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關於以謙虛之心學習歷史的五句名言

2010年11月08日17:38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毛澤東同志寫過一篇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稱孫中山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理由是他「很虛心」地注意研究中國歷史的情況、當前的社會情況和外國的情況。毛澤東同志提倡以謙虛之心學習歷史,有五句話應視為至理名言:一、「讀歷史是智慧的事」﹔二、「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三、「隻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四、「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五、「馬克思主義者是善於學習歷史的」。

延伸閱讀: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書 看了《明史》最生氣

  毛澤東同志寫過一篇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稱孫中山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理由是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的情況、當前的社會情況和外國的情況,「知道他是很虛心的」。初讀這段論述,覺得有些不解:注意研究歷史,怎麼就是「謙虛」和「虛心」的表現呢?最近頻頻讀到「歷史是什麼玩意兒」之類的調侃語,以及一些把歷史本應帶給我們的智慧和經驗任意消解掉的奇談怪論,漸漸有所理解了。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記錄和記憶,老老實實地研究和學習它,從中獲取經驗、智慧、啟示和借鑒,也就是尊重它和敬畏它,自然是謙虛和虛心的體現。  毛澤東同志提倡以謙虛之心學習歷史的論述很多,其中有五句話應視為至理名言。  「讀歷史是智慧的事」  1920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給蔡和森等人的一封信中說,他讀歷史時發現一種有意思的現象,那些干出傻事蠢事的專制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原因是其慾望沖動壓倒了理性智慧。由此,毛澤東同志提出,「讀歷史是智慧的事」,多了解點歷史上那些專制主義者的結局,讓「智慧指導沖動」,或許能少干點傻事蠢事。此前,袁世凱稱帝敗亡時,毛澤東同志也發表過類似的議論,說袁世凱以及勸袁稱帝的人不真正懂得歷史,沒有汲取「王莽、曹操、司馬懿、拿破崙、梅特涅之徒」的教訓,乃世間「最愚者」。  把是否讀史懂史同是否具有理性智慧聯系起來,是青年毛澤東已經體悟到的一個重要道理。他一生好史,有多方面的理由、需要和收獲,其中定然有益智的成分,有一種獲得智慧的求索精神與樂趣。他讀《三國志》,認為蜀國之誤始於此前諸葛亮《隆中對》裡的戰略構想。這個戰略提出,將來得益州後派一上將守荊州,自己守漢中,大本營設在成都。本來就兵少勢弱,又如此三分兵力,焉有不誤的道理。如此詰問《隆中對》,未必有用於現實,但其中的經驗教訓卻完全可能成為使人變得高明的營養。毛澤東同志後來說「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起來」,就是這個意思。了解歷史,總結前人和自己經歷的過去,最起碼的一條,就是盡量不重復前人蠻愚的錯誤。為了澄清黨的歷史上的錯誤思想,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親自主持編輯了黨的歷史文獻集《六大以來》,並說:「同志們讀了之後恍然大悟,發生了啟發思想的作用。」用「恍然大悟」來形容讀史的效果,揭示的就是益智、啟智的作用。  「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  如果對自己的過去懵懵懂懂甚至一團漆黑,不可能成為一個明白人。如果研究歷史不是為了今天的需要,一切拘泥於歷史,恐怕也不算是一個明白人。對過去和今天都不太明白的人,自然很難干出有光明前景的事業。  毛澤東同志尊重歷史,但從不拘泥於歷史。上個世紀50年代,有人從毛澤東同志的一些現實決策中覺得他「輕視過去,迷信將來」。這個話傳到毛澤東同志那裡,他在1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國務會議上專門作出解釋說:「歷史是要的。要讀歷史,我贊成郭沫若那個古史研究。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不迷信將來還得了呀!人類就是希望有個將來。」毛澤東同志承認自己「迷信將來」。至於說他「輕視過去」,恐怕有些誤解。隻不過一生重視讀史的毛澤東同志比較看重現實這個立足點,總是希望從現實這個立足點出發去爭取一個好的將來罷了。提出「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當時可能有自辯之意,但也揭示出了讀史的要義,即了解歷史是為現實和爭取美好的將來服務的,學習古人是為今人增益的。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表過一篇題為《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演,裡面說:「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很明顯,弄清過去,是為了把眼下的事辦好。