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赫魯曉夫與俄烏衝突

論赫魯曉夫與俄烏衝突 作者:徐勵 發布時間:2014-11-12 來源:唯實 不是赫魯曉夫的草率以及個人野心,克里米亞至今仍是俄羅斯的領土,烏克蘭政局上的搖擺或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令俄羅斯感到不安。

  意外的「皇家禮物」

  1954年2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突然決定,將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加盟共和國,而在此之前,克里米亞一直屬於俄羅斯聯邦。推動這項議案通過的,正是剛剛接替斯大林掌權不久的赫魯曉夫。克里米亞佔地26100平方公里,人口達200多萬,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發達的重工業,是濱海旅遊及療養勝地。時任蘇聯工會主席的什維爾尼克在大會發言中感慨道:「像克里米亞這樣一大塊富庶領土的轉讓,也只有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裡能夠實現,只有在永遠消滅了壓迫的條件下能夠實現,這裡只考慮人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需求。」

  依照蘇聯憲法,克里米亞問題首先應該在俄羅斯聯邦蘇維埃最高會議上進行公開辯論,然後向俄羅斯聯邦及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兩國民眾解釋議案,此外,還需單獨徵詢克里米亞地方的意見,最後在全蘇聯進行公投。然而,這些法律程序當年都沒有履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27位成員中,也只有13人參加了會議,並沒有達到法定人數。決議在一片頌揚中全票通過,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令赫魯曉夫、伏羅希洛夫(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等與會者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當年這一草率的決定,有可能葬送俄羅斯對整個黑海的控制。那麼,赫魯曉夫為何要將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呢?

  2004年2月18日,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報道揭開了謎底,該報稱,赫魯曉夫上台後,急於要在蘇共黨內搞臭斯大林,並打算戳穿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及清算大清洗運動的罪行。然而,赫魯曉夫本人1938~1947年在擔任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期間,也曾積极參与了大清洗運動。因此,赫魯曉夫一方面為了替自己的良心贖罪,另一方面為了在蘇共中央爭取烏克蘭共產黨高層的支持,竟私自將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俄羅斯人稱之為「皇家禮物」。如果不是赫魯曉夫的草率以及個人野心,克里米亞至今仍是俄羅斯的領土,烏克蘭政局上的搖擺或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令俄羅斯感到不安。

  歐洲中心之爭

  烏克蘭一詞源於古俄語,意為「邊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烏克蘭並不具有國家或民族的內涵,它僅僅表示一個地理概念,是早期東斯拉夫各部族的發祥地。六世紀末,東斯拉夫人建立了自己最早的國家——基輔羅斯,其中包括後來逐步分化形成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因此,烏克蘭首都基輔享有「俄羅斯城市之母」的美譽。而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指稱,烏克蘭一直被官方及東正教稱作「小俄羅斯」。直到20世紀20年代,布爾什維克進入該地區後,「烏克蘭」一詞才最終成為正式國名。

  烏克蘭邊界線長達4558公里,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為歐洲第二大國,與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接壤。此外,烏克蘭還有2000多公里的海岸線,與土耳其隔海相望。1887年,奧匈帝國的軍事當局對烏克蘭地區進行過一次測量,認為烏克蘭是歐洲的地理中心。二戰結束後,蘇聯專家也對此進行過測量,認為歐洲中心就位於烏克蘭拉希姆城市的不遠處。儘管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在爭搶「歐洲中心」的地位,但烏克蘭特殊的地理位置已不言而喻。由於地理位置特殊,烏克蘭在其歷史上始終與戰亂聯繫在一起。早期的波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波蘭人、立陶宛人、日耳曼人都曾染指過這片土地。

