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雜誌:古硯遺芳——記藍田北宋呂氏墓出土文物

古硯遺芳——記藍田北宋呂氏墓出土文物發布時間:2017-04-16瀏覽次數:1返回列表

張 蘊

當纖韌的竹籤仔細剔去層層淤土,當柔軟的毛刷輕輕拂去千年舊塵,展現於世的不是黃金的燦爛、美玉的玲瓏,而是一方方質樸無華的古硯,用手緩緩撫過光滑如絲的硯體,那曾經千萬次研磨的舊痕依然清晰可見,那附著於墨池內的殘黛依然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這些經考古而出土的硯,每一方都於端莊凝重中滲透著源遠流長的中國士族文化之精魄。特別是那方被盜墓人劫掠的黑色圓形三足歙硯,不僅因為它躋身四大名硯之列而尊貴,不僅因為它屬千年古物而珍稀,不僅因為它外形厚重端莊而醒目,不僅因為它工藝精湛規矩而稱奇,更因為它外底陰刻的7行楷書銘文而身價倍增和令人關注。那段文字記載,是洞察埋葬在這裡的神秘家族的一扇窗,由此牽出了千年前一個文豪世家婉轉曲折的故事與興衰歷程,同時引發了一場轟動全國的考古發掘。

那是2005年隆冬,一批精美的北宋文物被公安機關截獲,其中一級文物三足歙硯底面銘文顯示了該古墓主人為藍田北宋呂氏家族成員(圖1),為了更有效的保護古墓葬與文物免遭破壞與流失,次年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奉命對位於陝西省藍田縣三里鎮五裡頭村北的北宋關中士族之首—呂氏家族墓園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從而揭開了北宋世家大族情與理、生與死觀念準則之一隅。

北宋藍田呂氏源於殷商之呂國(今河南衛輝一帶,宋稱汲郡),北宋中,呂通赴陝為官,因此舉家徒遷藍田,後世皆以藍田人自居。呂通之孫大忠、大防、大鈞、大臨又稱呂氏四賢,在理學研究、金石學研究、古器物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其家族墓葬中出土大批北宋文物,以實用器及墓主生前鍾愛之物為主,每座墓葬中基本都有不同品質之硯台隨葬,體現了書香門第青睞筆硯的傳統特點。

在眾多古硯中,歙硯雖為數不多,但品相極好,有圓形與「風」字形兩種,均為黑灰色。歙硯石產於古歙州(今安徽歙縣、江西婺源等地),石質堅韌潤密,敲擊有清越金屬之聲,呵氣可研,發墨益毫,磨墨無聲,儲墨不涸,歷寒不冰,是與端硯齊名的文房珍品。據文獻記載,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五代時名聲大振,深得南唐後主李煜喜愛,與澄心堂紙、李廷墨並稱為天下之冠。後因戰亂而凋零。北宋期間歙硯製造業重新崛起,蓬勃發展。以其渾樸的造型,了無繁縟的外表令人觀後賞心悅目。

呂氏家族墓葬中除上述呂子功墓內被盜歙硯外,尚有一方與其風格接近的三足歙硯,它出土於M4呂景山墓室中,堪稱北宋歙硯代表之作。硯體渾厚凝重、質樸無華,圓盤狀硯堂,厚沿方唇,淺直腹,墨堂隆起,黑池傾斜,背面呈大平底,外腹壁雕附3枚卵形矮足,足頂兩面斜削成「人」字造形。黑灰色石料表面拋光,無雕鑿紋飾。

硯面有多處使用研痕。外底面陰刻篆文7行,滿行7字,共計48字。硯體通高6.3,直徑22.4厘米(圖2)。與圖1的呂子功墓出土三足歙硯相比,前者較為玲瓏精巧,後者則更顯端莊雅緻。除去歙硯的自身魅力、精湛工藝、昂貴价值外,兩者共同具備一個非常重要、傳世品不可比擬的特性,那就是:紀年明確、主人出身名諱清楚。所以它們的問世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硯上銘文所提供的內容成為認知該家族的難能可貴之文字資料和探求其未知因素的重要線索。如M4出土歙硯銘文既確定了呂景山乃宋哲宗時宰相呂大防嫡長子之身份,同時也為墓葬間的排序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而葬於M29內的呂子功乃呂大防弟呂大觀之子,其墓被盜嚴重,出土歙硯上的銘文是證實墓主身份的唯一證據。

