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羽」為話題的優秀作文集錦
以「項羽」為話題的優秀作文選輯
1、烏江的飲泣——讀《項羽本紀》有感
「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他的偉大似乎即在這絕不「一人還」的悲壯之中。謬矣!難道他的自刎就對得起江東父老?
烏江亭是歷史的見證,它親眼目睹了霸王的烏江自刎。於此,項羽拒絕了烏江給他的最後一次恩惠,給歷史留下了一曲楚之悲歌。
「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是項羽最後的豪言。但老天真的要滅這位霸王嗎?非也!如果上天真要滅他,那烏江水怎麼會奔息在他的面前?最終,項羽用鮮血染紅了歷史。烏江水為他哭泣,他卻「快哉快哉」而去。項羽的可悲在於死於自己的刀下,卻把這些歸咎於上天。悲夫!
不難看出,項羽最終服輸了。他沒有勇氣繼續戰鬥下去。如果他有,為何不再過江東,東山再起。如果他有,為何不重整旗鼓,再戰劉邦?「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不難看出,項羽退卻了。他以為兵敗山倒,「無顏見江東父老」。「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他的偉大似乎即在這絕不「一人還」的悲壯之中。謬矣!難道他的自刎就對得起江東父老?
項羽是一塊巨石,重棰之下崩潰了,再也無法復原;劉邦卻是一根彈簧,重棰之下的確彎下了腰,但他知道什麼叫反彈。最終,項羽不敵劉邦。
滾滾的烏江水向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歷史長河中,又有多少個西楚霸王似的英雄啊!譚嗣同毅然放棄出逃,給歷史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殊不知,他的鮮血只能染紅歷史,卻改變不了歷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而如果他活下去,則會為推動中國歷史做出貢獻。前者與後者,他竟選擇了「斷頭台」!
越王勾踐卻沒有上演歷史的悲劇。儘管越國淪陷,幾滅於敵手,但他沒有選擇以死謝罪,而是卧薪嘗膽,最終滅吳。而如果當年越王在失敗後以死相謝,越國將永遠推出了歷史的舞台,怎麼會復國呢?
正如杜牧所言:「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項羽,死不得其所!
2、我 能
項羽橫劍一揮,生命之勁松瞬時枯槁成蕭瑟秋風中的悲壯。我看到,那偉岸英姿劃掠過滴血殘陽,烏江悲鳴,蒼穹黯然,楚民哭之如父。
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緣於一個男兒對自我認識的太過偏激。當連營掛出了漢家的旗,當垓下響起劉邦的馬蹄聲。我們的英雄惟有以從凋零生命之花來捍衛人活於世的至重尊嚴。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千年,不能飛臨烏江岸,用我孱弱的手,誓死拽下霸王欲將血刃的劍。輕輕地告訴他「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枯了英雄的雄霸天下的太陽夢;四面楚歌的凄涼,熄滅了男兒曾燃亮過天地的極光。
東坡仰天一嘯,生命之佩瑤瞬時飄溢出盈天漫地的磬香。我看到那飄飄白衣獵獵於蕭蕭風中,風度翩翩風情萬種風華絕代。
這位被林語堂先生譽為「不能為一」卻「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一生顛沛流離的坎坷命運,便是一篇超越狹隘自我,演繹壯麗人生的輝煌篇章。
一場莫須有的「烏台詩案」使我們的文豪幾近陷入滅頂之災,吐納珠璣的玉口在嚴刑拷供中凄慘哀號;潑墨風流的秀士在長枷鎖鐵鐐中迎風顫抖,發配荒蠻,風塵滿懷,浪跡四野,身如浮萍。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無定所的漂泊;濤隱隱的故壘邊卻依然響起你震撼蒼穹的凱歌。你認識的自己是曠達的,所以你在煙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里卷平岡」;你認識的自己是洒脫的,所以你在凄風苦雨的黃州仍「何妨吟嘯且徐行」不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你認識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獨處荒僻的瓊州仍摯情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絕冠平生」。苦難歷程中的熱忱不減,贏得了東坡浪漫瀟洒的一生,超越狹隘自我的男兒本色,造就了一段瑰麗的文明。
