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劉希顏老師答疑

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謝群主和管理員。群越來越大了,管理的事物很多。可能大家看不到他們在做什麼,其實,我們這個群這麼秩序井然,學習氛圍好,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是管理的結果。我一星期只來上一次課,而他們每時每刻都要管理,而他們做的這一切都是無償的,所以感謝,感恩。現在進入講課,先答疑後講《傷寒論》條文。問:「1.四逆湯方中只有乾薑溫里甘草補液,為什麼不加大棗、人蔘?特別是沒加人蔘,個人認為四逆湯證一定也有胃氣衰弱的問題,但是又不加人蔘以復胃氣,是不是因為人蔘效力緩,而四逆湯證又急又險,不適合用人蔘?人蔘(包括脾四味)和乾薑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呢?望老師解疑。」答:為什麼四逆湯里沒有人蔘?」我記得我以前的課提過人蔘這味葯的作用。它是亢奮陰的,「陰」是有形物質。我對人蔘的這種認識和大多數醫家不一樣,我有自己的見解。因為很多醫家認為人蔘是補氣的,後世醫家所說的「氣」這個概念比較含糊,我不太欣賞。氣是陽性物質,事實上人蔘是亢奮陰的,陰證是有形物質,就是人的津液、血液。人蔘這味葯能刺激胃生津液。陽性物質是有熱能的,那是姜附,人蔘和姜附能是一回事嗎?在《傷寒論》里,我這種說法有兩個基本點來證明它:第一,如果人蔘是熱性葯,是滋補藥,為什麼白虎湯證有大煩渴的時候要加人蔘?這說明人蔘可以用於熱證,實熱證。第二,在《傷寒論》里,「四逆湯」為什麼沒有人蔘?因為人蔘亢奮的是陰的層面,而四逆湯證本身就是一個太陰證,屬陰,所以它不用人蔘。後世的藥性眾說紛雲,一會兒是歸經學,一會兒是補氣,一會兒又是補陰,又或者是其它,總之比較亂。這樣會讓中醫陷入一種無法可循,無據可依的地步。問:「那有水濕痰飲是不是用人蔘要小心?」答:沒錯,水濕痰飲證用人蔘要小心,所以說你沒有看過一個去濕的方子里有人蔘。去濕的方子里不會有人蔘的。以前的課老師說了一個治病原則:三陽病先表后里,三陰病先里後表。可是,太陽和少陽並病,光解表會不會有問題,因為少陽病不可發汗。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一個方子里一邊解表一邊治里,也是遵循了三陽病先表后里的原則呢?說一下六經治病順序的問題。我們說過,「三陽證」先表后里;「三陰證」先里後表。那三陽並病呢?就是三陽證同時有呢?是治從少陽。若是只有太陽證和少陽證呢?這種情況下是並治。就會有柴胡桂枝幹薑湯和柴胡桂枝各半湯這樣的方子。我再清晰的把它重複一遍,就是《傷寒論》里一般來講的原則。「三陽證」先表后里,「三陰證」先里後表,三陽並病治服少陽,太陽少陽合併則並治,還有少陽和陽明並治方大柴胡。這樣說就清楚了。先不休息,下面接著講《傷寒論》。今天講的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子,小青龍湯。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 半升 半夏(洗)半升這一條一上來就已經給出了結論,證屬傷寒,「表不解」,同時「心下有水氣」,心下是指中焦這個區域。簡單說就是外寒內飲。那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呢?下面就是「證」,也就是證據。首先是「乾嘔發熱而咳」。乾嘔發熱是常見的表證;咳嗽是小青龍湯的主證。下面的證前面都加了個「或」字,說明或許有,或許沒有。「或渴」。前面說過中焦有水氣,也就是有濕症會渴。有濕症為什麼還會渴呢?濕氣囤積於中焦不氣化,等於就是廢水,沒有被吸收利用,人體的粘膜組織得不到津液的滋潤所以會渴。熱證也會渴,陰虛陽亢也會渴,但臨證上最多見的渴是有濕症的渴。所以治病不能一見到渴就用麥冬生地滋陰,滋陰只適用於陰虛陽亢症。「或利」。