出於M6號墓室的豆綠色俏彩石硯,以其素凈雅緻的外表、渾然天成的紫綠俏彩令人感嘆不已,而那簡約純樸的外表之後還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哀婉故事:一千多年前,硯的主人是一位沒有留下名諱的神秘女子,她知書達禮、頗具文彩、鑒賞高雅,這方豆綠色俏彩石硯曾是其珍愛之物,深宅中歲月悠悠,唯有筆硯伴其左右,詩文書畫聊表情懷。可惜天嫉紅顏華年早逝,於是親人將硯葬入墓中以慰芳魂。雖然隨葬品內沒有任何文字佐證出土,但豐富的用具暗示了主人身份的不菲,就墓葬所處位置分析,當屬呂大雅嫡子呂仲山夫人之冢,這裡本是她與丈夫的合葬地,也許過早的殞沒導致其孤身泉下,只能與愛硯為伴。而這方陪伴主人千年以上的豆綠色石硯,質地細膩而堅實,形制前寬後窄似「風」字,硯堂設紫紅色委角長方形窄沿,墨堂隆起正中有紫紅色圓暈,墨池傾斜,底面下兩側及後端立沿斜向內收。通體磨製光滑,有研磨痕迹,面上紫紅色委角窄沿與墨堂暈斑均屬天然俏彩。硯體通高2.1、長18.5厘米(圖3)。該硯綠體紫沿、紫暈綠底,絕妙的利用了天然石色,可算是巧奪天工,匠心獨具。而端莊、大方、素潔、簡約的外表應與主人的氣質操行相附,故而得到格外青睞。

該硯產地尚有質疑,有學者認為乃賀蘭石所制,《乾隆寧夏府志》記載:「賀蘭山小滾鐘口,有三峰矗立,宛如筆架,下出紫石,可為硯。」其石質細膩,堅實嫩滑,且天然紫綠雙色,紫中嵌綠,綠中鑲紫,交相掩映,別具特色。製作成硯,叩之有聲,呵之見水,貯水不耗,發墨光潤,不拔筆毫。加蓋後,盛夏時節硯內餘墨數日不幹不臭,堪與中外馳名的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相媲美,深受文人墨客的珍視和推崇,素享有一端、二歙、三賀蘭之美譽。賀蘭硯講究「相石」與「俏彩」。相石,即因石之質料、紋理特點制硯;俏彩,是因石料紫、綠兩色的分布位置,設計圖案與層次。

從M6所出石硯質地、色彩及巧妙的俏彩手法觀察,似與上述所云之賀蘭石硯類同,然細察之下,又覺差異尚存。一位賀蘭山制硯人評價此硯:該硯用石為筆架山前山老坑料,故綠色略淺而紫紅色更艷。但無論硯石出自何方,其素顏無飾的外表、橫平豎直的形體均充分顯示了工匠擇料之精純、工藝之高超。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合稱中國四大名硯,而澄泥硯是其中唯一的泥質陶硯,它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著名產地為山西省新絳縣,古稱「絳州」,由於使用經澄洗之細泥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故得名。其特性可與石質佳硯相比。因原料來源不一、燒制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綠豆沙、蟹殼青、玫瑰紫等不同色彩。

唐、宋之時,端、歙尚在創新發展中,歷史悠久的澄泥硯被推崇為第一硯。特別是宋代澄泥硯,修泥簡約大氣,自內而外蘊含儒雅之文人氣韻。

呂氏家族墓隨葬品中約有兩方可確定為澄泥硯,體量較大而品相更佳者為M12呂大圭墓所出「風」字硯。其形制前寬後窄、前高後低,硯堂設寬平矮邊沿、呈委角橢圓形,前端墨堂微微隆起後斜向下傾,呈坡狀墨池,表面光潤滑膩,底部兩側立沿斜向內斂,底面呈「︻」形空間。通體素麵。泥胎為淺土黃色,質地堅硬緻密,表面殘存斑駁黑灰色外皮。硯堂內遺留墨漬,墨堂研磨痕迹清晰。硯體通高3、長23.6厘米(圖4)。

該硯仍以質樸無華、規矩端正為外形特徵,殘存的斑斑墨漬、大片的研磨印跡表明它曾經陪伴主人度過許多歲月。主人呂大圭也是家族中傳奇人物之一,身為呂通嫡長孫,因隨父為官而定居於汝州郟城(今河南省境內),終生研究理學孜孜不倦,教化鄉里誨人不倦,飲食起居自養有方,恬淡寧謐,心逸而神怡,直至八十六歲高齡方駕鶴西去,而這方深得主人愛惜的澄泥硯仍默默追隨其身側,與之生死相依。

古往今來,愛硯、惜硯、贊硯的詩文很多,硯寄託著歷代文人求仕上進的夢,是擁有者品格情操的體現,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北宋關中士族之首的呂氏家族,以書香傳家、禮儀待人為處世之本,講究儒雅精緻而不張揚奢華的生活情調,所以隨葬的用品中沒有金銀的炫目,沒有珠玉的華貴,一如那一方方樸素端莊、了無裝飾、典雅大器的芳硯,令人從中體味出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於質本中升華的簡約之美。

(責任編輯 單雙)


推薦閱讀:

王珞丹與時尚雜誌的精彩辯論
【武術雜誌】62
格言雜誌社官方網站 格言網 寧靜致近
微雜誌 | ? 時光沉澱出誰在乎你
【武術雜誌】56

TAG:文物 | 收藏 | 雜誌 | 北宋 | 收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