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帝國衰亡史:1936

 

 

書名:日本帝國衰亡史:1936-1945(全四冊)

  作者:[美] 約翰·托蘭(John Toland)

  譯者:郭偉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5年9月

  ISBN : 978-7-5086-5281-8

  定價: 98.00元

  【內容簡介】

  在這部「二戰」史經典著作中,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描述了日本於1936—1945年間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遙相呼應,在亞洲發動戰爭,侵略中國,蹂躪東南亞各國人民,偷襲珍珠港,與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展開激戰,直至最後被迫投降的歷程。

  本書史料極為豐富,許多材料出自當時美、日兩國的戰時檔案,戰時日本的公卿貴族、重要軍政頭目和參戰當事人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作者根據史實,生動地描繪了一幕幕戰爭的殘酷場面,揭露了日本戰犯製造戰爭的內幕,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此書英文版於1970年在美國出版後即成暢銷書,並獲1971年度普利策獎,在西方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被視為名作《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姊妹篇。

  我所處理的是歷史中人性的一面,即通過記錄全體歷史親歷者的感受來記錄歷史,因此我把自己寫的歷史稱為「活著的歷史」。我儘力以一種沒有黨派、國籍和意識形態束縛的方式理解歷史,並通過普通人和當權者的角度展現戰爭的恐怖。我窮盡一生、抱著一種「主觀的客觀性」近乎偏執地追尋現實真相,為的就是呈現栩栩如生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

  ——約翰·托蘭

  分冊內容介紹:

  第一冊:烏雲壓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出現的社會主義新思潮在當時的日本青年人中影響頗深。國民經濟疲軟加上社會腐敗,使得日本國內國粹主義者興起,「錦旗革命」、「五·一五」事件等都是當時社會激進思潮的產物。當時軍方激進人士認為,要解決國家目前面臨的困境,不僅要取消腐敗的內閣和國會,還需找到新的經濟堡壘——中國的滿洲。1928年,關東軍蓄意炸毀張作霖大帥的專列,張作霖因傷致死,關東軍初露統治滿洲的野心。

  長期困於貧窮的日本國民迫切渴望變革,這種激進情緒不斷積累,直到1936年冬天達到頂峰。

  當時日本陸軍的一批叛亂者企圖通過刺殺當局政要來糾正社會的病態與不公,內閣成員幾乎無一倖免。刺殺行動過後,叛軍一度佔領了國會大樓和首相官邸等區域,後在天皇敕令下叛軍才和平投降,這次叛亂史稱「二·二六」事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很快,日本發現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敵手是美國,深知與對手實力懸殊的日本當局不得不「背水一戰」。一連串對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誤判致使日本在這場「不義之戰」中越陷越深……

  第二冊:短兵相接

  珍珠港之變使美國損失慘重。戰後的瘡痍景象令美國當局十分震驚,美國國內反日情緒日益高漲,1941年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與此同時,希特勒對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感到非常滿意,納粹德國藉機搶先向美國宣戰。日本也沒有給對手任何喘息機會,準備充分的日軍在馬來亞戰役中再次重創盟軍。

  與日德兩國的勝利自信之姿不同,美國及其英國盟國卻一籌莫展。但是,儘管盟軍間的合作進展緩慢,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英美兩國以最快速度就太平洋戰爭達成協議。然而日軍勢如破竹的勝利依然出乎盟軍預料,新加坡和爪哇接連失守,盟軍在菲律賓最後一個抵抗據點巴丹也被日軍拿下,盟軍幾乎走到潰敗邊緣。

  在太平洋地區取得了節節勝利後,日本高層卻因戰爭計劃分歧而失和,勝利也使得日軍變得過於輕敵。這給了盟軍扳回局面的機會,盟軍獲得中途島戰役大捷,重新奪回了對太平洋的控制。不久,盟軍又奪回瓜達爾卡納爾,日軍自此正式戰敗太平洋戰爭。