表不能解邪氣的時候,人體就會尋求別的出口來解決邪氣。腸道是最方便的出口,所以感冒病人常常會腹瀉。如果有濕氣的話,更有可能發生腹瀉。「或噎」。吃東西會噎住,食道里不潤滑,也是因為濕證造成的上部津液缺乏。「或小便不利,少腹滿」。人體是一個整體的大循環,當中焦不氣化不運行的時候,小便的下行能力也會變弱,水濕也會囤於下焦,所以「少腹滿」。「或喘」。表氣不通會喘;有濕氣也會喘。為什麼有濕氣會喘呢?我們看有沒有濕氣經常會看舌頭,舌頭胖大有齒痕就是有濕氣,說明濕氣會讓人的肌體組織浮腫,自然人體內部也是浮腫的,浮腫會讓體內的空間變得狹小,肺的壓力就會增大,就要用喘來釋放壓力。有濕氣的時候氣短氣緊,不能平卧,也是這個道理。先將到這裡,休息十五分鐘,再接著講小青龍。剛才大家在討論四逆加人蔘湯的問題,說得都很好。我說四逆湯里沒有人蔘,是想說明張仲景不會用人蔘去救陽。事實上人蔘是寒熱不禁的,四逆湯里加人蔘也能加速津液的生成。好,接著講小青龍。為什麼上面這些證都加了個「或」字呢?因為咳喘也好,渴也好,下利也好,小便不利也好,腹滿也好,這些證狀不止濕氣會出現,別的原因也會出現。所以我們需要多條證來共同得出一個結論。比方說,同時有渴,又有小便不利,那這個渴就應該是濕證的渴了。這就是《傷寒論》的辨證方法,跟破案一樣,需要多條證據指向一個答案,最後再印證於脈。這樣的得出的結論才能保證準確。現在說說這個方子的組成。麻黃和桂枝是解表的;乾薑和甘草是建中溫陽的;半夏是降水之逆,也能化痰。這幾味組合在一起既能解決表證,也能解決濕證。中氣有了,氣化也就有了;氣化有了,小便也就有了。前面說過,這兩個功能本來就是一體的大循環。用芍藥是因為有腹證,芍藥的苦降能瀉腹部之實,有下行之性,是治腹痛腹滿證的主葯。苦瀉下行當然也是有助於利水的,所以利水的方劑里也能用它。細辛這味葯,葯如其名,有細而辛烈的香氣,是疏通孔竅的。在這裡是疏通肺竅,起到宣散止咳的作用。《神龍本草經》上說它「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這段話有兩個信息,一是說明細辛的香竄疏通之性無所不至;二是說明這個葯是可以久服的,且能輕身長年,不是後世說的「過錢有危險」。五味子主要是酸的,有收斂的作用。為什麼要用這味葯,需要從人體的大循環來解釋: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人體的功能是有吸就有呼,有散就有斂,就像宇宙一樣,永遠是對立統一的二元雙向力的。比方說,我們說肝主疏泄,是說肝以疏泄為主,事實上肝也有收斂的功能,也要斂肝血,不可能只是疏泄。整個人體的收斂功能是下焦元氣所主,也可以說是腎所主。人體代謝剩餘的精氣自上焦下行,交由腎來封存和再利用。咳嗽等於是人體一次次強行的宣肺和解表,這是很消耗元氣的。此方中多數是宣散氣化劑,也是耗散的。耗散多了,則越發不能收斂,於是我們需要增強收斂功能,收斂足夠的元氣,才能更好的宣散以驅邪,就像我們要蹲得深才能跳得高一樣。所以我們需要五味子來增強元氣的收斂作用,才能更好的宣散和止咳。在經方里,只要是以咳嗽為主證的方子都會用到五味子這味葯。後世說五味子補腎,我認為五味子在小青龍湯里所主的未必是這個作用,因為補腎要有補腎的方證,諸如有尿多腰疼之類方證才需補,用藥不能不講依據;再者,補腎有補腎的方法,借個後世醫家的說法,腎陽虛是要用姜附的,腎陰虛才用五味子這樣的酸斂葯,用藥不能不講法度。小青龍有寒飲,要補也是補腎陽,不可能再去補腎陰以助濕邪。後世為了自圓其說,說五味子酸斂且燥濕,酸斂之物如何能燥濕呢,最多也就是不那麼滋膩而已。所以這樣的說法是很難成立的。要說酸為涌泄,能引水下行,倒還有幾分道理。小青龍湯治療咳嗽很常用,用對了往往有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這是因為咳嗽的時候外寒內飲這種局面很常見。總結一下,大青龍湯是治外寒內有標熱的;小青龍湯是治外寒內有寒飲的。好,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請大家隨意討論。再答個疑吧。咳喘是為什麼?人體為什麼要咳喘,說明人體在排邪氣,不是腎虛,很多咳喘的腎脈並沒有虛。人體既然要喘,為什麼要去平它呢?應該建中逐邪讓其自平。後世一見咳喘就鎮咳納氣平喘,不順勢而為,而是對抗人體。結果怎樣?落下了「咳嗽難治」「中醫不治喘,治喘要丟臉」這樣的話,不得不深思。