項羽被突襲的浮雲遮住眺望的慧眼。鴻圖霸業灰飛煙滅於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蘇子憑藉篤定的自我超越,為漫長的歷史,增添了一片經久不衰的絢麗春色。
名師精評
主題明確:由題目我能聯想到超越自我的中心,以項羽和蘇東坡的事例論證自我超越盡顯本色的主題,明確突出。
材料深刻:項羽和蘇東坡的事例使得文章具有了深刻的內涵和意義,作者緊扣這兩則材料,深入分析,使得文章具有了厚重的意韻。語言優美:作者行文流暢優美,對古人經歷的描述飽含深情,對詩句的化用巧妙精緻,體現出作者的好文采。
3、題烏江亭(散文) 2001年高考優秀作文
當虞姬橫刀,將一朵生命之情綻放成矛尖鋒刃的湛藍。我看到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雪白雪白的頸。壯士掩面,烏騅悲鳴。
魯迅說成功是把好的東西包裝給人看,而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於是,你便成了最偉大的毀滅的藝術。「曾是氣吞殘虜!」你的英勇是無人企及的神話。釜破舟沉,是你無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擋我者死」的豪邁。幾千年後似乎還可以聽到你圓
睜環眼倒豎鋼髯的一聲斷喝。烏騅馬來往奔突,每一個輪迴的拼殺都像是一條法力無邊的咒語,使屍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桿長予挑起了幾多秦國虎狼之將的屍首,幾千年後壁上清吟之時還自滴著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勝不了劉邦。因為你,還有誠信。
「豎子不足與謀!」范增如是說。當楚強漢弱之時,誅劉邦之機會何止千萬。然而你沒有。「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說你沽名釣譽,我沒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誠信。「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你直言不諱,面對的還是劉邦。於是曹無傷被誅,試問天下誰人再敢助楚?你以為楚河漢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劉邦有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謂劉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將,他的心計,他的丟誠棄信便是他的武器。而這居然比你的寶馬大刀還要鋒利。然而劉邦不足以與你相比;劉邦是君主,而項羽,是英雄!於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戰,英雄的失敗。當楚歌的韻律從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對嘶鳴的烏騅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淚磨蝕你的偉岸。「虞姬虞姬奈若何?」於是在烏江,你完成了一個沒有丟棄誠信的男人的涅。
當拔山舉鼎的傳奇褪色成一頁泛黃的史冊,與斜陽下漢家的小兒稚嫩的傳唱「大風起兮雲飛揚」,你終於遠去,留下一個頂天立地的背影。也許你做了鬼雄,跨著隨你投江而死的烏騅,旌旗十萬斬閻羅,你轟轟烈烈的死去,因為有誠信,為你殉葬。
於是,你不朽,你最終還是戰勝了劉邦,以你的誠信,刺劉邦於後人的口碑之下!
5、悲劇的項羽和項羽的悲劇
項羽擁有的是一種霸氣,所以人們叫他霸王;他似乎又有一種柔情,所以他擁有美麗的虞姬;然而他同樣是軟弱的,所以他看著自己心愛的虞姬自刎,所以他最後也投入烏江,一代梟雄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唯有後人留下一連串的嘆息!