  第三冊:決一死戰

  中途島和瓜島戰役失敗,日本海軍部最高統帥山本五十六身亡,對不斷高歌猛進的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而美軍的戰爭能力則迅速恢復。美軍乘勝追擊,在太平洋上空對日軍的各個據點島嶼進行轟炸,從誇賈林到加羅林群島再到塞班島,將日軍拖入了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

  美軍在軍事力量上對日軍的碾壓在「菲律賓海海戰」中達到了高潮。數以百萬噸的日軍戰機、航母在美軍的炮火下化作廢鐵,或沉入海底,或在陸地上腐朽潰爛。海島上滯留的眾多傷員、中將甚至參謀長都相繼採取了自殺行為。然而更多的日軍士兵不是在飢餓和熱帶疾病中痛苦地死去,便是自相

  殘殺、同類相食,一切似乎都已走到盡頭……

  與此同時,日本國內的狀況也日益低迷,婦女兒童投身工業,娛樂場所關閉,文化產業停滯,民眾廣泛不滿。因戰事屢屢失利,東條英機引起了民憤,遞交辭呈,帝國聯合艦隊不得不重組內閣。

  第四冊:投降

  1945年2月19日,美軍登陸硫磺島。為了攻破日本最後的防線,美軍不得不殊死一戰。當他們終於在這座彈丸小島上插起星條旗昭告勝利,島上已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硫磺島一役勝利後,美軍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掃蕩戰」。期間日軍派出「神風特攻隊」,他們「以我之骨取敵之骨」的行徑讓西方人驚詫不已,但卻並未改變日軍敗北的命運。從東京到沖繩,美國人的炮彈不斷從高空投下,毀壞了地面的房屋街道,炸死了數十萬軍民,轟垮了以小磯國昭為首的內閣,也破滅了日本人對勝利的最後一絲幻想。

  5月,東京再遭大規模轟炸,大半城市化為廢墟,緊接著橫濱、大阪和神戶三市也被夷平。這一次,日本人依然無法接受以投降換取和平。面對這樣的日本,盟軍選擇用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結束這場戰爭。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即宣布無條件投降。被戰亂弄得四分五裂的世界,終於有進一步建立秩序和正義的機會。然而,它卻為戰後的世界製造了新的衝突……

  【著者簡介】

  約翰·托蘭(John Toland)

  美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1912年生於威斯康辛,參加過「二戰」。托蘭年輕時曾夢想成為一名劇作家。戰後,他寫了很多劇本和小說,但從未有機會發表。在朋友的建議下,托蘭轉向歷史寫作,並一舉成功,從此走上職業作家的道路。

  托蘭的歷史寫作擯棄了傳統史學著作的生澀與枯燥,代之以豐富的細節描寫和對話,使讀者身臨其境。他的著作見解獨特,富有文學性和感染力,並注重史料的搜集以及對當事人的採訪。也因為這樣,托蘭每有新作問世,必能引起轟動,往往會佔據銷售排行榜首位。

  其主要著作有:《希特勒傳:從乞丐到元首》《最後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國覆亡記》《日本帝國衰亡史:1936—1945》《佔領日本》和《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等。

  【精彩書摘】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多數西方人認為,東條大將和其他日本領導人實際上是為數眾多的日本人同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徒是一丘之貉,他們不論受到什麼懲罰,遇到什麼厄運,都是罪有應得。

  事過25年,日本已經從精神上和經濟上瀕於全面崩潰的境地恢復過來,在世界各國之林中重新受到尊敬。可是,人們仍然不禁要問,怎麼能欽佩和尊敬一個戰爭時的行為如同野蠻人一樣的民族呢?

  本書之目的,主要就是要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進而解答關於那場改變了亞洲面貌的戰爭的其他一些問題。為什麼一個面積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小的國家要對珍珠港發動自殺性的進攻,從而使自己與一個國力10倍於己的敵人決一死戰呢?兩國之間的戰爭是不是像今天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不可避免和非打不可的?打贏那場戰爭是不是就使美國從此永遠捲入亞洲事務呢?

