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有佛法就會有辦法 有思路才有出路1
導語:什麼是最好的佛教課題?本文作者王雷泉,現任上海復旦大學宗教系教授,他認為我們當下就能做的,而且完全符合我們國家利益,「環保」是一個佛教化世導俗最好的契入點。本文他以《心經》的智慧觀照生命與環境為實相,來讓人們對掠奪地球的資源、能源為代價的所謂現代化生活引起反思。
《心經》只有260字,字句簡略,而甚得般若甚深廣大之心要。雖然只有兩百多字,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髓。歐陽竟無先生最得意的作為晚年定論的兩部書,一部是《心經讀》,一部是《中庸傳》。他認為《中庸》是儒家哲學的核心,而《心經讀》是他對佛學的晚年定論。他在《心經讀》中講到:「故不讀六百卷,不足以讀寥寥幾句;而不讀寥寥幾句,又不足以讀六百卷也。」就指的是《心經》在《大般若經》里的核心地位。當然,《心經》的「心」,與我們剛才講的從心開始的「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經》的「心」,是樞要、中心思想的意思,也就是般若學最精要的教義所在。
講話要有依據,我們老老實實地讀幾段《心經》的經文,這裡我選了三段。
第一段,悲智雙運的實踐準則
我們剛才講到用「心」來擔起佛教的空有兩輪和悲智兩輪。《心經》第一段,就談到佛教的悲智兩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譯者玄奘大師是一位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和尚,他當時因偷渡出境受到政府通緝,當他載譽而歸時,先在長安郊外寫信「投案自首」,說當年求法心切,現在回來聽候處理。很給政府面子。所以唐太宗帶領上百萬長安市民從城門湧出,像對待英雄一樣把他迎接回來。唐太宗與他長談三次,勸他還俗,要他做宰相來幫助處理國家大事。《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對中華民放所作的貢獻,為唐政府經略西域,從思想、政治、經濟到風土人情,提供了第一手的情報資料。這是他對國家所作的重大貢獻。「觀世音」裡面有一個「世」字,為了避李世民之諱,簡稱為觀音,玄奘法師乾脆把它翻譯成觀自在。
「行」,修行的是甚深的觀照般若。般若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裡是指觀照般若,在甚深禪定狀態下開發出來的深層智慧,方能觀照到宇宙人生的實相。
「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在藏譯本里翻譯成「照見五蘊皆自性空」,更為準確。意思就是說,構成生命的種種現象,都待因緣而起,都無自性,無自性故空。
「度一切苦厄」這一句,從現在的梵文去看是沒有的。可能是玄奘法師根據般若的宗教精神增補上去的,來對應下文的「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這一段講的是能觀之智,能觀照宇宙人生生命實相的智慧。《心經》所闡發的智慧,是觀音菩薩在觀照般若狀態下而照察宇宙人生實相的最高智慧,表明這種智慧是在甚深的禪定狀態下的實踐活動。根據《法華經·普門品》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音菩薩離煩惱障、所知障,自得自在,這是指智慧。而這裡特彆強調的是觀音菩薩的慈悲,他從悲心中觀照眾生的痛苦,從而普門示現救度眾生。應以帝王身來示現,就現政治家身份,談國家大事;應以婆羅門身來示現,就現宗教師和專家學者身份,談信仰和思想理論;應以吠捨身來示現,就以工商業者和長者居士的身份示現,談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上至國王大臣,下至販夫走卒,觀音菩薩都能自在地遍現種種身相,廣開無量法門,根據眾生不同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契理契機地救度眾生。這部經的主角就是觀音與舍利子(弗),由舍利子對般若的精神提出疑問,而由觀音菩薩回答。這一段彰顯了佛教悲智雙運的實踐準則。
觀音菩薩所照見的宇宙人生的實相,在經文里以五蘊為代表而作重點闡發。我剛才講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為什麼佛教內部會產生分歧,原因在哪?就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由五蘊構成的。五蘊是原始佛教時期就建立起來的一組概念,用以解釋生命的存在,後來又擴大到宇宙萬物,是構成宇宙一切法的物質與精神現象的五種要素。解釋我們個人身與心方面的是五蘊,解釋我們個人之外物質與精神一切法的也是五蘊。
蘊就是積聚、類別的意思。這裡的色蘊指我們的肉體,也泛指宇宙間一切物質現象。受蘊,指人的苦、樂等感覺作用。想蘊,這些感覺經驗可以保持下來而成為記憶,而且記憶的感覺可以重新拼裝,因此形成種種的想像。行蘊,是決定行為的意志、意念等心的作用,剛才講的「業以思為體」的思心所、三法印「諸行無常」中的「行」、十二支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中的「行」,和五蘊中的「行」,基本上是同一類概念。識蘊,指對境了別認識事物的心體,就是我們的思維主體。除了物質性的色蘊之外,受想行識四蘊都是指精神性的要素。五蘊所強調的主要是精神層面。
