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意法度之中,寄妙理豪放之外——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出新意法度之中,寄妙理豪放之外——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出身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深受父親蘇洵的影響,崇敬推行慶曆新政的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關心國家治亂。宋仁宗時中進士,受到歐陽修的獎掖;仁宗、英宗時他初入仕途,很想干一番事業,但此時政治抱負未得施展,政論文卻寫得充滿了革新精神。詩歌也才情奔放,意境恣肆。宋神宗時因與王安石變法不和,以求外調,後來因烏台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居黃州五年。這次打擊使他的思想、創作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哲宗時啟用舊黨,蘇軾被召還朝,卻又因與司馬光政見不和,再次請求外調。哲宗親政後,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又貶官惠州,再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南遷嶺南是他創作的又一變化時期。徽宗時他卒於常州。

蘇軾的一生基本是在新舊兩黨漩渦之中度過來的。他在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為首的激進的改革派,又不滿司馬光為首的因循守舊派,一貫的不合時宜,在黨爭的夾縫中受盡了擠壓和迫害,但他並沒有放棄對國計民生的關切,同時因多次外調任地方官、多次被眨,使他有更多機會接近人民,接觸廣泛的社會生活,貶謫的生涯使他與人民的關係相處的很好,在地方官任上也有不少興利除弊的政績,這些都促進了他文學上的光輝成就。蘇軾思想的主題,是儒家思想,又吸取佛老思想當中他認為與儒家相通的部分。居黃州後,佛老思想日益嚴重。

蘇軾幾經挫折仍能保持達觀、保持操守,保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和他的處事態度有關。正因為如此,不管遇到多麼沉重的打擊,面臨多麼險惡的環境,他都沒有被壓得抬不起頭來,他對事物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對社會人生始終採取摯著的態度,從而也始終處於政治鬥爭漩渦之中。既使在險惡的政治形勢、嚴酷的迫害面前,他也不緘默,這就決定了他的作品敢於揭露社會和政治弊病,同情並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如反映農民痛苦的《吳中田婦嘆》,是他外任杭州時寫的;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荔枝嘆》,則是他被貶嶺南時寫的。

總的說來,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蘇軾身上和諧地統一,造成了他思想的複雜性,使他始終沒有忘記國家和百姓,也使他在困境當中沒有消極,他的世界觀和政治態度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

蘇軾的文學主張與歐陽修相近,最能概括他文學理論的是這樣的兩句話「出新意法度之中,寄妙理豪放之外」。蘇軾創作有兩個鮮明而突出的特點,即革新解放精神和浪漫主義情調。革新解放精神主要指在題材、構思、手法、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對舊的傳統有所突破,具有極大的創造性。浪漫主義情調,則是指作品中想像豐富,感情奔放,氣勢磅礴,色彩瑰麗的藝術特色,指他把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寫的新穎可喜,使之具有濃厚的趣味、美感,這樣的創造能力。

先看詞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從這短短的十幾個字里,可以找到蘇軾是在怎樣情況下寫這首詞的及有關線索。

第一、它告訴了我們作品的寫作時間、地點,提示了作者當時的現實處境及心情狀態。「丙辰中秋」,即1076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作者當時正貶官謫居在山東密洲,而且與弟弟子由七年沒見面了。政治上的貶官失意和與親人久別離愁左右夾擊,可想而知,蘇軾當時的現實處境和心情是比較憂悶和壓抑的。但作者的世界觀又長期深受老莊「游於物外」、與世無爭和知足常樂思想的影響,生活上一貫採取超然和洒脫的態度。這樣,雖然現實環境令人不快,但他卻仍然能自我排遣、苦中尋樂;對酒當歌,「歡飲達旦,大醉」。實際上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人醉心不醉。