劉希彥老師7月13日講課 大家晚上好。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張仲景的這套體系會成為幾千年來臨證效果最好,最受推崇的一套體系?我的理解是:張仲景體系的特色是,他講的是實實在在的人體運行。在他的語言系統里,沒有五運六氣,沒有天地玄機,沒有虛著解釋人體。而是病位如何?津液如何?人體反應如何?都是實實在在的。五運六氣要不要懂?要的。天地運行要不要學,也要的。經絡五行要不要參,也是要的。可這些都不是臨證的根本。臨證的根本是人體。後世研究的傷寒也好,後世別的體系也好,都有一個問題,喜歡走虛的,喜歡在外圍打轉,究其實對人體的運行卻解釋不清楚。張仲景是沒有講人體的運行,因為他們是竹簡時代,如果再講人體的運行,就不是幾萬字的傷寒論,就是幾十萬字的傷寒論了,用竹簡如何能傳播呢?這就要靠大家去參方證後面的人體運行。可惜後世的研究都不順著仲景的思路走,都是借仲景炫耀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經絡臟腑。醫學複雜了,臨證效果卻越來越差。所以我這次來講傷寒論,就是以仲景之法為法,在仲景的基礎上,破解仲景條文後的人體運行規律。言歸正傳,現在開始《傷寒論》講解。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這一條前面講的是無汗身痛的太陽病,也就是傷寒麻黃湯證。服了葯,稍微好一點了,病人有些「發煩目瞑」。目瞑是一種類似於眩暈睏乏的反應。前面說過,邪氣重的時候,人是亢盛,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藥後產生睏倦反應,說明邪氣快解了。嚴重的會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陽氣重故也」。這裡的陽氣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體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體表不夠通暢,不能迅速的通過體表解決邪氣,津血就會尋求的別的途徑解決,出鼻血就是一種常見的方式。小孩子愛出鼻血其實是好事,一場感冒就躲過去了。就這一條我們來講講出血這個證。像牙齦出血、便血、經期血淋漓不盡,這都是很常見的。如果我們順應人體來思考,其實都是人體在排邪氣。包括大便顏色深,就是有潛血,也是如此。我奶奶年輕的時候,得一個病幾年不愈,百葯不效。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拉黑色的大便,據她說拉了半馬桶,病從此就好了。所以我們不能見血止血,而要去考慮人體到底哪個層面有邪氣。如果順應人體來思考,我們還可以更寬泛的理解這個問題。不單出血,慢性腹瀉,慢性鼻炎,人體有異常分泌物,甚至頻繁遺精,都有可能是人體在體表不能解決邪氣的情況下尋求的其它途徑。所以《傷寒》里治遺精給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和小建中湯,這兩個都是治太陽表證的桂枝湯的加減變化方。條文中出鼻血給出的方子是麻黃湯。麻黃湯是驅邪氣出表的,邪氣從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來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了。這是順應人體的辨證思路。後世的醫家是不敢這樣用藥的,他們認為桂枝是活血的,麻黃是發散,是出血證的大忌。他們一見到出血就是涼血止血,用生地丹皮茅根鶴草之類。如果是陰虛陽亢這些葯還能奏效,如果是別的情況吃了是不會好的。