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書摘】四念處:通向大乘禪定的渡橋

A禮敬(略)B修習三磨缽底的兩大目標修習三磨缽底的正面目標是要獲得開悟。然而,開悟是屬於果位之法,因我們都是無知的凡夫,暫時不必在此宣說太多。我們都是屬於因地的修行,其負面目標應該是最重要的,亦即要凈除我們的種種障緣。如果障緣滌凈了,正面的效果便會水到渠成般地顯現了。以下是我準備的一個有關障礙之表:原因 障緣五鈍使 由情愛而產生的懷疑 對修行的懷疑 人我之執(煩惱障)五利使 對真理的懷疑 對見解的懷疑 法我之執(所知障)山一章講解過的五鈍使即此章所稱的五毒;它會產生人我見所依的煩惱障;表中的第一行有所描述。第二行五利使中的所知障及法「我」執便是本章的主題,其對治妙藥是四念處之三磨缽底修法。上一章的五種禪定及本章所引述這四念處觀法,都是用來清除此粗的五鈍使及細的五利使的。雖然兩章近提供了九種禪定法,但凈除這些障礙已綽綽有餘(這是我們的目標),以下的討論可以證明其他的一些禪定法門都在此九種範疇之內。C五利使的注釋在唯識宗,玄奘法師的《唯識論》里已有所提示。在小乘,世親(Vasubandhu)菩薩的《阿毗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中也有說到五利使。重要的是,如果我們都能了解,那麼趨向覺悟前的這些誘敵就能被加以摧毀。1、 薩迦耶見(Satkayadrsti)——由於不了解身體的實在本體是五蘊(Skandhas,即色、受、想、行、識)所聚集而成,而對身體所執持之「身我」見。此見執持一個連續變遷狀態為「真實我身」,依此而建立「屬我」的觀念。「我身」周遭的事物被認為是「我的」,實際上一切法都無主宰者。由「我」及「我的」兩種觀念的綜合而產生「我己」的邪見。2、 邊執見(Antaragraha)——這是一種極端或說是偏見。由於人們一開始便執持了「我」及「我的」觀念,一旦想到死亡時,思慮便會轉向兩種極端之一種。即當人死亡之後,他們不再存在;或者相信雖然人身已死,仍有一種屬於「我」的精微之物存在,或說是精神,或是靈魂(除了佛法,其他宗教都如此主張),仍在延續著。人們的觀念如此遊盪於兩邊,以至在邊執見中困惑迷失了自己。3、 邪見(mithya)——不能認知因果法則(在佛法中應說為依他起或共緣生),此即佛陀對一切業行的開示。如果認為一切行為都沒有後果,那麼人們可以心無忌憚的造惡,也不期待善行有善的果報。此五種利使都是邪見,但這個是最嚴重的。4、 見取見(Drstparamarsa)頑固、曲解之見,如以賤為貴,或反之。普遍上,人們都把錯誤的見解說為對。以歪曲之見為主使,明明是邪惡的行為也會去做它。5、 戒禁取見(Sila-yrata-Paramarsa)——執持被禁止的行為之見。即錯誤的及無理的認定某些事是不可侵犯的,比如因為風俗習慣、迷信或盲信而產生的執著。例如,有人畜養牛(或雞),把它當成聖物,相信它們是神靈;不吃它們的肉,將來便可以升到天界。另一個以假為實的邪見例子如下:有人認為裸身,在身上塗燒灰或者長期絕食可以獲得解脫。以上就是五利使所產生的弊害,它不但不能升天解脫,反之只會損傷自己而已。通常,可以發現許多信心堅固而修行錯誤的人,他們非常缺乏出離、持戒等正確的精神因素。五利使都可說是頹廢的見解,它必須在獲得見道(darsanamarga)位上才可以根除;資糧及加行兩位都不足以驅逐五利使之邪見。