「照見五蘊皆空」,表示人生宇宙實相的空的境界,不是我們普通的經驗對象,不是於品酒飲茶、談空說妙之中所能領略的,那只是「說在空中,行在有中」。這個空,只有在禪觀行的甚深體驗中才可能達到。一般人在日常經驗中,只能看到肉體和精神活動的種種表象,並把這種表象誤認為是實體性的存在。但是,如果在甚深般若智慧的觀照之下,我們可以深層次地觀照到這些現象其實都處在一切皆空的狀態。空是一種體驗性的活動,在這種體驗中所觀照到的空才是最深層最真實的空。
《大般若經》中對一切皆空的境界,有更詳細的描述。在同樣為玄奘翻譯的《大般若經》第510卷中,佛陀對號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善現),解說了佛所悟到的世間五蘊實相:
「善現當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示世間諸法實相者,謂能示世間五蘊實相。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亦說世間五蘊實相。」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如來應正等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說示世間五蘊實相?」
佛告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俱不說示色等五蘊有成有壞、有生有滅、有染有凈、有增有減、有入有出、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有善有不善有無記、有欲界系有色界系有無色界系。所以者何?非空無相無願之法,有成有壞、有生有滅等;非無造作、無生無滅無性之法,有成、有壞、有生滅等。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說示五蘊實相。此五蘊相即是世間,是故世間亦無成壞生滅等相。」
五蘊實相涵蓋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有成有壞、有生有滅、有染有凈、有增有減、有入有出、有過去有未來有現在、有善有不善有無記等等之法,這就是世間實相。請注意,《大般若經》所談的這一切,正是《心經》所高度概括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並且說:佛陀已經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的心行差別,然後在真如實相的境界當中,又超越以上種種的名相分別,即所謂的成壞、生滅、染凈、增減、入出等等。
「複次善現,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能普證知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心行差別。然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義中,都無有情及無有情施設可得,都無諸色亦無諸色施設可得,都無受想行識亦無受想行識施設可得,廣說乃至都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施設可得。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如是說示世間之相。」
《大般若經》談到,五蘊是一切宇宙現象的五種基本要素,這五種基本要素與世界的終極存在真如,是相依不二的。佛就在五蘊的生滅現象上,體悟到諸法真如的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由此可見,空並不是虛無,空是包涵了一切緣生法同時又超越了一切緣生法的最真實的存在。空是什麼?它超越一切現象的分別。在空的觀照之下,解構了對所有一切個別現象作獨立性、作實體性的偏見。將般若智慧的觀照活動實行到極深的層次,身心世界的空的本性,就自然朗朗顯現出來,歷歷在目。任何修行者如果能證到這樣的空性境界,就能夠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
我們在這裡把《心經》與《大般若經》進行了相互印證,在《大般若經》的以上文字中,對「照見五蘊皆空」有更詳細的表述。正如歐陽 漸先生所說的,不讀六百卷般若,不足以讀寥寥幾句《心經》;而不讀這寥寥數語,又不足以讀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推薦閱讀:
※【觀點】輕餐飲,做好餐飲新出路
※辛辛苦苦復讀一年成績不理想有些絕望,如何調整心態?
※想出去玩但是發現身邊沒人一個人能和我一起去?
※窮人VS富人系列(2)窮人的出路在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