這樣做,才是對歷史的真正尊重和敬畏。  不能說毛澤東同志讀史沒有個人的興趣,但借史明理、借古喻今、古為今用,卻是他讀史的常態和目的。許多問題,了解其來龍去脈,處理起來會有更多的思路,也更主動、更有效。毛澤東同志很善於從歷史中獲取靈感,常順手拈來一些史實,以說明現實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這種情況多見於他的會議講話和讀史批註當中。比如,他讀到《史記》記載蕭何曾經實行「耕三餘一」的政策,就思考:「那個時候能夠做到這一點,可能是因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現在我們的東北,有些地區也還可以種兩三年地,多餘出一年的糧食來。但是,全國現在很難做到『耕三餘一』,這個問題值得研究一下。」他在《漢書》裡讀到漢武帝曾經沿汾河乘樓船到聞喜一帶,就感慨地說:可見當時汾河水量很大。現在汾河水幹了,我們愧對晉民呀!由此贊成「引黃濟汾」的設想。凡此等等,立足今天,把歷史讀活,思想自然會豐富起來。而且,把歷史與現實、昨天與今天緊密地聯系起來,自然也就不會滑向「守舊」一路。  「隻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  這句話出自毛澤東同志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起因是他覺得不少幹部不懂得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叫按勞付酬、等價交換,於是就說:「我們搞了十一年社會主義,現在要總結經驗。我今天講的就是總結經驗,我下回還要講。我們是歷史主義者,給大家講講歷史,隻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  提出這個命題的認識論意義是很深刻的。現實的經驗可以說服人,歷史的經驗同樣可以說服人。現實來源於歷史,歷史的經驗實際上是時間遠一些的現實經驗。歷史的經驗之所以能說服人,原因不外三個:其一,講歷史的要義在於總結經驗﹔其二,歷史裡有能夠為今天的人們受用的經驗﹔其三,了解了歷史的經驗,就能了解現實經驗的來龍去脈,故有助於加深對現實經驗的了解。程思遠先生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國後,問過毛澤東同志共產黨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麼。毛澤東同志的回答是:我們是靠經驗吃飯的。總結和升華不同歷史時期的經驗,就是以謙虛之心敬畏歷史,目的是尋求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對此,劉少奇同志也說過兩句名言:一是「歷史裡邊也有普遍真理」﹔二是「不學地理、歷史,你就『理論不起來』」。毛澤東同志敬畏歷史,正是因為那裡面有理論、有規律這些大學問和真學問。他的具體說法是:「規律自身不能說明自身。規律存在於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下手,規律是說不清楚的。」「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講歷史之所以能說服人,還因為通過歷史現象來揭示、認識和把握規律比抽象的理論推演更有認識上的沖擊力,更易於人們相信和接受,更能夠發揮教育人的作用。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曾經這樣說過,是100多年來帝國主義強國壓迫我們,才「教育了我們」﹔「我們說不服的人,蔣介石一教,就說得服了」。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毛澤東同志為什麼那樣推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用為「延安整風教材」﹔又讓人把陝北老先生李建侯寫李自成興衰的《永昌演義》抄寫一部,說是「以為將來之用」。進北京城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反復告誡大家「絕不當李自成」。「不當李自成」,成為新中國成立前後最能說服和教育黨員領導幹部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等優良作風的口號。可見,如果把歷史這門科學學好用好了,也就會像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說的那樣:「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  「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  這是毛澤東同志1964年7月會見外賓時說的話。原話是:「亞非拉人民斗爭的前途,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從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十幾年的歷史來看,就知道亞非拉人民將來的前途。」「凡是壓迫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總有一天要走的,隻要人民團結起來,加強斗爭……所以,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1945年抗戰勝利時,談到國民黨會怎樣對待中國共產黨,毛澤東同志也說過類似的話:「看它的過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將來。」上面這兩個關於從歷史看到前途、看到未來的判斷,都是應驗了的。  