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功法則(太極養生板)

太極拳主要流派有陳、楊、吳、武、孫,雖形式各異,但遵循共同的練功法則。為了進一步推動太極拳的發展,筆者在陳正雷老師提出的練「理」不練力、練「身」不練招、練「本」不練標的太極拳練功法則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旨在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練功依據。  1.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是陳王廷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根據導引吐納和「太極」「陰陽」學說創編的,所以,分析中醫理論、道家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對提高太極拳的運動水平有積極的意義。  欲知太極拳的含義,必須知道太極、陰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無極」,也就是虛無;「一」即「太極」,太極即太虛,無極而生。「太」廣大,「虛」空虛無物。太虛即空空蕩蕩,為體內真氣填充,是身輕體健的源泉。太極依照真氣的運行,動為陽、靜為陰。「二」即為陰陽,太極拳理論認為「天地是一大太極,人身是一小太極」,體現在運動中就是「虛實」「動靜」「剛柔」「快慢」「開合」「圓方」等。「三」即三維空間,是太極拳順逆纏絲的螺旋纏繞運動的千變萬化。因此,「至大至空」是太極拳的含義和太極生陰陽及其相互轉換的根本,是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境界。  練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在意識的引導下做到「松靜自然」。《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太極拳的「松」,是道家功法「空」「虛』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意識導引的身心放鬆,以調意、調神、調身、調息、調動全身氣血運行,疏經通絡、培養元氣。「靜」是人體意識神態的寧靜,是精神高度內斂後的靜。《道德經》說「神得一以靈」,就是以靜養神,以神練靈,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李雅軒語)。《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極拳練習同樣要求順其自然。「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間順其自然引之,虛而若實,實而若虛,有而若無」(李雅軒語)。正如《太極拳論》上說的「一羽不能加,蠅蟲落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十三勢行功歌》說「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由此可知,太極拳是在道家哲學思想指導下以練拳方式修道悟道的過程。  陰陽學說與太極拳。《素問·四時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太極拳要求「十趾抓地頭頂天,舌頂上齶垂兩肩,尾閭中正松腰胯,提肛運氣掃丹田」,即練功要根基穩固。太極拳根據陰陽對應關係,要求動靜結合,形神兼備,內外相合,虛實分明;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達到精神內守,調節呼吸,張五臟,通經絡。練習時動作配合呼吸,氣力貫達全身,並要求虛實分明,陰陽相合。  「形神合一」理論。形神合一是形態和機能的統一。《靈樞》說:「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神與氣,使神內藏。」太極拳練習要求形神兼備,做動作時要全神貫注,「眼隨手,步隨身。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調形、調氣、調神,在注意形體的同時,注重意識的引導。  精、氣、神理論。《素問》說:「聚精會神……精者,生之本也。」精氣足則人的身體強壯。精、氣、神是人體三大物質要素,氣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氣、藏神。太極拳要求內藏精神,隨動作的特點,運用意識,調整呼吸。練習時凡送出的動作,如上步、出掌、出拳、蹬腳時則呼氣,當收拳、收掌、收腿時則吸氣。因此掌握太極拳的運動方法對提高練習效果非常重要。  2.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原、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任說千言萬語,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到練「本」的重要性。練「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外在力量為主的練習方法,缺乏整體觀,不符合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特點。  練「本」實際上就是「穩固根基,充實內氣」,在周身相隨、內外合一的基礎上,促使內氣充實飽滿。「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嚴格按照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練習拳架,是培根潤源和穩固根基的方法。充實內氣,腎氣充足則五髒得養,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身體協調,此為本源之一。本源之二是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通過內外合一的整體練習,可促使整個身體圓活、自然、沉穩。  太極拳須在「調神、調息、調身」的基礎上,通過嚴格的練習達到「固根本,潤源流」。通過意念調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極拳的要領及運動特點和規律,通過意識調整呼吸以培元養氣,穩固根基。  自然呼吸。隨著動作質量的提高,動作與呼吸須密切配合。腰腎旋轉,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協調一致。發勁時使用短促的一呼一吸來完成;放勁時,用深長、均勻的一呼一吸來完成,以適應身體內部狀態和外部活動的需要。  注重基本功練習。如站樁、採氣、抓氣、丹田內轉運氣,把手心搓熱搓面及梳理頭部的按摩和順大小周天的自我拍打,各種纏絲勁練習,單勢發勁練習,抖杆子,推木樁,打沙袋等,以此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太極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外動內靜,以靜御動」「雖動猶靜」,行拳過程始終是在動靜上下功夫。練習時注意恬淡虛無的境界,體驗輕靈的感覺,對於提高太極拳整體水平有重要作用。  3.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太極身法和整體功力,並非追求「招」的用法。太極拳練習者如果單從招式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的用法和內涵,就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如同練習書法只懂得字的筆畫,忽略了字的整體神韻一樣。  太極拳講究手臂靈活,眼睛顧盼有神,身法靈活,動作正確,步法紮實有力。具體表現在全身空靈,身體皮膚感受的高度靈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傳遞並採取行動的應激反射能力。通過順逆螺旋運動的旋腕轉膀、旋踝轉腿和旋腰轉脊形成的旋轉連貫如一的太極身法和捨己從人、順隨化解的功夫。  太極拳的整體功力表現在剛柔相濟,外有松活彈抖,內有虛實變換。就是說身體各部位相當靈敏,化發合一,隨機應變;蓄髮相變,八面支撐,周身內外渾圓一體,達到「身如火藥,一觸即發」的內氣充實飽滿程度。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講,表現在大腦皮層中興奮與抑制、肌肉收縮與放鬆、肌肉活動與內臟器官活動的協調關係。  練太極身法和整體功力必須注重太極拳的基本功練習,如站樁、纏絲勁和基本步法的訓練。在此基礎上,經過熟練套路、糾正動作、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周身相隨,內外相合。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就是說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注意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另外,在練習過程中還要注意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快慢相間和剛柔相濟的運動。在內氣充足的情況下,把太極拳的單勢發勁分別抽出來練習,以及練抖杆子、推木樁、打沙袋等,從而練出強大的整體爆發力。  太極拳的整體功力,在應用時根據客觀形勢,捨己從人,隨機應變,不要拘泥於一招一式。如《太極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責任編輯 王 濤(馮振旗)
推薦閱讀:

太極跑,下坡跑的技巧!
顧式混元太極拳
太極梅花螳螂拳——攔截(下)
第一章初下陳家溝:《我的太極之路》連載
太極拳的合襠與對拉拔長

TAG:養生 | 太極拳 | 法則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