第二、小序還表明了作者寫作的部分用意。「作此篇,兼懷子由」,這說明懷念弟弟是作品的內容之一,也是作品的感情線索之一。請注意「兼」字,兼就說明懷念弟弟並不是作品的主要立意。根據當時的處境和他不願或不便將主要寫作目的明寫在序中這兩點,我認為,蘇軾「作此篇」的主要目的是想借思親懷人委婉地表達自己對朝廷的不滿,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境遇中激憤回蕩的思想感情和對弟弟蘇轍由衷的懷念。他是借問天、問月來排遣這苦悶。(「丙辰中秋」這一夜,他賞月賞得很高興;他只喜歡飲酒,以致「歡飲達旦」,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因而寫下了這首詞。)所以一起頭就乘著酒興,對月抒懷——向月亮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注意「把酒」的「把」,是動詞,是手裡拿著的意思。蘇東坡這時手裡拿著酒杯,一邊飲酒,一邊問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劈面而來的四句詞,連設兩個詰句,構成了詞意上的第一個層次。在意思上它們是連貫的,不過因為要照詞調來安排,「把酒問青天」這話必須擺在第二句,因此就把這兩個問句隔開了。「幾時有」,是「從什麼時候就有」,問明月從多麼遠古的時候,就己經出現了。不是「到什麼時候才有」。當然,蘇東坡也並不是真要計算從月亮產生以來的宇宙年代,而是在抒發一種感想。開頭兩句,是由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找我今停杯一問之」詩脫胎變化而來,從月亮引出許多浪漫主義遐想,由人間尋到天上,由當前追溯到以往又轉向未來。看見明月,極其自然地就會想到月中的廣寒宮殿、玉兔嫦娥這些美麗的神話。他想到了月宮裡的嫦娥仙子。這嫦娥不知可是真的?能不能到?忽而又想起另外一樁神妙的傳奇來,於是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仍是前兩句「問青天」所問的內容。「天上宮闕」照應「明月」,因看到月亮,會想起關於月亮的傳說,月里有廣寒宮殿。「今夕是何年」照應開頭的「明月幾時有」。蘇軾自己推想天上,如今是什麼年月。「明月幾時有」,明月何時存在,何時才有的?這是向空間發問;「今夕是何年」,現在到了什麼年月,這是就時間發問。這些發問,既是作者一種奇特美妙的聯想和想像,又是作者靈魂深處思想矛盾的一種婉曲表達。這對月忽生上天奇想,顯示出對現實生活的失望。它表現出了詞人豪放的感情,自由的想像和開闊的胸襟,也可以說是作者對自己走過來的曲折的人生道路的一種回顧。(意思是說,今天晚上,在月府宮闕那裡,不知是個什麼美好的日子,以致使得人間都成為這樣一個美好良辰,得以這樣的賞心樂事。)用問句開頭的填詞方式叫逆挽式,以這種形式開篇,顯得氣勢非凡,醒人耳目、引人入勝。從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看,這又是一種倒裝句。倒裝的目的在於突出要寫的東西。在這裡就是「明月」;因為中秋節主要是賞月,月亮是中秋之夜的中心景物,整首詞就是緊扣「明月」來展開的。

上片的第二個層次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是詞中作者思想感情轉折的中心環節。正因為天上宮闕有喜事,所以他也要「我欲乘風歸去」,到月府里去看一下,那裡真不知有多麼美麗多麼有趣啊!道出詞人對月宮——理想境界的嚮往和追求。「歸」字好像他是從天上來的仙人似的。去了沒有,不可能。於是產生猶豫,到月宮去,那太高了。我在地上賞月,至夜深還有些寒意,如果到達月宮,那不知更有多麼寒冷呢!。從頭四句「把酒問月」中對月亮的疑惑轉而「欲乘風歸月」,但又輕輕一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改變了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方向,從嚮往月宮仙境(「欲乘風歸月」)轉折到不願去月。這猶豫彷徨,表現出詞人那出世之念與入世之心所產生的尖銳矛盾。然而,蘇軾畢竟是熱愛人生的,所以還是別去,就在地上歡樂歡樂吧。「勝」念平聲,「不勝」,就是禁不住的意思。從這一大起大落的轉折看,它開拓了新的意境,給我們以新鮮美妙的藝術感受。

