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結直腸癌9問

何國申醫生 (2009-09-20)新加坡的男性癌患者中,以患結直腸癌最多,結直腸癌則在女性癌患者中居第二。

  40年來,直腸癌每年約有1000個新患者,雖然患者多是50歲以上,但50歲以下的患者也為數不少。

1.什麼是結直腸癌症?

  結腸(colon)和直腸(rectum)一般俗稱大腸(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段,從小腸末端開始,延至肛門。其最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儲存排泄物。

  結直腸癌症是結直腸內的細胞成長失控,發生癌變,導致癌細胞侵入身體其他部位。

  在新加坡,男性患癌者以患結直腸癌症為最多,女性則乳癌最多,其次才是結直腸癌。過去40年來,患直腸癌人數每年有增無減,據計每年大約有1000個新患者。雖然患者多是50歲以上,但是50歲以下的患者也為數不少。

2.為什麼會導致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症是結直腸內的細胞成長失控,發生癌變,導致癌細胞侵入身體其他部位。(Istock photo)

  導致腸癌的因素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是因為遺傳基因的關係,我們目前了解的遺傳性腸癌,只佔腸癌總數大約1至5%,這些患者一般都有家族病歷,而且也常在較年輕時發病。

  1.先天腸癌因素:

  遺傳性腸癌可以分兩種: 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和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的遺傳基因位於第五染色體,患者把基因傳給下一代的機率是50%,特色是,患者的大腸從青春期開始,就長出成百上千的息肉(polyp),這些息肉隨著時間越長越大,逐漸會惡化,出現癌變。如果沒有及早切除,患者40歲過後,幾乎100%有癌變。

  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的患者,至少帶有6個不同的遺傳基因。患病者一般在45歲前就患上癌症,並且家庭其他成員多數也有人患上腸癌或其他癌症,如胃癌、卵巢癌、子宮癌、腎癌等。

  2.後天腸癌因素:

  一般認為與飲食習慣有關。吃太多紅肉,纖維不夠,導致腸癌的演變。但是,也有一些近期的科學報道否定飲食的影響。

  至於運動是否可以減低腸癌的發病率,則出現諸多爭議。

3.結直腸癌是如何演變的?

  正常的腸粘膜層會不斷新陳代謝,由於基因仿製出現差錯,大腸內開始長出息肉。息肉隨著時間增長,達到2公分長時,就有50%癌變的可能。

  一旦癌變,癌細胞就會漸漸侵入腸壁,然後蔓延到腸外的淋巴結,也可能轉移到肝臟和其他器。

  從正常的腸粘膜層細胞到癌症的過程,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能在發現息肉時,及早將它們切除,就可以避免癌症發生。

4.結直腸癌有什麼癥狀?

  初期的腸癌沒有癥狀,等到癌腫比較大的時候,患者可能會發覺大便有血,也可能會發覺排便的習慣改變,排便的次數可能從平常的一次增加到三四次,或減少到兩三天排便一次。

  糞便的形狀可能變得細小,也可能會有幾天便秘,然後跟著幾天腹瀉,接著又再便秘。

  其他常見的癥狀包括腹痛、腹漲、腹部摸到硬塊,有時會有排便不完整的感覺,即大便後過一陣子又有要再大便的感覺。

  有時候有患者體內流失血液而不自覺,最後導致貧血,感到疲勞、頭暈和氣喘。後期的腸癌患者的體重還會減輕。

  當癌症發展到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患者就會完全不能大便,整個腹部鼓起來,非常疼痛。如果這時候還不求醫,腸就會穿孔破裂(perforation)。

  只有少部分位於直腸的中、下部腫瘤,可以在肛檢時發現。因此,醫生在檢查病人身體時,不能只靠觸摸診出腸癌。一旦醫生按摸到硬塊時,那癌症已較嚴重了。

  不久前,我有一個病人經常有腹部疼痛,排便不順暢,他的家庭醫生檢查時,沒有按摸到腫瘤,但建議他找專科醫生進一步檢查。他因為工作忙碌沒找專科醫生,過了4個月, 他因疼痛加劇來找我,檢查時發現,癌症已經蔓延到了第四期。

5.我患上結直腸癌的可能性高嗎?

  一般來說,過了50歲患上腸癌的可能性,比50歲以下者高。此外,家族病歷影響很大,以新加坡華人來說,如果沒有家庭成員患腸癌,患腸癌的可能性是2%。如果有直系親人患上腸癌,可能性升到6%;如果那親人是在45歲前患癌,危險性升到10%。兩名親人患上腸癌,危險性升到16%;三名親人患上腸癌,危險性高至50%。

  如果以前患過結直腸癌或腸息肉病,有過慢性腸炎,以及乳癌、子宮癌或其他癌症,患上腸癌的風險又比一般人高。

6.結直腸癌能醫好嗎?

