法一樣簡單,膽子像十的一百次方一樣大,如果生在現在,肯定是騙子的超級VIP客戶。
這樣的人,顯然是拿來當槍使的最佳人選。
果然如賈后所料,司馬瑋聽說後不僅欣然答應,還叫上了自己的弟弟淮南王司馬允(司馬炎第十子)作為幫手,兩人隨即申請入朝。
楊駿本來就擔心司馬瑋等人在地方上手握重兵,會對自己不利,見他們主動要入朝,當然立即同意。
公元591年3月8日,在賈后的精心策划下,政變正式發動。
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八王之亂」自此拉開了序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