  儘管有我的日本妻子和她家人的幫助,要不是發生了兩件事情,我本來是不想寫這本書的。這兩件事情是日本人對自己不久前的歷史所抱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及出現了一些新的重要文獻。除了日本外務省和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已經存有的大量材料外,最近又發現了一些曾被隱匿或散失多年的寶貴材料,諸如御前會議和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的記錄,過去以為已被焚毀的近衛文的部分日記,以及1940年至1944年2月21日擔任陸軍參謀總長的杉山元元帥所寫的長達千頁的「筆記」。

  重要的是,日本的一些前文武長官,包括天皇的首席顧問木戶幸一侯爵、天皇幼弟三笠宮崇仁親王殿下、珍珠港和中途島戰役的實際指揮官草鹿龍之介,以及東條的頭號心腹佐藤賢了將軍等,都願意毫無拘束和詳細地談他們不幸的過去。幾年前,我為寫《捫心無愧》一書搜集材料時,只要一觸及某些敏感的話題,他們就面帶難色,這種心情已完全消除了。此外,他們相信,戰後西方人自己有了在亞洲的種種經歷之後,對日本過去在中國所鑄成的罪惡應該有新的認識。那些參加過這場戰爭的人,從將軍到士兵,也比較願意談起他們的罪行,說出過去說不出口的話:怯懦、謀害、殺人成性、投降和開小差。

  為了準確起見,他們以及每一個與作者交談過的、其經歷被寫入本書的人,都閱讀了有關自己的段落,而且往往還添加了說明問題的評論。書中的對話並非虛構。這些對話出自許許多多的談話記錄、檔案材料、速記記錄和當事人的回憶。例如有關歷次御前會議和聯絡會議的大量辯論部分,就是根據杉山元的「筆記」、最近搜集到的官方檔案材料、私人日記,以及作者同出席御前會議的木戶侯爵、鈴木貞一中將、星野直樹和賀屋興宣等人的談話記錄寫成的。木戶侯爵在天皇每次參加會議後馬上就能得到一份關於會議的報告。

  我認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它沒有認識到自己同時在打兩種不同的戰爭:其一是在歐洲,與另一個西方民族及其納粹主義交戰;其二是在亞洲,既要同一個求存圖強的侵略民族作戰,又要在意識形態上同整個亞洲展開鬥爭。億萬被西方列強殖民的東方人把日本的戰鬥看作自己的戰鬥,看作一場種族和膚色的對抗。他們還把日本的勝利看作自己從西方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勝利。

  早在1922年,遠東問題權威泰勒·丹尼特就寫道:「每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對現在構成遠東問題的種種禍患都負有責任。我們大家還是應該永遠丟棄自以為公正和受害的無辜者的偽裝,以懺悔的心情面對現實為好。」

  如果我們這麼做了,1941年與日本的談判就非常可能以和平而不是以戰爭告終;美國也不會多年來被迫在亞洲成為道義上的警察。而道義上的警察並不是一個好當的角色,尤其是當美國自身的道德還成問題的時候。

  本書就是按照事情的本來面貌如實寫照那些被捲入人類最大規模戰爭的人們,他們頭腦糊塗、自封崇高、不光彩、灰心喪氣、充滿矛盾和謬論。

  我已盡我最大努力讓事實本身來說話,如果有什麼結論的話,那就是:歷史不會簡單地給人以教訓,只有人類本性的再現,而不是歷史的重演。事實說明,立足現在,認識過去,給我們的教益只會更多,而不是少了。戰後由於美國自身在亞洲所採取的暴虐行徑,使美國人進一步看清了上一代日本人當時的戰爭行動,這無疑是一個可以引為借鑒的例證。

  約翰·托蘭


推薦閱讀:

《帝國的興衰》
崩潰的帝國2·勵精圖治
12秦帝國之大澤鄉起義
第三帝國:噩夢沉淪
明末發生的這四件事,暗示著這個龐大的帝國終將要隕落了

TAG:日本 | 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