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人處事智慧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誰謂河廣,一葦航之;以近知遠,以小知大。誰謂山高?一覽無遺。有的人活得暢快愜意,有的人活得窩囊失意;有的人活得瀟洒放達,有的人活得拘謹困頓。原因何在?四個字:處事有差。本書教你明辨的哲學。

  深謀遠慮

  由深謀遠慮而致大清三朝鼎盛,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康熙皇帝可謂是帝王中的智者。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最為富庶強盛的時期。製造這個「三朝鼎盛」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那位康熙大帝。

  三朝鼎盛,原因很多。但最關鍵的,卻是惠於康熙的深謀遠慮。

  為使大清的江山長治久安,康熙是費了不少心思的,在確定皇位繼承人人選上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初他是按「嫡長繼承製」確定太子,「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康熙也免不了這個俗。但經多年的考察,所立的太子並不太合他的心意。怎麼辦?在廢掉皇太子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誰是皇位繼承人,這似乎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當康熙把二阿哥這位皇太子廢掉時,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皆拉幫結黨,群起覬覦大位,雍正卻做了個局外旁觀者。然而正是他這種隱忍不發的態度,吸引了康熙的注意力。

  康熙皇帝9歲登基,由於在位時間長達61年,早年所立的二阿哥又不成器,大阿哥又有勇無謀,他也感到左右為難:若傳位給年長的阿哥,這些阿哥年紀都在50歲左右,不但無法久坐皇位,而且在精力體力上都難以勝任日理萬機的繁忙;若傳位給年輕的阿哥,又怕年長者不服,會演變成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悲劇。

  康熙雖說對四阿哥雍正並沒有特殊的好感,但他看出雍正最重視的美德是正直和誠實,而且對自己以及家人的要求甚嚴。在廢除二阿哥太子位時,雍正能夠獨立於眾阿哥之外,做一個局外旁觀者的舉動,使得康熙皇帝為之心動。

  更令康熙心動的是雍正的第四子弘曆。這是他一百多個孫兒中的佼佼者,雖然年少,卻見識過人,頗有雄才大略。

  在康熙看來,從兒子中選太子,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過渡,關鍵的是要選一個優秀的第三代,既優秀又年輕,才能永葆大清的江山。康熙的預見力由此可見一斑。

  做人講臉面

  為人處世學會給人面子,自己不失面子,事事都做到得體。

  金庸的《碧血劍》中有一段描寫:「丁游再是用力一扯,自己右臂上咯的一聲,險些扯脫了骱,急忙放手,見袁承志卻似毫無所覺,知道對方武功比自己不知要高出多少,適才若是乘勢反擊,自己早給丟下山谷之中,但他顧全自己面子,令旁人絲毫瞧不出來,不禁頓生感激之意,大聲說道:『好,你做盟主很好!』說著拜了下去,袁承志連忙還禮,心頭也喜歡這大漢莽得可愛。」

  袁承志為丁游保全了面子,丁游就對袁承志產生了感激之情。面子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人做人講臉面。這類事例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隨處可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勝枚舉。

  中國人一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學會不待對方開口,察言觀色地去領會對方的意圖。無論是官場、商界還是江湖上,人與人的交往都是要看對方面色行事。下級對上司,絕對要看面色,就是對那些有頭有臉有字型大小的人物、八輩子也扯不到一塊的人物也不能輕視,也要給足面子。商界中,雖然公司大、資產多,但對生意場上的夥伴也要給夠面子,否則,別人釜底抽薪,棄你而去,那時才叫苦也。

  中國人做人是用臉面來形容的,臉面是表面的東西,不是內在的東西,因此完全是擺給別人看的。因此「做」人是為別人而做,當人與人之間表示自己是誠意而不是表面功夫時,即不是「面子」活兒時,往往會賭咒發誓,說自己是真心實意,甚至會說「你若不信,我可以把心掏給你看」。以心來代表真實的人,自然要到關鍵時刻才能顯示並加以區別。