還是那句老話:知道了從哪裡來,就會更清楚地知道到哪裡去。到哪裡去,就是對前途、對未來的眺望和預判。有人甚至說,能看見多遠的過去,就能看見多遠的未來。此話有些極端,意思倒還鮮明。不善於從總結歷史中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就不會擁有順應時代、把握未來的歷史自覺﹔有了對歷史經驗和規律的研究與把握,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前進的方向和道路,就有可能開辟事業的新境界和光明前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俄國思想家赫爾岑認為:「充分地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向後看,就是向前進。」通向未來的路不是陡然出現的,往往藏伏在已經走過的路當中。對於不甚明了的未來方向,適當地向後看並不是多餘的,更不是倒退。向後看是為了向前看,為了向前看需要向後看,而且向後看也不是光停留在對過去的知其然上,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知道哪條路可以比較好地通向光明美好的未來。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時期,從中國歷朝歷代對農民起義剿而難滅的歷史中,看出紅軍和紅色政權是可以存在的﹔又從歷代農民起義為什麼總是失敗或勝利後成為改朝換代工具的歷史中,看出中國革命隻有靠具有先進思想的領導力量來領導才會有勝利的前途。  「馬克思主義者是善於學習歷史的」  1964年1月,毛澤東同志向巴西客人介紹中國革命的經驗後,提出了這個觀點。馬克思主義者為什麼會善於學習歷史?因為馬克思主義者不僅掌握了辯証唯物主義,同時掌握了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恩格斯甚至認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兩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基本觀點都是通過對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考察得出的。他們之所以把歷史科學稱作「唯一的科學」,意在強調,歷史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世界的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實踐經驗、理論認識、知識智慧、思想方法等等的百科全書。這本書需要時常翻閱,而且常讀常新。不光馬克思主義者這樣認為,近代西方的有識之士也不乏這樣的認識。法國的托克維爾就說他發現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有多少道德體系和政治體系經歷了被發現、被忘卻、被重新發現、被再次忘卻、過了不久又被發現這一連續過程,而每一次發現都給世界帶來驚奇,好像他們是全新的,充滿了智慧。」當今世界,一些以現代面目出現的觀點,往往不過是古老主題的變種。  馬克思主義者以謙虛之心敬畏和學習歷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周揚在晚年比較毛澤東同志和王明的不同學風時,便有這樣的評價:王明這些教條主義者,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但是讀了不能用,「毛澤東和魯迅對社會有很豐富的了解,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就可以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這些問題。如果你沒有太多社會、歷史知識,你的馬列主義就隻能變為教條。」譚震林也說:毛澤東同志「讀過大量的中國社會歷史著作,對中國農民的問題和中國社會的歷史有著深切的了解,因而,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很快就具有深刻的正確的見解」。  善於學習歷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所有共產黨人應該具有的厚重品質和優秀傳統。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工作,此後又明確地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江澤民同志多次講,不知道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不掌握中外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怎麼治理社會、治理國家啊?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很多學習內容都是關於歷史的。最近,中央又專門召開了全國黨史工作會議。凡此等等,都體現了我們黨以謙虛之心學習歷史的優良傳統。  (陳 晉 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最忠誠的太監,敵軍皇帝被他感動,並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蕩寇風雲中歷史人物資料有關內容?
《蘇州費氏歷史沿革》——費修竹
中國歷史上最划算的一次賄賂!

TAG:歷史 | 學習 | 名言 | 心學 | 謙虛 | 關於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