D為什麼特舉四念處來凈除五利使?1、 這四種禪定包含了三法印(dharmalakasana:anitya「無常」,duhkha「苦」,anatman「無我」),佛法即依此而與其他宗教分道揚鑣。唯有透過精細的禪定才能有所領悟;和上一章要凈除的粗障比較,三法印行所說的更微細。此三法印便顯得非常重要了。有另一種說法是,禪定可以劃分為兩種:即三界(karma,rupa,arupavacara)中的禪定及超三界的禪定。我們要真實修習的是後一類,它更需要四念處來作為基本的入門導引。以四念處來凈除五利使後,才能修習超世間的禪定。2、 前章的五種禪定已可以消滅五鈍使,而五利使必須由本章所引介的禪定來對治。3、 四念處中以「觀法無我」最後一觀為最重要;必先修習前四觀,才能修習此觀,最終才能消滅五利使。E四念處的實際修法原則上可分為兩種修習方便。其一,分別輪流修習四種,或其二,或四種一起修習。1、 分別修習:實際法門。《俱舍論》(Kosa)中有一節如此說:「依於你已完成的奢摩他力,修習四念處(不僅修習)而且堅固之。」我們應該提醒讀者的是:我們必須了解四念處的禪定基礎(前章所說的禪定)之重要性;同時,四念處的禪定比前述的更精細——如果不是,就沒有必要修習它們了。a、 觀身不凈之三磨缽底。我已將它分為四類修法:i、 肉身污穢組成,可分為36部來說,12部是屬於體外的,12部組成本身,及內髒的12部分:體外:頭髮、體上的毛、指甲、牙齒、眼中的污穢物、眼淚、涎液、唾沫、糞便、尿、皮表的油膩、汗肉體本身:硬化之外表皮、成長的內表皮、血、肉、筋肉、神經叢、骨頭、骨髓、油脂、淋巴、大腦、膜皮肉體的內臟:肝、膽囊、膀胱、腸、胃、脾、腎臟、心臟、肺、新鮮食物之儲藏器官、部分消化食物之儲藏器官、肺臟內的黏液(痰)、鼻腔中的黏液我們必須觀想上列所有的身體區分。但是單從這些不凈物中仍不能發現出「自我」,因此仍要修習一下所說的禪定才行。ii對死屍的不凈觀。在上章的不凈觀中已開示過了,此時應已獲得決心出離之力,明白無常觀了。iii對肉身所持之邪見的不凈觀。我們會有「我的」身體及其觸用「屬於我」的見解。這意味著我的層面已擴展到其他人的身上,並堅持對其擁有私有權。如這是「我的」太太;或者觸吻的刺激而認為這是「我的」女朋友都是。如果此禪定修習成功,則五利使中的薩迦耶身我見就會被轉化。iv觀身不凈的非圓滿性覺悟。特別只依小乘空性所證得的部分覺悟,即依一精神體而「毗鄰」涅盤(nirvana)。在小乘本身這是不圓滿的見解,然而我即刻要指出如何從這些禪定中抉擇修習法門,以作為通向大乘的橋樑。說到這裡,我認為四念處中間的兩個觀法是最需要重視的;因為第一觀法已假設完成了,而第四觀又將接踵而來。此章為做到方便及劃一的分類效果,此四念處可以多加一項觀修以配合五利使的數目。即把數息觀契合於此,這樣也不會發生曲解。這修法是:當呼息時,將意念集中於36項污穢物之其中一項;當入息時,則觀想他令人厭惡的性質;譬如:呼息時,觀想頭髮;入息時,觀想它的油膩性、臭味、髒亂等等。如此一息接一息,輪流修習36種不凈物觀想。b、觀受苦之三磨缽底i本觀想的內涵是慈悲觀——憐憫他人——的延續。所以,在第一階段,只應觀修四聖諦中的苦受諦。ii在此第二階段,行者應觀想:世間有三種受(樂受、苦受及非苦非樂受),它們的本質皆苦,於是可以確認世間的樂皆以苦為收場,而對苦樂兩者漠不關心又是一種無明。如此精進,可以證得空性。iii觀想他人的苦由我承擔,因此而發展菩提之心。又觀想一切受法皆是空性,那麼佛陀的真實覺受——即心靈上的不變大樂便會生起。