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愛花茶

老北京人愛花茶

「除了花茶不是茶」,老北京不產茶,但嗜飲茶,飲則必飲花茶,而茉莉花茶在其中地位不可替代,甚至茉莉花又被老北京戲稱為「茶葉花」。

老北京歷史上或產茶,先秦時黃河流域月平均氣溫比現在高3℃至5℃,適合茶樹生長。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茗,荼芽也。」可資證明。但茶葉真正被重視當在唐代,宋代才普及,即所謂「茶興於唐而盛於宋」,此時北方氣溫下降,想飲茶只能從南方舶來。

唐人飲茶,已在其中加橘皮、花椒、生薑等,到北宋時,則名貴藥材入茶已成風氣,比如加龍腦的茶被稱為「龍腦香」,蔡襄在《茶錄》中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黃庭堅也認為可以從「胡桃、松實、庵摩、鴨腳、勃賀、靡蕪、水蘇、甘菊」中選擇添加。

到了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中說:「茉莉薰茶及烹茶尤香」。趙希鵠《調燮類篇》也說:「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香氣全者,量茶葉多少,摘花為畔……」,可見,此時以花入茶已很常見,只是多用薰法,尚無窨制工藝。

在茶中加香料,因當時以團茶、散茶為主,前者只能皇家、貴族使用,後者流行民間,散茶長途運輸不便,易損失茶香,用花香補茶香,不失為妙法。且古人飲花亦很常見,所謂「上品飲花,下品飲茶」。但這種飲法為士大夫階層不齒,視為「以花伴茶,終不脫俗」。

明代朱元璋稱帝後,他來自民間,慣飲散茶,對傳統的上品團茶一概不用,為提高散茶檔次,遂有窨制技術,明代詩人錢希言寫道:「鬥茶時節買花忙,春風十里滿簾香。三月綠波吹曉市,盪河船子載化還。」可見花茶已深入民間。

隨著明清兩代以北京為統治中心,江南對花茶的喜好漸漸冷卻,因新茶經窨制後多成陳茶,失去了清新的豆香氣。但在北京,花茶卻成了標準飲品,一者北京地下水較硬,偏苦澀,不宜綠茶;二者北京與游牧民族來往多,後者長年飲磚茶,不習慣綠茶的寡淡;三者茉莉花可以治瀉肚,有助消化。

花茶能窨製成功,因茶葉中含棕櫚酸和烯類等物質,能吸收和固定香氣,越高級的茶中,棕櫚酸含量越高,則吸收力也就越強,綠茶加工成花茶,確實能避免其在旅途中「串味」。

老北京稱花茶為「香片」,不飲香片會被茶客們恥笑,梁實秋來自南方,喜飲龍井,卻擋不住香片的誘惑,常飲「玉貴茶」。「玉貴茶」據說是由他家一名叫玉貴的旗人創製,以一半清茶、一半香片入壺,然後沖水。

老舍先生嗜茶,但他既喝花茶,也喝綠茶,一次去莫斯科開會,老舍剛沏好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身,服務員看只剩半杯,就給倒掉了,老舍很不高興,說: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中間不換茶葉的。

來源:hgshotel

推薦閱讀:

這就是北京人的氣質,絕了!
「北京姑娘」是這樣的
北京人說話為何經常四聲念三聲?
總是對北京人有成見的人,是因為什麼?
北京姑娘聽好了,咱這輩子就嫁北京爺們!!

TAG:北京 | 北京人 | 老北京 | 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