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九卷)

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第九卷)凈空法師講述《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大同小。不見邊表。》「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從這個地方開始。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講真如,或者說是法界,都是一心之總稱,正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那麼這種道理,這個事實的真相,我們在華嚴經、在彌陀疏鈔、在起信論、在圓覺經裡面都看到很多很多,雖然我們不能夠證入這個境界,至少我們對佛這樣的說法,不會感覺到太陌生了,正是所謂長時期的熏習,我們曉得在如來果地的境界是有此一說。那麼光是曉得有此一說,對我們自己來講,實際的功德利益,我們得不到,必須要承認這個功德利益,承認真如法界,一心是我們自己本具的,這個功德利益就大了,所以一定要講到自己本具才行。若不是自己本具,那是別人所具足的,與我們還是不相干。在一切境界裡面分自、分他,那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心,換一句話說不是一心不亂。真正證得一心了,你的心裏面決定不會有起自他的分別,自他的分別都沒有,那裡還會有執著,所以祖師說真如法界是無他無自,我們把這句話要用在凈土法門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無他無自,換一句話說,有他有自,我們得不到一心,既使把這個分別心統統都放下了,我們才能夠證入諸佛如來的境界。底下這個兩句話是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大概都是這個情形。「要急相應。」我們那個不是急著趕快開悟,趕快得一心,個個都是著急著,不但我們著急要快點成就,諸佛菩薩也恨不得我們立刻就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呢?就是我們的心有二,毛病在這個地方。換句話說,始終不能夠一心,所以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就是一。那麼換句話說,做不到就與佛法不相應,這一點確實不容易。昨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也講到,一切法裡頭無分別執著了,是不是就是一心呢?還不一定,為什麼呢?無想定,是沒有分別執著,無記性也是無分別執著,我們要把無想定當做一心不亂,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這個是有揀別的,真正到一心不亂,思維有無思維,言語無言語,都是不二的,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長者,這是示現的在家佛,有一天,他召集了許多菩薩,都是大乘菩薩,集會在他那個丈室,維摩丈室,長者就叫這些菩薩們,個個說不二法門,都是考考他們,你們所證得的不二法門,是什麼一個境界?說給我聽聽,一個個的起來說,那麼大家都說完了之後,這些菩薩反過來問他老人家,老居士你所證到的不二法門也說給我們聽一聽,長者默然一句話他都不說,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就起來讚歎了,維摩老人才是證入不二法門。這樁事情我們要在經論裡頭多方面去看,為什麼呢?一方面看不出來,你會誤會了凡是說是不算高明,他不說就是了。你真正沒有入這個境界,說是錯,不說還是錯,果然入了門了,說是對,不說也是對,所以在經論裡頭要多看。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那個,入舍衛大城托缽,那就是入不二法門,須菩提尊者體會到,所以加以讚歎,稱之為稀有稀有。由此可知,入不二法門,不是沒有作用,有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事情,事事都圓滿,面面都周到,因為佛法一再給你說明,智慧第一,德能第一,智慧德能到圓滿了,這就成佛了。所以那一個菩薩沒有智慧,那一個菩薩沒有德能。智是般若,德是清凈,能是多才多藝,所以修學,我天天跟諸位提起,修,修覺正凈,在那裡修呢?就在待人接物,就在日常工作當中去修,我們將我們本份之內的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幫助別人做事情,也要做得圓圓滿滿,盡心儘力,這個叫入不二法門。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才能與道相應,如果你要是會不到這個意思,憑自己的想像是去測度,那沒有不錯的,換一句話說,處處都錯了,自家所證得的境界,完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功夫,表現在生活當中,表現在行為裡面,一絲毫都瞞不過人,別人所看的,甚至於比自己還要清楚,還要明了,真正修行人,沒有別的,就是善於反省,有自知之明,這是菩薩。