上片的第三層次「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間。」蘇東坡並不甘心,他又進而大膽想像,(人們傳說,在月宮裡大桂樹下,有許多素娥仙女穿著皜衣,跨著白鳳,翩翩起舞。他想你們在那種美妙的仙境里起舞,和我們人間的這些凡人,因賞月光而歌舞,兩下里比一比,不知道究竟有怎麼樣的分別?)即以入世否定出世,從奔月的幻想回到現實中來。「弄」字更能寫出嘻樂的情態。「何似」,不要解釋為「哪裡像」,古代此詞一般都是把兩件事物拿來對比的意思。天上「何似」人間,就是說若論天上,倒不知比起人間來又是如何?並不是「天上哪裡像人間」這種簡單的話語。有人以為蘇軾在這裡是鄙棄天上、讚美人間,我認為無論從當時的詞語上講,從東坡的思想上講,都不太恰合。這裡將上一個層次後面收落的「不願去月」的思想感情再推進一步。從地到天,從天到地;從人間到仙境,又從仙境到人間。這就是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同時也是作品寫作思路的發展脈絡。

整個上片,作者的思想感情波瀾起伏,「把酒問月」、「欲乘風歸月」、「不願去月」,直至讚美人間,思緒恰似春潮翻滾。這種感情的波瀾在詞的結構上就表現為宛轉跌宕,大起大落。追根究底,這種翻騰的感情和跌宕的結構,正是作者在貶官遠謫的現實壓抑下,頭腦里個儒家「入世」和老莊「出世」兩種思想意識激烈鬥爭的相應反映。

下片從景寫起,「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換了一種筆墨,變為深婉細緻了。這裡展現的是一幅組畫,是一組非常細膩和優美的連環畫。月亮轉過朱紅樓閣,向西墜落,低下去與樓閣的雕花窗格相平,月光從窗戶射入樓閣之中,照著滿懷心事、徹夜無眠的孤獨之人。「轉」字,寫光陰暗地,緩緩地、令人不易察覺地,逐漸西沉的神情。「低」字,更見出月已平西,漸漸斜下去,沒下去了。僅僅兩個小字,經濟之極,卻傳神之極!而且又傳達了賞月人的心情:剛才是當歌對酒興高采烈,漸漸地,隨著夜深,豪興已經收斂,轉入到一種沉沉的思緒裡面去了。「朱閣」,就是紅樓。「綺戶」,是雕鏤精美的窗槅扇,這應是古代閨門秀女的居處。月照「無眠」的人。寫出了女郎因心懷離別之情,她對此佳節良宵,輾轉不寐,大睜著雙眼,直望到月光低得平射進綺麗的窗戶。有人認為是作者自己寫自己的「歡飲達旦」,我想不妥。「歡飲達旦」絕不能用「無眠」來形容。再說作者也絕不會把自己安插到「朱閣」「綺戶」裡面去的。東坡這一筆,是泛寫節日里有的人慶幸歡樂;有的人卻對景傷情,正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聯繫小序「兼懷子由」,可視為,在寫詞時有懷念弟弟蘇轍的含義,但我們所看到的,卻不僅僅是那一點兄弟之情,蘇軾的思想仍是一貫闊大的,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個人的形象。由此才轉到他的最後一個問題:「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園?」這無理而有情的發問,抒發了月圓人不圓的悲慨。(月亮啊,你心中是沒有什麼愁恨的人了吧?可是為什麼你卻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反而清光越發皎潔呢?難道你不能使人間沒有離別,而在親密的人們團圓的時候,再凝輝飛采,能這樣那不是更好嗎?)作者在這裡,表現了他的偉大願望,但願人間都沒怨恨,所以人們都是幸福快樂的。

但是,這種怨恨情緒須臾之間就被曠達的氣度和深邃的理性認識驅散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園缺,此事古難全。」仍扣住月與人,從自我寬慰,以理遣情的描寫中,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蘇東坡也深深知道這只是一種空想的善良的願望罷了。自古以來,人有悲歡離合、苦樂辛酸,月有陰晴圓缺、天時不定,哪裡能有都永遠配合得盡如理想的條件呢?願望既然難以實現,那我們就只有從對事理的認識上去解決吧。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長久」,是康健、幸福的意思。「嬋娟」,指姣潔的月亮。以月光普照表達對弟弟的美好祝願和深切懷念,也寄託著對未來的希望。(我們只願親密的人永遠都活著,縱然不能在佳節里得到團聚,那麼千里雖遙,但能共同仰望這一輪明月,享受這種美好的境界,也就非常滿足了。)全詞以月起頭,以月收尾。這兩句是廣為傳誦的千古名句。文字暢朗自然,感情真率動人。它濃縮和凝聚了人們送別親友時最真摯純潔的情意,它是發自肺腑、飽含思親深情的良好祝願,它是人類善良心聲的結晶。

