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導遊講國學

以文化修身,以國學養性

講解主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撰稿人:劉鋒

前言: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要想在社會上立身處世,開創成功事業,像古代聖賢之士一樣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度,有那些好的方法呢?今天就和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

第一部分:學以修身

天下之本在國,治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學》這本書開篇就講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實現理想和抱負,就要不間斷的認真學習,通過增加自己的知識,意念和心靈才會真誠端正,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才能整頓好家庭,治理好國家,天下才能處於和平公正之中。也就是說上到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老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這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都屬於內修,也就是自我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屬於外治,是內修的效果。修身以上是「內聖」,修身以下則是「外王」,內聖是基礎,強調修身立命,涵養浩然正氣,培育大丈夫的人格。外王是目的,倡導實行王道政治的思想。一個人只有通過不斷地吸取知識,才能達到修己以安人,進而安百姓的內聖外王之理想境界。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及避凶,十三逢苦要無怨,十四不固執善惡,十五榮光因緣來」,一個人要想功成名就,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這一命二運基本上是定型了,風水也就是你現在居住的環境,風水和積德都可以通過後天去改變一些。這裡面讀書排在第五位,下來才是你的名字、長相、健康、家庭、人脈和事業等。可見讀書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通過認真學習,提高自身修養,才有資本去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改變一個人命運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學習了。

《論語》裡面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的繁體字(學)兩邊是個八卦,中間這個念「爻」。這個「習」指重複練習,意思是時刻都要通過學習來更新自己,讓自己的生命每天都有一個新鮮的輪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來」是朋友往來的意思,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修養,就交不到高素質的朋友。現代社會,人脈就等於錢脈,你的良師益友太少,朋友的層次太低,可以動用的資源就不夠,就幹不成什麼大事。一個人的涵養是修出來的,智慧是覺悟出來的,心志是磨練出來的,朋友是用真誠換來的,而這些都要建立在學以修身的基礎上。

儒家在修身養性方面講究一個字「敬」,過去說三綱五常,君臣父子,長幼有序,要敬父母、敬師長、敬尊者,以維護皇天后土,達到君明民順的境界。一個人要想做成大事情,以一人之身而有天下之相,就必須心存恭敬之意,致虛極守靜篤,修其身養其性,以道御術,學以致用,才能成為一個德高鬼神敬的有道之人,才能達到一個高遠開闊的生命境界。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一個賢達通透、品德高尚,有生命大格局的人,展露的都是天地人生的恢弘大道。而心胸狹隘、品德低下的人,就講不出大格局的話,他表現的無非是一些世俗常理。現在有很多人學歷很高,但是一聊天會發現他其實一點文化都沒有。比個例子,沒有文化的人說人死如燈滅,有文化的人會說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會像老子一樣說死而不亡者壽,會像莊子一樣說人可以善生善死,會像佛家一樣說人是可以無量壽佛的,會像耶穌一樣說人是可以永生的。

那麼在我們的一生中,該怎樣去學習呢?

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望水興嘆的同時,也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學習軌跡:「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被尊稱為至聖先師。後人稱讚他「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孔子的出現,人類恐怕會一直生活在暗無天日的世界裡。

「十有五志於學」是說十五歲那年,孔子立志要學習做官的本領。古時候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要從小開始抓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小時候要先打好學習的基礎。

三十而立是說已經學立而德成,在思想上、學問上和道德修養上都趨於成熟,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這裡的「立」是內在心靈的獨立,而不是十歲的懵懂無知和二十歲的憤世嫉俗。三十歲真正追求的是心靈的自信和堅定,在生命里樹立清楚的自省和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

四十而不惑,什麼是惑?孔子說過:「愛之欲其生,惡wù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說:好壞不分就是惑。四十歲時,能夠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面對複雜的事情能從容的作出決定,對於是非曲直都能一斷於心,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當你的人生從絢爛之極復歸於平淡,這時的不惑表現的就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四十歲的人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惑呢?人在三十歲以前都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的搜集自己需要的東西,比如財富、地位、情感等等。在三十歲以後就要學著用減法生活了,要逐漸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當你知道如何捨棄並且敢於捨棄的時候,才真正接近了不惑的狀態。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能夠客觀認識到命運的順逆,可以淡然接受生活帶來的喜怒哀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謂「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小人在人際糾紛中會不斷的流短蜚長,而品德高尚的人更看重內心對大道天命的信仰和追求。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命,知禮,知言,這三個境界在現代人生中是倒序的,我們都是最先知言,在和人的交談中了解社會和他人,然後懂得禮儀,知道尊重他人,最後才是知命。