如果是一個人對別人清楚,對自己糊塗,那是凡夫,對別人清楚,對自己更清楚是菩薩。那麼入不二法門之後,他的心量境界就跟凡夫完全不同,下面兩句說:「不二皆同。無不包容。」「不二」就是一,一就是「同」,二就是異,「不二皆同」,像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為什麼同,因為它契入法界,證得不二,所以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時候心量廣大無比,所謂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像法華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諸佛,唯一佛乘,無二無三。』唯一佛乘,這一就是不二,就是一心,就是真如法界,千經萬論所講的就是一個目標。那麼我們在這個十幾年當中,在佛法裡面,我們表面上看,雖然沒什麼成就,實際上我們起了許多的作用,起了許多帶頭的作用。爾今爾後我們就必須要把佛法帶到正軌上去,從我們這邊做起,那就是一門深入,所以圖書館這個道場,我們這個信心銘,今天一次,下一次就講完了,講圓滿了,講圓滿之後我們就講彌陀經疏鈔、圓覺經最重要的前面兩章,文殊、普賢這兩章我們細講,後面我們略講,我們在今年年底一定把它圓滿,到明年圖書館一個星期講三天經,全講彌陀經疏鈔,從此以後不講其他的經論,我們來做這個帶頭作用,希望將來每一個寺院,每一個法師專講一部經,我們來做這個帶頭作用,一部經周而復始的去講,講個幾十遍,幾百遍,這就是「不二皆同,無不包容。」那就成功了。學東西學多了,學雜了,不能成功,所以我期望諸位同修,你們要發心學一部,將來開道場,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真正的成就。我們今天曉得,我們所犯的大病就是在二,三心二意,所以我跟大家說過,本道場講經決定是一部,別人請我,或者請我講什麼經,不在我的地方別地方可以,我能夠應付他,他叫我講個金剛經可以,可以我就隨隨緣,結個法緣給你講,但是圖書館是本道場講一部經,同修們如果真正能通達這個意思,能發大心,好好的學一部,將來以後建道場,就專門弘揚一個法門,你們在家同修,家庭就是道場,你在家裡面可以講這部經,家人不信服,你有一些同參道友,一個禮拜定一天找幾個人,到你家裡來,二三個人都可以,你要是學彌陀經的,你就可以講彌陀經,一個星期講一次,一年到頭絕不中斷,你那個家庭就是道場,你的家庭是有三寶護持,龍天護祐,古大德教我們自求多福,福報從那裡求,就是這麼求來的,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出家的同修可以利用圖書館不講經這個空檔時間,你們來練習講,學你們本門的,也要周而復始,一生絕不中斷,你才會有成就,不在乎聽眾多少,一二個人聽都行,要緊的是不能中斷,要緊的是守定一門,今天親近善知識難,蓮池大師就是這樣教給我們,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私淑古人,以古人為老師,你看學楞嚴的,楞嚴經註解,比較深入淺出的,圓瑛法師註解就可以,以圓瑛法師為老師,那麼以他為老師,以他的楞嚴經講義全部背過,上台怎麼講,上台完全是背註解,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意思,有一點自己的意思就不叫跟老師學了,這一點諸位千萬要記住,到什麼時候才能夠離開注子,自己的意思呢?開悟了,不開悟,就守住老師的範圍,不敢超越範圍一步,這是做學生的態度,那麼也許你要說了,那我念這個註解誰來聽呢?這個念註解就有念的藝術了,把文字變成口語,所以每一句你念起來有抑揚頓挫,有輕重緩急,那就不一樣了。你能把這個念出來,你就把經的意思就體會到了,所以這個念講演稿,現在全世界無論走到那個地方,你看名人講演,那個不用講演稿的,你今天講經把古人註解擺在這兒照念,也念講演稿,看誰念得好,你念的叫底下聽的人,一聽結果就意思體會到了,這就高明了,講經的時候不用註解的本子,如果每一個人都發圓瑛法師的講義,那你還講什麼?那就不用講了,發的是經文沒有註解,你在講台上念的註解就行了,就用這個辦法。這辦法不是我發明的,是天台家的規矩,天台家智者大師以後,他的子孫,徒子徒孫,講法華經統統是背註解,不能有自己意思。幾年前海仁法師在香港,他教楞嚴經就是教學生背註解,講經完全講註解,完全是背註解,完全用的是天台家的老規矩,他的學生不多,只有五、六個人,個個把這個著作都背得很熟,這是他的家風,海仁已經往生了,他往生時九十多歲,我過去跟他見過一次面,在香港大家稱他為首楞嚴王,他是一生專門弘揚楞嚴的。學圓覺經,我勸諸位就用圓瑛法師的圓覺經講義,連經文帶講義,統統要背過,不要怕人恥笑,唉!這個方法太笨了,完全說的是別人的,不錯,是說別人的,自己沒有開悟,沒有開悟,那不說別人的怎麼辦呢?自己沒有,悟了之後才是自己的,那自己展開經文,橫說豎說,深說淺說,長說短說,得大自在,沒悟之前就得要守定老師的規矩,到幾時開悟了,那就無不包容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還是守住一部經,大慈大悲為眾生做模範,為眾生做典型。所以我們現在提倡就一個道場,一個法師,希望他能夠弘揚一部經,弘揚一部法門,把大乘佛教再重新地振興起來。