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訣與傳統聲樂藝術

六字訣與傳統聲樂藝術

文章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聲樂藝術是指以人聲演唱為表現形式的藝術,講究發音純正,吐字清晰,聲區統一,音節均勻,氣息飽滿,音調準確,音域寬廣,強弱自如,連音流暢,嗓音靈活。它要求演唱者掌握好發聲、共鳴、行腔、五音、四呼、出聲、歸韻、收聲等發音規律。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氣質、個性和風格。早在2000多年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就有聲樂教學的記載:「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聲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不可謂教。」意思是說,教唱歌應先看學生的基本條件,強調教以正確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傳統六字訣,又稱六字氣訣,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健身養生方法。六字訣通過呼吸吐納,並配合念噓(xū)、呵(hē)、呼(hū)、呬(sī)、吹(chuī)、嘻(xī)六種字音,來調整肝、心、脾、肺、腎、三焦氣機,起到強壯臟腑、去除病邪、益壽延年的作用。

  雖然六字訣屬於傳統養生功法,但它產生於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糅合音韻學、聲樂學、中醫學等多學科知識,需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它進行深層次解讀。下面從六字訣與傳統聲樂藝術中的反切、五音、四聲、呼吸等相關聯的四個方面,了解六字訣的發音特色。

  一、反切與六字訣的發音

  六字訣練習,是用拼音來規範六個字的讀音。而在古代,規範讀音只能運用反切法。反切是指用兩個常見漢字的讀音來標註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噓」字由「許御」反切;「呵」字由「呼箇」反切等等。

  嚴格地講,反切屬於音韻學的內容,但演唱時需要吐字清楚,所以反切又是古代聲樂藝術發展的基礎。

  六字訣最早出自南北朝時梁代陶弘景(456~536)所著《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說明六字訣從產生開始,就特別要求發音清晰準確,這必然要求規範六個字的讀音。

  《隋書?經籍志》記載:「自後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可見反切產生於後漢(公元200年後),它的產生促進了音韻學和聲樂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對六字訣的形成產生了作用。

  反切用上字和下字來標註被切字,是漢字有了聲部(上字)和韻部(下字)的區分,而聲部和韻部的出現又使漢字能夠劃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字頭為聲部,字腹、字尾為韻部)。在古代聲樂藝術中,字頭、字腹、字尾直接聯繫著出字、收音和歸韻,後者的準確與否是「字正腔圓」、「依字行腔」的關鍵所在。

  在傳統六字訣的練習中,出字、收音和歸韻應該是有嚴格規範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清代徐大椿《樂府傳聲》的記載中感受到:「出字總訣:一、東鍾,舌居中;二、江陽,口開張;……收音總訣,曲度庚青,急轉鼻音。江陽東鍾,緩入鼻中……歸韻之法,如東鍾字,則使其聲出喉中,其從上齶鼻竅中過,令其聲半入鼻中,半出口外,則東鍾歸韻矣……」與六字訣進行對比,如「嘻」字訣,對兩唇、牙齒、嘴角、舌尖等的形態有特定要求,對氣息經過的路線有清晰的規定。兩者可謂殊途同歸。

  古人對吐氣發聲的詳細規定,對練習六字訣不無裨益。吐氣發聲是六字訣獨特的練功方法,因此應特別注意口型的變化和氣息的流動。氣息通過喉、舌、齒、牙、唇時的流動線路與口型的變化密切相關。六種口型產生特定的六種氣息運動方式,進而對內氣與相應的臟腑功能產生影響。因此,習練者必須注意口型的要求,校準口型。口型的正確與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聲時體會字音是否準確;二是體會每個字的正確口腔氣流流動方式。

  二、五音與六字訣發音

  五音是古代聲樂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的出處最早見於梁代顧野王《玉篇》的《五聲音論》。五音在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音階上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如《孟子?離婁上》中「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屈原《九歌?東皇太一》中「五音紛兮繁會」,按照五行理論,這五個音階對應著五行、五臟,也對應著六個字訣。

  五音的另一種含義是指音韻學中的喉、舌、齒、牙、唇五個音類。中國傳統聲樂理論借鑒了音韻學上的五音分類,並與歌唱實踐相結合,總結出了古代聲樂演唱的「五音」規範。六字訣在發聲吐氣的方法中也採用了這些分類法,聲出於喉為喉音,出於舌為舌音……

  六字訣的發音,兼顧到了上面的兩種五音理論。比如,「噓」對應肝,肝氣存於兩肋,發噓音時要配合轉體伸臂、雙目圓睜,以疏泄肝氣;「噓」屬徵、屬木,喜條達,且肝為青龍,有盤旋而上之勢,所以動作應舒展大方,不松不懈,勁力內蓄;同時,「噓」為牙音,這就要求發音時兩唇和牙齒微微張開,舌頭放平,上槽牙和下槽牙之間留有空隙;發聲吐氣時,氣息經過舌頭兩邊慢慢呼出體外。