  其中,尤以蒙古人的入侵影響最大,它使得東斯拉夫民族分裂成多個國家。因為連年戰亂,許多人不斷向外遷徙,一部分投奔了較為太平的羅斯托夫—蘇茲達爾,當時統領這一地區的是俄羅斯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公長臂尤里,他也是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奠基人。17世紀,即1654年至1667年間,波蘭與俄羅斯爆發戰爭,戰爭迫使烏克蘭一分為二,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東部民眾接受了沙皇俄國國籍,而右岸的哥薩克軍官,即烏克蘭西部選擇了加入波蘭—立陶宛王國。烏克蘭東西部民眾這種歸屬感上的差異性一直延續至今。

  近代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事件與烏克蘭相關,那就是卡廷慘案。二戰前夕,蘇聯紅軍在俄羅斯斯摩棱斯克以西約19公里的卡廷森林,以及加里寧、哈爾科夫等地槍殺了約22000名波蘭戰俘,史稱「卡廷慘案」。2010年,普京在向波蘭人民就卡廷慘案致歉時表示,卡廷慘案屬於斯大林的個人報復行為,與俄羅斯人民無關,希望兩國人民能夠將這一頁翻過去。普京解釋說,斯大林曾親自督戰蘇聯與波蘭之間的戰爭,結果紅軍遭受慘敗,約3.2萬名紅軍在波蘭被俘期間餓死或病死,斯大林對此感到愧疚,認為自己應該對那些被俘紅軍的悲慘命運負責。事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和俄羅斯都採取了鞏固自身和積極擴張領土的政策。1919年,波蘭向東擴張,並控制了烏克蘭的西部,而蘇聯紅軍也在積極向烏克蘭地區滲透,雙方都認為這片土地屬於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為了阻擋波蘭的東進步伐,斯大林親自到一線督戰,但紅軍仍然吃了敗戰,大批紅軍被俘,這才有了後來的卡廷報復性事件的發生。

  能源命脈之爭

  烏克蘭歷史上似乎就沒有出現過一位強人,也沒有出現過能夠影響到其他國家的繁榮與鼎盛時期,缺少主心骨似乎是這個民族命中的宿命。蘇聯剛剛解體時,烏克蘭擁有1240枚核彈頭,133枚PC-18戰略導彈,46枚PC-22戰略導彈,564枚巡航導彈,以及大約3000件戰術級核武器,其軍事實力令許多北約國家都望塵莫及。遺憾的是,烏克蘭並沒有將這些實力視為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保護神,而是在美國的資助下將其銷毀,或乾脆歸還給俄羅斯。烏克蘭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由一個地區性強國,變成了一個需要依附他國才能生存的弱國。現在的烏克蘭,無論是向東還是向西,其命運既不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也不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它必須看大國間博弈的結果。

  烏克蘭對於俄羅斯意義重大,不僅僅因為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或勢力範圍,還因為它關係到俄羅斯的能源命脈。俄羅斯是一個經濟嚴重依賴資源出口的國家,201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佔俄財政收入的約一半。俄羅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市場在歐洲,由三條能源管線溝通,而其中一條恰恰經由烏克蘭。從戰略上看,烏克蘭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威脅到俄羅斯的經濟利益。因此,緊緊抓住烏克蘭是俄羅斯實現其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這也是俄羅斯不斷在烏克蘭問題上顯示強硬的主要原因之一。俄羅斯對於烏克蘭人而言,充滿了矛盾與複雜的情感。一方面同屬東斯拉夫民族,在語言、文化、習俗、宗教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相近的親緣關係。另一方面,烏克蘭民族也有著十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不希望別人把自己看作是「小俄羅斯」,更不希望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俄羅斯。因此,烏克蘭自獨立的那天起,就不斷尋找擺脫對俄羅斯依賴的途徑。

  無論是在經濟、能源,還是在政治上,今天的烏克蘭人都更加靠近西方。1996年,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摩爾多瓦在維也納發表聲明,成立四國聯盟。1999年4月,烏茲別克加入該聯盟,該聯盟被稱作「古阿姆」。「古阿姆集團」的一個基本立場是「親西疏俄」,主要職能是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能源方面,古阿姆集團希望繞開俄羅斯,建立一條屬於自己的能源管線,將中亞的能源直接出口到西歐,從而擺脫各國對俄羅斯的依賴。這一設想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戰略利益。