比如經血淋漓不盡這個證,我早年也襲用涼血止血的套路,僅治好過一例,其餘的都失敗了。《傷寒》里治血證的方劑,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溫經湯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氣湯還有里熱證的。歷代傷寒名家的臨證效果證明這些方子治血證反而有捷效。我個人治出血證,用乾薑桂枝的時候比用生地茅根的時候多。跟大家分享一個我治出血症的醫案:張某,男,青年。自述:痔瘡出血疼痛,出血量很大,走路都受影響。刻診:便秘乾結,胃有些返流,大腿根部酸痛,腰酸痛。脈不穩定,時而亢躁,時而緩弱。平時食肉多,運動少。 處方:柴胡30 白芍 30 黃芩15 法夏 15 枳實15 酒大黃 10 厚朴20 大棗30 炙甘草25 乾薑 20 吳茱萸20 桂枝 20 當歸20 四劑效果:四劑內出血即止;便秘基本緩解;大腿根部疼痛減輕;痔瘡還會痛;小便時微有澀痛感。為什麼會這麼開方?大家可以討論下,休息十五分鐘後再接著來講。好,接著講課。剛才那個醫案,大家講的都很好。我說說我自己的認知吧。辨證:患者提供的癥狀不多。里證有便秘;表證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證卻不明顯。脈時而亢燥時而緩弱,或可理解如瘧狀,病在進退之間,類似於往來寒熱,邪實津虛;胃返流類似於嘔,況且半表半里證是胃弱邪入引起的;大腿根部內兩側疼痛,為肝膽經。綜合來看可以視為有半表半里證。且失血而脈弱,又有痔瘡腫痛便秘,寒熱夾雜,情況複雜。三陽並病,治從少陽。便秘痔瘡嚴重,用大柴胡加減。這就是真正的傳統中醫思路,不是看痔瘡看出血,而是看邪氣在哪裡,津液盛衰如何,循環秩序如何。後世的醫家總是喜歡搞出些這樣的理論,出血要禁乾薑桂枝,感冒要禁什麼什麼葯?這都是以病論病,忽略人體整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痔瘡出血這麼嚴重,我用的都是些熱葯發葯活血葯,是因為在我的眼中沒有病,只有人體。這樣才能治病。 此病人的二診處方:柴胡 30 白芍 30 黃芩15 法夏 15 枳實15 酒大黃 10 熟大黃5 厚朴 20大棗20 炙甘草 25乾薑 20 吳茱萸 20 肉桂20 當歸 20 滑石20(包煎) 四劑效果:患者服完後告訴我痔瘡基本好了,小便澀痛也消失。今天再講一條傷寒論吧。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脈浮緊,身疼痛的,本當以汗解。如果尺脈遲,就不可發汗,因為尺脈遲是榮氣不足,血少的表現。這一條雖短,卻體現了三個原則:第一,津液虛不可發汗;第二,判斷津血之多少,也就是陰陽問題,脈象比較準確,《傷寒》里碰到陰陽問題往往會有脈象的描述;第三,判斷津血之多少,尺脈比較準確。所謂寸脈主上主表主陽,尺脈主下主里主陰,這也是順應人體運行的很客觀的理解方式,因為人體的氣化過程是從里從脾胃開始的,氣化的陽性能量向上向表走;剩餘能量再從表回落,轉換成陰性的有形物質向下向里回到腎,完成這樣的一個大循環。所以,脈的運行和人體的循環方式是可以互證的。真正的中醫不僅辨證不能故弄玄虛,辨脈也不能故弄玄虛,必須在人體里找到實實在在的依據。後世的脈學玄虛的名詞多,雖然那些玄虛的東西說得也有道理,但不能只談玄虛的概念,那就犯了空想,以玄說玄的錯誤,還是必須弄清楚人體裡面實實在在是什麼。這也是仲景體系和後世體系不同的地方。判斷津血之多少,不但尺脈,沉取也是很準確的,沉取無力而虛則是陰,因為浮為陽為表,沉為陰為里。遲脈是脈來遲緩的意思,表示血氣不足,運行無力。「榮氣」這個概念,接下來會有專門的解釋。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2014年7月13日