iv若不斷修習,便可以達到金剛乘的不共大樂;在金剛乘第三灌頂中,此樂可以增強16倍。從數息觀來說:出息時觀想苦的因及其境,入息時則觀苦之果。由於苦和樂是相對性的,也是依其一而產生偏見的,如果兩者都是觀空,那麼邊執見就可以被轉化。c、 觀心之無常的三磨缽底。過去心不可得,它已過去,即使你去尋覓它(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會有結果。至於未來心,我們無法掌握未來將做什麼樣的思考。那麼這些念頭從何而起?它們思維的目標是什麼?現在,沒有一刻的心念是一樣的;長久以來的法則如此,現在是如此,毫無疑問的將來也是如此。時間上從未發現有常住不變的真實念頭。首先觀想心念是一個整體,其中找不到所謂的恆常性或者穩定性。另外,如果從三個真理的層面來探討,則其觀想是:i其本心(心行的本質)不可得。ii其相亦不可說,不能說它是紅、綠、圓、方、利、鈍、大、小,精或細;也不能說是樂或苦,心是無相的。iii因為心時刻在變遷,所以不能發現其唯一不變的功用。從忿怒心,一個人會牽引出相關的業行;人們因此而關心自己的心境。如果一味的認為「不要緊」,不去觀照自己的心念,那麼更加領悟不到它的功用了。觀心無常也可以和數息觀相配合而修習。當出息時,可利用任一主題來作觀想,當入息時,則對它作結論。譬如,入息時,便自問:「心的功用是什麼?」出息時則決定說:「無法捕捉住任何功用。」如果心不可得,那麼執持邪見的主人翁(即執持的「人」)也沒有任何源頭可依,五利使中的邪見便被降伏了。d、諸法無我的三磨缽底。佛法不同的宗派中,對無我都有許多不同的詮釋。i小乘中特別教授無我(cinatman)以作為逃避的手段。許多明喻故事告訴我們要逃避執著於「我」的邪見,請看這些例子:(一) 一間房子的主人睡著了,半夜時屋子忽然發生火災;他想:「我應如何逃出而不被活活燒死呢?」這個比喻中,屋子代表「我」,逃難即比喻為不被情愛之火所自焚。(二) 一個農夫養的牛迷失了,他自然得設法將它找回來不可。直到黃昏時,他終於找著了,第二天卻發現那是國王養的。他想:「我應該將它放掉,否則就會被誣告為小偷了。」他便釋放了它,也避過了懲罰之災,這個故事中,那頭牛即喻為誤認的真我,將它放掉喻為逃出生死輪迴不竭的懲罰。(三) 是有關小孩的故事。有個婦人在屋內聽到馬路上有小兒啼哭的聲音,她誤認是自己的孩子,趕緊把他抱回來;之後才發現搞錯了,這不是我的孩子,應該是鄰居的吧!她又忙著把孩子抱回到馬路上,以避免別人的懲罰控告。同理的,我們常誤執一些現象是屬於我的——即比喻為「我」,應設法儘快捨棄,以免遭受到痛苦的果報。(四) 有個漁夫在湖裡撒網捕魚,過了一會,他發覺魚網變得很沉重,如果硬拖起來,或許會破裂。他想:「我網著了一條大魚。」於是他伸手入水中去探取,竟摸了一條大蛇上來。他馬上反應「這是危險的,」於是毫不顧慮地將它一丟,回頭便逃。這個故事比喻說,我們下網捕捉的是「自我」,而赫然發現所捉到的是極危險的東西而已。我們應該將它拋棄和逃走。(五) 有個男人娶了一個食屍女鬼為妻,和她住了很多年都未發現。直至有一晚他夜半醒來,發現妻子正走出門去,他悄悄的跟蹤她,來到一個墳地,發現她原來是食屍鬼。他想:「這麼多年來我竟然沒有發現她是非人,如果繼續和她同居,說不定某一夜她會把我吃掉。」於是他逃走了。多少年代以來,我們都認同某種現象為「我」,但是自從了解到了這種見解的危險性之後,就得遠遠地逃出這邪見之井。ii另一個諸法無我的觀念,可從小乘薩婆多部(Sarvastivada)教喻中所開示的某種不可再分割的微子物質中去領悟。