「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十方」是講的十方世界,「智者」是講的諸菩薩,唯有諸菩薩才有智慧,聲聞、緣覺,雖然斷見思煩惱,他有福德,他還沒有智慧,由此可知斷煩惱障,破人我執是福德,破所知障,斷了法執是智慧,所以「智者」是對菩薩講的,一切菩薩「皆入此宗」,這個「此宗」在三祖來說就是禪宗,達摩所傳來的禪宗,禪宗所講的『真如、法界、一心』,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才不至於發生誤會,因為從這地方著眼你才曉得,原來禪宗的宗旨,通一切宗教,這才叫真宗。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如來真境界,心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其實無所入。』佛在圓覺經裡面,也有一段話說:『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人故。』覺人就是智者,當知此宗,一切眾生本來具足,還有什麼入與不入呢?我們迷失了自宗,說一個不入;悟了,再說一個入,其實入與住,不入都是戲論。永明延壽大師說得很好,他說:『心,真如門。』跟起信論言所講的是一個意思,『初,入力在』,換一句話說,談不上出入,出入就是迷悟,迷了就比喻出,悟了就比喻入,真正覺悟的時候就迷悟兩頭坐斷,那有出入呢?那麼迷悟兩頭坐斷,就在一心,所以這一心非常重要,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維摩的不二法門,華嚴的一真法界,我們念念想入,念念著急著入,可是偏偏不肯用一心,偏偏不肯修一心,也許你要問,我很想修一心,不曉得怎麼修法,實在說,你要在這個講堂上提出這句話來,那麼我們講堂上天天所講的,都是冤枉講,為什麼呢?你沒聽進去,天天都在勸你,天天都教給你方法,你沒懂,一個字也沒聽進去,所以在境界裡頭,一天到晚還是妄念紛飛,那有什麼辦法。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你要記住幫不上忙,這個事情要靠自家成就,那麼我告訴諸位,一再勸大家先修怨親平等,從這地方下手,怨親不平等,你就永遠找不到門路可入,換一句話說,你這個心不能一,所以道從那裡入門?從冤親平等入門,這個就是最不平等的地方,差別最大的地方,從這個地方去修平等觀,這個是我在修學三十多年當中所體驗到的,真正修到心地清凈,智慧增長,無量劫以來的習氣煩惱,要在這順逆兩種不同的境界裡面去磨練,把這個心磨平,磨到心境一如,逆順不二,你才有門可入,而後展開大乘經典,一乘了義,那就是如數家珍,與自己的境界完全相應,下面兩句是講修學的原則。「宗非促延。一念萬年。」「宗」就是宗旨,就是前面所講的,真如法界、不二一心,這些都是宗旨,宗旨裡頭沒有時間的長短,「促」是講短促,「延」是講時間的延長,沒有長短,所以說「一念萬年」,「一念」是時間最短的,「萬年」是長的;一年跟萬年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在什麼時候見到這個境界呢?在一心不亂的時候,他在理一心就見到了,證實了時間是虛妄不實在的,這叫超越了時間,超越時間你超越空間了,超越空間是遠近不二,遠近是講空間,遠處是講時間,超越了時空,這個時候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麼由此可知,修證需要多長的時間呢?跟諸位說,那有一定?沒有一定,,會的人一念就成,不會的人萬念還不會了,什麼叫會與不會,會的人他曉得修清凈心,會的人他曉得從怨親平等上下手,這就會的,不會的人他不知道修清凈心,更不知道在怨親平等上用功夫,那就不會了。華嚴裡面講,不會的從凡夫地修成佛要無量劫,會的人一生成就,像善財童子一生成就,那麼也許諸位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他先修根本智,後來啟發後得智,二智圓滿成佛了。我今天要諸位從怨親平等上下手,好像是跟善財童子不一樣,我告訴諸位,我教你從冤親平等上下手,就跟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沒有兩樣,根本智是從一心裏面現出來的,心不一那來的根本智,為什麼不一,在境界裡頭有不平的心,所以你心不一,今天我教你修平等心,換一句話,我是教你修一心,教你修一心就是教你修根本智,有什麼兩樣。根本智的修學,心要清凈,心要平等,辦事要認真,待人要周到,為什麼呢?心境一如,理事不二,心裏面那個境界完全流露在你生活當中,生活是外表,就是你的心反應,這個心變現的相狀,就在你日常生活之中,你表現在外面的,外相就是你內心之相,你的心像什麼樣子,看看你的言語動作,待人接物,你的心就是那個樣子,真誠、虛偽,怎麼能掩飾?完全表現在外面,只有自欺不能欺人。所以由此可知,這個大乘經論不可不讀,不能不研究,不能不討論,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懂方法,不曉得最初下手處,你就要浪費許許多多寶貴的光陰,如果你懂理論,明方法,曉得從那裡入門,你就很快成就,真正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實在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底下兩句說:「無在不在。十方目前。」這兩句也是事事無礙,「無在不在」就是無在無不在,指什麼呢?