從藝術風格來講,這首詞寫得既揮灑自如,又結構嚴謹。纖細的刻畫,豪爽的興緻,深沉的哲理,真摯的情意融為一爐,煉出了中秋月夜抒懷思親的最美的合金,譜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絕唱。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特色:

一、豪放兼之婉約,飄逸而又深沉。

詞分豪放、婉約兩派,可蘇軾這首詞卻揚二家之長、避二家之短,形成了豪放兼之婉約、飄逸而又深沉的特殊風格和非凡神韻。無論寫景、抒情、想像、說理,都給人一種豪放和飄逸的感受,而且蘊含著一種細緻曲折、婉約深沉的動人韻味。

二、結構嚴謹。

全詞緊扣中秋賞月的中心景物——月亮,來展開思緒和進行描繪。同時,章句又隨感情起伏而跌宕:慷慨激昂時則「把酒問青天」,氣沖牛斗,用語突兀;思親懷人之際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步一頓,語氣平緩。跌宕而融貫,起伏而舒展,這才是真正的嚴謹。另外全詞以月貫穿全詞,借月抒懷。全詞從月起頭,繞月行文,以月收尾,上片對月獨飲,下片對月懷人,上下片感慨雖然不同,卻也渾然一體,不能不視為結構之巧妙。

三、語言自然、流暢、精美、鏗鏘。

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園缺」兩句,不但字數相同、句式齊整、詞性對應、結構一樣,而且還有巧妙的聲調關係——兩句中的重音位置和停頓間歇完全一樣。因此念起來顯得抑揚頓挫、鏗鏘悅耳。

四、優美與壯美和諧統一的旋律。

詞中展示的「乘風」「起舞」之態,「明月」「青天」之問,場面開闊,氣派豪邁,無疑是壯美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意,「照無眠」「不應有恨」之情,無疑是優美的。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中,則既有壯闊曠達的處世思想,又有深沉纏綿的戀親之情。總之,全詞就像是一曲優美與壯美和諧統一的旋律,讀之令人賞心悅目,餘音繚繞。

這首詞中是如何層層轉進地表達詞人的情感心理和人生哲理的?

上片緣月生情,馳騁想像,思索人生。先由望月而生羽化登仙的遁世念頭,繼而擔心「高處不勝寒」,以為人間遠勝於天上,從而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終於做出立足於現實、熱愛人間的抉擇。上片反映了詞人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情感心理的演進歷程。

下片對月懷人——對弟弟的懷念,借月比附,先以月光照見無眠之人,顯現人間的別離之苦。繼以對月生怨,表達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以強化中秋思親的感情。最後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冷靜分析,闡發了月有圓缺,人有離合的人生哲理。詞末兩句,是作者的美好祝願,他祝願親密的人長久健在,雖然遠隔千里,卻能共賞明月,以寄思念。下片反映了詞人不為離別所苦的曠達態度。

蘇東坡的哲理,或者說他的人生觀,從我們今天看來,也許不都是正確的,但他的感情比較健康,思想比較闊大,給人的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感受還都是舒暢的。他的樂觀精神,也給讀者以安慰,以鼓舞。

詞人是怎樣把寫景、抒情、說理熔為一體的?

全詞以青天為背景,明月為中心線索,構成清澄遼闊的境界,這一境界感發起作者希冀、徘徊、惆悵、達觀等複雜感情和心理。在這心靈的歷程中,作者又以理入詞,以哲理性的思辨來遣釋感情,達到感情的平靜。作者把三者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像「人有悲歡離合」諸句,頗具議論化的特點,但它是融合著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通過完美的藝術意境來表現的,因此絕不使人感到枯燥,而是增加了藝術感受的深度。作者觸景生情,以理遣情,這樣的作品,在宋詞中並不多見。


推薦閱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明月幾時有:中秋最佳賞月十大勝地
古詩文欣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TAG:蘇軾 | 賞析 | 明月幾時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