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的無恥邏輯:父母再混蛋,孩子都得孝順
文丨國館
有些父母,真的不配有孝順的兒女。
——國館君按
有些父母不是父母是禽獸
有一位叫「小騙子」的網友分享了她的心酸故事:
父母又一次激烈的爭吵,父親在暴怒之下把家裡能砸的東西全部砸爛,甩門而去。
小騙子嚇得哇哇大哭。
這時候母親走到身邊,對她大吼:「哭,大聲哭!」一邊說話,一邊掏出手機,打開錄音軟體。
小騙子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弄得不知所措,愕然而忘了哭泣。
母親雙手抓住她的肩膀,用力來回搖晃,歇斯底里大聲咒罵:「快點哭,哭!我要錄給你爸爸聽!」
如此有些變態的畫面,在小騙子小時候卻是司空見慣。
小騙子從小的夢想就是趕緊逃離這個家。
終於讀大學了,小騙子迫不及待報了一個遙遠的城市。她希望藉助空間的距離掩蓋童年的陰影。
她的父親是個生意人,已經兩年沒見面了,也沒聽過彼此的聲音。
一次,父親來她讀大學的城市出差,邀請她一起吃飯。
在整個飯局中,父親和她唯一的互動就是自拍了一張合照,發了一個朋友圈:「又和女兒一起吃飯,開心。」
一個「又」字,讓她欲哭無淚。
另外一個叫「nothing」的網友和小騙子一樣,從小的夢想就是和自己的父母撇清關係,遠離那個生他、養他、折磨他的家。
在他大學畢業找到工作的那一刻,他以為自己終於可以開始過自己的生活了。
可惜,他錯了。
他的父親以他的名義借了高利貸。
討債的人給他打騷擾電話,上門催債,威脅、恐嚇……
他向這些催命鬼一樣的追債人解釋自己和父親的關係,但是他們不相信。
追債人以他作為籌碼,威脅他的父親還錢,但是他的父親就如人家蒸發了一般。
就連凶神惡煞、天良喪盡,放高利貸的人都不相信天下居然有這樣的父母。
然而,他們錯了。就是有這樣禽獸不如的父母。
很多人都說家是人生最溫暖的港灣,當你揚帆出航的途中累了,只要想到家,就不會覺得自己在漂泊。
但偏偏對有些人來說,家就是他們一生的噩夢。
然而,就在他們想逃離這個噩夢的時候,卻要被貼上「不孝」的標籤。
孝順不是道德綁架的繩索
大概在兩年前,周立波還不是吸毒的犯罪嫌疑人,而是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的主持人,算是半個明星。
有一個女孩出生在農村,因為家境貧困,女孩一出生就被親生父母送給了本鎮另一戶人家。
此後二十多年,女孩只知養父母,不知道親生父母。
一天,女孩和親生的姐姐相認了。
不久,女孩就陪著姐姐去《中國夢想秀》錄製節目。
然而,女孩不知道,姐姐私下和節目組達成協議,將女孩的親生父母接到了錄製現場。
女孩在台下看姐姐表演。
姐姐表演完畢,忽然在台上對著所有人要求妹妹和親生父母相認。
二十多年,小女孩不知道親生父母在哪兒,長什麼樣。
姐姐也沒有事先和自己商量要父母相認的事情。
大庭廣眾之下,毫無徵兆,毫無思想準備。
妹妹拒絕了姐姐和節目組提出的相認要求。
在大家「殷切期盼」之下,女孩說出了自己拒絕相認的原因:「在過去20多年裡,在我最需要親情陪伴的時候,守在我身邊的是我的養父母,而不是素未謀面的親生父母。」
此時,主持人周立波站出來義正言辭指責女孩心胸過於狹隘,要她換位思考,體會親生父母當年的處境,並原諒他們。
周立波還警告女孩:「否則,你永遠不會幸福!」
說是警告,其實更像是一種詛咒。
在國人的傳統的眼光里,血緣一直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以,周立波才能如此理直氣壯;也正是因為如此,節目組才策划了如此一場戲。
可能他們私下還覺得自己正做了一件正能量滿滿的事情。
即使是正能量,也必須要講情理。
即便「百善孝為先」,也不能利用孝順進行道德綁架。
「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
《喜宴》是李安的成名作。
電影里的主人公高偉同的父親是一名退役師長,有威望,有面子,有知識,骨子裡也有頑固的傳統思想。
他的兒子是個同性戀,在美國和戀人同居。高偉同不敢告訴父母實情,謊稱女租客是自己的女朋友。
讓兒子早日結婚、成家、生子,是老人賦予自己此生最後的使命。
書信、電話催婚不成,老人決定親自走一趟美國,督辦兒子的婚禮。
婚禮是老父親旅居美國的老部下操辦的,場面熱鬧而盛大。
和高偉同入洞房的是他的女租客。
本來是演戲給父母親友看的,卻不曾想兩人弄假成真,女租客懷上了高偉同的孩子。
此事被高偉同的同性戀人察覺,然後天翻地覆,一地雞毛。
本來大家以為不懂英語的老父親應該不明就裡。
然而,有一天父親忽然提出自己要回台灣。臨行前,他和高偉同的同性戀人進行了一次談話。他說的最後的一句話是:「我看,我聽,我懂。」
李安導演電影《喜宴》劇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什麼比同性戀,不能傳宗接代更不孝了,也沒有什麼比這更讓家族丟人、讓祖先蒙羞的事情了。
電影中的老父親是曾經將令一出如山倒的軍官,骨子裡又有著頑固的傳統思想,加上死愛面子的個性,所有人都覺得無法接受兒子是同性戀、假結婚的事實。一致認為一旦他知道了,不是自己被活活氣死,就是兒子會被他活活打死。
然而,他不僅接受了這個現實,而且發自內心表示接納。他有些失落,但也只是選擇了離開美國,回到台灣而已。
對兒子,一句指責的話都沒有。
因為他明白,兒子的生活是他自己的,他願意支持他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喜宴》上映以後,一炮而紅,斬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後來李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孝順其實是一種過時的觀念。我已經不教孩子孝順,我希望我們彼此相愛。」
李安提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所謂「孝順」,其實是有一個不平等的階級觀念在裡面,認定小孩一定要服從家長,要「順」,它跟現在的普世價值中的「平等」衝突。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說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也應當平等自由,沒有高低階級之分
所有的父母在生育子女的時候,恐怕都只是覺得「應該要一個孩子」,而並不是出於對那個素未謀面的生命的愛。
父母沒有徵求孩子的同意就讓他來到這個世界,而他們將要體會的不僅有生活中的幸福,也將有無限的苦難。
既然並非出自愛的目的而生了孩子,如果生了以後又不好好呵護,如何敢奢望孩子長大了就要孝順自己?難道就因為他的骨子裡留著你的血?