  很多人擔心一旦被診出有腸癌,就等於被判死刑。這是錯誤的觀念,腸癌其實是可以痊癒的。

  腸癌治療後的存活率:

  第一期:95%,

  第二期:80-85%,

  第三:50-60%,

  第四期:少過5%。

  很明顯的,越早期的癌症,生存率越高。

7.如何診斷出結直腸癌?

  在檢查結腸前,一定要做好腸道準備。醫生會開些瀉藥,讓求診者先在家服藥,經過多次輕瀉,腸內的糞便全部排出來,這樣才可以很清楚地檢查腸內的情況。

  檢查的方法有:

  1.結腸內窺鏡(colonoscopy):

  這是目前最準確的檢查方法,不但可以讓醫生直接看到結直腸,有必要時,更可以順便把腸內的息肉切除(polypectomy),拿去做病理檢驗。

  內窺鏡從肛門進入腸內,然後醫生會在腸內注入空氣,讓腸稍微擴張,以便清楚檢查。

  病人在檢查時,可以要求注射鎮定劑和止痛藥。但亦有一些病人不要注射,他要在檢查時要看到自己腸內的情況。

  一般來說,做結腸鏡的風險及併發症是腸鏡造成腸穿孔,那就得動手術去修補穿洞。腸穿孔的風險是少過0.1%,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做檢查,併發症的出現微乎其微。

  2.切層電腦掃描(CT scan)結腸檢查:

  這是一個比較新進檢查方法,病人在做好腸道準備工作後,醫生會在肛門插入一個小管子,然後注入大約1.5公升的空氣大腸內。

  病人首先平躺在掃描機內,做第一次掃描,然後側卧,再做一次的掃描。掃描過後,電腦軟體會把腸道的影像編輯出來,由專科醫生檢驗,作出診斷。做掃描時,由於注入空氣,一般會腹部鼓脹的感覺。

  掃描檢查是不可以注射鎮定劑的。不過,電腦掃描造成腸孔穿的風險遠比內窺鏡檢查低,但是掃描帶有輻射,而且檢查是發現腸內有息肉,還是需要通過結腸內窺鏡把息肉切除。

  3.鋇灌腸(barium enema):

  這是一種比較舊的腸檢驗方法。經過腸道準備後,醫生在肛門插入一個小管子,然後把鋇(一種白色的藥水)灌入腸內,又把空氣注入腸內,然後用X光拍攝腸的照片,在檢查過程,病人一般需要轉身,以便讓腸內的鋇流動分布,才可以清楚檢驗。

  上述的三種檢驗方法,以鋇灌腸的準確性最低,但是輻射比電腦掃描低,同時,這也只能作為診斷工具。檢查後發現腸內有息肉,還是須要通過結腸內窺鏡把息肉切除。

  4.糞便隱血檢查(fa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

  這是一種篩查法(screening),而不是診斷手段,適用於沒有病狀的大眾。

  隱血檢查的過程,是把大便的樣本拿去化驗,測驗糞便內是否有肉眼看不到的血。如果腸內有腸癌或息肉,它會有出血的可能。

  一般上,這些少量的血液摻在糞便內,肉眼看不見,只能靠這種特別檢驗方法查出。

  糞便隱血檢查的準確性大約80至90%, 因為如果檢驗當天,息肉或癌症沒有出血,檢驗就呈陰性。此外,如果做檢查時,肛門有損傷、痔瘡、 月經,使到血液摻入糞便,檢查報告就會呈(假)陽性(false positive)。這種檢查方法,不需要什麼特別準備步驟,所以方便用於大眾。

  糞便隱血檢查只是一個初步的檢查,如果發現有隱血,就一定要做進一步的診斷,來確定出血的來源。

  5.癌胚抗元(CEA):

  這是一種血液檢查,很多時候是在做全身檢查時同時檢驗。這種檢查方法的準確性大約70%。約有30%的腸癌患者,他的CEA是正常。同時,高CEA不一定是患上腸癌。腸發炎,其他肺或肝病也可以導致CEA提高。

  CEA一般是用於癌症治療後隨訪,以提早測出癌症複發。不過,如果全身檢查時發現提高,就需要做進一步的診斷。如果有腸癌的病徵,就算CEA正常,也需要進一步檢查腸道。

8.我的身體健康,飲食正常,又沒有癥狀,需要檢查嗎?

