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譜序言40篇範文欣賞(下)(2)

家譜序言40篇範文欣賞(下)(2)

2013-10-12 15:32 來源: 未知 作者:admin點擊:10716次 貴州興仁白家沖白氏家譜序言 國有史,縣有志,家有譜,人有祖。當然國有興衰和和滅亡,而家氏卻源遠流長。國家要靠民族凝聚力,民族要靠氏族凝聚力,氏族要靠家族凝聚力,這樣才能構築戰時勇敢拼搏,平時能忠孝兩全

貴州興仁白家沖白氏家譜序言

國有史,縣有志,家有譜,人有祖。當然國有興衰和和滅亡,而家氏卻源遠流長。國家要靠民族凝聚力,民族要靠氏族凝聚力,氏族要靠家族凝聚力,這樣才能構築戰時勇敢拼搏,平時能忠孝兩全的穩固國家基礎,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儀之邦的太平盛世。人生雖不滿百歲,但長壽者上可見父、祖、曾祖,下可見兒、孫、曾孫,前後七代一百五十餘年事。聖賢寫的史書讓我們知道數千年改朝換代的歷史,祖宗留的口碑家譜讓我們知道數百年遷徙繁衍的脈絡。雖然百年後事我們不能再見,但是只要堅持守譜續宗,把關排輩,就會血緣傳遞,宗族永繼。報本追遠,人皆有之,祭祖懷念,人之常情,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美德。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須以親睦族人為重。而家譜則把遠近的族人都聯絡起來,崇尚親親睦鄰的純正風氣,根深葉茂。一位哲人曾說過:「一個忘記自身歷史的民族是可怕的」。小而言之,一個不了解自己繁衍歷史的家族亦是令人可悲並讓人擔憂的。所以,編續家譜是我輩留給後代的嫡系脈絡蹤跡,責無旁貸,也是無量善事。參天之樹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白氏家族,源遠流長,始祖由陝西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遷至安南(今貴州省晴隆縣)已六百多年,至今沒有一本完整的家譜,只有先祖們的口碑家譜,斷斷續續,讓我們略知數百年遷徙繁衍的脈絡。鑒於二百多年沒有家譜的原因,以及不遵祖訓排輩屢有發生,不知上兩代名字的子孫大有人在。隨著一代代老人們的謝世,許多祖宗名字也隨著他們永遠消失了。當務之急就是盡量搜集整理祖宗名字,編印家譜,留傳後輩。望白姓後代,無論貧賤富貴,遷居何地,都能父教子傳,不亂宗別派。但願以後,我們的嫡親子孫再續家譜時有所依,讓白氏後輩延芳百代!謹以此激勵我白氏子孫愛家愛國,光宗耀祖!謹以此祝願我白氏家族世榮昌盛,萬古長青!

現在就本家族人的先後記載整理出來,使百世以後的子孫繼承下去,源清流潔,這就是我的目的。筆者才疏學淺,不善譜敘,憑感恩回報之心,積一腔熱血激情,知難而進,竭盡編輯之責,盡最大努力搶救白氏家譜文化,同時也唯恐我白氏家譜斷失於當代我等吾輩。所以,在此關鍵時刻,我等只有盡心敬業,傾盡全力,誠惶執事,未敢有絲毫懈怠。編成此家譜,雖不堪為書,但可考世系,供後來者續譜為基。因筆者學識有限,加之忙於工作,沒有更多時間深入走訪調查,譜中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懇請族中長輩和審閱者增補與堪正。敬以此文,是為前言。

始祖不穩麟第十八世裔孫

不(白)仕端第6代孫 白玉華 謹言

公元二0一0年十月十二日

石塘祝氏家譜序言(辛棄疾撰寫)

古昔天下分為九州,唐虞以降,九州之內無族譜者不得為大族顯姓。鵝湖石塘祝氏肇自祝融,蓋因封以為姓。龍驤將軍冀州刺史僧勃是以為顯姓焉。

夫譜所以辨親疏也。粵自大小宗廢而親疏莫辨,遂致疏遠;相親如途人者有之,豈特不為大姓其於一本萬族之義盡失矣!