曾經大敗秦軍的西楚霸王,最後只剩下二八騎,曾經大封諸侯的西楚霸王,最終只有虞姬相伴,曾經一同作戰的,卻倒戈相向……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本不可一世的項羽面臨垓下之圍,此時的霸王早不復當年的不可一世,只能無力的喝著一杯杯愁酒,這實在是一出悲劇,然而這樣的悲劇又是誰造成的呢?當初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為了解救趙國之圍,毅然殺死了「非社稷之臣」的宋義,取得統帥的地位。巨鹿之戰,他沉船破釜,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以一當十」與秦軍作殊死搏鬥,終於把敵軍打垮,使起義軍由劣勢變為優勢。
巨鹿之戰勝利結束後,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當他聽說劉邦已攻入關中,並派兵守關時,立刻「大怒」,特別是聽了劉邦軍中左司馬曹無傷的密告後,更為憤怒,揚言「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多麼勇猛、暴躁。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項羽,在「鴻門宴」時卻輕信劉邦的謊話,聽信項伯讒言,不信任忠心耿耿的范增,終於被劉邦所軟化,把劉邦當作可靠的臣屬。他明知項伯與劉邦集團有聯繫而置之不問,卻把曹無傷告密的事說出來,致使曹無傷被劉邦誅殺。多麼魯莽,憨直。結果,削弱了自己控制劉邦集團的有利條件。
不可否認項羽的作戰驍勇,但他的用人不善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特別是鴻門宴後,項羽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大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號令天下,大失民心。項羽也逐漸由強盛走下坡路,最後招致「垓下之圍」的悲慘結局實在讓人心痛,而後在楚漢之戰中項羽雖取得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但其政治、軍事上的弱點卻日益顯露。他不都關中而都彭城,喪失了有利的戰略地勢,無法建立一個鞏固的後方,一直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項羽分封諸侯,舉措失當,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王倒向劉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正是由於項羽自己本身的這些可以避免的弱點,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失敗,可見項羽一手導演了自己的悲劇。
如果當時項羽忍辱負重回到江東,有人說歷史將會改寫,但我認為即使他回到江東,如果他依然只會打仗不通用人以及計謀的話,項羽面對的依然是垓下之圍,依舊是四面楚歌,結果也只能是一場悲劇,一場更徹底的悲劇。
但無論如何,項羽依然是一位英雄,即使是失敗的英雄,他一生的經歷,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敗英雄的史詩。
6、銘記民族榮辱
在人類的歷史上,是勞動維持了人類生存;是鬥爭,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是思索,升華了人類智慧;是愛憎,延續了人類的文明,是榮辱,支撐了人的本性。無論在哪個年代,知榮始終是支撐人性的基石,對一個人如此,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如此。
人之初,性本善,善的內容包羅萬象,一概而論,凡是美好的為人們所提倡的品行都可稱之為善。人應知榮辱,以善為榮,以惡為恥。人因知榮辱而成為人,不知榮辱便形如走獸。而知榮辱的程度決定了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個人與民族息息相關,民族的榮辱關便是個人榮辱觀的統一,一個有榮辱觀的民族方能自強自立,才能在世界歷史之林中佔有一席一地。胡錦濤主席所提的「八榮八恥」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項羽血染烏江,何其悲壯,只因恥於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殊不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何況項羽乃一國之去柱,卻因個榮辱而忘卻民族榮辱,留在他身後的只能是一個民族的覆亡和一段千古的悲嘆。『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正是不計個人榮辱,銘記國恥,方最終得以洗刷民族恥辱,使越國稱霸於諸侯。可見一個人只有把民族榮辱置於人個榮辱之上,才能成就一個強有力永不言敗的民族。
知榮辱方能使民族走向強盛。當今日的德國日漸強盛的時侯,依然沒有忘記他們昨日的恥辱,德國總統在猶太人墓前的驚世一跪正表達了德意志人民內心的懺悔,正因為他們正視歷史,銘記那一一段民族恥辱,才得到了世界人民的重新認同和寬恕,正因為他們的民族榮辱感才使得他們在二戰的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更加熱愛和平的脫胎換骨的國家。相反,日本大和民族卻寡廉鮮恥,教育部門篡改教科書,扭曲歷史,其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醜行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公憤,這樣一個沒有民族榮辱感的民族是不可能根基牢固的,其要進入聯合國也是妄想。
知榮辱,一俱方能自立於世,受敬於人。
知榮辱,一個民族才能自強於世。
讓我們以「八榮八恥」為精神紐帶,鑄就志我們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讓歷史的筆墨揮灑出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的更加光輝的一頁。
7、項羽
讚歎千載歷史腥風血雨蒼茫路,萬里征程多少豪傑已故,中原逐鹿項羽出征誰又能阻,豪氣萬丈傲視群雄爭榮辱,獨項羽為紅顏衝冠一怒,唯項羽惹天下英雄盡妒,又怎奈烏江水邊一代英豪白骨枯。
憶秦末群雄並起,江山更替,項羽名籍,會稽起義,為人信義,願讓天下寒士歡顏庇,輾轉天地,一呼百應,所向披靡,為王稱帝,此等壯舉,有誰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敘項羽的文,說他太過婦仁,興起行事過於天真。我卻由衷讚歎他是如此有愛有恨,有義有仁,實乃舉世無雙的英豪堪比為神!