根據這個宗派的理論,不管一切擁有粗或細的色相之有情或事物,都可以有系統地分解成所謂的微子。所以,此學說一方面認為一切有情界及事物都不存在「我」;但是,另一方面卻又牢捉著這些似乎存在的微子不放。故此派行者雖然可以破除我執,卻又牢繫於重複本體的觀念上,這種空性的學說是不圓滿的。iii經由剖析,可以證明諸法無我的無我(anatman)。有兩大學派是用這種方法的,但是他們對法性的詮釋有所不同。薩婆多部學派同意諸法無我,但又認為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有法的存在。他們雖說諸法無我,但是又沒有找出諸法本身究竟是什麼。另一教派是Satyasiddh,她保有空性學說的真實教義,其中也保留微子說,但是卻透過剖析來證明其原本並不存在。不管是時間或物質,都被認為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粒子。這個教法堅持它們是非常微細而不可分割的殘留物,使得它的教義不夠圓滿。因此,在小乘教法中,我們只摘取其禪定法門而舍其哲理概念。小乘最終只能說到法我,也接受它為根本實體;大乘則視一切法為無持續的實體,一切法皆空。甚至在色身上也是無我的。佛教徒都同意此點,但是鼻子和眼睛呢,它們的真實本性是什麼?看來小乘似乎把「我」化成「法」而進入涅盤。以後我還會說到在佛法中撰選禪定法門及教理的準則。所以,回到諸法無我的觀想原理上,修習者應摘取空宗的哲理為依:出息時遍一切法,入息時觀想空性之理。如此,最後兩個利使(見取見及戒禁取見)也被消滅了。2、 為何要依照上述的修習次第呢?因為上一章中剛講完五種禪定法門,其重點在培養出離和無常的觀念,因此這章也以觀身不凈的較粗禪定作為開始——「觀身不凈」似乎離我們最近。因為有身的存在,就引生了美色(subha)的偏見;緣此,又經驗到愛的感覺。說到感受,已稍微向內層推進了,因為身體和感受比較,身體是屬於「外層」的。接著要思維一切苦的果報,捨棄對身的愛戀。如果對身既不愛也不憎,那麼可以破除第二種的邪見,即邊執見;這必須透過真實明了一切苦與樂的受法都是空性來完成的。好比一個人把賊追逐到馬路上,當他看見你追來,他便藏身到屋子的走廊上(比喻為受念處);如果你再窮追不捨的話,他就藏到屋子裡去了(房間里),此相當於從受念處進入心念處的觀修了。心本是無常的,時苦時樂,因此就得修習觀心無常。接著,我們還應追問:心的主體是誰呢?如此追究,就如把賊子逼入屋子的最隱蔽處去了:即哲理上,我們依諸法無我的法念處觀而找到了它的主體,原來,這主體也是無我的。從心、色及四念處的觀修下手,根本找不到有「我「。當四念處觀修使行者把偏見完全斬草除根後,此階段的修持也就算是完成了。基於以上的論點,我列出如此的修行次第,從粗觀起而直造細觀之境。3、 四念處的整體修法。這怎麼解釋呢?即把四念處綜合成一種禪定來修。對精鍊於小乘奢摩他的行者而言,他可以對最微細的原子加以觀修;但這不是我們要的法門。為了不被以精微粒子的觀修法誤入歧途,我們應視彼為空性來凈除五利使。不凈觀不僅是針對肉體而已,還牽連到見解;邪見可以空觀來降伏,以此破除薩迦耶見(即「我身」見)。為何要觀諸受法為空呢?一切感受都是源於對苦、樂或非苦非樂諸極端見解的執持;但是諸受都是屬於空性的。如此觀照,便可破除第二重的邊執見。第三,觀心無常,其本義是什麼呢?無常即意味著空性。當行者以空性來了解,可以掃除第三重執無因果的邪見。