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06-11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一 財富與幸福 財富不是幸福之源 什麼會讓你感到幸福,一所大房子,一輛好車,還是一位更性感或者更善解人意的伴侶?積極心理學權威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曾問過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富有,為什麼我們還不開心呢?"生活中也時常會聽到一些朋友說:"鬱悶啊,鬱悶。"為什麼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卻有那麼多的人陷入精神苦悶之中去了呢?有這樣一個故事: 冬日裡,一位富翁去海邊散步,當他漫步到海邊時,他看到一個漁夫也在悠閑地曬太陽,就問道:"你怎麼不去打魚呢?" 漁夫反問:"為什麼要去打魚?" "掙錢買大漁船呀!" "買大漁船做什麼?" "能夠打很多魚,你也能成為富翁。" "成了富翁又怎麼樣?" "不用天天去打魚,還可以幸福自在地曬太陽!" "我不正在曬太陽嘛!" 富翁啞然。 富翁和漁夫哪個更幸福呢?不見得錦衣華服就是幸福,不見得粗茶淡飯不是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標準都不盡相同,所以,只要是自己認為是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幸福。 《2005年社會藍皮書》公布了目前中國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農村居民幸福感強於城鎮居民。"金錢不是萬能的",這句話在"澳大利亞幸福感指數"的調查中得到最佳印證。這項調查涉及澳大利亞不同地區2?3萬人口,結論顯示:悉尼等大都市中的人們最鬱悶,而"窮鄉僻壤"的人們反而活得最快活。在巴西、阿根廷等國的幸福感比其收入預期的要高出一些,在東歐國家的幸福感則比其實際的經濟收入水平預期的要低一些。而經濟收入水平很高的日本,其幸福感卻很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調查中,心理學家大衛·邁爾斯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窮困的、基本的生活條件得不到滿足的地區。根據積極心理學大師塞里格曼的觀點,財富只是缺少時才對幸福有較大影響,當財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後,財富與幸福的相關就小多了。即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價在1?25億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點而已。此外,泰勒博士指出:金錢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魚翅和城堡),只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而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手段)。 財富並不能使人感到幸福,可為何還是令我們如此痴迷呢?為什麼尋找生命的意義遠不及獲得財富來得實際呢?為什麼我們可以很自然地以物質條件為標準做決定,卻總是十分困難地以內心為標準去做決定呢? 從生物的進化角度來看,有可能是我們遠古的歷史影響了我們現在的行為。當人類還在原始時代時,更多的物質資源決定我們是否可以度過一個嚴冬或者自然災害,因此,儲存成為一種習慣。而發展到現代社會,我們不再為生活而儲蓄,而是為儲蓄而生活。對於廣大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人來說,他們並不能對"金錢買不到幸福"有深刻地認識,他們認為,如果生活中多一些金錢能使他們過得更加快活。社會心理學教授經過調查研究發現,他們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人們一旦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後,快樂的源泉主要建立在一些有意義的娛樂活動和豐富的人際關係等因素。而這些基本與金錢沒有直接的關係。一些心理權威教授曾說:那些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能讓人得到快樂,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而是懂得享受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 財富不是幸福之源,財富僅僅是提高人們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可否認,在社會生活中,物質上的富有可以在幫助個人獲得幸福的同時也能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有了金錢上的保障,我們不但可以對不喜歡的工作說"不",更不會為賬單而感到煩惱。此外,賺錢的慾望可以成為積極的挑戰,甚至給我們啟發。但是,金錢本身並沒有價值,它僅可以帶來一些豐富的經歷。物質本身並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或是精神上的財富。正如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所說:"人類刻苦勤勉的終點就是獲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藝術創作、科學發明、法律制定,以及社會變革。"