指一切法,上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下指自身以及我們修學或者是生活的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無有一法不是無在無不在,這兩句話的境界相當高,實在說不容易懂,可是我們過去讀過楞嚴經,楞嚴經裡面給我們發明宇宙人生的實相,它說:『一切法,當處出生,當虛滅盡。』是不是無在無不在呢?又跟我們說一切法,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而顯現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一法性』這都是說明無在而無不在,這是講事實的真相,正因為這個事實現象,是無在無不在,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不能執著他有,也不能執著他無,說一切法在、不在都是錯的,說有無也是錯的,一切法的真實相,是非有非無,,這樣的十方境界這了了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影現自在。昨天我們在華嚴裡面,把這個事情講得相當詳細,我把這個經文里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從我們自家心行上來發揮,心是理體,行是行為是作用,字字句句都從我們自己本身,本身就是心,生活就是行為,本身生活行為上來發揮來說明,這樣要再不開悟,那就沒有辦法了,三祖這個境界與諸佛菩薩,與後來的六祖,是同樣一個境界,我們細讀壇經就能夠幫助我們體悟祖師的大意,這個「十方目前」也是有二重意思,這個文字是雙關文字,第一個十方諸佛,有情無情眾生,在我們現前,影現自在,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本身在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處處也是影現自在,兩重意思真正不可思議,唯有一心能證,能夠親證到這個境界。我們讀彌陀經,經上分明給我們說,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他有人道、有天道、有菩薩、凡聖同居土,都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諸上善人他們就已經有能力,在一餐飯的時間,經上講的是吃早飯的時候,早飯之前,個人就是用這個衣革盛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我們要問這個,十萬億佛是一家一家去的還是同時去的,如果是一家一家去,一家那怕他時間再少,耽誤一分鐘,也要十萬億分鐘啊!這一個早飯時間怎麼來得及,諸位要曉得,這就此地講的,十萬億諸佛如來的道場同時現身,一時都到了,換一句話說,我們一般講分身,你能夠分十萬億身,同時去拜十萬億佛,所以時間足夠了,不是一個一個去了,去這家再到那家,不是的,同時,而且再告訴諸位,十萬億還不是代表一個固定數目,代表的無量無邊,不只十萬億,像華嚴經表法,用十來表法,十個十叫一百,所以億也是把十擴充到極處了叫他作億,還是表法的意思,我們不能獃獃板板看經上只說十萬億,沒有說更多,那你就錯了,無量無邊,這種能力是我們本來具足的,本來不具足,你要想修,那怎麼能修得成,本來具足這種能力,可惜的是我們自己有了障礙,使自家的本能不能夠現前,原因在此地。所以佛教給我們除去障礙,本能恢復,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一絲毫奇怪的地方,「法爾如是」意思是本來如是。向下經文裡面講:「極小同大。亡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這個四句我們可以合起來講,因為它的意思有相連之處,前面講無在無不在,就是「極小同大,極大同小」的意思,所以佛在楞嚴經裡面講:『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作微塵粒,轉大法 輪。』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極小同大,極大同小」這個道理,楞嚴經這兩句話誰不懷疑,為什麼我們懷疑呢?因為跟我們的常識完全相違背,凡夫知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常識,相違背,佛知佛見與凡夫知見,完全不相同,佛的知見是從一心裏面現的,凡夫知見是從亂心裏面現的,所以他不一樣。一心所見是真境界,所以說是實相,在諸佛眼睛裡面,凡所有相皆是實相,而在凡夫境界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這個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就以楞嚴經這兩句話來說,毛端是我們的汗毛,汗毛的尖端這是講正報裡面最小的,寶王剎,寶王是講如來,剎是講佛的剎土,佛的剎土多大呢?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那裡呢?就是在這個毛端上,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縮小,這個毛端沒有放大,這就所謂是芥子納須彌,小能夠容大,極小同大。