不如此觀想,心念便經常會尋覓如何是本源或其因。第四,諸法無我觀,包含了前三個觀法,可稱為整體三磨缽底。某些學說(sastras)中曾提到這整體觀法,但是它沒有被指出是作為小乘通往大乘禪定的渡橋,而我則如此提倡。4、 如何精勤修習四念處禪定?下列六個譬喻可作為道上精勤的勸勉。a、 有如一個枯渴的人慕望一口清涼之水一般,我們修習就如喝到空性之甘露來中止一切的渴望。b、 有如一個飢餓的人渴望獲得糧食,我們修習覺悟就可以獲得精神之糧。c、 有如一個被熱所苦惱的人慾求一絲清涼的風一般,我們修習可以證得清涼的涅盤來降低慾望的熱惱。d、 有如嚴冬時一個顫抖的人想要獲得陽光的溫暖,我們(本來缺乏智慧)修習可以獲得智慧之日光的溫暖。e、 有如黑暗中的人需要一盞明燈的指引,我們本來處在無明的昏暗中,修習卻可以使前途變成明亮了。f、 有如一個被毒所感染的人需要有力的解毒劑一般;同理,我們需要修習,因為五毒的侵蝕需要佛陀的妙藥來治療。5、 各個禪定對治了哪些邪見人類有情經常執持四種顛倒之見,首先是視不凈為凈,這要用不凈觀來對治。以此類推:視苦為樂,以觀受是苦來對治;視無常為常,以觀心無常來破除;和視無我為我,以觀法無我來矯正。依小乘教法所示,凡夫的思考方法都是顛倒的,所以他們首先應透過無常觀(舉例)來確立正見。其次,透過大乘般若波羅密多(Praynaparamita)教示的升華,和對空性的透徹領悟,我們才證得無住涅盤(有時被稱為真我或大我)。這必須和印度教(Hinduism)及Theosophy教所標榜的大我嚴加辨別,因為印度教(及所有其他宗教)中並沒有佛教中證得此涅盤的空性哲學。佛陀唯有在入般涅盤(porinivna也即是在《涅盤經》中)前開示了「真我」之教,並以此作為門徒達到解脫的技巧。我們更不應誤認佛教和印度教所說一致。F四種禪定的覺悟成果如何?1、 四種主要覺悟a、 第一稱「暖」的覺悟,猶如木棒摩擦生熱,因此四念處使行者臻於四聖諦之了悟。b、 第二是「頂」的覺悟。於此,四種禪定達於「頂」位;此時接觸到三磨盤那(samapanna),但是心念仍會從觀境上遊離失去;有時三磨缽底很凝固,有時心念漂浮他去。c、 「忍」的覺悟。心念得持續和最高證量契合不舍;若不達此境,則行者的奢摩他仍不足以堅住於三磨缽底,以致妄念不生之境,此時便需要忍耐了。當證量確定不移時,忍便可善妙增長。d、「世第一」之覺悟。行者在此階段能實證到少分的空性,此時他在有情世間當然是第一的。2、(無相、無願及空)三解脫(vimoksa)門之覺悟。若第一及第三觀(身念處及心念處觀)修習成功,行者可以證得無相解脫,因為他不再執身為外相,也不執心為內相。第二觀(受念處)的預期成果是無願解脫;行者因專註於觀受是苦,因此見到樂觸的本來面目,便不再執著於它們。修第四的觀法無我成功則證得空解脫。3、其他有關覺悟。恆常修習四念處觀可以獲得以下的成果:a、 對佛法的信心增長;b、 能善妙持戒(sila);c、 明白無常之理;d、 真實出離;e、 恆常精進,不像「假菩薩」到處結緣;f、 智慧增長(觀法無我尤其能增長智慧)。G為何在所有小乘禪定只摘取這九種?其餘的如何包融於此?1、 首先研究三十七菩提分。此菩提分已被歸納成10大類(這個分類是由世親法師Dharma-mastesVasudandhu)所判,出現於他對《俱舍論》(Kosa)的評論,即《優提舍佛教授經》(Buddha-u-padesasastra)。這10大類是:念、寂、喜、舍、戒、觀、精進、智、信及禪定。