祝氏既得僧勃奏降譜牒,得為大姓顯姓。更數百年後裔,可久復取大宗小宗之法而增修支派。分晰名行詳具,既以有祀其實矣!矧文觀其先世祝奕公及翰林院學生劉先生序之且備矣!可久復以請者何也?誠欲申其大小宗之法,使為子孫者得有所考,而自績其源流之正得有所據。而自失其妄胃之疑,其用心可謂宏且遠矣。

予可以秘哉惟大宗百世不分示其親也。小宗五世而遷示其疏也,然親不能以下疏。雖疏而未始有不紊者,蓋以一本散於萬殊,萬殊散之久遠疏矣。由萬殊原於一本,原其初則親矣。

若祝氏始於祝融,百世莫不尊以為祖,何嘗有所分惟。自兗而遷衢自衢而徒居江山,自江山復遷鵝湖石塘,支派繁衍。苟譜牒放失則,居自為處;人自為家,名分其世,世一分始有不得其合者矣。此可久所以不吾不用心於譜之修也。

可久曰:「不徒序焉必萬規於其間,庶幾來者堅所守。」因復之曰:「君子之降五世而斬,如以服言之衰降為期,再降為大功,三降為小功,四降為絲麻,五降為袒免,則服盡矣!五服之內雖有降殺,家相同處相近,有喜必有相慶,有衰必有相吊,不必規戒而自無不睦。五服之外則不然,毋曰服盡使然,亦智愚賢不肖之殊等耳。賢智者,雖疏而不失於新;愚不肖者,尚思體夫可久之心。恆存木本水源之思,彼賢而智者,何如其親。吾何為愚不肖而取疏乎?以為愚不肖而故疏乎?」

曰是貴溯流而尋源,遠追僧勃公於先世近法,可久於當時不惟無愧於同姓,亦且無黍於大姓。則昔給之譜牒足以為文獻之徽,今修之譜牒實有以使愚不肖而為賢智矣!可久之有功於斯,時有功於後世何如哉!可久淳厚雅緻而粹於經學,授貴州刺史曄然有善政焉故,書以復雲。

時紹興戊午歲月日

龍圖侍制湖北安撫使兼兵部侍郎

辛棄疾謹書

天津市歡坨于姓家譜序言

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參。國參者,比事屬辭,使天下後世知所懲勸也。族譜者,撫枝溯本,使伯叔兄弟知敦睦也。國一日無懲勸,家豈可一日不敦睦乎?此吾族前人所以於家祠之堂匾,大書而特書曰:{敦睦堂}。因知古今之名門巨族,必有家譜,珍重而藏之者,非徒誇耀一時舊族也。良以上可溯乎木本水源,下以紀人枝分派別,即不致味祖宗所從來,亦不致等骨肉於秦越。而且歲時相通,伏蠟相聚,休戚相關,婚表相助過則相規,善則相勸,雖極繁衍之族,莫不肅肅蕹蕹[yong]維繁於譜,而不自知,譜之用大矣哉。我於氏得姓於文昭王,發詳於周盛期,遠不及考,考自天津始紀分枝也。始祖本江南淮安府山陽縣人,於永樂二年,從成祖來北平[明清之北京],先居運河北「丁字沽尹兒灣里」,後因耕於歡坨庄,逐又遷居歡坨。在前明永樂耕讀傳家,歷年以久,至本朝[清]定縣已來,雖無顕官,而身入學門者,代有其人。至今遷居此地已四百餘年[今五百餘年],聚處東鄉者,六十餘戶[今百餘戶]。族日衍而日繁,欲求世系昭然,枝派炳若端平譜。先是族有舊譜,但明末崇禎十四年,饑民作亂,縱火燒鄉,譜逐經燹失存。幸於嘉慶初年,重為建立,亦可謂不幸中之幸也。但略記來由僅匯成神主總圖,猶集成卷帙[zhi],懇族兄價人,族侄[永福],順按神主總圖,匯成草本,方欲效三津巨族之譜式,從事於筆墨,特以第三代中有失名一位,置筆訪問者數載,無如竟莫能詳。茲於苫[shan]凶之餘,勉力從事雖有所疑姑且闕之,寧以疑傳疑,不妄為之更改,但求集成卷帙,俾留心譜系者,聊有所考,至於廣收四方之族,付之剞[ji]劂[jue],則有志而未逮,仍不無厚望焉矣。

——清嘉慶七年仲秋之月 十一代孫 秉 均序

推薦閱讀:

【好故事】家譜上的逃亡
【嚴氏家譜源流】嚴姓
王氏家譜序
《孟子世家譜》修譜知識講座(八)
湖北麻城朱氏家譜

TAG:家譜 | 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