思過往:上將軍宋義為圖安詳,帥命一下只准觀望。霸王為天下一統怒髮衝冠殺主將,年少輕狂,血氣方剛,面對敗軍之像,一人撐天力抵擋,披著戰甲爍爍,聽著戰馬聲嘶,踏著屍骨遍地,舉著寶劍鋒利,登巨鹿戰場之上,一身榮光,九戰九捷,臣民敬仰,熱血灑土匯流成江,屍骨漫地推積哀傷,猶見項羽揮劍直指秦都咸陽。
一戰之後,仰天長嘯,豪氣衝天,威揚天下,此等榮耀,已勝千萬英豪。
讚歎千載歷史腥風血雨蒼茫路,萬里征程多少豪傑已故,中原逐鹿項羽出征誰又能阻,豪氣萬丈傲視群雄爭榮辱,獨項羽為紅顏衝冠一怒,唯項羽惹天下英雄盡妒,又怎奈烏江水邊一代英豪白骨枯。
白骨已枯,屍骨無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恥重義,他又豈會棄眾違義,倉皇出逃;是霸王猶記得當年率領八千子弟浩浩蕩蕩過江爭天下,現環顧而今身邊僅剩可數人馬,實愧於江東父老,無顏以對,只能一死以謝天下;是霸王大義當先,不願生靈再遭塗炭,不願戰火燃盡江東之水,用一死挽救蒼生黎民,換太平歲月。遙想當時境遇,面對忠心耿耿以死相隨的江東子弟,面對戰火紛飛滿目瘡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結束了他短暫卻又無比絢爛的英雄一生!劍輕抹過喉頭,血溶於江東之水。這樣的死,死得悲壯,死得英雄,這樣的死,死得豪氣衝天,感天動人。這樣的死也足以遠勝多少英豪!
縱然坑殺二十萬秦兵,盡失民心,可這亦是為了兄弟情誼;縱然在戰場上他永遠不會停下殺戮的腳步,看似冷血無情,可他對於虞姬的感情,卻始終熱烈激蕩,矢志不渝,縱然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劉邦,錯失江山,可這亦是為了為人的信義,縱然項羽有著萬般過錯,千般不是,可他依舊是那個堪比為神的舉世英豪。因為他戰無不勝,有愛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只是一生浮夢。當歷史的章節已經翻過了這一頁,閉目沉思,放肆得問,英雄誰是,誠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驕,堪比為神!