五十知天命,達到了知天命的境界,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了。這就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就是說當所有的人都在稱讚你的時候,你不會因此而越發努力,不會因為這種鼓舞而往前多走一步。而當所有的人都在為難和指責你時,你也不會因此而沮喪,依然能夠堅持內心認定的想法。這就是認清了「內」和「外」,明白了「榮」和「辱」。

六十歲是一個進德之序,要把所有的憂愁都當做樂趣來看,這叫做樂以忘憂。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什麼話都能聽得進去,聞過則喜,聽之順之。能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能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問題,對他人的議論實現理解和包容,這種境界就是悲天憫人。

耳順和知天命的區別在於「思與不思」,知命要深思熟慮才能夠領悟,耳順則達到了熟練通達的境界,對於一切言談,都能夠辨別真假和是非。一個人要想做到耳順,就要使自己的胸懷遼闊無比,耳順的境界就是天地之道與內心的融合。有了這種融合作基礎,才能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說修養到了極致,情智交融,欲理合一。不逾矩即不超越天理規律,達到了聖人的境界。意思是說人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規矩做事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習慣,言行就不會再出大的差錯,這是人生定位的最高境界。

人生學習的軌跡其實是一個從修境到證境的過程。十五歲志於學,到四十而不惑,這是修境。五十知天命,這是悟境。六十耳順到七十不逾矩,則是證境。

歲月當惜,寸陰必爭,明晰了學習的軌跡,我們就要只爭朝夕的努力學習了。「朝聞道,夕死可以」,古人說早晨明白了道理,那怕晚上就死去也沒有遺憾。而現在的人總是說忙的沒時間學習,什麼是忙?一個豎心旁加上一個亡字,心亡為忙,這叫哀莫大於心死。我們常說一句話叫「累死了」,其實是你的心累了,導致你的思想麻木,行動遲緩,疲憊的心靈已經帶不動沉重的身體了,也就是人在神不在,形同行屍走肉。還有人說我天資愚笨,根本學不進去,《中庸》里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別人一次就學會的,我學一百次也一定能學會。別人十次能掌握的,我學上一千次也一定能夠掌握。所以說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學習。

學習也要選擇良師益友,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再差的人也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見到好的人就趕快向他學習,看到了壞人壞事,就要像是碰到開水一樣,要立刻避得遠遠的。

那我們應該學習哪些方面的知識呢?

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中,有許多傳世經典之學,像四書五經和六藝,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音樂、哲學和生活禮儀幾方面的知識,五經包括《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實應該叫做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樂經》後來在秦朝焚書坑儒時毀掉了,只剩下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生活技能。禮就是禮節,樂就是音樂,射是射箭,御就是駕馭馬車,書是書法,數是計算。也就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俗話說:「讀了增光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增廣賢文和幼學瓊林這兩本書是過去私塾里必讀的,還有像前面講到的四書五經、史記、戰國策、鬼谷子、淮南子、道德經、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儒林外史等等,都能讓我們了解天地萬物變化之道,並找到修身養德、立身處世的方法和準則。易經是教人預測天地之道的書,道德經是教人做大事情的書,鬼谷子是教人謀略的書,菜根譚、小窗幽記、圍爐夜話這些都是教人修身養性的。你只要真正看懂了這些書,天下盡可去得。

首先來看下《鬼谷子》這本書,它又叫《捭闔策》,現存僅十二篇,這本書側重於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的技巧,不僅是一部兵法奇書,還是研究謀略權術的寶典。鬼谷子名叫王續,也叫王禪,後人尊稱他為「王禪老祖」,他是兵家和縱橫家的鼻祖。這個人深明剛柔之勢,通曉捭闔之術,他精通神學和兵學,不但占卜八卦十分準確,而且六韜三略變化無窮,行軍布陣神鬼莫測,有通天徹地之能,世人所不能及也。他的幾個弟子像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都是當時名聞天下的人物。

