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破驚天:朱元璋可能密葬於盱眙二山

盱眙縣明祖陵文物管理處胡仁生

名詞解釋:

盱眙:縣名,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

二山:山名,與明祖陵隔淮河相望。

歷代帝王中,採取密葬形式不乏其人。他們總是千方百計,百計千方的不讓後人找到自己的葬身之處,更不會容許歷史典籍中,有任何關於自己陵墓的文字記載,甚至在自己墓誌中,還要說明自己如何如何追求薄葬,不會在自己墳墓中埋什麼金銀寶貝,請盜墓者手下留情,以免自己死後不得安寧。作為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是否也不能免俗,也採取密葬形式,給自己在明孝陵之外,找一個真身安息之處?這也是多年來,明史研究者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到目前為止,很少有明史研究者,對此發表系統的見解,更沒有人,對朱元璋實際密葬地做出實地調研和社科研究。

本文作者在走上行政崗位前,做過16年中學老師,擁有高級科普師職稱,個人著作《畫育》曾獲淮安市五個一工程獎。任盱眙文廣新局副局長、明祖陵文物管理處主任五年中,由於對歷史的熱愛和工作關係,結合明代野正兩史、《葬書》及南京、鳳陽、盱眙民間傳說的研究,結論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密葬於盱眙二山!

這個研究結果的提出,一開始本人也不敢相信。因為此語一出,會如一磅炸彈,震驚明史學界及明陵體系,顛覆明孝陵地位,事關重大。但本著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的原則,我還是將研究成果公布出來,期望得到專家指教,給考古界增添一個新線索,以期引起爭鳴,現列舉如下五點理由:

理由一:南京「十三城門同時開」的傳說,證明朱元璋處心積慮學曹操設疑冢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具有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生前炮打功臣樓,嚴刑酷罰殺人無數,按常規思維,他有可能怕死後被人盜墓,所以處心積慮一邊大張旗鼓營建明孝陵,敬葬馬皇后,一邊學曹操設72疑冢,以使自己真身得以永久安寧。

明代野正兩史多處提及,朱元璋去世的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九日,皇位繼承人朱允文,按朱元璋囑咐,南京十三城門同時抬出十三具棺材,由此產生出朱元璋究竟葬於何處的疑問。

明史爭論集中在兩個方面:一種說法是朱元璋葬在南京西城朝天宮的三清殿,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從他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到皇位後,把父親的靈柩運到北京的萬歲山(今景山)安葬,目前明史中朱元璋埋葬其他地方的爭論還比較少。但朱元璋沒葬在明孝陵這個說法,一直流傳幾百年,民間和野史上一直流傳明孝陵馬皇后夜夜孤單悲啼的傳說。到了清代,金陵人甘熙在《白下瑣言》中評論說:「世傳三清殿下為太祖真葬。國朝趙秋谷執信,又謂葬於燕京之萬歲山,作長歌以紀,有『馬後悲孤獨』之語。然崩葬孝陵,見諸正史,以當時情事而論,相度地勢,起造山陵,動帑數百萬,經歷十數年,豈第為馬後而計?且建文仁孝,又安忍以太祖遺骸置諸渺不可知之域?群臣豈絕無目擊其事者?萬歲山在燕京,其時方以會葬不從(朱元璋臨終前的遺詔規定:『諸王各於本國哭臨,不必赴京。』朱棣從北平趕赴南京,中途遇到朝廷使臣向他傳達遺詔,只得返回北平),興師靖難,焉有奉移梓宮,不遠數千里而徙之事?」。

由於歷史上一直有關於明孝陵沒埋葬朱元璋沒有入葬明孝陵的爭論,所以,作為南京明孝陵管理者心中也沒有底氣,1988年12月,在南京市文物局、中山陵管理局領導下,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對南孝陵萬歲山中軸線內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勘測,並採用無破壞性的精密磁測量技術(GPM),但科學結論證明中軸線內無地宮存在,明孝陵一下傻眼了,後來不得不找證據論證在中軸線以外可能有地宮的結論,這個結論目前尚不足以讓人信服,但明孝陵只葬馬皇后和朱元璋衣冠的說法,很多明史研究專家是認同的。