劉希彥老師講傷寒論(2014年7月19日)大家晚上好。現在天氣這麼炎熱,耽誤大家乘涼的時間了。今天先答疑,後講傷寒論。問:「請老師具體講下「實證」「虛證」。」答:關於實證和虛證,現在也是後世的醫家搞得越來越亂。都不知道什麼是「實」什麼是「虛」。好像所謂的陽證的都是實證,所謂陰證的都是虛證。不對,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實就是裡面堵住了,虛就是裡面空虛,是物理概念。打比方,「承氣湯證」,腸子里有東西堵住了,熱性的便秘,這叫實證。那如果說裡面有寒的東西,也在這裡面結住了,這叫寒實,就是說陰寒凝結。當我們有寒實證的時候,腹部裡面也會痛,它就是有寒的東西結在那裡了,這也叫實證。於是我們有個方子叫附子,細辛和大黃,就是瀉這個寒食的。附子是溫養的,大黃是瀉。所以說這就是實。虛也是一樣。不實則為虛,空虛之意。有虛寒,也有虛熱。這個是虛實的鑒別,有時我自己也會說錯,因為有時候習慣嘴上不嚴謹,但是你心裡必須得清晰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所以當你讀到一些真正的古書古籍時,讀像《傷寒論》這種嚴謹的教材時,你就知道他在講什麼,不能搞錯。問:平時調理身體吃什麼?那些保健品有沒有用?答:調理身體最好的是少思慮,多運動。我對很多人說過,都表示很難做到,尤其是前一個。所以大家還是喜歡問保健品的事,這個簡單易行。關於保健品我說兩個觀念:第一:對於西藥的保健品一定要慎重,現在連維生素C都被認為對人體有副作用,遑論其它。我有朋友的小孩因偷食維生素C當糖吃,患上了白癜風。第二:不要追求昂貴的中藥保健品。昂貴是因為稀有,不是因為有用。且昂貴更容易招致作假。憑古人的智慧,最有用的東西都普遍種植了的,比如脾四味里的大棗、生薑。我們知道,《傷寒論》的原則人體是以中軸脾胃為中心的,治病首先考慮的是建中,也就是說脾胃無差,人則無病。日常養生健脾胃就好了。那健脾胃用什麼?我們都知道參姜草棗。但有個問題,這四味或甜補或辛辣,偏性還是很強的,畢竟是葯,用不對反倒不好。於是我們還有個調理脾胃的方子:八珍糕。八珍糕裡面主要是食材,基本配方是扁豆、山藥、薏苡仁、蓮子、芡實、苓術之類。這個很溫和,也很安全,以前的人用這些再加點白米,這種的很安全,當主食吃都可以。我尤其建議老人和孩子常用這個。我家裡有時候也會備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長期服用,不要去藥店買,藥店的藥材都是硫磺熏過的,這是潛規則了。長期服用畢竟不好。群里的瑤琴是做無硫藥材的,她很有經驗,關於藥材的事情有時候我也經常請教她,她曾經建議我買八珍糕的原粉,而不是那個做好的糕,這樣沒有添加劑,也不會作假,沖服也好,自己蒸也好,或兌入麵粉里做饅頭用,就當是雜糧饅頭,都很方便,給小孩做輔食不錯,這個事可以諮詢一下她。好,答疑就到這,接著講課。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4、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此二條講的是經常自汗出,也就是出虛汗的情況,宜用桂枝湯來治療。自汗出用桂枝湯是前面講過的,只是新增加了兩個概念——榮和衛。榮,也稱之為營,簡單來講就是指血管之內的血液;衛指行於血管之外的津液和氣化的能量。血液通過毛細血管滲出行於脈外,也就成了津液。所謂血汗同源就是這個意思。《傷寒》里只有這麼幾條談到榮衛的概念,這些不像是仲景的行文習慣,疑為後人所加。因為照仲景的習慣,是不會搞很多複雜的名詞概念的。他一般只是籠統的稱之為「津液」,或者「血」,甚至通稱為「陽」。因為強行將血管之內和血管之外的津血區分開來,臨證上也不現實。比如,當我們一汗出,脈立刻就緩和了,說明血管內外本為一體,很難截然的割裂開來。這一條里說,榮氣和則衛不和,又說自汗出是因為榮和衛不協和。為什麼榮氣和就會衛不和呢?為什麼不協和就自汗出呢?又是為什麼會不協和呢?有的人出虛汗出好多年,難道是一直協和不了嗎?有說桂枝湯能治榮衛不和的自汗出,是因為桂枝走衛氣,白芍斂榮氣。我試驗過,這種情況不用白芍,單用桂枝也能治好。這又是為什麼?——都是本糊塗賬。後世的中醫喜歡製造很多概念,事實上紙上談兵的多,落實到人體上卻經不起推敲,反而製造混亂和曲解。