  一般沒有家庭病歷的人,應該在50歲時做一次徹底的結直腸檢查(結腸內窺鏡、切層電腦掃描結腸檢查或鋇灌腸),然後每十年再做一次檢查,其間每年做一次糞便隱血檢查就可。

  如果家族有人患有腸癌,就要以家族中年紀最輕患者的發病年齡計算,提前十年做第一次徹底的結直腸檢查,過後每3至5年再做檢查。同樣的,其間每年去做一次糞便隱血檢查。

  要是本身曾經患腸癌,或是有慢性腸炎,或是家中有遺傳性腸癌,就應該去找專科醫生,聽從指示做例常檢查。

  按期檢查,可以趁早發現息肉,把息肉切除,就可以避免它演變成腸癌。就算是發現腸癌,早期的癌症也可以治癒。

  三年前,一個病人在48歲時患上腸癌, 那時,我勸病人的兄弟姐妹去做結腸內窺鏡檢查,就發現其中有兩人的大腸長了息肉,立即把息肉切除。但病人的一名弟弟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無需檢查。

  今年中旬,這名弟弟大便時發現有血來找我,經過檢查,發現患上直腸癌症,不但需要施手術切除,還要做一個暫時性人造口。他的腸癌已進入第三期,要做綜合化療和電療,過後進行第二次的手術把造口封閉。  他非常懊悔當初沒跟其他家人一起做腸鏡檢查,趁息肉還沒有癌變時先把它們切除。

9.結直腸癌有什麼治療的方法?

  結直腸癌症的主要治療是手術切除。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化療)和放射性電療(radiotherapy,放療)都是輔助性的治療。

  1.手術切除

  手術的目的,是把患癌的那一段腸與附近的淋巴結切除,然後將兩端的腸接駁。

  許多人以為,一旦有腸癌,就必須要有個永久造口,糞便不再從肛門,而是從腹中的一個人工洞口排出袋子里。其實,大多數的腸癌手術並不需要造口,只有當癌症侵入肛門時,才有必要把肛門與癌腫一起切除, 需要做永久造口。

  有一些位置低的直腸癌腫瘤,可能需要一個暫時性的造口,等到腸的介面複合後,才把造口放回,恢復正常排便。

  隨著科技進步,手術方法亦跟著改進。在90年代初以前,一般的腸手術需要一個大切口,90年代中旬,專科醫生可以用較小的切口。從90年代開始,就使用微創手術法(minimal invasive surgery)切除腸癌。

  微創手術是用腹腔鏡看到腹部內的器官,通過幾個0.5至1公分的小洞,把腸癌腫瘤切除,然後開一個大約5公分的切口,將癌腫瘤取出,再把腸駁回。切口越小,手術後疼痛少,復原快。

  過去幾年來,手術儀器有進一步的改進,在適合的情況下,腸癌腫瘤還可以用機器人協助腹腔鏡手術,這種手術能讓外科醫生更清楚地看到腹部內的情況和盆腔內的神經線,可以減少意外損傷到其他器官。

  過去幾個月,醫療又有新的進展。一種新儀器讓外科醫生用一個3至4公分的切口,放入3個不同的工具來進行手術,減少腹部其他的切口的手術時間(一般是1至2小時)。

  手術過後需要戒食1至2天,兩天後先開始飲水,然後是流質食物。大多數的病人手術後的5至7天就可以出院。

  2.輔助性治療

  腸癌切除後,由病理學家化驗取出組織,評定癌症是第幾期,才決定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輔助治療。

  一般來說,第一和第二期腸癌,手術治療就足夠,不需進一步的輔助治療。第三期結腸癌症,則需要輔助化療;若是直腸第三期癌症,就需要化療和放射性電療,以減低癌症複發的可能性。第四期腸癌,已經擴散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很多時候不能完全治好,只能靠化療,阻止癌症繼續增長和轉移。

  總結來說, 結直腸癌症是一種可以防治的癌症,早期發現的話,還可以痊癒。

  如果沒有家庭成員患腸癌,患腸癌的可能性是2%。有直系親人患上腸癌,可能性升到6%;親人在45歲前患癌,危險性是10%。兩名親人患上腸癌,危險性是16%;三名親人患上腸癌,危險性高至50%。

《聯合早報》(編輯:蘇亞華)

推薦閱讀:

關於直腸癌,你最該了解的8件事!
每90秒就有一人患的癌, 早發現幾月多活幾十年 | 能治好的癌症(一)
如何分辨痔瘡和直腸癌?
【基因科普】癌症真遺傳?如果親人患這四種癌,你要注意!
年輕結直腸癌:散發還是遺傳?

TAG:直腸癌 | 直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