  因此,在中國,在大家都講面子的情況下,人們更多關心的是如何使雙方都有臉面。

  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用臉面和內心,表達出了交往是內外有別的。

  切戒沽名釣譽

  沽名釣譽不可為,失掉名節亦可悲。沽名釣譽,實在是害人又害己。《左傳》中記載宋襄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此君是一個典型的沽名釣譽之徒。本來國力比較一般,卻老想爭當霸主,又想「以德服人」,威服諸侯。打仗時,他下令,「不擒二毛」,即不要追殺那些頭髮、鬍鬚有些發白的中老年人,這樣好顯示他的德行。

  更為可笑的是,他與楚軍爭霸,楚軍正在渡河,他的部下出謀劃策,要領軍趁楚軍渡到河中之機,一舉擊潰楚軍。宋襄公卻說,這種做法不仁不義,他要等楚軍全部渡過河,擺好陣式才交戰。其結果可想而知,楚軍把宋軍打得大敗,宋襄公也受了箭傷,不治而死。可憐許多宋軍士兵,都成了宋襄公沽名釣譽的冤死鬼。

  秦末之時,楚漢相爭。楚霸王最初優勢明顯,曾有數次良機可以擒獲和殺死漢王劉邦,但他卻沽名釣譽,不肯採納謀臣范增的妙計,致使劉邦得以做大,最後反致失敗。「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實在是歷史教訓的精妙總結。

  沽名釣譽,實際上是名利之心在作祟。有人沽名釣譽,不過是藉此抬高自己的身價,「玉在櫝中求善價,釵在奩中待時飛」。有的人沽名釣譽,不過是為了吃小虧,佔大便宜。

  沽名釣譽之徒,最為典型的,也最有欺騙性的,是金庸筆下的岳不群(《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掌門人)。

  此君常以正人君子自居,在江湖俠道上也做了不少拋頭露臉之事,贏得正人君子們的信任。其身姿也頗能迷惑人:面帶和善,濃眉高鼻,身手矯捷,如「臨風玉樹」,彷彿是個正人君子。但實際上他在沽名釣譽上肯下本錢,本領也高。滿口仁義道德,言必稱名門正派。為學辟邪劍譜,才暴露了其本性,為爭江湖霸主地位,練出絕世武功,不惜自宮,拋妻棄女,殘害同道與弟子。不男不女,危害武林,差一點被他奪得了武林盟主的地位。好在令狐沖吉人自有天相,練出一身傲視群雄的本領,才使岳不群的陰謀最終沒有得逞。

  對於沽名釣譽之徒,魯迅曾做過尖銳的諷刺,他說:「我看中國有許多知識分子,嘴裡用各種學說和道理,來粉飾自己的行為,其實卻只顧自己一個的便利和舒服,凡有被他遇見的,都用作生活的材料,一路吃過去,像白蟻一樣,而遺留下來的,卻只是一條排泄的糞。社會上這樣的東西多,社會是要糟的。」

  力戒沽名釣譽,才能以平常之心對待人和事。

  勿中離間計

  離間計,是利用敵人內部的一些矛盾,如君主的多疑,政局的不穩,臣僚賢愚有別,待遇不一等各種可以利用的矛盾,施放出風聲和傳言,使敵人內部互相猜疑,形成內耗。

  歷史上的離間計多如牛毛,很早以前人們就使用了離間計。漢高祖劉邦在爭奪天下之時,屢屢打不過項羽,項羽是西楚霸王,他主要是依靠了手下的大謀士范增。此君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令劉邦非常頭痛。於是劉邦便採用了離間計去對付范增。項羽派了一個使者去劉邦那裡議和,劉邦的謀士陳平備上好酒好菜,一見使者,裝著吃驚的樣子說:「我們主公還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啊。」說完,他讓人撤去酒席,很冷淡地對待使者。使者回來告訴了項羽,項羽雖然英雄,卻多疑,便對范增產生了懷疑,後來許多事都不聽范增的計謀。范增無奈,精神壓抑,得病而死。除去了范增,劉邦最終戰勝了項羽。

