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啟示錄:中華文明為什麼不會亡?(深度分析,推薦閱讀)

李光滿冰點時評276

2017年2月,中央電視台的一場「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火了,一個叫武亦殊的00後女孩火了,這台詩詞大會最大的魅力在於讓全國人民沉醉於中國傳統文化,沉醉於中國古典詩詞,在詩詞中找到了中國古典詩詞之美,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而我從中國詩詞大會所想到的是:中國為什麼歷經劫難而沒有亡?中華文明為什麼傳承5000年而沒有亡?

單音節、象形會意的方塊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粒種子,而大約產生於3000年前的《詩經》是中華文明的第二粒種子,漢字像一塊塊文化之磚,是構築中華文明大廈的基石,而《詩經》是中華文明能夠淵源流長的血脈。

《詩經》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第一次匯聚和凝集。直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夠從《詩經》的305首詩歌中觸摸到數千年前我們祖先的生活形態和男女唱和的美好情感,是《詩經》讓我們能夠重回數千年前,站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河邊,感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情感,《詩經》這粒中國最早的文化種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還在於他是普通百姓在勞動生活中吟誦出來的詩,也是寫普通百姓生活勞動的詩,《詩經》中的詩來源於生活,流傳於民間,經由後世士大夫整理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化經典,直到數千年之後依然閃耀著爍爍光華,受到廣大詩詞愛好者喜愛。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而專設端午節紀念他,以一個全國性節日來紀念一個近3000年前的詩人不僅中國歷史上沒有過,在世界文化史上沒有過。屈原的《離騷》以其宏大的意象和瑰麗的詩句,以其高遠的精神和清奇的風骨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偉大詩人的人生抱負,他情感的沉鬱蒼涼、對宇宙和歷史的追問,他不甘沉淪於濁世的獨立精神都令後世文人高山仰止。可以說屈原不僅是一個詩人,也是一個思想家,他開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之門,讓我們能夠遨遊於一個無限想像的空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漢代是一個開疆拓土的偉大朝代,它開闢了影響千年中西文化商貿交流往來的絲綢之路,產生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偉大軍事家和張騫這樣偉大的政治家,還產生了漢「樂府」這種來自民間、以民歌為主的詩歌,漢「樂府」的最大特點是敘事,大量以敘述民生疾苦為內容的詩歌由此流傳於世,《白頭吟》、病婦行》、《孤兒行》,「每讀一過,覺有悲風刺人毛骨。」這種詩風一直到唐代杜甫才承續其風骨。

如果讓我們今天來探討詩歌的最大價值,以及後來詩歌發展過程中的得失,我想最大的變化在於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無論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詩歌發展流變,都不再是百姓情懷的表達,所謂詩言志,自此以後的詩中之志皆為士大夫之胸臆,無論是寫百姓生活還是寫文人抱負,都是文人情懷,而不再是《詩經》和「樂府」中那樣直接來自或直接展現百姓的生活和感情。

從三國到魏晉,其詩歌主要是政治家和文人的情懷,產生了不少大家和名作。其帝王詩以曹操為代表,雖然只留下了20多首詩,但幾乎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如《觀淪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還有《黽雖壽》:「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其毫無蒼涼之感的宏大氣勢與英雄氣慨此後千餘年再無人超越,特別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成為了中國文化精神的代表性章句。

魏晉時期的田園詩以陶淵明為代表,在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崩割據時期,以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紛紛退隱山林,終日吟詩飲酒作樂,不思天下疾苦,倡導無為。而陶淵明則歸居田園,其留下的散文《桃花源記》已成千古名篇,而他的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更是中國文人追求的最佳心境,其影響至唐代達到最甚,王維承其衣缽,在終南山寫出了開啟另一氣象的田園詩。陶淵明的詩文不事雕鑿,崇尚情感的自由抒發和詩文的自然天成,達到了詩文的最高境界。