鬼谷子開篇講了四個字,叫做「捭闔第一 」, 捭闔者,天地之道。捭者開也、言也、陽也。闔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以陰陽試之,以下求小,以高求大。懂得捭闔之道,可以說人說國說天下,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縱橫捭闔下吞疆裂土,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道德經》是老子所著,共有81章,講述了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其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少私寡慾。其中有很多話我們都耳熟能詳,像第25章里寫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章是《道德經》全書的主旨,闡述了「道」的性質和規律。在第42章里寫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章闡述了天地萬物的形成過程。還有像「天長地久」這句話也出自於《道德經》第7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及上善若水、大器晚成、寵辱若驚、老死不相往來這些話都出自道德經。

再來看下《易經》,《易經》被稱為萬經之始,是中國哲學的根源,被稱為帝王之書,在古代,不懂「易」者不能為宰相,不懂「易」者不能為國醫。它是一萬年前的伏羲氏仰觀天文地理,俯瞰諸身諸物,感悟天地人事現象而得。它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主要是64卦和384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相傳是孔子所作,包括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有十篇,稱為《十翼》。

《易經》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64卦構成,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先天八卦圖是伏羲氏所創,後天八卦圖是周文王所創,先天為體,後天為用,兩個卦象是不一樣的。

先天八卦圖有個背誦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畫八卦圖的順序是「中間的從上到下,再從左到右,由下到上。」

後天八卦圖和現在用的地圖方向正好相反,它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我們常說的「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就來自於後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圖

太極八卦圖,用兩個陰陽魚來表示萬物的相互關係。陽魚用白色,陰魚用黑色,代表著白天與黑夜。陽魚頭部有個陰眼,陰魚頭部有個陽眼,這表示萬物都在相互轉化,相互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剋,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這也就是「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最後歸十方。」

這裡的「無極」就是說沒有邊際,有極處於無極到太極的萌動階段。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到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

兩儀就是指陰陽,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

雌雄、動靜,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

這任何一組矛盾加上中心就構成了三才,三才是說天人地。這個圓心分為四份就是四象,四象就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也叫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從數學角度講就是七、九、八、六,從季節講就是春夏秋冬,從方位講就是東南西北。從飛禽走獸來講四象就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後來人們給這四象都起了名字,把青龍叫做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叫陵光,玄武叫執名。

四象加上圓心就是五行,五行就是:「震為木,離為火,兌為金,坎為水,坤為土。」五行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這個順序是有講究的,按照順序相生,間隔一個則相剋。比如:木生火,木克土。五行在不同的事物上有著不同的表現,比如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五情是指喜怒哀樂欲,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五聲是指角徵宮商羽,五色是指青赤黃白黑,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五行一般也說成左青龍,即東方為木,主生髮。右白虎,即西方為金,主收斂。前朱雀,即南方為火,主生長。後玄武,即北方為水,主收藏。中間為土主承載。像我們現在都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為什麼呢?因為東西方向是木和金,是可以裝在籃子裡帶走的,南北方向是水和火,所以不能買賣。現在也有人說指的是唐代的東市和西市,唐朝時,在現在西安市裡有兩個大的集市,一東一西。東市在現在的交大附近,因為周圍住的都是達官顯貴,所以賣的都是奇珍異寶和奢侈品。西市在現在勞動南路的大唐西市,是一個平民市場,相當於現在的康復路。當時在西市有220個行業,四萬多個固定商鋪,號稱「金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不但中國人在這裡做生意,還有許多的外國人也在此開店經營貿易。像李白詩中描繪的「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人酒肆中。」就寫出了有錢的公子哥們在金市東街遊玩的場景。

四象加上陽明、絕陰兩項,就是六合。六合在這裡是指上下和四方,也就是天地四方。像「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就是指天地四方的意思。

六合加上圓心就是七星,七星就是北斗七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這七顆星星。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

