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格律簡介

【詩分古近體】:

古體詩 :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包括雜言詩)

近體詩 :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五言律絕、七言律絕、

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在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 自唐代起有了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分。一種格律嚴格的詩歌在初唐得以定型,為與以前的古體詩相區別, 唐人將之稱為「近體詩」或「 今體詩」。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主要指五律、七律和由五言、七言組成的長律。 符合格律的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也包括在近體詩之中。

古體詩也叫古詩或古風,它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唐以後凡不合近體詩格律的詩歌,都稱為古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的最大區別就是講究格律,它在格律的作用下使古典詩歌整齊化、對稱化、聲律化,由此產生了多方面的美感作用,充分體現了古典詩歌的對稱之美、音韻之美、 修辭之美與變化之美,它是中國語言文字之美在古典詩歌中的綜合體現。

【近體詩格律】

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一書中曾把律詩的特點概括為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四個方面,我們把它稍加解釋,排列如下:

1、字數、句數有限定。律詩每首限定八句,五律為五言八句,共四十字;七律為七言八句,共五十六字。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2、律詩押平聲韻。每首隻能用一個韻,隔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在中間兩聯。

一、律詩的韻

詩歌要押韻,這是詩歌與散文最大的區別。

中國詩歌的用韻經歷了三個時期:

1、唐以前為第一期:完全依照口語來押韻。

自《詩經》以來,古體詩皆自然押韻,一般按方言押,在用韻上也沒有什麼限制;

2、唐以後至五四為第二期:韻文的押韻,必須依照韻書,不能專以口語為標準;

3、五四以後為第三期,除舊體詩外,又以口語為標準。

【關於韻書】

《唐韻》與《廣韻》:近體詩的押韻是隨著六朝聲律學的興起、律詩的逐漸定型而日趨嚴格的。唐初詩人用韻與六朝一樣,沒有韻書的標準限制,但隨著進士科試詩賦的統一要求,唐開元天寶以後要求士人依官方頒布的韻書押韻。唐人在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基礎上改成《唐韻》,共206個韻部,成為官方規定的押韻的標準。宋代又增廣《切韻》編成《廣韻》,以《廣韻》為官方韻書。古人寫律詩是嚴格按照韻書來押韻的。

《平水韻》:但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平水是舊平陽府城的別稱,亦即今山西臨汾,以韻書刊行於此而得名),《平水韻》原為金代官方的韻書,把唐韻中某些可通用的韻部合併為106個韻部,供科舉考試用,明清以後沿用此韻書。

【律詩押韻的要求】

1、一般只押平聲韻。

在《平水韻》的106個韻部中,計有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近體詩只押平聲韻,30個平聲韻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是: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2、隔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隔句押韻是指在偶句的最末一個字押韻,如律詩在二、四、六、八句的末尾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

3、一首律詩在押韻時只能用同一個韻部的字,不能混用其他韻部的字。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

首句借韻:在首句借用鄰韻的字來作為韻腳,後代謂之「孤雁出群」,中晚唐時日漸增多,到宋代就成為常見的了。但除首句可以借韻外,其餘偶句一律不得用鄰韻的字。

二、律詩的平仄

【四聲與平仄】

平仄是構成律詩格律最重要的因素。平是平聲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了解一下古代的四聲。

南朝齊代永明年間, 聲律學有了很大發展, 時人把漢字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聲, 並在五言詩的創作中加以運用, 「永明體」被視為格律詩的開端。初唐時,詩學家們把四聲分成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也就是說,不平為仄。

四聲:平 上 去 入

仄(也叫側,即不平)

古代的四聲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反映了當時漢語高低升降的狀態。康熙字典「讀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古代四聲與普通話四聲的比較

王力先生曾把古代的四聲與普通話四聲之間的變化作了一個說明:

1、 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 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 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兩廣、江西及山西、內蒙古等地還保存著入聲。但北方大部分的口語中入聲已經消失,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或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的入聲字則變成了陽平。要注意的是:入聲字在古代屬於仄聲,而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從而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

【近體詩講求平仄的作用】

古人區分平仄的目的是為了在詩句中平仄遞用,使詩歌在誦讀中具有音樂的美感。近體詩每兩個字為一個節奏,平聲是個長音,適合曼聲吟唱,上、去、入三聲都有升降的變化,律詩中的平仄遞用,就是在聲調上長短、升降的交替,從而使詩歌音節和諧、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律詩平仄的格律要求】

[1]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以兩個音節為單位的平仄交替,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

[2]一聯之中平仄對立:律詩八句組成四個對聯,每一聯之中的平仄對立,平對仄,仄對平。

[3]聯與聯之間要「粘」。即:後聯出句的第二字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上述規律前人用「交替」、「粘對」 加以概括。

一句之間的平仄交替

由於漢語每個字是一個音節,在詩歌中基本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的平仄交替,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詩來說,一句五言詩可以有兩個雙音節和一個單音節組成,它的基本句型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節奏單位:二 /二 /一, 二 /二 /一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節奏單位:二 /一 /二, 二 /一 /二

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一聯之中的平仄對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面這四種基本句型,分別構成了兩個在音節上平仄對立的句式,每一對稱為一聯。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就構成了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聯與聯之間的粘接

由以上四個基本句型怎樣組成了一首完整的律詩呢?這就要按照「粘對」的原則來構成。

所謂「對」,就是指一聯中的平仄是對立的,如上面兩聯中,每聯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所謂「粘」,是指聯與聯之間的組合方式,即:後聯出句的第二字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出句要跟上一聯的對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按照律詩押韻的原則,奇句又以仄聲收尾: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這相粘的兩聯組成的一首絕句,在句型上就沒有重複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以,聯與聯之間相粘,是為了使近體詩的句型富於變化,不單調。

