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楊式太極拳

(2012-02-25 22:18:01)標籤:武學雜談有網友要我評價一下肖維佳先生的視頻,我以為評價當代的人很容易引起矛盾,鑒於肖先生屬於楊式太極拳一系,所以我就談談我對楊式太極拳的感觀。我友白普山先生在我介紹他認識孫劍雲老師前,曾練習楊式太極拳20餘年,他所學的是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最早是跟孫德善先生的一個徒弟學,後來跟曹德馨先生學,孫、曹二人的太極拳都是學於汪永泉先生。白普山先生在學習太極拳之前,還練過多年的尹式八卦,他是我的同事,他所痴迷的是技擊技術,因此沒有門派之見。白普山先生開始學習孫氏太極拳時,並沒有放下楊式太極拳老六路,而是兩者兼修,大概過了兩三年後,白普山先生則專練孫氏太極拳,放棄了練習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我曾問其原因,白普山先生認為:孫氏太極拳在內功與技擊的修為效果上都遠在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之上。因為那時白普山先生幾乎每天都去地壇公園與他過去的那些拳友搭手交流,自練孫氏太極拳以後進步很快,所以,這是白普山先生通過自身實踐後的結論。我曾比較過楊澄甫先生先後演練的兩套拳照,一個是公開在陳微明所作的〈太極拳術〉上,1925年出版,另一個是楊澄甫先生1931年的拳照,後用於〈太極拳使用法〉。兩套拳照,雖然從拳式上看大略相同,但從拳式中體現出的勁意、勁性上看,已是天壤之別。前者,仰頭撅臀,脊椎呈正弓狀,其勁無渾圓之意,後者,頭正臀斂,脊椎略呈反弓狀,其勁已略有渾圓之意。楊澄甫先生何以在短短數年內有如此明顯的變化或曰提高呢?如果只是以練功日久來解釋,顯然是解釋不通的,因為如果沒有別的因素影響,練的越久,原有的技術特點就越鮮明,而不可能走向反面。因此楊澄甫先生的這一變化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對楊澄甫先生來說,這一時期最大的變化就是南下任職。楊澄甫先生南下後不久,即在江蘇國術館擔任教習,當時江蘇國術館的教務長是孫祿堂先生,楊澄甫先生作為江蘇國術館的教習得到教務長孫祿堂先生的指教是必然的,這使得楊澄甫先生拳架的勁性、勁意有了很大的提升,跨越了家學的藩籬,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從楊澄甫先生1931年的拳照來看,已經略有一點兒孫祿堂先生身勢的影子,這可以說這是楊澄甫先生的天才之處。楊澄甫先生後期技藝的提高曾使得很多人不解,其實並非是什麼秘傳,而是參學所致。楊澄甫先生的弟子中有名者不少,這與太極拳合乎這個時代的需求有很大關係,這個時代的需求已經不是徒手或冷兵的技擊制勝能力,而是養生兼與技擊理趣的玩味。太極拳剛好合乎這種需求,於是近代以來大盛於社會各界。楊門弟子們也各成宗派顯赫於時,其知名者有陳微明、牛靜軒、田兆麟、閻月川、武匯川、董英傑、張慶麟、李雅軒、褚桂亭和崔毅士等,此外葉大密、鄭曼青、汪永泉等人雖未被楊澄甫先生列於譜系,但他們皆宗於楊氏且有成就。就目前我所見過的諸多名家演示的楊式太極拳的拳架而言,以董英傑、汪永泉、李雅軒三人為優,董英傑的輕靈整肅,汪永泉的飽滿從容,李雅軒的氣勢軒昂,其特徵貫通內外,而非表面做作。若單以拳架子論,董英傑、汪永泉兩位比之李雅軒,要更勝一籌。若以教學論,汪永泉先生創造了一套自己的太極拳語言,單就揉手而言,其門人及再傳,在楊門中為佼佼者。石明、肖維佳等即屬這一脈系。我認為楊式太極拳的董英傑、汪永泉、李雅軒等人在太極拳的理論與拳架的合理性上,已經超越了楊澄甫先生。顯示了楊式太極拳的不斷發展。
推薦閱讀:

入目三分見太極:張世慶講陳清平太極拳小架:七大規則之不流水
練習太極拳的順序與經歷(習太極拳者必讀)
太極拳的摔法活用
太極拳<二>
太極拳丹田潛轉意氣潛說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