按照仲景的觀念,人要有表證才會自汗出。這就有一個問題,如果經常自汗出,難道是經常有表證嗎?這是有可能的。風寒暑濕燥,人體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外界的邪氣。如果我們脾胃功能好,津液充足,表裡通暢,邪氣隨時隨地的被我們解決掉了,我們也覺察不到。反之,如果津液的能量不夠,邪氣總解決不掉,人體的自保模式就總要調集津液去解決,這就成了出虛汗。諸如出虛汗,手足煩熱,頸肩腰腿的酸痛,經常腦袋昏沉,都是慢性的外感病反應。我們平時所謂的感冒只是急性的外感病反應。慢性也好,急性也好,只要是桂枝湯方證,就可用桂枝湯。桂枝湯里姜草棗芍是建中氣斂津液的,桂枝是增加氣化能量,解外驅邪的。如此一合力,自然邪氣去虛汗自止。當然,如果津液不太虛,單用一味桂枝解外,津液也就自己回來了,也能治好。61、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乾薑附子湯方乾薑 一兩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先下後汗,亡了津液,陷入陰證,這時出現一種新情況:白天煩躁不能眠卧,晚上安靜。前面講柴胡湯的時候說過,若中軸脾胃虛了,津液氣化之力弱了,人的大循環受到限制,就會產生上下不交通的現象,於是上熱下寒,也就是上下的陰陽不順接。這裡講的是津液更虛,里外陰陽嚴重不順接的情況。里外陰陽不能互相制約,白天行陽氣就過於煩躁,晚上行陰氣就過於安靜。那為什麼不用柴胡類方劑來治療呢?看後面,「不嘔」,說明無半表半里證;「不渴」說明也不是熱證;「無表證」,那就是里證了;「脈沉微」是里陰證;「身無大熱」說明熱只是表象。通過層層排除,最後鎖定為里陰證。而柴胡類方劑是治半表半里證的,所以不能用。這是比較難的辨證,必須了解整個六經病的特點,通過綜合分析比對,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我經常提醒初學者,在把整個六經學完之前不要給人看病,因為臨證錯綜複雜,不能全面分析的話就容易出錯。這個方子很簡單,就兩味葯,生附子和乾薑。若再加一味炙甘草就是四逆湯了。為什麼不用炙甘草呢?因為甘以緩之,甜的東西有緩和之性,這裡要取生附子的通行之力來打通里外陰陽,所以不用炙甘草。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麻黃 四兩(去節) 杏仁 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 半斤(碎,綿裹)一般來講,發汗後如果外感病沒好,是要用桂枝湯的。也有不可用的情況,熱證就是其中一種。怎麼知道是熱證呢?比如有怕熱、大煩、大渴索飲,表裡俱熱。這個方子也治熱證,卻沒有上述這些明顯的證狀,那怎麼知道是熱證的呢?因為有「汗出而喘」。一般外感病,氣血往上走,表氣又不通,肺就會喘;如今汗出了,表氣通了,肺還在喘,說明是肺里有熱,要通過喘來排除熱量。只有「汗出而喘」,沒有其它熱證的反應,說明熱證較輕微。這個方子就是麻黃湯換了一味葯,將桂枝換成了石膏。所治便從偏寒的表證變成了偏熱的表證。這個方子在肺炎發高燒的時候使用機會很多,尤其是小兒肺炎,因為小孩陽氣旺,又容易積食,一般熱性肺炎較多。據說非典的後期,中醫出來力挽狂瀾,治癒了很多,這個方子就是主方。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劉希彥老師7月26日講課太陽病中篇就是方子多。《傷寒論》里主方多數在這一章里會講到。 今天就要講幾個臨證上非常常用的方子。在接下來的一些條文里,我們還會講到臨證上很常見的水飲證,也可以叫濕證,它和淤血證一樣都是臨證很常見的。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甘草湯方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炙) 二兩發汗過多,津液耗散了,津血同源,血也就不足了。心臟帶血帶不上來,於是就會劇烈跳動以加速帶血。