  在能源戰略方面,俄羅斯不僅要確保自己的能源市場份額,同時它還想整合中亞各國的能源資源,將中亞的能源儘可能多地統一到俄羅斯的管線中去,以此來確保其能源大國的地位不動搖。「古阿姆集團」的成立,使得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雙方圍繞著能源議題展開多次激烈博弈。2005年,俄烏爆發天然氣大戰,俄羅斯將賣給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從原來的每立方千米50美元大幅提升至160美元,並威脅下一年或漲至220美元。其實,在價格戰的背後是能源管線的爭奪。俄羅斯渴望得到烏克蘭天然氣管線50%的股份,從而達到部分控制管線的目的,但遭到烏方拒絕。2006年,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在了俄羅斯與白俄羅斯之間,儘管是兄弟國家,但在經濟利益上卻是親兄弟明細賬,俄羅斯用價格逼迫白俄羅斯出讓其管線50%的股份,但白方堅決頂住壓力,同樣沒能滿足普京的願望。烏克蘭與白俄羅斯捍衛主權的意識和決心令莫斯科深感失望。為了確保能源通道不受制於人,2007年6月,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義大利埃尼公司啟動「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該管線繞開了烏克蘭,經黑海海底、土耳其、保加利亞,直通歐洲客戶。

  從這兩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爭鬥中,經濟利益是雙方爭奪的焦點,而意識形態只是扮演次要的角色。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較量中,每每處於劣勢,並不時需要向西方請求援手,主要原因就是它缺乏能與俄羅斯相抗衡的軍事實力。其實,俄羅斯真正能夠威脅到烏克蘭的,就是其強大的武裝力量。表面上看,烏克蘭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與俄羅斯是上下游的關係,能源與工業均依賴俄羅斯,但實際上是遭到了俄羅斯方面的綁架,俄方不允許烏克蘭單獨對外發展軍工貿易,也不允許它染指中亞能源。

  戰略要地之爭

  克里米亞一詞來源於塔塔爾語「克里木」,是韃靼人早期汗王的名字。韃靼人也是最早活躍在克里米亞的民族之一,至今島上仍有許多韃靼人。早期的韃靼民族非常彪悍,他們經常沿著斯拉夫人的村莊向東掃蕩,一路上大肆掠奪並抓捕奴隸。他們最遠曾經打到莫斯科城下,令生活在這一地區的斯拉夫民族苦不堪言。在俄羅斯南部城市坦波夫至今仍然保留著那個時期的產物——「土質長城」。坦波夫市政府一位官員曾經向筆者介紹,這些「土質長城」就是當年阻擋韃靼人馬隊進攻的防禦工事。歷史上,韃靼人與土耳其人關係特殊,每當有戰事發生時,土耳其人都喜歡找韃靼人幫忙。

  1478年至1777年,克里米亞成為土耳其的附屬國。18世紀後期,日益強大的沙俄逼迫奧斯曼帝國承認克里米亞的獨立。1783年沙俄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

  早在1921年,蘇維埃創建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時,韃靼人還是這個半島上的主要居民。但二戰結束後,斯大林認為韃靼人曾與德國人合作,出賣祖國利益,而將半島上的韃靼人流放到烏茲別克、哈薩克、烏拉爾,以及西伯利亞等地。直到20世紀90年代,趁著蘇聯解體之際,許多被流放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才得以重返家園。現在,每年的5月18日為韃靼民族「被逐紀念日」。無論是對於俄羅斯,還是對於西方國家,克里米亞半島絕對是一處讓人難以忘懷的沙場。2005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推出一部影片——《土耳其開局》,影片講述的是160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以其慘烈的傷亡而載入史冊。奧斯曼帝國在英、法等國的幫助下,一舉擊敗強大的俄國,將沙俄向西擴張的野心擋在了克里米亞。在這場戰爭中,共有50多萬士兵死亡,其中大多數士兵不是陣亡,而是因飢餓、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及野戰醫院條件差等原因死去。這場戰爭還造就了一個偉人和一個崇高組織——弗羅倫斯·南丁格爾和國際紅十字協會。正是在南丁格爾等人的努力下,前線傷員的死亡率才大幅下降。