三十七菩提依其基本性質歸納後,請看九種禪定如何包觸它們吧:念:包括四念處,尤其第三的心念處(1)、(2)、(3)、(4)寂、喜、舍:奢摩他(5)戒:前後階段(6)觀:三磨缽底(7)精進、智慧、信心:次覺悟境界(8) 禪定:即禪定過程本身2、 在阿毗達磨(Abhiharma)中開示了40種禪定法門,也可以包含於此九種禪定里。其40種禪定分列如下:10種顯色及大種觀(Kasinas)——屬於「六大分析觀」;10種不凈觀(屍林觀)——在九種禪定的不同層面里,比如「不凈觀」及「觀身無常」;10種念:念佛、法及僧(三種念)——屬於加行諸章及皈依;念戒(sila)——加行;念施(dana)——加行;念天(dana)——表面上似乎只有大乘法中才有念天的提示,實則不然,小乘中也是很重視念天的;因為常念天,則會獲得天賜的護佑。念死——屬於不凈觀及無常觀;念身(kaya)——同上;念息——同上;念寂靜——奢摩他之體悟。10種多重禪定,以增長禪那(dhyanas)之用:四梵天住(Brahma-vihara)——兩種(即慈和悲,naitriand karuna)屬於五種禪定中,其餘的往後再述;四種無色界定(arupadhyanas)——由於它們屬於其他宗教的內容,因此棄擲不說;排斥善法——加行;大種之辨識——五種禪定中的第三種。H為何四念處是趨向大乘的渡橋?1、 因為在上一章所說的小乘五種禪定修習的福報功德,都可經由四念處來攝集增長;a、 觀身不凈——如5種之第一的不凈觀所積的功德;b、 觀受是苦——相當於慈悲觀;c、 觀心無常——如眾緣生法所積集的功德;d、 諸法無我觀——如六大分析而積福德。四念處經常和數息觀交會修習,到此渡橋已算完成了,我們順此步向大乘。2、 現在以大乘禪定的立場來看,空有太多登記,但是我只挑出與四念處顯著而相近的四種作參考:a、 從「觀身不凈」趨向我空;b、 「觀受是苦」相當於教令空;c、 「觀心無常」可和非法空等列;d、 「觀法無我」即法印空(dharwalaksanasunyata)。這種關係不是故作發明的,它們之間確有真實而易見的聯繫的,從圖表二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因此,我說四念處確實形成了一座渡橋(以趨向大乘)I四念處和金剛乘的關係如何?可分兩方面來說:日本的下三部密宗及西藏的無上密(anuttarayoga)。1、 和日本下三部密的關係觀身不凈是專指肉身而言。擁有奢摩他及禪那功夫的行者,在禪定中不會再經驗到肉體的存在。他不再執著於肉身,同時其執著在禪定中破除後,不凈的意念也化為烏有。結果是仍有一個聖潔的天身出現,此身必須利用大乘教法的空性升修習;完成後,身、心的不凈殘餘也消失,煩惱障和所知障也消滅了。一切粗、細之不凈都被摧毀。從因位的小乘,經升華因之大乘和果位的金剛乘,渡過三乘的圓滿修習,終於可將此天身遷轉成佛身了。對整個系統而言,前二乘都屬因位,而金剛乘是果位,其中一切修法都和佛果緊密聯繫著。我必須向讀者強調的是,你們應重視因位的兩乘:即小乘凈化及大乘升華,缺乏這兩乘的穩固教示及修習基礎,則金剛乘只是空洞的宗教儀式和無意義的吟誦而已。這種是墮落喇嘛的「金剛乘」,他們無節制的吃喝,為欲樂而結婚,他們不明白自己所教授的東西,更不談修行了。他們應該以偉大的佛陀為模範——他一生中都教授和修習了三乘法門。如果前兩乘不重要(有如一些「密教」導師所說),為何佛陀要作此開示呢?他為何不直接說密乘而舍前二乘呢?賢劫(Bhadrakalpa)千佛中,只有兩佛宣說密法。