下面這一句是講你怎麼要能證得「極小同大」,這個事實的真相,你必須要「亡絕境界」,你就證得了,亡絕境界上清凈心現前了,我們現在最糟糕的就是境界亡不掉,忘不掉自己,忘不掉別人,心裡頭有自有他、有真有妄、有邪有正、有是有非、有利有害,完全是生活在相對的境界里,二的境界裡頭,這個二是永遠忘不掉,這個事情麻煩,所以這個極小同大,事實真相你永遠見不到,那就是你沒有辦法亡絕境界,亡絕境界是什麼樣子呢?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亡絕境界了,但是如果你心裏面還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那又不行,那你這個境界還沒有忘掉,你還有個本來無一物,還沒有忘掉。這個實相依然不能現前。「極大同小。不見邊表。」「邊」是邊際,「表」是顯明,所以這「表」是維摩經裡面還有一個公案,就是維摩長者示現生病,好多菩薩來看望他,實際上他是裝病,他不是真的有病,用這個方法故意叫人來家看他,來看他,他就給人說法,來度這些菩薩們,他住的房間不大,丈室,一方丈,丈室,房子不大,他以他不思議的神力,將三萬二千個獅子座,那個獅子座我們不要講太大,像我坐的椅子這麼大好了吧!多少張呢?三萬二千張,把這獅子座布置在他的方丈,丈室裡面,他那個房間又沒有擴大,獅子座沒有縮小,這是維摩居士當年示現這麼一個境界,所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維摩經稱之為小不思議經就是這個經典裡面所說的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以大入小,三萬二千個獅子座大了,丈室小呀,大入小,以小入大,丈室小,三萬二千獅子座大,大與小不二,所以它互即互融,非彼非此,像這樣不思議解脫境界,你要是講無量劫也講不完,這種神通妙用那裡來的呢?就是在自己,真心本性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那麼我們也有真心,也有本性,我們為什麼流露不出來,我們有雖然是有,總是迷了。再說的淺一點,定慧力量不足,所以不能現前。力量不足還有點定慧,而我們現在怎樣,定慧全無,你看這迷得多深,迷得多重,再要不覺悟,怎麼得了呢?諸佛菩薩大用自在,我們不說神通妙用,這神通妙用我們會起個反感,他有神通,我沒有,我們講大用自在,就教你覺悟到我們自己也有,也有而不能夠現前,幾時現前,定慧圓融的時候就現前了,什麼叫定慧圓融呢?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等持,定慧不二,定是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慧是一切境界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裡面又不起心動念,這叫定慧等持,這就是一心不亂。那麼這一切大乘經,我們讀的不少了,也無需再多求了,要說的都說出來了,今天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立志,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要發願,世間法講要立志,、要刻苦、要奮發,要勉勵自己,學佛第一個目的要開悟,第二個目的要證果,這樣才能夠報佛深恩,要開悟就要走開悟的路,換一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我們要以最誠敬的心來做,做事就是修行,待人接物就是修行,我們以最誠敬的心來做,誠敬的心去做,事情做得就圓滿,我擦一張桌子,桌子沒有擦乾淨,我的心不誠不敬。諸位從這地方去體會,我待人,待人替人家想東西,沒有想得周到,是我不誠不敬,這個都是大病。特別是團體當中,家庭也一樣,總得要面面顧到,你一樁事情才能做得圓滿,你是一個家庭,這個家庭上上下下有幾個人,你每一個人都替他想到,這是你修至誠,修恭敬。團體裡面人更多,有的時候怕一個人想不周到,幾個人在之前那是會議,希望大家想,那裡有不周到的,別人會提醒。所以在每一個活動之前,都有一個周密的計劃,這就是修什麼,修誠敬。印光大師給我們說:『誠敬是入佛的門徑、門路,不具足誠敬你就找不到路。』你從那裡修,所以是覺正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這個才叫真正修行,這才真正叫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不如是修學,這兩句話是口頭禪,無濟於事,自己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那麼在這些境界裡面,修什麼,修怨親平等,修不二法門,就是修的一心不亂。那麼今天我們講到此地。下面這幾句大概下一次可以圓滿了,圓滿之後,我們就接著講彌陀經疏鈔,每一個星期二次,大概有三個月可以講圓滿。
推薦閱讀:

如何對佛法升起決定的信心?
【連載】勝過世界的信心(10)
我師父說丨修行中信心不夠怎麼辦?
是什麼讓你堅信你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中國為何再掀移民潮:對這國家缺乏信心和安全感

TAG:大師 | 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