這就發生了「其人叉手自冒心」的現象,也就是心臟突突的,自己都能感覺到,恨不得要用手按住。「心下悸」這個證以前說過。如果有表證,人體的自然機能,氣血會往體表去驅邪。若津血不足,氣血往上走的能量不夠,於是就會發生悸動的現象,就像車爬坡時候的的反應一樣,這是人體自己在努力。這個病情看上去嚴重,但方子極簡單,就是桂枝和炙甘草。炙甘草建中補津液,桂枝解外兼增加上行之氣化能量。津液有了,表證去了,上行能量加強了,自然也就不心悸了。對於這個方子,歷代的名家有各種解釋。黃元御用五運六氣說來解釋,說是木郁而風動,所以悸。那木郁又是因為土敗,所以用桂枝疏肝木,炙甘草建中培脾土。五行臟腑辨證體系的名家來解釋,心跳心悸是腎克心,或理解為腎中有陳寒,造成腎中寒水上沖。那腎不好又是因為脾土克腎水。於是辨為脾克腎,說桂枝溫腎陽,炙甘草健脾且緩脾之過盛,則不能克腎。那到底誰是對的呢?其實這都是以玄說玄。木郁怎麼會風動呢?肝主疏泄主生髮,肝鬱了,應該更不會動才是啊。寒性沉潛趨下,腎中有寒又怎麼會上沖呢?這些都是為了附會玄學而臆想出來的,而不是對人體運行機理的客觀理解,這也就造成了後世辨證和用藥上的混亂。仲景的高明之處,就是他對人體的表達是實實在在的生理機能和運行,而不只是停留在玄學層面。心下悸或心悸這兩個證很常見,說到底就是津液不足,不能順暢的完成氣化運行而造成的。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這一條是發汗過多造成的單純津液不足。中焦濕氣囤積,也會造成津液不足,因為水濕不氣化造成的津液不足。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兩味去中焦濕氣的葯,茯苓白朮,這就成了後面要學的苓桂術甘湯,這是治中焦濕氣的主方。還有因為津血久虧造成心下悸的,這就要用炙甘草湯了。炙甘草湯還是桂枝甘草為主葯,加姜參棗溫陽建中,再佐以地黃阿膠之類滋陰葯補津血。還有因為下焦淤血造成努耗津血於下,津血上行無力的,這時候可以用桂枝甘草湯合去瘀血的方劑。桂枝甘草湯及其變化方在心臟病上使用的機會很多。諸如早搏、房顫之類,只要是心臟運行不良的疾病,病機主要是上述幾種,用對了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 半斤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 十五枚(擘)上面說過,濕氣囤積中焦不能氣化,而心下悸,是苓桂術甘湯。這一條是臍下悸,是濕氣囤積在下焦不能氣化。這個時候會發生一種叫「奔豚」的癥狀。《金匱要略》里這樣解釋奔豚:「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發作欲死。」感覺有氣從腹部上沖,這是人體在發動能量,想將囤積的水濕氣化上去。能量不夠,不能走表完成水液大循環,只能上沖胸咽。這個發作起來很難受。 這個方子和苓桂術甘湯只差一味葯,就是去白朮加大棗。很多人解這個方子喜歡從蒼朮和大棗入手去分析。其實奧妙是在茯苓。我們知道,人體的原則,病在上從上解,病在下從下解。水濕在中焦可以氣化上行為主,在下焦則要以往下利水為主了。這裡是「臍下悸」,水濕在下焦,於是去了氣化中焦的白朮,而將利水的茯苓加倍。這裡的茯苓用半斤,約等於125克;而苓桂術甘湯的茯苓只有四兩,也就是一半的劑量。插一句,蒼朮和白朮古人是不分的。為什麼加大棗?大棗是補津液的。如果水濕氣化往上,等於有化生成津液被利用的可能;如果水濕往下利,那就只能作為廢水排出去了,於是多加一味大棗補津液。66、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厚朴 半斤(炙,去皮) 生薑 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 二兩(炙) 人蔘 一兩「腹脹滿」,脾胃虛常有這個證,腹中不運化了。主葯是厚朴,下氣除滿的,用半斤。再合半升半夏,半夏是降逆的,主要是降上焦的水的,那和腹滿有什麼關係呢?《傷寒論》思考人體是一個整體,上下表裡的運行是一體的。