8、假如項羽過了烏江
一
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通常會有兩個決然對峙的詞:楚河、漢界。有時候,它們會讓我不經意地想起一段歷史來。
歷史上的那場鬥爭,顯然比棋盤上的鬥爭殘酷血腥得多,只是前者的技術含量未必比後者高出多少,這就是我當下的一己之見。
然而這並非我的原創思想。關於「棋上談兵」的妙論,棋聖吳清源早有專美於前。他的妙論固然使我感到驚喜,但讓我感嘆萬分的,還是那沉重的歷史。
在我看來,傳世文獻其實只是給那段歷史勾畫了輪廓,而歷來的文藝作品則把它塗抹得汁水飽滿,或者血肉模糊。現在,我只想讓它在我的筆下寫意化——
當劉邦已經修鍊出「忘義滅親」神功,並且達到「厚而無形,黑而無色」的思想境界的時候,項羽還只是一個因沒學好管理學而略顯專斷自用的傑出青年領袖。
在西漢王朝「解放戰爭」進入高潮並接近尾聲的那兩年,項羽在與劉邦交鋒時,幾乎每一次都輸在了策略上。
據史書的記載,其實更早的時候,他們兩人就有了明顯的思想分歧。當初在觀瞻出巡的秦始皇的威儀時,他們在人群中就說出了不同的話,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而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
就這樣,他們懷抱著各自的理想,在時勢造英雄的年代裡進行了努力的奮鬥。
幾年之後,項羽本來已經勝券在握了,他以「破四舊」的雄心和暴力,攻入咸陽,一把大火就使阿房宮喪失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可能。但他卻缺乏「立四新」的大略,他沒有想過對其奪來的土地及其人民進行統一管理。相較而言,他似乎更樂意與別人分享勝利的果實,於是他給包括秦朝降將章邯在內的十七路將領都封了侯分了土,因為在瓦解秦朝政權的戰爭中,他們勞苦功高,且兵權在握。
於是分裂的帝國百花齊放。
只有劉邦,含苞待放。
另一支憤然怒放的花兒是田榮,因為擁兵自重的他沒有獲得封賞,這足以證明項羽在管理上的失誤。
劉邦對項羽的封賞一直心懷不滿,他夢寐以求的仍是「大丈夫當如此也」,但他卻深藏不露。他先以陰謀養晦,而後才以陽謀奪權。他能取勝的關鍵還在於他已經熟練掌握了一套意識形態話語符號,以此來籠絡手下和糊弄百姓,讓他們相信那些來世也不能兌現的種種承諾。
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為了爭奪最高政治權力,第一個隆重上演背諾失信鬧劇的主角就是劉邦。有人因此才把他封為痞子文化的開山鼻祖。
據說從那以後,在中華大地上,有一種被現時代稱為「逆淘汰」的現象,就不絕如縷,甚或滔滔不絕。
從來不守誠信的搞政治的人總愛對被政治搞的人說:誠信是一種美德。
古往今來,一如其舊。
二
歷史就是那被實現了的一種可能。
對現代人而言,設想歷史在另一向度上的可能,似乎比尋求歷史的真實更能讓人xing致勃勃。在歷來中國文藝工作者心目中的歷史人物排行榜上,那位讓人悲情難抑、浮想聯翩的西楚霸王的排位,總是高居不下。一個個主旨雷同充滿嘆怨氣息的藝術作品,因此被反覆鼓搗著。雖然他們在細節上不乏想像,但基本輪廓是固定的,也就是說,他們尊重歷史,具有某種政治不正確的非娛樂性。
然而在現時代,某些假設歷史的藝術作品卻有了政治正確的娛樂性,比如電影《英雄》。
政治正確加娛樂性,莫非真是這個時代文化生產的時尚?