九宮是把天宮用「井」字劃分成九份,也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宮,加上中宮,合稱為九宮。

十方是佛教的十大方向,就是天、地、東南西北、生門、死位、過去和未來。

四象通過一分為二的劃分,構成八卦圖,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也代表父母,長男長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先天八卦的方位是: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八卦加軸心就叫九宮,配九宮數為乾九坤一,巽二兌四,艮六震八,離三坎七,中央為五。

過去說皇帝是九五之尊,就是從乾卦來的,乾代表天,乾卦是由六條陽爻組成的,從下往上數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因為「上九」的位置代表著亢龍有悔,意思是傾覆和失敗,所以就用「九五」卦來代表皇帝了。

古人在陰和陽的基礎上取法天地人三才畫卦,每卦三爻,稱為經卦。由於「天道」的特性是陰和陽,「地道」的特性是柔和剛,人道的特性是仁和義。所以三才中每「才」都有兩種變化,三才排列組合最多有八種,也依此取象創立了八卦。

卦畫的基本單位是爻,爻就是陰陽之交變,爻分為陽爻和陰爻。陽爻是一條長的橫線「—」,陰爻是兩條斷開的橫線「--」。每一卦有六爻,以不同的陽爻陰爻搭配,形成64種不同的組合。按照天地人的三才觀,初爻和二爻代表地,奇畫為剛,偶畫為柔。三爻和四爻代表人,奇畫為義,偶畫為仁。五爻和上爻代表天,奇畫為陽,偶畫為陰。

在畫卦的時候要從下往上,在讀的時候,陽爻要念「九」,陰爻要念「六」。最底下的「一」要念「初」,最上面的「六」要念「上」。也就是「初九」或「初六」,「上九」或「上六」。下面我以乾卦、坤卦和屯zhūn卦分別向大家演示一下。

---------屯卦

《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易經》博大精深,包含了對立統一、陽逆陰順、陰陽互根、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的思想。現在全世界都在學習易經,連韓國的國旗上都是八卦中的乾坤坎離,代表著東西南北。所以說,學懂了《易經》是可以受益終身的。

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偽存真,由表及裡,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的,毛主席講話就經常運用易經上的陰陽之道,一般人是聽不大懂的,像游擊戰中的陣地戰,內線戰中的外線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他在開大會的時候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開幹部會的時候卻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真老虎,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以一當十,戰術上要以十當一。」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邊學習邊思考,要做到學以致用。大家都知道泰森這個人吧?他從監獄出來後第一場拳擊比賽,三秒鐘就KO了對手,結束了比賽,別人問他怎麼這麼厲害?他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打擊敵人最薄弱的地方。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識就是力量啊。

學習也是一種樂山樂水的文化。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聰明的人好動,大都喜歡水,因為他的性情活躍,像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好靜,大都喜歡山,因為他的心地淳厚,像山一樣厚重。

現在很多人提起學習就感覺很痛苦,殊不知「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是宋真宗趙恆為了勸勉天下學子,所作的《勵學篇》。所以,只要認真學習,必然會事業和愛情雙豐收。

學習了這些知識,還要學會變通,也就是要懂得持經達變,經權結合。經是指原則,權是指變化。我們經常說權宜之計,就是說這個辦法行不通,就要趕快換個思路去做,思路的轉變是學問達到極致後的智慧,這就是權變。一個人堅持原則後還能做到通權達變,這才是大智慧。我們不但要博學審問,還要慎思明辨和篤行,也就是通過廣泛的學習,詳盡的探究,慎重的思考,清楚的辨別和忠實的執行,就能夠更好的用內心的改變去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我們繼承和學習了這些經典絕學,在這悠悠天地間不斷的磨練自身意志,讓自己的心胸變的更加廣闊高遠,就可以為百姓民生承擔起更大的使命,能夠為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也就達到了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推薦閱讀:

有且僅有新墨家思想能與普世文明進行對話|墨若
國學大師的經驗之談:做人不能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國學堂—文化太美—梁冬對話王東嶽
《羅織經》的智慧 管理的秘密
張其成:國學就是人生哲學

TAG:原創 | 國學 | 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