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的策略
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的策略
李月紅 徐新星
摘要: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閱讀,讓學生讀有所獲。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的策略有:調濃期待,盤活體驗,引導誦讀,經營錯誤,助推想像,支持延伸。
關鍵詞:深度閱讀;調濃期待;盤活體驗;經營錯誤;支持延伸
聽過一些語文公開課,一些老師在教學的形式上翻新,多媒體滿天飛,讀的花樣百出,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也很活躍。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並不到位,師生的閱讀活動在一個淺表的層次滑行,給人的感覺是淺嘗輒止,隔靴搔癢。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傾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確實,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讀有所獲,表面「繁榮」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於事無補,語文課堂應該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閱讀。
策略一:調濃「期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指的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和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對於維繫讀者的閱讀活動,推動讀者深度閱讀有明顯的推力作用。有經驗的老師善於調濃學生的閱讀期待,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各種情境,構建引力強勁的磁場,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慾望。
在教學《小小的船》時,有位老師在讓學生感受到夜空的美景,初步領略了詩的意境後,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一邊播放《小白船》的樂曲,一邊通過課文插圖引導學生體會星空的美,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引領孩子們進入詩的意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期待和閱讀興趣,不知不覺間孩子們紛紛自發地讀起詩歌,自我吟哦,自我陶醉在詩的意境中。
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不僅僅在新課伊始。在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應該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把學生的閱讀興趣撩撥得濃濃的,讓他們沉醉於閱讀之中,欲罷不能。
策略二:盤活「體驗」
時下,「要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新課標提出的這一重要理念使語文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者不再囿於一言,他們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傾聽學生的多元讀解,積极參与討論。語文課堂中的「對話」使語文課變得更為精彩。
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經驗,就要盤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拿自己周圍的世界和書里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與作者或書中的人物作比照,在理解作者的同時更好地認識「自我」,使閱讀真正成為今日之新我不斷超越昨日之舊我的過程。
有位老師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大火燒身」一段時,先問學生是否經歷過火燒火烤的感覺,讓學生說說那是一種什麼滋味,然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重點領會「千斤巨石」「紋絲不動」等詞語的含義,再讓學生讀一讀課文,說一說自己的感想,由於喚醒了學生的經驗,學生很快理解了邱少雲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們個個情緒高漲,爭著發言,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策略三:引導「誦讀」
葉聖陶曾經說過,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閱讀者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它既是閱讀教學的起點,也是閱讀教學的歸宿,因此語文教師不能不重視讀。但是這種讀是要講究實效,是要帶目的性的。教師要給學生思考和感悟的時間,讓讀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積澱語感,發展語文素養的過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生誦讀的訓練。引導學生誦讀我覺得要體現以下幾個層次:張得開口,讀得正確,讀得熟練,讀得藝術。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倡導人聲鼎沸地讀,字正腔圓地讀,層次分明地讀,惟妙惟肖地讀,滾瓜爛熟地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本陰陽上去的音韻之美,匠心獨特的形式之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豐厚深邃的意蘊之美,躍然紙上的形象之美。讓誦讀真正成為語文課堂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策略四:經營「錯誤」
以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害怕學生出現錯誤,甚至害怕學生的答問「旁逸斜出」。課改背景下我們需要對錯誤的教育價值進行重新審視:「錯誤」並不是那麼可怕,「錯誤」也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在師生智慧的碰撞中,錯誤有時會讓我們收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受「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妙境界。
限於自身閱歷和相關資料的欠缺,再加閱讀經驗的不足,學生在閱讀時常會出現誤讀的情況,這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嚴格地說,一切閱讀皆為誤讀,「正讀」是在許多誤讀中產生的,誤讀也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抱著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誤讀,因為我們可以期待「誤讀」會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得到修正。
教學《狼和小羊》一課,討論「狼為什麼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一位學生說:「因為狼覺得不可以再說謊了。」對於學生這種離題的答問,我沒有直接地去否定,而是巧妙設疑:「哦,狡猾兇惡的狼什麼時候變得誠實了?」在閱讀教學中我從不輕易去否定學生的看法和見解,為的是不磨損學生思維的觸角,因為我相信,在教師不斷的糾錯中學生會喪失嘗試探究的勇氣。上面這位同學會在其他同學的答問中受到啟發,自我比較,自覺糾偏,從而達到自主發展的目的。
策略五:助推「想像」
兒童的想像十分豐富,「他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魯迅語)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兒童展開想像的翅膀,不僅能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意義的理解,而且有利於訓練創新思維的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
在教學蘇教版新教材《秋姑娘的信》時,我從三個方面調動學生想像:一是接敘想像。課文中秋姑娘寫給好朋友的信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內容,只一句話,我讓學生丟開課本,接著往下想,往下說。二是入境想像: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深入角色,展開想像,讓每個孩子都做一回秋姑娘,給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寫信。三是預測想像:課文學完了,我沒有讓秋姑娘的美好形象,秋去冬來的季節特徵在兒童的腦海里就此打住,而是將教材適當延伸:小朋友,等到寒冷的冬天過去了,美麗的春姑娘又來了,你能模仿春姑娘給大家寫一封信嗎?這樣通過想像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活化了教材,同時發展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策略六:支持「延伸」
對於學生來說,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應當以課內為主,教師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堂課。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定的課外閱讀相配合,引導學生去拓展、補充、延伸和升華教材。拓寬學習的領域,開闊學生視野,使閱讀因其社會化,生活化而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課內和課外互為支撐,有力支持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我的做法是讓學生進行背景性閱讀,閱讀課文的背景資料,包括作者情況、原著等等;進行擴展性閱讀,以點帶面,以一篇課文帶動一組文章的閱讀,形成「暈輪效應」;對比性閱讀,在對比中提高學生的欣賞、鑒別能力。如在教學《獄中聯歡》時,在課前我向學生介紹《紅岩》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大概內容及主要人物,為學生學習課文作鋪墊。課後,我布置學生通讀《紅岩》,重點閱讀「挺進報」「小蘿蔔頭」等章節,比較人物形象的異同,進一步領會原著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色,撰寫讀書筆記。這樣內外勾聯,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一舉兩得。
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教師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識,教者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學生,而是通過恰當的方法和策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閱讀的水平,在師生的良性互動中讓學生自主「獲得」,主動發展。
推薦閱讀:
※普通法傳統與香港基本法的實施丨中法評 · 深度好文
※深度觀察:日本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7)
※薦讀:心有多靜,福有多深(深度好文)
※喀納斯、禾木、那拉提、巴音布魯克、深度九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