此時此刻,一個假設歷史的命題作文恰好也擺放到了我的面前。這個讓人興奮不已的假設是這樣的:假如項羽過了烏江……
可我無從興奮,讓我說什麼好呢。
請允許我用准詩意的散亂文字來表達我對這位傑出青年的崇敬之意和悲憫之情吧。
當四面楚歌唱落了戰士的眼淚之後,刀光劍影便割下了戰士的頭顱。一茬一茬的。
素來戰無不勝的項羽終於在垓下受到重創。在劉邦設下的重圍中,他意識到他只能將自己的軍事天分堅持到底,其他的事物可能就顧不全了。
善解人意的美德,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就暴露出了它不好的一面,因為虞姬有這樣的美德,於是她在美妙劍舞的一個旋轉中,就掌握了死亡的主動權——在聽完他那首暮氣沉沉的打油詩之後。
虞兮虞兮奈若何啊!困了累了卻沒有「紅牛」可喝的英雄,真不該嘆出如此Microsoft的詩句來。
如果那時醫術高明的軍醫可以挽救這位道德高尚的女人的生命的話,也許他在突圍逃命的最後關頭就不會一念迴轉、黯然神傷了。發展於東亞的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困境中的性愛,可以鼓舞英雄的鬥志,比如長征。可惜項羽喪了偶,成了一架無處加油的戰鬥機。
沒有人可以停止一位奇女子頸動脈豁口上的噴血,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一位軍事天才的突圍。
要知道他的逃命過程是多麼的危險重重啊——帶著八百騎兵衝出垓下,渡過淮河後只剩下百餘人,逃到陰陵時,由於方言障礙被某位老農誤導,陷入歧途,在沼澤地里又損兵大半。跑到四潰山下時,劉邦的追兵又一次把他們給團團圍住了。項羽無所畏懼(反正他已無油可加),他將僅有的28位英勇戰士兵分四路,從五千敵軍的包圍中衝殺了出去。然後領著20餘騎戰士繼續揚鞭向南。
從垓下到烏江,項羽五百里狂奔,無人可擋。但是在長江邊上,他卻擋住了自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除了當代的伊沙,有誰佇立岸邊時,不對面前的一條著名的大江大河產生點非批判性的感想呢?
劉邦的追兵真不該太慢了。這讓項羽有了深入思考的時間。面對著滔滔東逝的流水,他完成了自身的一次創造性轉化——那時候他思無涯、情有寄,那時候江風颯颯、沙草青青,那時候汀野群鷗散,江天一鷺飛。
那時候一架無處加油的戰鬥機,變成了一枝會思想的易折的蘆葦。
三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又能怎樣呢?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他就不會捲土重來。這位剛過而立之年就歷盡滄桑的軍事奇才,他至多可以充分地享受決戰烏江此岸的悲壯痛快,但他絕不會再次坦然地直面江東父老,以厚黑之術,重新振臂高呼招兵買馬。作為一個有過七十幾勝一負輝煌戰績的軍事領袖,他已經足夠偉大足夠彪炳千秋。正如我以上所述,在大江邊上沉思的時候,他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領袖,而是思想者了。他可以指揮戰士們殺戮許許多多敵人的生命(包括坑殺秦朝降兵),但卻無法拯救一個自己心愛的女人的生命,難道遲來的思考有什麼錯嗎?他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職業政客,他不想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難道分土封侯有什麼錯嗎?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他也許會深深陷入對虞姬的緬懷之中一蹶不振,他也許會在對跟隨他抗戰到底的忠毅戰士的悲思中孤憤難安。但他不必東山再起,因為他已經學會了如何運用超越干戈之力以外的軟性力量。在抱著失血過多的虞姬的時候,他也許就開始領悟到了自殺的超然。當年近四十的時候,他就漸漸明白,他對她「思念依然無盡意」,那綿延不息的「思念」,就是軟性的力量。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他也許會隱姓埋名,孤老一生。他生活的實質就是流亡,逃避劉邦的追殺。只要他一日不死,劉邦就一日不得安生。當年過五十的時候,他就徹底明白了,只要劉邦永遠也找不到他,他就在策略上戰勝了劉邦。牙齒掉光以後,舌頭還在,那就是一種軟性的力量。
