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論
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人格結構、人格發展動力、人格適應及人格發展階段。
弗洛伊德人格性慾發展階段
因為這個理論中人格階段的劃分方式是根據性興奮的不同部位所提出的。整個理論將人格的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
口唇期:0——18個月,此時嘴唇、口舌是最主要的性興奮點。如果這個時期個體獲得的刺激不夠或者是過頭,就會在以後的生活過程中形成「口唇期人格」。
肛門期:18個月——約3歲,這一時期肛門成為最主要的動情點,而且這一時期剛好是小孩子如廁的訓練時期,如果這一時期受到創傷,則會形成「肛門期人格」。
性器期:3——6歲,此時,兒童已經注意到性器官的不同,並且伴隨著以性器官作為性興奮點的行為。弗洛伊德特彆強調這一時期,此時男孩子面臨著俄狄浦斯情節,又稱戀母情結,並出現了閹割焦慮。同時,女孩子也面臨這相似的問題。
潛伏期:6歲——青春期,性慾表現不再那麼明顯。
生殖期:青春期及以後,此時的兒童對異性保有濃厚的性趣。如果前面的發展正常,此時他們將面臨正常的性機能。
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結構」說,即無意識和意識的結構說,後期,他把人的心理機制視為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系統所構成即「三部人格結構」說。
潛意識是他的早期人格結構的核心。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衝動、各種本能和出生後所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慾望。這些衝動和慾望不容於人類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壓抑在意識之外,但它們並沒有被消滅,仍在不自覺地積極活動,追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的深層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人的言行無不受其影響。
前意識是指沒有浮現出意識表面的心理現象,它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它處於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擔負著「檢查員」的任務,嚴把關口,不準潛意識的本能和慾望隨便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檢查員」喪失警惕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慾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迴地滲入意識。
意識是人清醒知覺的思想和情緒等,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它負責調節進入意識的各種印象,壓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和慾望。
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主體,處於心理深層。他認為只用意識來解釋人的精神活動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們精神過程中有無意識領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釋人們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稱:「精神分析的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命題是: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於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
弗洛伊德人格發展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一個原始的、與生俱來的和非組織性的結構,它是人出生時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礎。本我過程是無意識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們對它幾乎什麼都不知道。不過,只要當一個人有衝動的行為時,我們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例如,一個人出於衝動將石塊扔進窗戶,或惹事生非,或強姦婦女,這時,他就處於本我的奴役之中。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慾望的體現者,為人的整個心理活動提供能量,強烈地要求得到發泄的機會。本我遵循著「唯樂原則」工作,即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弗洛伊德說:「我們整個的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自我是意識結構部分,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對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結構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觸現實世界,為了促進個體與現實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須通過自我。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了不能憑衝動隨心所欲,他們逐步考慮後果,考慮現實的作用,這就是自我。自我遵循「現實原則」的,因此它既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又是本我與外部世界的中介。弗洛伊德在《自我與伊底》一書中把自我與本我的關係比作騎士和馬的關係,馬提供能量,而騎士則指導馬的能量朝著他想去遊歷的路途前進。這就是說,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然而由於自我聯繫現實,知覺和操縱現實,於是能參考現實來調節伊底。這樣,自我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現實地解除個體的緊張狀態以滿足其慾望。因此,自我並不妨礙伊底,而是幫助伊底最終合理獲得快樂的滿足。
假如人格中僅有本我和自我這兩個結構部分,那麼人就將成為快樂主義和獸慾主義的有機體,當他處於一種需要狀態時,他就會從合適的環境對象中尋求對需要的直接滿足。然而人格中還存在著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的第三個結構部分,即「超我」。超我是人格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弗洛伊德人格適應理論——心理防禦機制