  其餘五個字訣均與上同,舉凡形、神、意、氣、音、勁各個方面,都與五音理論暗相契合。在練習時,要根據五行屬性,針對不同臟腑,運用好五種發音方法(見下表)。

六字

嘻 唏

拼音

x ū

h ē

h ū

s ī

chu ī

x ī

五音

五音

五行

臟腑

三焦、膽

  三、四聲與六字訣的發音

  古代聲樂學中「四聲」理論對六字訣的發聲產生了影響。南朝齊梁之際,沈約等人提出了「平上去入」四聲的理論,後世又把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上、去、入三聲總稱為仄聲,謂之「調平仄、別陰陽」。《樂府傳聲》記載:「蓋平聲之音,自緩、自舒、自周、自正、自和、自靜……得舒緩周正和靜之法,與上去迥別,乃為平聲之正音」。

  六字訣的動作要求松、柔、舒、緩,發聲要求勻、細、柔、長,所以採用平聲發音,以達到上述要求。習練時還要掌握好「先出聲,後無聲」的原則,初學時可採用吐氣出聲的方法,以便於校正口型與讀音,防止憋氣;在熟練掌握功法後,可逐漸過渡為吐氣輕聲,漸至勻細柔長直至達到吐氣無聲的狀態。

  初練六字訣,要求能正確、科學的發聲,並能表現出「六字」各個不同的「音樂特色」。這就需要利用好嗓音。人的嗓音,好比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樂器。要想發出美好的聲音,首先要了解嗓音的生理結構及其發聲原理。

  人的發聲器官大體由聲帶(含假聲帶)、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簡單的發聲原理是:聲帶在氣體的衝擊下產生振動,然後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的共鳴,便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的不同結果。要做到自如調節共鳴腔體,必須經過嚴格、正規的訓練。自然的歌唱與人的情緒、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積極配合、協調有極大的關係。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氣息怎樣運動,路線如何,軟齶在不同音高時的狀態,舌根、舌頭的運動,下巴如何運動,怎樣張嘴,人的身體如何配合等都關係到聲音的好壞。

  根據以上原理,對比練習六字訣的要求,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第一,發聲時,腔體形成合理的共鳴,聲音才能悠長、渾厚;第二,要發出正確的聲音,必須要合理運用發聲器官,使氣息循線而行;第三,動作和發聲要配合協調,比如,發「呵」字音時不能低頭,發「呬」字音時頭慢慢擺正,以利氣息呼出。

  四、呼吸與六字訣的發音

  從聲樂的角度看,要想發出洪亮而有穿透力的聲音,除了具備一定的嗓音條件外,良好的呼吸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氣息是聲音的關鍵。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氣出丹田,聲分抗墜,歌聲才能美妙。唱歌時的呼吸看似簡單,實際上抽象而複雜,六字訣要求逆腹式呼吸,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人論唱有「氣為聲之本,氣乃音之帥」的說法。在清代王德暉、徐沅征共著的《顧誤錄》中說:「度曲得四聲之是,而其要領,在於養氣」。此「氣」指呼吸之氣和丹田之氣。古人強調要把靜心、調息、養氣的功夫和唱歌結合起來。《梅蘭芳藝術譚》中專有一節講唱戲和氣功之間的關係。可見,傳統聲樂藝術和氣功文化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和西方聲樂理論有近似之處,又有自身的民族文化特點。

  呼吸的方法最常用的有自然呼吸或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分為順腹式呼吸與逆腹式呼吸兩種。六字訣」的呼吸方法主要是逆腹式呼吸。

  六種吐氣方法不但可以去熱、風、煩、寒等邪氣,還可以散出臟器的脹滿、痛悶等氣結,所以六字訣祛邪瀉實。通俗的講,它是一種主「瀉」的功法,這就要求在練習時一定要處理好「瀉」與「補」的關係。其扶正、補氣之處是:發音吐氣後的吸氣;動作導引中兩手外開、外撥後的內收、內攏及捧掌內翻;練功後的收功;練功過程中的身心合一等;其祛邪、瀉實之處是:呼吸吐納中的吐氣發音;動作中的兩手外開、外撥導引;吐音中的兩目睜圓;吐氣發音中的微微用意等。

  雖然逆腹式呼吸要求氣沉丹田,但在發聲、吐氣時,丹田之氣決不可外放。在練習時,要注意體會「二氣分爭」的感覺,即一呼一吸之間,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同時,丹田之氣要相應的擴散、聚合。也就是說,肺中之廢氣排出,而丹田之真氣留存。

  在六字訣產生以前,春秋時代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中就有「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的記載,戰國時期莊子在他的《刻意篇》中,也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的相關記載,可見把呼吸配合吐音作為養生去病的方法,歷史十分久遠,但正是伴隨著音韻學和聲樂藝術的發展,才在南北朝之際出現了六字訣。

推薦閱讀:

藝術家,21世紀最BH的職業!!!
「北京女子圖鑑」戚薇帶貨史
這才叫藝術!這才叫舞者!太美了!
80張國外藝術大師珍貴老照片,90%你沒見過!

TAG:藝術 | 傳統 | 聲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