正因為有《詩經》、屈宋(屈原宋玉)、「樂府詩」和魏晉時期詩歌的厚重積累,才有了唐代中國詩歌的集中爆發,形成中國詩歌的「盛唐氣象」。許多人可能只對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唐詩中的巨人有印象,其實唐詩絕不僅僅是李杜白三人,而是一個規模巨大的詩人群體,唐詩也絕不僅僅是《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而是規模宏大,僅《全唐詩》所收錄的唐詩就達二萬餘首,唐詩不僅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座高峰,而且唐詩「文化現象」也對中國後世的文化傳承產生了深刻影響,唐詩與《詩經》、屈原、魏晉詩歌乃至《史記》、《莊子》等共同組成了唐之前的中國人文精神和中國文化血脈。

唐詩也有像唐太宗等人所寫的帝王詩,但其氣象已不復曹操的雄傑之氣,唐詩的內容龐雜,幾乎無所不包,但主要表現的還是士大夫的文人情懷,雖然有杜甫的「三吏三別」等反映民間病苦和高適岑參等詩人反映邊塞生活的詩作,但大量的還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或有宏大的篇章,卻沒有屈原那種縱橫天地的大氣象和瑰麗無比的華麗辭章,或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啟是蓬蒿人」那樣的狂放,但已沒有了曹操那樣的胸襟,在這一點上,唐詩一直沒有走出文人的天地,沒有了馳騁於宇宙間的那種空闊和高遠,無論是王維的輞川集,還是高適的邊塞詩,無論是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精雕細琢的章句,還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和白居易的《長恨歌》,無不在士大夫的文人情懷方面達到了極致。

可以說,唐詩的「盛唐氣象」是唐代文人情懷在詩歌中的體現,但這種文人情懷所達到的境界卻是天地間最美妙的境界,是歷史上最厚重的情懷,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屈指可數的幾座後人無法逾越的文化高峰。

唐詩中的那種無法形容的美妙與只能意會的情懷,交織與融合著詩人們內心的那種曠達、沉雄、細微、恬淡,他們或以廖廖二十字的五言絕句即成就天下之名,或以八行律詩而成就其歷史地位,或以一系列詠史、詠懷詩而流傳於世,或以百餘行巨制而冠絕古今。無論後人在詩歌方面怎麼發展,詩歌到了唐代即達到了頂峰,無法超越,此後的詩歌與唐詩相比也就是詩歌星空中的流星而已。

詩歌發展到宋代又起了變化。宋代有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即國家在強大外敵入侵形勢下的分崩離析和文人士大夫在文學藝術方面所達到的非凡造詣,不僅在詩詞方面,還有書畫方面,乃至在工藝科技方面所達到的成就讓後人驚艷嘆絕。

從唐詩到宋詞一方面是表達形式的變化,另一方面更是國破家亡對文人情感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和影響,宋詞中格局最大的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但其終究未能完成其抱負,仍然只是「空悲切」。

還有如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表面看無比雄渾,細品味卻只是空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如辛棄疾的「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也只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最後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兩位著名的豪放派詩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像陸遊詩中所表達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和「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蒼涼心境。

一直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花間詞」,他寫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還有李清照寫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宋詞雖然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道奇觀,但其氣象格局已無法與唐詩相比,宋詞最大的特點是那種中國人積壓於內心的沉鬱情感無法渲瀉,那種情感隨著國破家亡的一步步加深而變得更加傷痛,那不僅是一個個詩人內心的痛苦,更是那個時代的悲涼,宋代詞人不像唐代詩人那樣是在享受詩歌,而是在詩詞中遭受內心的煎熬,宋代詩詞中的點點滴滴都是一杯杯人生的苦酒和種種人生的無奈。

到了明清和民國,中國詩詞便走下了神壇,雖然到元曲仍有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樣的曲作和清代納蘭性德的詩歌,或許在戲曲小說方面有更多傳世經典產生,但從整體詩詞成就來說,已完全無法與之前的唐詩宋詞相類比,特別是民國推出新詩運動,一批詩人寫出了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紅豆》等新詩經典,但已不屬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範疇,因此,中國詩詞的輝煌到宋代嘎然而止,至今未能復興。