其一便是釋迦牟尼佛,另一尊是彌勒佛之後的未來佛(佛號Simhanada,即現在以菩薩轉世的噶瑪巴上師)。千佛之中只有兩尊佛陀願意向世間宣說金剛乘;其餘諸佛都認為它不易了解,和易誤導群迷。此二乘並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有矛盾存在,實際上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不應忽略其任一乘的修行。前邊禮敬過的宗喀巴大士(JeTsong-Khapa)則全盤了解到凈化的不可缺少而大加提倡,這是諸多密乘上師所忽視的。行者若要實證金剛乘之果,首先就得修習小乘的凈化功夫。喇嘛們結婚,他們用的是哪個身體呢?顯然是用肉身,因為製造了許多嬰兒啊!如果修習了小乘的凈化禪定,透過禪那(dhgana),行者可以證得精巧的天身;再透過大乘的升華,肉身可以圓滿遷化成智慧身;而金剛乘修行則將肉身遷轉成佛的金剛身了。那麼金剛乘行者怎麼可以為了常態凡庸的目的而結婚生子呢?對那些穿透許多凈化修行的行者是不可能有此現象的。a、 第一身念處。日本密宗有五相成身之佛身,這和身念處觀是有關聯的。b、 第二受念處。受念處之凈化和升華後,再依第三瑜珈密修習,16天女則會前來向佛陀供養富裕的珍寶。修習瑜珈密時,由於天女及獻禮的法性關係,行者會生起覺受,當然不是苦的,而是真實的喜悅。c、 第三心念處。金剛心的教示和心念處有關。需修習咒(mautra)和平印(mudra)來加以實證。d、 第四法念處。這和六大瑜珈修法有關。這些技巧將在第十二章中講授。2、 和西藏無上密的關係。a、 第一身念處。無上密觀此身為佛身,起初在生起次第階段(utpannakrama),從頭至腳的一切都融入空性中,使得此身轉成佛果。其次在圓滿次第(samapannakrama)中,所有的氣、脈、點和空性之體在佛果的圓滿智慧中合一。b、 第二受念處。修習拙火定(tomo)會使佛身充滿大樂之覺受。c、 第三心念處。此心念處和心念轉化成智光有關。d、 第四法念處。法念處和一切法升華成佛陀的壇城(mandala)有關。上面只提到了無上密的初、二灌修法而已。加入第三灌的話,其四喜和四空則要補充到「心念處」之下。3、 和數息觀的關係在因乘來說,專註於氣息只能協助行者達到奢摩他,但是在果位金剛乘而言,氣息比心占更重要的位置。為什麼呢?依顯教各宗的教義看,經常提到練心,而忽略了說氣(尤其是生理上的氣)。於金剛乘,心氣兩者同樣重要,尤其是氣,為什麼呢?原因是,當我們在六道中轉生時,第八意識(alaya-vijnana)是主人公。是什麼運載此識呢;它如何運動呢?答按是:這種運動的產生,是由微細的生命氣和第八識密切結合(不易被分開)所致。一切俱生煩惱(sahaja-klesa)都是源於此生命氣。(註:這純粹是金剛乘的詮釋,在顯教各宗從未提到)這個俱生煩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它是由無明(avidya)而生的,它無始以來便和我們在一起。和它常相廝守之後,真不容易將它摧毀,且被第八意識所攀執不已。但是金剛乘可運用某種果位(佛)之法——以修鍊智慧氣,來遷化這俱生煩惱和邪見;金剛乘能以一生來修證覺悟即基於此法。因此許多法門要牽扯到氣,等到有關金剛乘的章節里便會明白。小乘里也提倡15種詳細的練氣法;以他們的程度而言算不錯的了,然而對金剛乘的則沒有絲毫情趣。