有時候是因為上面不降了,下面才堵住。所以厚朴常和半夏同用;厚朴也常和枳實同用,枳實是除胸滿的。本方是治脾胃虛寒的引起的腹滿,驅寒的生薑用的也重,半斤。炙甘草和人蔘用得少,二兩和一兩。臨證上,如果津液不是很虛,甘草可以少用,人蔘可以不用。如果寒不重,生薑也可以減少。現在因為生活習慣不好,脾胃虛寒的人多。脾胃虛表現為腹脹的很普遍,所以這個方子現在使用機會很多。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茯苓 四兩 桂枝 三兩(去皮) 白朮、甘草(炙)各二兩這個方子在臨證上運用極其廣泛,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方子之一。這是治中焦水飲的主方。多數治水飲的方子也是由它變化而來。「心下逆滿」。水飲囤積中焦則有心下滿;氣化上行不能順暢,人體就會有心下「逆」的感覺。「氣上沖胸」。這是類似於奔豚的反應,雖然不是起自臍下,原理是一樣:水濕不能順暢氣化上行,到胸部就阻塞住了,就會有氣上沖胸之感。「起則頭眩」。蹲下站起來頭就暈,嚴重的甚至什麼都看不見,要扶牆。人體是一個整體,當我們說脾胃有水濕的時候,不是說水濕僅僅在脾胃,而是以中焦脾胃居多。事實上有濕證的時候全身哪裡都會有水濕,比方說臉會腫,舌頭會胖大,小肚子也比平時明顯等等,自然大腦裡面也會有水濕。大腦水濕多,就會頭昏不清醒;水濕多則血就相對少,蹲下一站起來,大腦供血不上則眩暈。「脈沉緊」。脈沉,邪氣在里;緊主寒,亦主束縛而不通暢。這是濕證有可能出現的脈象。但脈象這個東西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中焦濕氣未必就現這個脈象,臨證上緩脈弦脈浮脈也很多。「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肌肉裡面也會有水濕,一發汗便會激動,水濕便在體表經絡里竄行,身體便會「振振搖」。方中的幾味葯都是之前學過的。先說炙甘草。水濕去掉之後,脾胃會空虛,用適量的炙甘草能建中補津液。如果讓脾胃虛著,水濕就有可能還會再次囤積。我們現在的炙甘草是蜜炙的,很甜膩。《傷寒》里的炙甘草並沒有說明是蜜炙的,有研究說《傷寒》里的炙甘草事實上就是直接炒或炙的,並不加蜜。我贊同這個說法。幾個祛飲的方子都有炙甘草,而且用量不輕,如果蜜炙的話,恐有助濕之弊,因為濕證飲證是裡面有水濕阻滯,還是屬於偏實證的範疇。當然,如果是虛證,是可以用蜜炙甘草的,比如小建中湯。現在中醫的炮製方法很亂,我和夏正安最近也在恢復一些傳統的炮製方法,希望能對中醫的臨證效果有所幫助。相比桂枝,白朮香氣溫厚,氣化的是中焦區域,擅長化中焦脾胃的水飲。 茯苓將不能氣化的水飲從下焦水道通利出去。桂枝的氣化之力是往肌肉走的,走的是大循環。桂枝的用量比白朮還多,為什麼呢?因為《傷寒論》的思路注重整體,注重人體的大循環。人體的能量氣化出表,剩餘的才能代謝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是一體的運行。就像蒸籠的原理,水蒸氣上不去,也就沒有凝結的水珠滴下來,只是一團不運行的水在鍋子裡面。桂枝這味葯在經方里似乎是無所不能的,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葯之一,表證用它,里證用它;水濕痰飲淤血用它;虛實寒熱也都能用它。這當然不能理解為桂枝通治百病。經方的治病思路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人體的秩序和循環。桂枝是走體表大循環的,只要需要走外的力量,需要建立從脾胃到肌肉的大循環,桂枝就都能用上。

推薦閱讀:

警官學校老師扛槍上課,老師們新奇的上課方式是否值得提倡?
20年風水老師傅說: 家居風水必須要懂的這些禁忌
李涵辰老師解答弟子提問
楊玉梅老師:尊重老公

TAG:2014年 | 2014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