在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前,世界上對精神病學的研究不過兩類:神經系統損害說和變態心理說。即:精神病患者是神經系統發生器質性病變或天生的變態。直到1900年,當弗洛伊德通過對大量精神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後,他感覺自己有了一個「足以觸怒全人類的發現」——精神病患者一切所有的病態現象,都是人類所共有。因為,正常人也有童年創傷。創傷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誰擁有完美的童年,那些所謂的「正常人」只因創傷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愈。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不加掩飾地認為:人的原動力在於本能,而本能,只尊從快樂原則,象是一鍋沸騰的水,根本無法控制,好比是我們的飢餓、性慾、仇恨與喜愛;但受著社會規則(超我)的限制,一旦不能滿足,只能直接或迂迴地通過升華(超我)的調整,來實現本能的突圍,於是便出現了: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甚或變態者。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主要來源於本我、自我、超我間的衝突。焦慮可以分為以下類型:(1)現實性焦慮:自我感知外界環境中真實的威脅,由此引發的焦慮稱為現實性焦慮。(2)神經性焦慮:本我和自我之間的衝突,擔心本我衝動會戰勝自我引起的恐懼感稱為神經性焦慮。(3)道德性焦慮:超我和自我的衝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指責引發的罪疚羞恥感稱為道德性焦慮。
我們大多數人正是無意識里運用了弗洛伊德的自我防禦機制(「Psychotic」 Mechanism)化解焦慮才成為所謂的「正常人」
1.壓抑Repression:是指一切為社會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許的衝動、慾望,在不知不覺中被抑制到無意識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識到其存在。
壓抑的正面作用是:當個體產生與社會規範相悖的內心衝動或需求時,如果個體不加以壓抑和控制而任其發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挫折併產生焦慮和痛苦。壓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寧;維持正常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作用。一個成熟的有修養的人是一個懂得運用壓抑作用的人。
但是壓抑也有其負面作用,因為被壓抑的慾望與衝動並未消失,只不過是在意識的監督之下暫時潛伏下來,一旦有機會就可能活躍起來,引起意識領域輕微和短暫的擾亂現象。同時,如果過分地使用壓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慾望和本能拚命地加以壓抑,就會形成一種病態的反應。如強迫型人格異常者,就與他們過分地使用壓抑作用心理防衛機制有很大的關係。
2.投射Projection:自我將不能容忍的本我衝動、慾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願望,然而這些東西實際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稱外射作用,是指個體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衝動、動機、態度和行為轉移到他人或周圍事物上,認為他人或周圍事物也有這樣的動機和行為。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見青山多撫媚,青山見我亦多情」、有婚外戀的丈夫經常懷疑妻子有婚外情等。
3.否認Denial: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拒絕承認那些使人感到焦慮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從未發生過。
否認是指把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認,認為它根本沒有發生過。其目的是以拒絕承認痛苦事實來躲避心理緊張和不安,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心理防衛機制。
否認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自己,給自己多一些時間來思考並作出決定。但它並不能使被否定的問題得到解決,從長遠來看是不足取的。如果嚴重的話,還會減低人們對現實的適應能力,甚至產生妄想等精神病徵。
4.退行(regression):當遇到挫折和應激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慾望應付當前的情景。心理活動退回到較早年齡階段的水平。
如海歸女博士一個人因職場失利而導致暫時退回到童年期,返回外地農村老家父母身邊不願再出門就業。
5.固著: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發展水平。
6.升華(Sublimation):把為社會、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許的衝動的能量轉化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的高級形式。
升華作用能使原有的動機衝突得到宣洩,消除焦慮情緒,保持心理安寧與平衡,同時,又創造了積極的社會價值,利己利人。
7.轉移(displacement)、置換、替代: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強烈情緒和衝動不能直接發泄到這個對象上去,就轉而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去,以減輕精神負擔。
如上司受到老婆氣便發泄到員工身上,員工回到家發泄到兒子身上,兒子回自己房間發泄到小狗身上。
8.轉換(conversion)、軀體化(somatization):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癥狀從而避開了焦慮和痛苦。
9.抵消(undoing):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儀式化的動作來抵消、抵制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10.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慾望和衝動轉化為意識中的相反的行為。對內心的一種難以接受的觀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表現出來。當個體受挫時,採取一種與原意相反的態度或行為的心理防衛機制。其目的在於避免或減輕自尊心受損。反向作用若運用得當,可能有助於提高人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但過分使用,則會使自我意識扭曲,動機與行為脫節,導致心理異常。