小乘數息觀其進階如下:出入息長出入息短經歷全身出入息身達寂靜喜樂覺妙樂覺心行覺(Samskara)心行寂靜意識覺意識喜覺意識集中意識自在冥想於滅冥想於舍冥想於無常這個練氣禪定僅能止於少分證悟,可以發現的是,它未提到空性的圓覺。然而,只要學習了金剛乘的氣功,也就會明白的。另列天台宗的法門以茲比較:息入覺息出覺覺息之長短覺息遍全身俯身內之息動喜樂覺妙樂覺心妙樂覺心內斂,得專註心得少分自在無常觀出離觀無執觀辨四聖諦觀透徹圓滿之出離觀J金剛乘中是否也含小乘教法?答案是:有,絕對有!西藏金剛乘各學派中,諸多教典和儀軌法本上都載有外層的四加行,它實際上是從小乘教法中截取而來的。它們是:1、 修學的閑暇和圓滿的人身,兩者甚難獲得。這和身念處有關。2、 必須警惕,死隨時會光臨。此加行和死的觀法及無常觀有關。3、 因果報應是無情的,「有如一人下種,他必有收成。」此和緣起觀有關。4、 在輪迴(Samsara)中,唯苦是受:這和四聖諦及觀受是苦有關。我很傷感的是,眾多密乘儀軌和教示只弘揚顯宗大乘的必須前行修習學說,而甚少鼓勵實修。眾多金剛乘上師也傾向於此,說多行少。他們應從小乘的傳統中有所啟示才是:即現今當眾多學者出現時,聖者也相對的減少了。如果金剛乘行者重視此四加行的相關實修,那麼在金剛道的鍛煉下更易獲得證悟。在西藏有句諺語說:「十個聖者九個貧——他們都屬於Delum-korgyut!」這顯示金剛乘中絕大多數真修實證者,都實行了小乘倡導的出離和自願屈居於貧困。實則標榜了金剛乘中的小乘風範了。K從三乘中選擇禪定的準則是什麼?此三乘一體的系統中,行者應切實了解到為何我只選擇了某些禪定法門而舍其餘的。1、 任何前一乘所摘錄的法要必須在後一乘中已開發定型的。不僅我如此認為,還有古代聖者的權威開示為依憑。2、 三乘中不應發生哲理上的衝突,我們應選擇那些乘乘相輔相佐的教理。因此,小乘的四聖諦應給予高度的評價,而其餘對空性和涅盤的不圓滿解說需擱置一邊。即是說,前一乘必有些價值的東西來幫助了解後一乘。3、 最終的真理,應依靠最高金剛乘的教示。4、 預備前行,以小乘為當。5、 根據三「C」的準則,以前二乘的教示為因與道,它使我們趨向金剛乘的果。6、 雖然本書的教義是從各乘結集而成,其三乘一體的規劃仍是很系統化和前後有條不紊,完全沒有宗派的偏見。有人或想竊取佛陀的教示而自開宗派。他們應先研究此系統,並加以實驗,看它的功效如何,然後再改變主意不遲。無論如何,你想嘗試建立任何系統之前,我勸你依據上述6個標準去進行。此書是寫整體三乘系統的;到目前為止,只是開始的九種禪定,以後將陸續說大乘和金剛乘。因此,此章暫不作任何尾聲概要。我想謙虛的說,這不是唯一的系統,必然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更好的,這不,我已在努力了。
推薦閱讀:

<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書摘-2
書摘:垃圾車法則
暢銷書摘:身為母親,我們該如何給孩子做「榜樣」? 邯鄲陽光學校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第三章總結
[書摘]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TAG:分享 | 禪定 | 書摘 | 大乘 | 四念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