繁衍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中國人生孩子非常直觀的目的則是養老。
養兒防老、孝順,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如果父母年輕時沒有好好愛孩子,甚至讓他們飽受折磨,卻要他們來孝順自己,這豈不是耍流氓?
這個道理說出來似乎過於殘酷。然而,這才是合理、公平的法則,才符合人的正常情感和情緒,是人之常情。
父若不慈,子則不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傳統儒家思想的綱領。
然而,被後人解釋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來慫恿人們愚忠、愚孝,則是別有用心人的陰謀。
這句話從字面上翻譯,最直白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要有父的樣子,子要有子的樣子」。
「君」應該有的樣子就是仁,「臣」應該有的樣子就是忠;「父」應該有的樣子就是慈,「子」應該有的樣子就是孝。
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獨立,而是一個相互左右的系統。
君不仁,則臣不忠;父不慈,則子不孝。
要臣忠,先必須要有君仁;要子孝,先必須要父慈。
這個順序不可顛倒。
還是說李安。他的家庭其實十分傳統,希望他能夠步入仕途,光宗耀祖。但是他高考失利,只能上專科,升官發財成為泡影。父親又希望他能夠出國留學,回來做個大學老師,這樣多少能夠找補回來一些丟掉的面子。
然而李安似乎從小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執意要讀電影專業,後來到美國留學也學的是電影導演。
畢業後的李安找不到工作,在家做家務、帶孩子,一家生活全靠老婆一肩承擔,勉強維持溫飽。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六年。直到李安年近四十的時候,還是一無所有。
然而,即使是李爸爸內心十分不贊成李安所學的路,現實又實實在在打了李安的臉。但是他卻從來不曾干涉李安的選擇。
只要李安明確表示「那才是我想要的」,無論李爸爸內心多麼不贊成,卻也不曾阻撓,而是默默支持。
後來,李安自己編劇,自己導演的《喜宴》《推手》兩部奠定江湖地位的電影中兩位老父親形象,原型都脫胎於自己的父親。
作為父親,還有什麼比默默支持孩子成長自己想要的樣子更為仁慈的呢?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安的家庭生活一直是大家所羨慕的「父慈子孝、夫婦和睦」的樣子。
如果李爸爸當年橫加干涉,不準李安進入電影行業。也許現在的李安正肥頭大耳、油頭粉面混跡於各種交際場所,不為人所知,哪裡還有華人電影上的這一傳奇。
也是因為從小自己受到這一待遇,所以李安能夠開明地說:「我不教孩子孝順,我只要我們彼此相愛。」
感情是相互的,子女和父母之間也一樣。
父慈是因,子孝是果。想要子孝,先做慈父。
李安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甚至有人說「父母皆禍害!」
這話可能會傷了很多人的父母的心。
但也也不可否認,有些父母真的不配為父母。
他們就如孩子的噩夢。
攤上這也的父母,已然是上天的殘忍。
如果有一天,他們有能力離開去自由飛翔,也該請大家高抬貴手,多一份理解,別再給這些人隨意扣上「不孝」的帽子。
沒錯,我們提倡孝道是一種善良和仁慈,是為了讓這個世界多一份溫情。
但是,感情是相互的。一句「血濃於水」不能就輕輕鬆鬆將有些人的冷酷與殘忍抹殺。
這些孩子自小就少了一份應得的溫情,我們也不該綁架他們,留給他們一些寬容。
面對有些父母,請理解他們的不孝。
推薦閱讀:
※因為一直被比較,其實我過得並不幸福
※誰更需要接受家庭教育 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男人啊!誰不是一邊娶妻生子,一邊死在路上
※我爸媽似乎想生二胎,我20歲,女生,感覺不能接受,怎麼跟我爸媽溝通?
※親子鑒定事件之《 水塘里的浮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