理由二:有意惡化盱眙風水,朱元璋把自己葬在祖先身邊,符合「孝陵」之名

盱眙有一個流傳幾百年的關於朱元璋說的民謠,說朱元璋小時候,在盱眙山上放牛時,坐在山頭上,面對淮河,對同伴說:盱眙這地方,「十座山九個頭,淮水向西流,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這個民謠特指朱元璋有意惡化盱眙風水。但一旦我們往深處想,這個傳說也可能是朱元璋迷惑世人,讓人萬萬想不到自己實際上很早就看中出生地風水奇特,好死後葉落歸根。

朱元璋出生布衣,得天下後,也十分迷信,晚年著意做「十全十美」老人。民謠中,朱元璋說的九個山頭加上自己屁股下面隱藏的一個山頭,實際上是一個「十」,朱元璋小名叫重八,加二山,又是一個「十」,雙「十」,為十全十美之意,太子朱標在洪武十九年寫《泗州祖陵形勝賦》,提到一山、三山和四山,有意避寫二山,600年來,沒有任何人有過什麼懷疑,所以盱眙的「二」和「八」,「一」和「九」,是非常有韻味的。

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自己的陵墓也取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孝」字。「孝」可以對自己祖先,也可以對自己逝去的父母。所以朱元璋也可以選擇葬在鳳陽皇陵父母墓旁,但本人研究後,否定了這一假設。因為洪武八年四月初二,朱元璋滿懷喜悅地前往中都,準備「驗工賞勞」。不料,他在視察宮殿時,苦於工役繁重、食不飽腹的工匠,卻在殿脊上搞了據說可招來鬼神作怪的「厭鎮法」,以發泄他們的怨恨情緒。朱元璋氣的七竅生煙,下令盡殺搞厭鎮法的工匠。四月二十九日,朱元璋悶悶不樂地回到南京,又得知劉基已在本月十六日去世的消息,心情越發沉重,因為當中都的營建工程正在緊張開展之時,劉基就表示了反對意見,說:「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國榷》卷四),劉基還叮囑朱元璋說:「鳳陽雖帝鄉,然非天子所都之地,雖已置中都,不宜居。」(《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九)。所以,鳳陽的風水,早使朱元璋放棄了定都的修建,更不可能考慮死後做自己陵墓的可能。

依據出自於明萬曆11年編寫的《帝鄉紀略》,泗州即今天的江蘇盱眙,城市不大但環境幽靜,又處在交通要衝,盱眙的「風水」成為朱元璋「肇基帝運」「鍾祥孕秀」的聖地,洪武18年(公元1413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標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選定楊家墩修建祖陵。一方面寄託對先祖的哀思,同時也向天下詔告,達到他「承天命,治國家」,鞏固大明王朝的目的。朱元璋密葬二山,與明祖陵隔淮相望,葬自己出生地,老祖宗身邊,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孝,與自己陵墓取孝陵的思想吻合,而且,朱元璋從洪武19年初步建成明祖陵,到洪武31年去世,從沒到明祖陵祭祀,每年清明、大冬兩次大祭,派官員祭祀祖先時候,多次關照官員隔淮「望祭」,都符合帝王密葬之俗。

理由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朱元璋煞費苦心借修明祖陵之空隙,為自己修陵墓

從洪武18年太子朱標督建明祖陵算起,修建時間跨度前後歷時28年。但本文作者研究後發現,明祖陵修建耗費時日並不多,洪武19年已由太子朱標代表朱元璋舉行了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敬葬三代衣冠,怎麼算,明祖陵修建,也不需要那麼長時間。

明祖陵陵墓設計者是因為修建明孝陵有功,被封為崇山候的朱元璋老鄉,濠州人李新,但七年後的洪武28年,朱元璋臨死前幾年,找了個借口,把這個修陵唯一活口殺了。這七年,李新在盱眙做了什麼,朱元璋是最清楚的。明祖陵名義上修建多年,而規模並不很大,在推斷上,極可能存在明修棧道,暗修「盱眙孝陵」之可能。

現在的盱眙周邊,有很多關於大堪輿師劉伯溫的傳說。明代風水大師劉基多次考察盱眙山水,先後在二山後面,靠近洪澤湖處,設置鎮河鐵牛,多達九處,現在還有多處遺迹存世,從風水學角度來說,有可能劉基是為調整明祖陵和朱元璋自己的陵墓,有意調整風水布局。