中國詩詞到底在中國文化史甚至中華文明史上有什麼價值?我認為今天大家在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種文化血脈的流動,那是從《詩經》中流淌出來的,是從屈原的《離騷》中流淌出來的,是從「樂府」民歌中流淌出來的,是從陶淵明的田園詩中流淌出來的,是從唐詩的「盛唐氣象」中流淌出來的,也是從岳飛、蘇東坡、辛棄疾的宋詞中流淌來出的。

中國古典詩詞有如孕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一樣,孕育了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最華麗精彩的部分。我們今天欣賞中國古典詩詞不僅在於閱讀朗誦其作品,而且在於體察古人的生活,體會古人的情懷,感受古代文人的悲憫與曠達、沉雄與厚重、細膩與恬淡,這種情懷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中華文明流傳至今的魂魄,無論是屈原的投江,還是岳飛的悲憤,無論是曹操的氣象還是杜甫的悲苦,無論是王維的沖淡還是陸遊的執念,都是中華文化曾經體驗過的心境,從「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再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是詩詞中的三重境界,也是詩人們的三重境界,更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三重境界。

讀古典詩詞絕不僅僅是讀詩詞本身,而是了解中國文化的源流、發掘中華文明精髓的過程。中華文明歷經5000年而不斷絕不消亡,不是因為我們有堅固的萬里長城,而是因為我們有延綿不絕的文化傳承,中國能夠在歷經無數苦難之後依然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是因為我們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化,有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傳承者。文天祥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實留在丹青上的豈止是丹心,那是民族的魂魄和精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被打垮、不被摧毀的強大凝聚力,中國雖然近代以來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蹂躪,但中國能夠從災難中崛起,從苦難中復興,從破粹中重建,從貧弱中富強,就是因為我們有強大的文化精神和優秀的文明基因,中國的漢字和古典詩詞就是這種強大文化精神和優秀文化基因的重要裁體,當有人要用西方精神打垮中國精神,用歐洲文化取代中國文化,用西方文明戰勝中華文明的時候,我們從中國古典詩詞中能夠感受到那種中華民族比其它文化和文明更加強大的精神支撐。

當陸遊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句囑託,而是一種對中華民族的堅定信念,當中華民族深陷苦難的時候,我們也會像陸遊一樣對這個民族充滿執念,只要中國文化在,只要中華民族的精神在,中國就不會亡,中華民族就不會亡,中華文明就不會亡,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價值,也是「中國詩詞大會」留給我們的啟示。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好感情,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壯志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平靜生活,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堅定意志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溫語關切,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傑之氣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濃情蜜意,無不是中國人民的情感體觀。無論是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還是3000餘年的中國詩詞史,都能告訴我們中國為什麼不會亡,中華文明為什麼不會亡。

也許那個詩詞的「大唐盛世」不會再現了,那個風骨清奇的陶淵明不會再回來了,那個飄逸的李白也不會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隨著中國的重新崛起,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文化必將重新被世界認識,中華文明也必將成為未來世界的精神支撐,因為中國古典詩詞的血脈會從遠古從大唐盛世流淌到現代,中國文化的精神會從遠古的絲綢之路回歸到今人的生活。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會火,是因為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血脈,永不會斷絕,永不會消亡。

當那個叫武亦殊的00後小姑娘獲得中國詩詞大會冠軍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中國古典詩詞向未來傳承的希望,也許那也是一條充滿詩韻之路,沉雄、曠達、恬淡、瑰麗。讓我們在撒滿中國詩詞的路上一路走下去,吟誦著詩詞,享受著時光,傳承著中華文明。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

以示對長期堅持原創的鼓勵

(期待大家關注「李光滿冰點時評」公眾號。


推薦閱讀:

聽古箏 賞詩詞
【詩詞晚讀】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詞開頭的寫法
詩詞原創付順蘭 | 憶王孫三十韻

TAG:閱讀 | 中國 | 推薦 | 詩詞 | 文明 | 中華 | 中華文明 | 中國詩詞大會 | 深度 | 啟示錄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