可見,財富、聲望、知名度與其他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無論在哪種身份背景下,只有當自己覺得心靈舒坦,精神充實,才會感覺到幸福;只要打造一個簡單快樂的心境,過有意義的人生,就能提高生活的幸福度。反之,即使有再豐富的物質,有再多的愛,心靈沒有陽光,也是感覺不到幸福的。如果認識到這點,我們就會發現富翁是幸福的,漁夫也是幸福的。 幸福由心造 幸福就像是我們小時手中把玩的"萬花筒"一樣絢麗繽紛,當你轉動它時,裡面的圖案就會跟著變化,那多彩、漂亮的玻璃碎片,通過玻璃鏡子的反射,組合成許多美麗的圖案。不同的組合有著不同的的心境。 在1924年一個非常悶熱的夏天,羅素來到中國的四川。羅素和他的陪同人員各自坐著兩人抬的竹轎上峨嵋山。作為一個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羅素,看到幾位轎夫累得大汗淋漓地沿著陡峭險峻的山路前行,根本就沒了觀賞峨嵋山景觀的閑適心情,他思考著幾位轎夫的心情來。他想,這些轎夫一定特別痛恨坐轎的人,大熱天的,還要抬著他們上山;他們一定在想,為什麼自己不是坐轎的人而是抬轎的人呢? 當到了山腰的一個小平台時,羅素讓轎夫停下來休息。他下了竹轎,細心地觀察轎夫的表情。他們拿出煙斗,坐成行,有說有笑地講著事情,對於悶熱的天氣和坐轎的人沒有絲毫埋怨,對自己的命運更沒有感到絲毫的悲苦。反倒興高采烈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還好奇地問羅素一些有關國外的事情。交談中,他們還不時發出高興的笑聲。 之後,羅素在其《中國人的性格》一文中講到了這個故事。他的著名人生觀點就是: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是錯誤的。 有誰能說,坐轎子的人不是幸福的,又有誰能說,抬轎子的人是不幸福的,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真正的幸福。 生活中,身處不同環境里的人對於幸福的感受也有著不同的心境,所感受的幸福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它就是心靈快樂才會產生幸福。所以,我們不妨多聽聽自己內心深處發出來的聲音,只要心是滿滿的,生活中可隨處俯拾幸福。不要以為富有就會幸福,不要以為追求形式上的美好與條件上的耀眼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一個過程,一個體會快樂與意義的過程,一個心靈上獲得滿足的過程。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認為:只有快樂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標準。他還說:如果我們因為賺錢而遭受了痛苦,那麼,這錢就不如不賺。當社會上的許多人在積累大量財富之後,他們才發現錢是個累贅。一家人也只能住一套房子,再大的屁股也只能坐一輛車,再營養的美食也只是一日三餐。所以,快樂幸福才是人生的最高生活準則。他認為,賺錢要開心,花錢要高興,如果僅僅把賺錢作為人生的最終追求的話,他勢必會淪為金錢的奴隸,會變成一個忠實的守財奴,有如巴爾扎克筆下的那個歐也尼·葛朗台。 如今的人們都在執著地追逐財富,拚命地奔跑在錢的大道上,追得心力交瘁而不自知,跑得焦慮重重而不放棄,唯恐自己被時代拋棄。湯瑪斯·富勒說:"滿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於減少火苗;不在於累積財富,而在於減少慾念。"財富和幸福是手段與目標的關係。財富的增長並不意味著幸福感的增強,也許在剛剛開始積累財富的階段,數量的增加讓我們倍感幸福和滿足;但是隨著自己的消費慾望也水漲船高的時候,財富增長的速度落後了慾望的增長,這個時候,我們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感到壓抑和痛苦;而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它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幸福則來自於積累財富的過程而不是在享受財富的過程。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金錢在影響幸福的各種因素中,只起到1/5的作用,而在構成美好生活的因素中,則只起到1/6的作用。金錢真正能給你帶來安全感嗎? 生活中有許多人,對金錢抱以了金錢本身所不能承載的期望。你是不是這樣想過: 只要我有很多錢,我就會覺得很自信,感覺很好。 只要我有很多錢,就會有更多的人尊重我,喜歡我。 只要我有很多錢,我會感覺十分安全,包括我的生活也會有保障。 可以說,一旦你有上述三種想法中任何一個時,你就會被金錢所控制,並且為之感到恐懼和憂慮,你總是覺得錢不夠多,而且收入很難獲得增加,而你的願望也沒有辦法實現,這使得你總是絕望和消極,因而更渴望金錢,更因為缺乏金錢而感到不安全、不自信和不快樂。 不妨坦誠地問一下自己,沒有得到那些你其實並不迫切需要的東西,真的讓你很不快樂嗎?你還要繼續為那些無休止的慾望奔波苦惱卻放棄享受現在所擁有的嗎? 唯一的答案是,金錢在滿足了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後,它既不會帶來快樂,也不會帶來不快。 如果我們年收入在4-5萬元時,我們感到快樂並且過得有意義,那麼在我們有更多的錢時,我們也能感到快樂,過得有意義。如果我們年收入在3-4萬元時,我們感覺不到快樂,並常常伴有焦慮,感覺生活過得沒有意義,那麼即使我們每年掙到一百萬結果也一樣,我們仍然是不懂得使自己快樂、生活得有意義、愛做無謂擔憂的人,所不同的是,我們在更好的生活條件里不快樂。 