《明史太祖本紀》稱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明實錄》、《天潢玉牒》等史籍中也有類似記載。朱元璋一生最崇拜布衣皇帝劉邦,起事時也曾以劉邦老鄉為榮。自己和劉邦老家都是徐州附近的沛縣附近,沛縣因此有「千古龍飛地,兩代帝王鄉」之美稱,在今天的沛縣縣文化館的西面隔路相望有一座泗水亭公園,進門回首,大門內側飛檐下題「千古龍飛地」五個大字,沛縣在民間中一直以「明先世家」享譽神州。到他祖父、父親時又幾經遷徒,最後才定居安徽鳳陽。盱眙地處南京和古沛之間,一衣帶水,朱元璋死後,葬古代「項王城遺址」之上的鳳凰之崗,自己祖先身邊,從理論上說應該更合朱元璋的心思。從風水上看,盱眙二山對面是著名的天台山,《盱眙康熙縣誌》上記載,天台山葬著古代義帝,目前秦磚漢瓦還俯拾皆是,朱元璋把天台山作為自己墳墓的案山,顯得大氣磅礴,歷代帝王都無法比肩。從寶積山起,一山、二山、三山和四山組成龍脈,二山為聖穴,這在風水學上,應該可以大膽假設。

理由四:「在宮不在陵」,朱元璋機關算盡太聰明,無意中一個「宮」字泄露天機

《明孝陵志》24頁記述有「世傳太祖實葬金陵之朝天宮」的說法,但隨後錄王棠《知新錄》:「俗說這朝天宮是明太祖葬處,此詐言也」,否定了前說。民間傳說朱元璋真身「在宮不在陵」。

本文作者曾對這個「宮」字發獃數日,百無聊賴,一日夜深人靜的時候,突覺雲開霧散。原來,這是個朱元璋對手留下的字謎,也是個寶藏密碼。大家仔細看看:宮子的兩個「口」,在葬書中,是兩個「0」,是古代墓葬「穴」的符號,兩個「穴」,表示明祖陵和「盱眙明孝陵」,隔淮河相對,「宮」字的寶蓋頭更有韻味,因為朱元璋認為自己先祖為古沛人(徐州附近),祖父朱初一時代才流落定居盱眙泗州的。如此,古沛方向的祖先老家為「寶蓋」,下面兩穴相對,自己葬在祖先身邊,一看家鄉,二看自己首都南京,多麼完美!所以說,朱元璋轟轟烈烈在南京大肆建設明孝陵,掩耳盜鈴,煞費苦心的刻意隱瞞,無奈一個「宮」字,盡泄天機,估計修陵墓的同鄉李新,為後人留下這個伏筆,600年後的今天有人破解,也會在長眠後笑醒。

朱元璋密葬盱眙,因素肯定會很多,但在劉基點撥下,內心深處肯定出生之地的風水,還是諸多因素的核心。《帝鄉紀略》中錄有完整的《泗州明祖陵形勝賦》,寫道:蠙城直北,汴河西崗,管鮑分金之地,招賢貴士之鄉。山名萬歲山,河名金水河,周圍旋繞九曲羅堂水,勢真龍之象。陵畔有鳳凰之崗,上自馬郭,下至龜山。觀來山,馬郭相連打石山,盱山上有第一山,更有陡山相拱近,一帶三山與四山,下口龜山不等閑。彎如牛角樣,勢非凡。觀去水,淮泗通流有曲彎,陡湖口,黃龍口,彎曲入海子口,青龍迴轉下汴河,隨勢流來左右手,沱溝水在祖陵後,流轉東南真罕有。土山也有勢,環拱祖陵朝聖地。朱山出寶最稀奇,柳山青翠俱隨勢,影塔是古記。一溪流水自東來,流水湖口又還回,看來真是回龍勢。滔滔長淮自汴來,旋旋繞繞排淮泗,連小湖,接小崗,綿綿不絕勢非常。山色明,水色秀。山川總是天生就。層山疊水繞盤旋,地靈人傑風醇厚。萬古千年國運昌,便是神仙誇輻輳。可見朱元璋如何痴情於盱眙風水,稍有葉落歸根的思想,也有選擇盱眙密葬的可能。