近體詩第一聯的情況有點特別,因為首句可以押韻,如果首句押韻,對句也要押韻,才能符合偶句押韻的原則,這樣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是四個基本句式中的兩個平聲結尾的句式相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即: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五律格式】

五言律詩八句四聯,分別稱為首、頷、頸、尾聯,各聯之間都要「粘」上。這樣,按照「粘對」的規則,我們可以推導出五言律詩的四種格式:

【五律格式】

⑴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押韻):

春望

杜甫

首聯: 仄仄平平仄 國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韻) 城春草木深。

頷聯: 平平平仄仄 感時花濺淚,

仄仄仄平平(韻) 恨別鳥驚心

頸聯: 仄仄平平仄 烽火連三月,

平平仄仄平(韻) 家書抵萬金。

尾聯: 平平平仄仄 白頭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韻) 渾欲不勝簪。

(注意:這種五律格式的前二聯與後二聯平仄相同。劃圈處表示這個字在內容需要時可平可仄,下同。)

⑵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押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首聯: 仄仄仄平平(韻) 城闕輔三秦,

平平仄仄平(韻) 風煙望五津。

頷聯: 平平平仄仄 與君離別意,

仄仄仄平平(韻) 同是宦遊人。

頸聯: 仄仄平平仄 海內存知己,

平平仄仄平(韻) 天涯若比鄰。

尾聯: 平平平仄仄 無為在歧路,

仄仄仄平平(韻) 兒女共沾巾。

(注意:這種格式與上面的一種除第一句外,以下各句平仄完全相同,也就是說,仄起的兩種格式只有第一句不同,其餘各句平仄相同。)

⑶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押韻):

山居秋暝

王維

首聯: 平平平仄仄 空山新雨後,

仄仄仄平平(韻) 天氣晚來秋。

頷聯: 仄仄平平仄 明月松間照,

平平仄仄平(韻) 清泉石上流。

頸聯: 平平平仄仄 竹喧歸浣女,

仄仄仄平平(韻) 蓮動下漁舟。

尾聯: 仄仄平平仄 隨意春芳歇,

平平仄仄平(韻) 王孫自可留。

(注意:這種格式前二聯與後二聯平仄也完全相同。)

⑷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押韻):

晚晴

李商隱

首聯: 平平仄仄平(韻) 深居俯夾城

仄仄仄平平(韻) 春去夏猶清。

頷聯: 仄仄平平仄 天意憐幽草

平平仄仄平(韻) 人間重晚晴

頸聯: 平平平仄仄 並添高閣迥,

仄仄仄平平(韻) 微注小窗明。

尾聯: 仄仄平平仄 越鳥巢乾後,

平平仄仄平(韻) 歸飛體更輕。

(注意:平起的兩種格式除第一句外,其餘各句平仄也完全相同。)

以上五律各式,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加上去,而成為五言排律。

五言律詩四種格式的前半部分,就是五言絕句的四種平仄格式。不過,唐代的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兩種,律絕講究平仄;古絕不講平仄,還可以押仄聲韻,如孟浩然的《春曉》。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以首句押韻為偏格。

【七律格式】

五言律詩定型後,唐初詩人又把五律的粘對方法運用到了七言詩中,七言律詩就是在五言律詩的句子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依照律句要平仄交替的原則,在五字句的前頭逢仄加平,逢平加仄,因此,七言律詩其實是五言律詩的擴展。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七言律詩以首句入韻為正格,以首句不押韻為偏格。我們也列出七言律詩的四種格式,並附以例詩如下:

⑴ 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押韻):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首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巴山楚水凄涼地,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二十三年棄置身。

頷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懷舊空吟聞笛賦,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到鄉翻似爛柯人。

頸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沉舟側畔千帆過,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病樹前頭萬木春。

尾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今日聽君歌一曲,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意:這種七律格式的前二聯與後二聯平仄相同。)

⑵ 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押韻):

新城道中二首(-)

蘇軾

首聯: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東風知我欲山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吹斷檐間積雨聲。

頷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嶺上晴雲披絮帽,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樹頭初日掛銅鉦。

頸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野桃含笑竹籬短,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溪柳自搖沙水清。

尾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西崦人家應最樂,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煮葵燒筍餉春耕。

(注意:這種格式與上面的一種除第一句外,以下各句平仄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平起的兩種格式只有第一句不同,其餘各句平仄相同。)

⑶ 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押韻):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首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劍外忽傳收薊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初聞涕淚滿衣裳。

頷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卻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漫卷詩書喜欲狂。

頸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須縱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青春作伴好還鄉。

尾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從巴峽穿巫峽,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意:這種格式前二聯與後二聯平仄也完全相同。)

⑷ 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押韻):

無題

李商隱

首聯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相見時難別亦難,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東風無力百花殘。

頷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春蠶到死絲方盡,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蠟炬成灰淚始干

頸聯: 仄仄平平平仄仄 曉鏡但愁雲鬢改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夜吟應覺月光寒

尾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 蓬山此去無多路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意:仄起的兩種格式除第一句外,其餘各句平仄也完全相同。)

以上七律各式,也可根據粘對規律,加成七言排律。

七言律詩四種格式的前半部分,就是七言絕句的四種平仄格式。


推薦閱讀:

七天學格律(下)
五音-格律中的音-
詩詞常識:格律詩的對仗
詩詞格律(FG)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34)期

TAG:詩歌 | 古代 | 格律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