多年以後,他可能也會娶妻生子。他會把他的英雄事迹,以口述史、打油詩或說唱的形式傳給後人。以便司馬遷為他撰寫《本紀》的時候,多一些寶貴素材。
多年以後,他埋下虞姬頭顱的四潰山,想必早已長出了一種婀娜多姿的植物,當地那些沒有死於戰亂的人們給它起了一個美好的名字:虞美人。他肯定會偷偷託人帶幾株回來,種在自家的菜地里,供他觀賞和想入非非。當他年過六十的時候,他才徹底明白,他的妻子從來就不曾吃過任何一種植物的醋,她至多只會擔心他的ED問題。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包括劉邦在內的許多大小人物的心裡都會產生濃厚的陰影,他們將會頻繁的從噩夢中驚醒,直到老死。他們或曾被他義薄雲天的行為感動過,或曾被他威嚴霸氣的眼光射傷過,或是被他的雄兵猛將挫敗過。在宴會上,在沙場中,在噩夢裡。他們無論如何也消除不掉內心的那一分不安。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那些嘗到他血漬的魚兒,就會被後人隆重命名:項魚。現在江淮菜中就會增加一道小菜系:水煮項魚、清蒸項魚、紅燒項魚、生項魚片等等等等。其中最有名的一道招牌菜叫「霸王別姬」,其做法如下:
一尾去了頭的項魚和一隻脖子上有刀痕的土雞被分別放入鴛鴦火鍋的兩邊,在香濃的沸湯之中,「陰陽兩隔」。
更慘的是,它們的屍骨即便在離開食客的口腔之後,也無法「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因為魚骨頭被貓叼走,而雞骨頭則被狗啃掉了。這正是飯店的特意安排。它將比周星馳《食神》中的「黯然消魂飯」還要讓人難忘。
假如項羽過了烏江……
四
事實上,項羽最後並沒有渡過烏江,確切地說,是長江。
項羽死了,死於戰敗。他由垓下逃亡,渡淮河,下陰陵,過東城,最後到了烏江才停頓下來,提著屠刀,立馬成哲。
項羽死了,死於圍殺。另一種美好的傳說是自殺。他把自己的頭顱饋贈給了他當年手下的一位叛將,這足以讓人感激涕零。
項羽死了,死於重諾誠信。可劉邦還是害怕。在他身首異處之後,劉邦聞訊急忙趕到烏江邊上,親自驗屍。劉邦命令手下把項羽碎屍,然後再拼組復原,在完成了這種古老的拼圖遊戲之後,劉邦才心滿意足的離去。劉邦在江邊積累的虐屍經驗,後來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他和他的那個名叫呂野雞的婆娘,後來在對待英布、彭越、韓信以及劉邦的另一位女人的身體時,就使用了大體相似的方法。而負責執行那次項羽碎屍任務的呂馬童等五人,因此得到了侯爵級別的封賞,雖然他們的「突出貢獻」,僅僅是先用武器在一位蓋世英雄的的屍體上縱橫劈砍,然後再用手把ta拼組復原。
總之,那許許多多作為史實的鬥爭結局,都不象俗語所說的「世事如棋局局新」那樣輕巧。
不管怎樣,歷史的可能性還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某一個具體的史實上,比如楚漢相爭。
即使項羽過了烏江,又能怎樣呢?我想中國的歷史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項羽最想做到的只是延長諸侯割據局面的時間。在那個具體的歷史年代裡,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種種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限定了太多的可能性。
歷史上,往往是外來的軍事力量和異質的文化力量,才會對一個國家的歷史產生結構性的影響,或由刺激引向發展,或由刺激導致禁錮。
時不利兮騅不逝啊。在結束本文之前,請允許我再做一回非娛樂性的假設吧。假如項羽真的過了烏江,我最希望的結局是這樣的:後人在史書里只能加上一句:「越江而遁,尋無果,唯遺詩數卷焉。太史公《項羽本紀》遂將之齊錄於傳後」。也就是說,我想讓本文第三節的大部分假設都能成立。
在心靈空閑之時,遙想到古代的一位政治不正確的軍事奇才,竟成了一枝會思想的蘆葦,那該是一樁多麼美好的事啊。
9、我 看 項 羽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儘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推薦閱讀:
※劉邦為何能收服張良韓信蕭何,項羽就做錯了一件事!
※閑說西楚霸王項羽二三事
※項羽為何必然失敗?聽聽韓信幫您解釋
※【後戰國篇】西楚王朝人物彙編第十二篇·項氏宗親·騎將項冠
※楚霸王項羽手下的五大將都是誰?他們有何特點