如:一個後媽對孩子非常溺愛,但往往是由於她並不發自內心的愛這個孩子而是從道德上強化自己應該付出母愛而形成。
如:弟弟或妹妹出生時,較大的孩子對嬰兒奪走了母親這一事情感到不滿或委屈,繼而憎恨嬰兒,但在表面上顯得很喜歡嬰兒。這是因為表現出憎恨嬰兒的行為會招致母親的指責,而表現出喜歡嬰兒則會成為好哥哥、好姐姐,能被母親所承認,得到表揚。這種反向形成在本質上源於道德感或良心等超我的影響。
如:自卑感過重的人有時會表現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樣子,這是由於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很差,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想在意識上克服弱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11.合理化:自我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我辨解,不承認自己行為的真實動機、需要和慾望,因為這個動機、需要和慾望是自己意識上不能承認,不能容忍的。將面臨的窘境時的本我衝動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找個正當的理由來辯護以免除內心的不安。
酸葡萄機制 把自己得不到而他人得手的某些利好,看做是不好的無用的即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甜檸檬機制 自己遭遇的某些壞事,假裝是利好並很受用的偽裝。即 檸檬是酸的,但在自己手上怎麼酸也要假裝甜。
12.認同(identification)自居、內投射(introjection):把別人的慾望、個性特點不自覺地吸收成為自己的並表現出來,稱為內投射。吸收某些特點叫做認同。
自居作用或認同作用:當個體在受挫時,效仿他人經驗和行為,或把別人具有的優點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提高自信心,從而減輕內心的挫折感。
13.幽默Humor 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
如 小瀋陽二人轉等關於性愛,死亡、攻擊等話題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14.分離(isolation)、隔離: 當一些不快的記憶或情感已經進入意識中時,自我強烈的將它們排除出去,而不讓意識去接觸,把一件事情的感情和觀念分開,不愉快的感情被分離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如人死叫「仙逝」「歸天」「去天堂」,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15 代償(compensation)、補償:
如《第六感》里的兒童心理醫生,因多年前的過失導致病人自殺而急切想幫助與之類似的病人。
如《萬能鑰匙》里的女主角因年少時與父親關係疏遠極少交流以至沒有在父親臨去世前照顧陪伴,一直心理內疚,於是選擇了護工工作,並決定救中風老人。某種程度上說,她把自己對先父的感情移情在護理老人身上作為一種補償,以緩解內心愧疚自責等道德焦慮。
16 幻想(fantasy):遇到現實難以解決的困難,以幻想的方式達到內心的滿足。
埃里克森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比較
人格發展階段
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於六歲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慾發展階段,因為他感到人格發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東西那時就已形成。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貫穿整個人生的人格發展。儘管榮格也相信重要的發展在整個人生中都會出現,但是,埃里克森對發展過程的闡述比榮格更為詳盡。
自我心理學
埃里克森把注意從本我轉到自我的研究上來。他把社會看成是潛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個人當作與社會作鬥爭的戰士。柯西尼(Consini)對這一點作了以下解釋,埃里克森並非把個人當作社會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們呈現了一個正在生成的個體的概念,由於受到人生危機的挑戰,從而使他以勝利者和強者的形象出現。這就意味著埃里克森把個人當作自身的主宰,當作命運之船的船長,而不是那種不得不服從別人支使的船員。埃里克森具有一種樂觀而富於創造性的人格觀。(1977,第413頁)
潛意識心理
雖然埃里克森的理論強調意識的自我,但他並不完全忽視潛意識的機制。事實上,儘管自我從某些社會經驗獲得力量,但是這些經驗本身卻大部分是潛意識的。
精神治療
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過人生八個發展階段從而獲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誠,愛,關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沒有獲得這些美德,那他們的自我就會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幫助提供形成這些美德的各種條件正是治療者的職責。這與弗洛伊德把使用諸如夢的分析和自由聯想法的治療作為有助於了解潛意識的信條截然不同。
宗教
弗洛伊德對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認為宗教僅僅是建立在幼年恐懼和願望之上的集體神經病症。埃里克森完全反對這個觀點。他認為,宗教是許多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多少世紀來,人類一直運用宗教來更好地表達人生的各種事件,從而減少對人類的威脅。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如果沒有宗教,成千上萬人的人生中將會充滿著不確定性。在這方面,埃里克森與榮格和阿德勒的觀點是相吻合的。
綜上所述,雖然埃里克森自稱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論與弗洛伊德的理論很少有共同之處。此外,他有關人性的概念與弗洛伊德的人性觀有顯著的差異。也許,埃里克森的理論本身並非象他個人堅持認為的那樣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理論,這實際上只是反映了他對弗洛伊德的門徒接納他為其中一員,從而解決他自身嚴重的同一性危機的感念之恩。
推薦閱讀:
※中東市場分析
※八字分析看哪些人命中晚景凄涼孤獨
※甲狀腺結節分析總結1例典型驗案
※逝父命例分析(5)
※雞屎藤揮髮油化學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