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際互動後面的起心動念_屍棄子

註:該文的是本人吸收古國治老師一家人的親子課講義、麥基卓、黃煥祥的《懂得生命》和《懂得愛》兩書中觀點、凱蒂《一念之轉》,加上自己實踐心得而成,供參考。一照料,主要指物質和生活上為別人安排,潛在的台詞是:你無能,沒有我,你是不行的。照料的對象為嬰兒或者喪失生活能力的人。照料在這裡是個偏義複詞,偏重於料。照料如果是自己主動給出的,很多時候包含過度的熱情和操控,別人並不需要,只是自己一廂情願而已,其心態,是要顯示自己的價值或者操控感。兒童通常因為無力抗拒大人的權威而接受太多的照料,繼而成為父母包辦溺愛的受害者,因而降低自我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如果照料的同時,有少許尊重別人感覺的考慮,就是可稱為照顧,但是,很多人,不是是照料,就是照顧。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講,照顧中的「照」,是洞察的意思,「顧」,是根據照到的內容回過頭來採取行動。照顧,要審時度勢,兼顧他人的生理和心理,這樣的照顧,可以稱為關心。一個人需要關心,不需要同情。同情,是迂尊屈貴的想法。「這個乞丐(比起我)太窮了,很可憐!」都是比照自己的情況而產生的。同情的人未必懂得愛,只是覺得對方處於弱勢而同情。同情他人,未必會被他人接受,即使接受的人,未必能夠一直快樂和心生感激。接受者與給予者產生疏離感,原因是接受的人會有壓力。這個世界上,從普通心理角度看,每個人都喜歡清白感,並不願意欠人家的,也不願意處於弱勢。所以,同情,雖是出於好心,最後未必有好報。愛,有很多解釋,我更傾向於,愛是與你同在。清白感,是自我防衛的機制。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不欠人家的,只有內心真正強大的人,才會坦然接受別人的幫助或者向別人求助。如果接受了他人的幫助,不要因為歉疚感而躲開,不要躲避有恩於你的人,要面對。如何面對?有恩報恩,報不了,把歉疚感變成感激。同理心,與同情相比,更理智而已,但是還有弱視對方的心理。潛台詞是:如果不是同理心,我就不會調整自己來適應他,否則他會受不了。共鳴,是出於尊重。尊重一個人,比幫助一個人重要。尊重,是重視自己又重視他人,就是允許別人跟我不一樣。我們不同,但是可以互通有無,可以交流觀點。把自己當人,把別人也當人,對別人的生命故事有好奇心,共鳴就產生了。子曰:和而不同。不同的觀點和感受的交流,善於搭配,就可以和。比如,跳舞的和彈琴的,舞者可以根據琴聲的韻律來安排自己的舞蹈,琴手也可以根據舞者的韻律來配樂。二我們不敢和他人分享我們的感受和觀點,是害怕傷害到他人。我們不可能傷害到任何人,任何人也不可能傷害到我們。每個人受到他人非暴力的傷害,跟他對聽到的話和看到的行為的解釋有關。做個比喻,甲有心臟病,乙打了甲一拳,甚至打之前知道甲有心臟病,結果乙一拳把甲打死了。驗屍報告查明,是這一拳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死,那麼雖然法律上規定殺人償命,但是法官的判決是不負完全責任,因而不會判死刑。這種判決,按照世俗道德的觀點,知道人家有心臟病還打人家,這個人太可惡了,罪加一等!但是法官不這樣判。如果沒有內在的造成傷害自己的解釋機制,我們就不能傷害到任何人,任何人也不能傷害到我們。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道理,對自己做個徹底的審判。我們無罪,別人也無罪,我們只對自己負責。我們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是平等的,別人也要對他的情緒負責。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心理模式造成,我們的防衛和攻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甚至消失了。防衛和攻擊,都是把自己受傷的內在情緒投射出去然後採取行動的。知道了要對自己情緒負責後,餘下的,就是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因為我們都是人,具有社會屬性,要與人相處,不是獨來獨往的。你不聽,但是我要告訴你,這是我的觀點和感受,但是我不會強迫你認同。有一定理性的人,常會說:「我都沒有什麼,就是擔心他受不了。」看似為別人擔心,但是最終的擔心還是怕被別人拋棄。我們常常因為低估他人的涵養而不敢講真話,也因為不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承擔他生命中發生的一切而弱視對方。我們要做的,是放下對他人的擔心,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可以把自己了解的事實和感受告訴別人,然後放下對別人的擔心,放不下,就把擔心變成祝福。「你今天遲到了,我剛才是有意批評你。現在,我也想聽聽你遲到的原因。」允許自己說,也允許別人說,自己為自己負責,保持了解他人的興趣,共鳴就開始了。責備,是把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他人身上;防衛,是認為別人傷害了自己的完美的形象。自責,是認為自己傷害了自己完美的形象,嚴重者會造成難以擺脫的愧疚感乃至罪惡感。責備他人不成,就成了受害者。「我媽媽不應該重男輕女,她只愛弟弟不愛我,使我的童年不幸福!」別人不應該那樣對我?這句話正確嗎?確定?我們能夠控制別人怎麼樣對我?不應該後面就是應該。「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我們把這句話說出去,看看有沒有人願意聽我們說?還有沒有人願意接受?放下我們的不應該,看看我們將會怎樣對待別人!你會有很多驚喜。自責,是來自於對自己的應該。會放下對他人的應該和不應該,就會放下對自己的應該和不應該,愧疚感和罪惡感就會消失。應該,是自己的需要而已。「我要的是支持,你給我批評,我不要。」把自己的需求給別人講明白,別人給不給,是別人的事情。放下應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自己對自己負責開始。
推薦閱讀:

讓你心動不止的情感語錄
婚後,如何找回最初心動的感覺?
師游天下│暑期避暑聖地,您心動了么?
讓男人心動的金髮女郎
我們了解嗎:美人出浴臉紅羞澀 讓男人最心動的時刻

TAG:心動 | 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