1?不妨重新來認識一下"金錢",它在我們生活中都有什麼作用呢?請不要過分誇大它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 2?正確使用金錢,既要善於節約和儲蓄,又要懂得適時地享受使用金錢帶來的快樂。 3?不與別人比較。提醒自己,金錢只是我實現幸福的一個工具而已。 二 情感與幸福 愛體現為一種生活、心態、責任和人生。黃昏的廚房冒著熱氣的湯煲是愛,冬日的路燈下徘徊期盼的身影是愛,斑馬線上握緊的雙手是愛,熟睡時加在身上的薄被也是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切與關心體現為愛,它是一種正向的感情。愛有積極的愛和消極的愛之分,但凡有利於感情表達、有利於促進雙方信任、理解、溝通的愛情都是積極的,相反,則是消極的。 想知道你的愛情是否具有安全感嗎? 包括弗洛利在內的多位心理學家編製了一個愛情問卷,此問卷將人的愛情分為三種類型: 1?我發現自己較為容易與人親密相處,能自然地依賴他人,也能讓他們依賴自己。我不經常擔心被人疏遠,或在乎他人離我太近。 2?我對與他人親密接觸感覺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地信任他人,難以讓自己依賴他人。當某人離我太近時,我感到緊張。我喜歡對方主動要求我愛他,向我表示愛。 3?我發現當我向對方表示愛的時候,他並不像我表達的感情那樣回應我,我經常擔心對方不再愛我,或不與我在一起了。我渴望與對方融為一體,可這種感情經常嚇著對方。 你可以聯繫自己的行為,評估一下自己是屬於什麼類型的愛與被愛者。第一種類型的愛是一個具有安全感的愛,愛與被愛都是安全的,充滿了成長和信任的力量。第二類型的愛是迴避型的愛,不表達自己對愛的主動,害怕與人形成親密感。第三種類型的愛是焦慮型的愛,以害怕失去相愛的人為特點。 積極的人,無論是對待愛情還是自己的需要都是較為理性的。她會積極地對自己說:"我十分希望能與這位出色的男士結婚,我不能保證他一定會同意,但是,我要儘力而為。""當然,我不希望他離我而去,因為離開他我會很難過,可是,如果他真的決定離我而去,我也只能接受,因為這是他的選擇。""他離開了我,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卻不是更糟的事情,因為我還有選擇的機會。""對於他的離開,我受了很大的打擊,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人生的停止,因為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會充滿希望地繼續生活。" 可見,一個積極的人敢恨敢愛,不但善於體驗愛情的快樂,而且總是能用心靈捕捉到愛情的愉悅的方面,善於從關心、幽默、天真、建設的方面體驗愛情的美好,積極的人總是樂觀地相信對方是愛自己的,也相信將來的生活是美好的,他們認為相愛的每一天都是寶貴的、有意義的,所以他們珍惜現在的每一天,盡情地享受每一天。他們沒有時間和閑暇去想那些可能發生的不愉快,也不去細緻地規劃將來的每個細節。他們有一個目標,去努力實現它,同時,他們也知道自己永遠走在路上,既然在路上,就要欣賞風景,一個會邊走邊欣賞風景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能夠體驗愛情的快樂的人。 三 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曾經看過《記住你是誰》一書,其中作者曾這樣寫道:"作為教授,我不希望看到這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應屆畢業生們害怕自己的同學們事業有成時,自己還在掙扎前行,一貧如洗,一事無成,於是他們往往選擇看起來似乎最安全可靠的路徑:尋找高薪工作,以便能衣著光鮮地參加同學聚會。那些畢業生,原本執著於媒體行業的創意,卻去了投資銀行;那些渴望自由而活躍的創業者,卻去了沉靜呆板的公司。他們想像自己的同學五年後會獲取什麼:個人辦公室、豐厚的獎金以及高級頭銜--所以他們極度害怕和規避冒險,害怕追尋自己的興趣到頭來兩手空空。其結果呢?大量聰明有天分的人把時間浪費在那些頭銜響亮、待遇豐厚的職位上,但這些職位對於他們根本不合適,而且對於他們真正想追求的職業目標毫無用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尼爾·卡尼曼說:生活中,大部分的人會認為高收入=快樂,但事實上,雖然高收入的人對生活會比較滿足,但他們也因此更容易緊張,有著很多的壓力和煩惱。在成功之前,他們可能也曾有過不開心的日子,但他們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們就會得到幸福。而當他們達到目的時才發現,原來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此時,他們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質地位可以帶來永久的幸福--破滅了,而陷入"現在怎麼辦"的深谷。 我國在改革開放近30年來,社會在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進一步的提高,可是,令人疑惑的是,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得以改善,更沒有呈現增長態勢。現代社會,伴隨著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增大,人們的浮躁情緒和心理失衡卻日益嚴重。接連不斷地看到弱勢群體抱怨生活、抱怨一切都很不公平,甚至還有一些強烈的仇富情緒出現在一些人身上。