理由五:實地調查結合正野兩史,朱元璋密葬之謎,有可能改寫明孝陵歷史

明祖陵由於黃河奪淮,沉沒在水下300多年,歷史的滄海桑田,已使地質地貌發生了很多改變。明祖陵選址在古時候的楊家墩,位於盱眙縣淮河下遊河的西岸,距古泗州城十二華里,這裡原是一個方圓數百丈、高一丈多的大土堆。因宋朝保議大夫楊浚、大理寺評事楊楠的兩座墳墓埋葬在上面,故名楊家墩。《天府廣記·園陵》對楊家墩的具體位置都有詳細描述:「泗州與盱眙夾淮而居,泗州在淮河西,盱眙在淮河東,相距五華里許,渡浮橋(此橋為巡按張淮恕建造),從州城外沿淮河北行10華里,渡小河及基運山,山一片漫土堆。」楊家墩地處淮河與崗坡相接之處,墩前是千里淮河與汴河,隔河與盱眙第一山、二山、三山、四山、寶積山、龜山、老子山等諸山相望,墩後是「九崗山」其向西延伸經泗洪雙溝鎮與其西南的崗地、安徽泗縣、宿州、徐州等地的丘陵、山脈相連接。整個地勢綿延起伏形似巨龍,其崗嶺、山脈是龍的背脊,「九崗山」是這龍的頸項,從管鎮向東北延伸的漫土堆,恰似這條巨龍伸向淮、汴河戲水的龍頭,淮、汴河對面的眾山,好像是俯首向真龍天子朝拜的群臣。朱元璋「以孝治天下」,讓自己死後看護好自己的祖墳「藏龍孕鳳」的「風水寶地」是最大的孝心。

猜測畢竟是猜測,朱元璋是不是真葬在盱眙的二山,還必須有實踐作為支撐。盱眙發現漢代江都王劉非墓,大批精美文物面世,轟動全國,這個考古發現,已經獲得2013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劉非死後,不遠百里,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風光秀麗的盱眙大雲山,說明帝王死後,把自己葬在百里之外,在路途上是不成問題的。盱眙離南京,路途也在一百公里左右,所以,朱元璋葬二山,路途不是問題。朱元璋死後,不但抬出多具棺材,迷惑世人,還留有遺詔,要求分封在外諸侯王臨國中哭祭,不得赴南京。而燕王朱棣不聽,一聽老子死了,星夜兼程,往南京奔喪,按常理,朱棣應該在明祖陵附近的泗州被攔住,不許進南京奔喪,但談遷《國椎》中,清楚記載著燕王是在淮安就被嚴旨擋回的,這個情況也說明,當時明祖陵附近近百公里,都是被部隊封鎖的,任何人,都不得隨便靠近。

走近二山,除了讚歎這個被老百姓稱為大龍山的山頭,非常秀麗挺拔之外,一眼就可以看到這座山周圍有很規則的大型人工填土,長度過千米,這在古代,肯定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工程,明顯有別於其他山脈,老百姓口口相傳是古代修建的跑馬場,用於古代部隊練兵,但稍懂風水的人,都可以肯定是人工填土,意在圈圍設祭,是古代大型墓葬的保護的手段,但沒有老百姓會想到,這片他們非常熟悉的土地會和一個出生在本地的帝王聯繫在一起,他們在這個大型人工填土上種植糧食,收穫屬於自己的希望,只是不時發現點明代銅錢和零星的瓦片,偶爾讓他們不解而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二山附近開山採石時,曾有人在山腹中發現過大型人造下水道,傳說點火後,煙可以從山的另一面冒出來,留給世人一個無解之謎。

紙短情長,書不盡言。盱眙二山,極可能深埋葬著一代天驕朱元璋的推論,得到了非常多朋友的支持,明史專家胡漢生先生在看完本文提要後,專程致電「傾閱華章,甚為欽佩」給於大力肯定和研究支持。當然,在沒有科學考古論證前,這些推斷,還僅僅是一個美麗而大膽的社科理論和猜測,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個歷史重大謎團揭密的那一天!如果真的研究成真,朱元璋幸運、明祖陵幸運、盱眙人民幸運、盱眙子孫後代幸運!!

(作者:胡仁生 盱眙縣文廣新局副局長、明祖陵文保處主任)


推薦閱讀:

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死後墓地情況對比看:再一次感受何謂成王敗寇
朱元璋為什麼一直對馬皇后敬愛有加?
朱元璋刪節《孟子》 跟「亞聖」叫板
朱元璋出生時真的有天地異象嗎?
詭異陵事:朱元璋為何將祖宗皇陵葬於水中

TAG: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