  又如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一世。漢司徒王允,深為憤恨,知董卓倚仗大將呂布,用計離間二人,唆使呂布殺掉董卓。

  流言可以殺人,離間計就是利用人們的流言蜚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現代社會,離間計不斷被運用,只不過人們未加註意罷了。

  離間計的使用方法簡單易行,而且殺傷力又特大,對於那些整日處心積慮想往上爬之人,或是在生意場上不甘雌伏,想亂中發財的人,更是戰勝競爭對手的制勝法寶之一。

  「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三國時曹操第三個兒子曹植贈別白馬王彪的詩句,形象地描述出被人猜忌離間的無奈。他空有一身才華,卻無用武之處,最終憂鬱而死。

  許多有真才實學者,倘若清高自傲或託大,便難免災禍纏身。若是恃才自傲,就等於是捅了馬蜂窩。那些無才但又要往上爬之徒會冷不防給你施放一支冷箭,叫你頓時落下馬來。這支冷箭,一定會是離間計。最有可能是寫一封信,寄給你的上級單位,內文自然是對你很不利的內容;也有可能是通過關係,呈述給你的上司,說你如何如何。總之,要挑撥得你的上司七竅生煙,五孔冒火,將平日欣賞你才幹的想法丟到爪哇國去,而換上一副對你憎恨的心情。

  勿中離間之計,這是智者的人生忠告。

  百姓中的離間之計,雖不足懼,但擾亂人心,影響視聽,亦是可惡可憎,那些「東家長,西家短」的長舌婦,帶給周鄰的,絕不是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

  勿中離間計,對於頭上有官帽之人特別重要,你中了離間計,很可能就會出現人才遠、小人親的局面。整日被阿諛奉承所包圍,哪怕你英明無比,也照樣要落入孤家寡人之境地。

  明辨是非 

  魏顆解釋說:「父親平日多次囑咐我要將此女再嫁,臨終前卻囑咐我們要用她殉葬,這顯然是昏亂之言。我們是孝子,應聽從父親比較明智時的話,不應聽從昏亂之言。」

  於是,他將祖姬擇人嫁了出去。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明辨是非。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明辨是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不可能聰明一輩子,一定有糊塗的時候,年齡大了,還有昏聵的時候。即使是智者,也難免會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時候。將上司、領導的糊塗之語視為圭臬,視為「一句頂一萬句」,拼著命去執行,結果就會犯下大錯。

  明辨是非,看似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卻較難。難在什麼地方呢?首先難在「明辨」上。古往今來,是非眾多。「有天下之是非,有人人之是非」。對於是非,大多有畏懼之心,故有「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一說。對於是非判別,更是為難。漢代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說自己「死日是非乃定」。唐代詩人杜牧有「百年不肯疏榮辱,雙鬢終應老是非」之嘆。原因何在呢?就在於社會上混淆是非的人太多。比如賊喊捉賊就是混淆是非。還有人學著其祖師爺趙高那一套,指鹿為馬,也是混淆是非。是非混淆太多了,辨別是非就難上加難了。

  明辨是非,還難在與自己利益相關之事上。有人見了是非,首先想到的是「是非之地,不可久留」。他跑得一溜煙,唯恐是非沾上了他的邊。有人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信奉的是「閑事少管,走路伸展」。明辨是非,是要眼明、肚明、心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到頭來,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僅給祖先丟人現眼,還使自己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料。

  ○摘自《洞察力》 范勇 著 天地出版社 2013年11月


推薦閱讀:

【智慧背囊】母愛的力量
做一個有智慧的女人
包容的智慧》
張其成:最迷易經時,我過紅綠燈,都會算一卦
女人處世智慧書屋

TAG:智慧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