同時,我們也能夠發現,有一部分人士大力鼓吹個人成功是自己奮鬥的結果,這勢必會導致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的心理,尤其對一些弱者的感情更是極為冷漠。成王敗寇的實用主義哲學似乎成為人們用來衡量人生成功的標尺,因此導致成功者的自大,失敗者的憤怒,可以說,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於社會各階層人的心靈都具有損害作用。然而,我們要知道,成功只是人類提升幸福感的手段和途徑,一旦只注重物質財富的獲得和積累,那財富終將變成人們獲得幸福的障礙。 此外,一些心理學家還發現,人類擅長在關於未來的事情上自欺欺人。因為人們盲目地相信幸福感增加以後,生活會比現在更好。其實這多是由傳媒和廣告培養出來的,它們總是吹噓,購買某種東西或獲得某種成功之後,我們就能得到更大的滿足。相信幸福取決於達到目標的人傾向於選擇新的目標,而且會讓自己相信,這次他們終於找到了通往幸福的"真正"道路。與此相比,2005年,美國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和她的同事一起研究的成果則更具說服力,她們認為,幸福和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幸福的人在成功後不一定更加幸福,但他們往往比那些沒那麼成功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她說:成功確實與幸福有關--但成功是幸福的結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幸福的人擁有其他促進成功的個人品性。積極的心態也有助於引發強勁的前進動力,並促成與他人的協作。 我們應當知道,我們到達人生中的成功的頂點往往是一瞬間的事情,而生命中的絕大部分過程不過是我們在過程中攀爬,所以幸福道路就在自己的腳下。 成功是多元化的 取得幸福並不是要人們將成功、財富或者地位看淡,而是希望讀者能夠反思一個現象:我們努力追求成功是為了獲得幸福,但成功之後,我們卻發現自己並不比以前幸福很多。其實,那是因為我們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權力、金錢都是獲取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標。 記得曾經問過一個朋友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他回答說"睡懶覺"。我說:"那你為什麼讓自己忙碌到沒有時間睡懶覺?"事實上,除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獲得幸福的途徑,譬如家人和朋友、興趣愛好、工作本身,如果能體會這諸種幸福,我們的心態將更平和,身心將更和諧。 我們的傳統觀念和價值取向把成功定義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認為只有追逐最大化的名利才是獲得成功。其實,成功是多元化的,它沒有大小之分,沒有行業之分,只要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把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滲透到每一件事情的細節中,一定就會成功!一位西方哲人說過,成功是沒有標準的。 它並不意味著是第一,也並不意味著超越所有的人,而是只要盡了力量,發揮了所有的潛力,儘管結果仍不是最優秀的,仍不失為一種成功。社會是複雜的,並不是一個人能左右得了的,一個人過於突出或冒尖,也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想過幸福的生活,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活在此刻,享受現在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人生境界。 如果我們帶著有色眼鏡去把成功區分大小,那就很可能失去真實的自我,就會把人引入一種一切向"錢"看的歧途。我們不能否認金錢在我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名利固然是一種成功,可是,假如走進一種只有獲得最多名利的成功才是最大成功這種誤區,就會把自己陷於一種絕境,而且讓自己失去很多樂趣和潛力,也失去了很多通往另外成功之路的機會。 我們知道,每個人具有的潛力是不一樣的,可能這種潛力在幼兒時期就會有所體現,但是,潛力也是需要訓練和培養的。《禮記·學記》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一樣的道理,即使一個極具某些天賦的人不去試圖培養自己的特長,就會被白白地埋沒掉,而且你去追逐一些自己並不擅長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況且效果並不一定會好。2004年奧運會,電視在播放田徑賽場上的鏡頭,劉翔獲得110米欄決賽的金牌,他不僅僅打破了奧運會紀錄,還平了世界紀錄。這個成績讓所有黃種人都感到驕傲,因為劉翔是第一個獲得奧運田徑短跑項目世界冠軍的黃種人,他創造了中國乃至亞洲的歷史。假如當年劉翔的父母沒有讓自己的兒子走田徑的道路,而是選擇看起來更能掙錢的籃球運動,那麼,我們現在就不能肯定這個跨欄天才是否能最好地發揮自己最擅長的特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成功的副作用時間
※超級瘦臉短髮髮型 讓你成功大臉變小臉
※為什麼人們看到周圍的人的成功就嫉妒,卻不肯想想別人為什麼成功,不去看別人的努力?
※十個正確睡覺方式 成功告別失眠
※《圖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