  克里米亞的屬性非常複雜,烏克蘭認為這裡是他們的殖民地,韃靼人認為是他們的家園,而俄羅斯則將其視為自己西部邊疆的要塞。烏克蘭與俄羅斯有1576公里長的陸地邊界,如果烏克蘭加入歐盟,從理論上講,北約的軍事力量就有可能抵近俄羅斯邊境,對莫斯科直接構成戰略威懾態勢。但是,如果克里米亞半島在俄羅斯手中,那麼,戰略態勢就會發生很大變化。因為克里米亞半島位於烏克蘭的南面,而俄羅斯位於烏克蘭東北面,兩地對烏克蘭剛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此外,由於克里米亞半島扼守烏克蘭通向黑海的咽喉,如俄軍駐紮於此,北約軍隊將難以從海上進入烏克蘭。2006年5月,北約籌備在烏克蘭舉行代號為「海上微風2006」的聯合軍事演習。然而,令西方國家和烏克蘭當局意想不到的是,克里米亞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浪潮,大批當地親俄民眾聚集到海港碼頭,用軀體和帳篷將北約部隊封堵在碼頭和軍營里寸步難行,連去商店買東西也不允許,演習最終被迫取消。克里米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戰略地位重要外,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市還是俄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尤先科擔任烏克蘭總統期間,曾一度威脅要取消與俄羅斯關於海軍基地的租賃合同,致使兩國關係高度緊張。黑海艦隊對於俄羅斯而言,既是針對北約東擴的防禦力量,同時也是針對西方的一支威懾力量。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葉利欽曾派黑海艦隊前往地中海,監督北約對南聯盟實施的空中打擊。其中,一艘俄偵察艦為南聯盟武裝力量躲避北約的空襲發揮了重要作用。黑海艦隊的存在,還使得西方國家軍事干預烏克蘭及另一個黑海沿岸國家喬治亞變得困難重重。

  歷史學家對於160年前的克里米亞戰爭有著各自不同的解讀,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觀點是,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讓沙俄感到,打敗土耳其人,控制巴爾幹地區的機會來了。沙俄還提出要在巴勒斯坦為東正教教徒建立保護地,從而引發伊斯蘭教、法國天主教、英國新教徒等的眾怒。不過,俄羅斯某些歷史學家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把克里米亞戰爭與1812年抗擊拿破崙入侵和1941年抗擊納粹入侵相提並論,認為這也是一場衛國戰爭。只不過後兩場戰爭是本土作戰,而克里米亞戰爭是在境外作戰。而且,俄羅斯也並沒有輸掉這場戰爭,俄羅斯的戰略意圖是要守住黑海出口,這一點他們做到了。

  無論學者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克里米亞是重要的出海口,俄烏兩家都不會輕易放棄對這塊寶地的爭奪。黑海在俄羅斯的能源外交中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現已探明,黑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據俄羅斯石油公司估計,黑海海域有180個可開採點,僅沙茨基海嶺的石油蘊藏量就達8.58億噸。黑海沿岸的俄羅斯、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喬治亞等國均對黑海石油開發抱有強烈的興趣。如果失去對克里米亞的控制,俄羅斯在黑海的話語權將大大降低,而烏克蘭和喬治亞這兩個能源貧瘠的國家將迎來希望,並有可能就此徹底擺脫對俄羅斯依賴,這些都是俄羅斯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俄烏圍繞著克里米亞的爭鬥不會很快結束。


推薦閱讀:

埃及大規模反政府示威警民衝突釀3死
為什麼不擔心中美衝突?
自我息怒的技巧,可以減少職場的衝突。
論中西法律價值觀念的衝突與融合(上)
涉經濟犯罪的民事案件程序系列之 【生效民事判決執行與刑事訴訟的衝突】

TAG: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